奈曼旗文化概略

 我来答
机器1718
2022-06-24 · TA获得超过685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805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162万
展开全部
奈曼旗文化概略

文/李延辉

文化是一定地域共同生存的人们通过共同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长期积累并引导下形成的集体人格。任何一个地方的文化现象总要有其地域的、历史的、民族的根源,奈曼旗文化就是在我们奈曼旗这一特定地域上形成的有着鲜明历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的总括和共性。

奈曼旗文化是否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源于红山,兴于契丹,传于察哈尔,农牧结合”。这句话可以用“三横一竖”的“丰”字来形象地说明。三横是说奈曼旗历史上三个特色鲜明的历史时期,即上古时期的红山文化、中世纪的契丹辽文化、元明清到民国时期的蒙元察哈尔文化;一竖是说奈曼旗这个地方从古至今不管在哪个时期、哪种文化,都贯穿着一条明显的主线,就是由农耕与畜牧两种经济发展方式的碰撞并存和互融所产生的农牧结合这一文化特质,这是由于奈曼旗在历史上一直处于中原政权控制区和北方游牧民族活动地域交错相邻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一、红山文化的发现见证了奈曼旗的史前文明

红山文化是起始于5000多年前的农业文明,被公认是中国已知出现最早的文明形态。在奈曼旗境内发现的广义上的红山文化遗址有20多处,在距奈曼旗土城子乡土城子村西南4公里的一处山坡上发现的兴隆洼文化(今敖汉旗兴隆洼镇),将这一文明向前又推进了3000多年,被称为“华夏第一村”,是目前已知最早有人类定居下来的农耕地区。大量出土的文物证明,广义红山文化时期的先民们,已经从渔猎采集的最初生产状态进化到“刀耕火种”时代,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并存定居部落的经济形态。最典型的是在“粟”和“黍”出土的地方还出土了猪形玉器、鹿鸟纹陶器等。在这一山坡上出土的“粟”和“黍”的原形碳化物,证明了奈曼旗南部早在七八千年前就有了农耕文化,这一地域也因此被称为“世界小米的故乡”。

二、属于东胡一系的契丹文化在奈曼旗这里兴起

史料已明确记载,奈曼旗自古以来就是商、燕、秦、汉、唐、宋等中原政权与山戎、东胡、匈奴、乌桓、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先后登上历史舞台的北方游牧民族互相争锋交融的地方,历史演进到4世纪、5世纪时,东胡鲜卑宇文部被同族慕容部克败后,一部分迁徙到老哈河与教来河流域,形成契丹;另一部分迁徙到更北面的额尔古纳河流域,形成室韦,即今蒙古族前身。龙庭处化州,水汇此称辽,1000多年前,契丹人在这里(被称为龙庭的地方)建立了龙化州城(今八仙筒镇西孟家段村北),继而在此地建立了大辽王朝。从907年耶律阿保机称汗到916年称帝,再到918年定都至辽上京(今巴林左旗)这段时间里,龙化州作为耶律阿保机的私城,实际上已成为当时契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龙化州是契丹民族建立的第一座城镇,据记载龙化州城里不但建立了草原上的第一个汉传佛教寺院开教寺,还第一次实施了胡汉分制管理的“投下州”和南北面官制。契丹人有意识地创造和保存自己的文化,他们创造契丹文字,记录史实;他们同时也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有效地促进辽朝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契丹人四处争战,开疆扩土,将劫掠来的中原人置于“投下州”,用来发展农业。“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因此,奈曼旗在那个时代,以牧为主、农业为辅的生产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并将基于农牧结合经济基础之上的契丹文化发展到前所未有的辉煌高峰,以致北方和西域只知有契丹不知有宋朝。在奈曼旗出土的契丹时期的大锄、犁范及精美的马具、鸡冠壶酒具等都反映了这一特点,而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的发现,更证明了当时番汉结合文化的繁华与璀璨。

