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真实到底是什么?

 我来答
谦逊还清新的小萨摩耶9063
2022-06-28 · TA获得超过79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1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4.9万
展开全部
看多了朋友圈热文,发现一个规律,凡是讲故事的文章,阅读量都不低。这些文章的写作手法也大致相似,大都采用「故事+道理」的循环体,循环次数一般为3。

讲故事是为了讲道理。

作者每讲一个故事,总能总结出一个小道理,故事画风多变,但道理之间总存在某种明确的关联。在文章结尾,几个小道理互为补充,合成一个大道理。

尤其在情感类、励志类、成长类文章中,这样的写法已成为固定套路。任何一个不太擅长写作的人,只要遵循这个套路,都能写出一篇看起来似乎很不错的文章。

看起来不错,并不意味着真的不错。

人人都知道,真实是一种力量,真实才能打动人心。写作者自然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看他们笔下,故事里的人物不是朋友就是同事,总之,都能和作者扯上关系。在人物身上,总是能发生各种奇葩的,普通人没做过、没见过的事情,颇有点奇观展示的意思。

读这样的故事,一开始,我会惊叹,原来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真是开了眼界,庆幸自己运气好,身边认识的都是正常人。

继而被这样的奇葩人物和故事吸引,对作者所阐述的道理也不免深以为然。

但这样的故事读多了,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些疑惑。

按正常理解,人性是很复杂的,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展现出不一样的形象。即使是同样的事情,每次的应对方式也未必雷同,更多取决于当时错综的客观现实和心理原因。

而在这些故事里,作者往往选取某个截面或场景,仅仅根据人物当时的言行举止,就轻易地打上标签,进行价值判断,然后引出一个道理。

因此,故事里的人物大都脸谱化,标签化,形象干瘪平面,行为逻辑简单,还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往往经不起推敲,也就失去了说服力。

这就好比,在高空200米装了一个摄像探头,从镜头里看,人来人往,密密麻麻,像个真实世界。但细看之下,每一张脸都面目模糊,没有表情,看不清谁是谁,充满了虚幻感。

这样的故事虽然套用了身边人的名字,却谈不上任何真实,也就无法真正打动人心,即使一时能留下点印象,转眼也就忘得精光。

究其原因,我们普遍对故事里的真实存在误解。

真实,不是人物的真实,事件的真实,而是人性的真实。

赋予真实人性,人物就有了生命力,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人物会真实地思考,做出合理化的抉择,推进情节的发展和走向。

在这样的故事中,人物成为主导者,一切由内向外自然生长,作者只是一旁记录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想要表达的道理在人物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却又不露声色,引发读者思考。

反观我们读到的大多数故事,正好是由外向内。

作者心里先预设了一个道理,或者说结论,然后拼凑出个故事强行套上,对于塑造人物自然失去耐心。故事的情节走向、人物的抉择都由作者说了算,人物没有了生命力,沦为行尸走肉。

缺乏人性支撑,故事自然难以真正撼动读者内心,作者要讲的道理即使再深刻,也显得突兀和轻浮。

真实的人性,来源于真实生活。

观察是我们塑造人物的源泉,通过观察,我们得以搜集点点滴滴的人物素材,利用人性的边角碎片,在内心的表达