三、奈曼旗文化与蒙元察哈尔文化一脉相承

一是契丹国在12世纪被金所灭后,契丹大部分人口转投并迅速融合于与其血缘关系最为接近,有着极为相似的生产生活习惯和共同图腾崇拜,并且使用共同语言的蒙古族(室韦后裔)。元史记载,1266年大元辽王耶律薛阇撤藩后,东道诸王五投下之忙兀、兀鲁兀、弘吉剌等几部分别驻现在的奈曼旗境内教来河北、南两侧及老哈河南岸。奈曼旗在保留了一定农耕文化的同时,迅速并很容易地转化为蒙元文化。二是大约1550年前后,成吉思汗十八世孙,北元察哈尔达赉逊库登汗带领蒙古察哈尔部东迁。而当初“乃蛮部”被成吉思汗击溃后,余部编入成吉思汗诸弟诸子斡尔朵。因此,成吉思汗和托雷的中央宫帐保留的最多。此后,这部分乃蛮人一直隶属察哈尔部(直隶中央宫帐的意思),随着察哈尔汗越过大漠并东迁,到今天的奈曼旗一带定居下来。此后直到1636年清朝夺取政权后封成吉思汗二十世孙衮楚克为此地郡王爵并任旗札萨克,才用乃蛮部做旗名和地名在这里固定下来,始称“奈曼旗”,而在奈曼旗王府收藏的一口大铁锅上还镌刻着“乃曼旗”的字样。蒙元核心察哈尔文化随之来到奈曼旗与当地文化有机结合,并得到很好的传承。从文化类型来看,察哈尔文化是一种以草原文化为内涵和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多种生产方式结合而形成的经济文化类型,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多元性。察哈尔文化最核心的理念表现在以当时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共同信仰的萨满教所崇拜的“长生天”为特征的自然生态观念、以诚实守信为特征的思想道德观念,以包容并蓄为特征的政治生态理念。到了清代,受清廷“借地养民”政策的影响,迁徙过来的察哈尔蒙古族人也开始学习农业耕田,从关里山东、河北等地逐渐迁徙过来的汉族人在不断开垦农耕的同时也学会了放牧养畜。从内蒙古范围来讲,这里的蒙古族既传承了传统的养畜习惯,也是最会种地的蒙古族。而这一切经济生产方式在当地蒙古族、汉族及各民族居民文化生活当中都有体现,如婚嫁时有“送牛马为聘”“离娘肉”“跨火”等习俗;在食品称谓、服饰、祭敖包、献哈达、那达慕等诸多方面都沿袭了察哈尔文化习俗;体现在文化艺术形式和思想价值观念上,蒙汉团结、农牧结合的特征就更为明显,如民歌《诺恩吉雅》《奈曼大王》《张玉喜》等无论是从音乐、歌词,还是从艺术形式和价值理念上都充分体现了兼收并蓄。

历史进入近现代,特别是当代以来,由于行政区划并入当时的哲里木盟地区,奈曼旗文化成为科尔沁文化的一部分,与同属蒙元文化的科尔沁文化融合发展,但是仍然没有脱离农耕文明的范畴,使本来就具备兼并和包容特点的奈曼旗文化又兼具科尔沁文化的特征。特别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奈曼旗人民在与恶劣的自然条件做斗争的过程中,已形成了奈曼旗人“胸怀坦荡、诚实守信、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鲜明人格特征,暂且可以概括成“奈曼旗精神”的语言表述。

四、奈曼旗文化是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相结合的多元文化融合体

文化就是人文活动的积累和精神层面的升华,人文活动要依附于其活动地域的自然环境和条件,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总之,奈曼旗文化就是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相结合的多元文化融合体。究其根源,任何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和特质,奈曼旗的文化特质与这里的地理环境特点息息相关。奈曼旗地处华北与东北连接带,在燕山和大兴安岭之间,居老哈河(西辽河)与教来河流域,天然地成为中原与北方草原民族的交融之地,这是“奈曼旗文化”的总根源。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千年来,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在这里的融合并继续向前延展。即使到了今天,奈曼旗成为西南—东北京通(通辽)和西北—东南蒙渤(渤海)两个走向上的大通道的交叉点,成为内蒙古离海最近的地方,以及依存于此的奈曼旗现代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商业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崛起,仍然是前述奈曼旗文化特质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在了解奈曼旗文化、宣传奈曼旗文化时就必须把握这个总特征和总规律,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文艺作品才有根基、有活力,才能更好地把握奈曼旗文化发展的方向。

注:原文载于《奈曼旗文化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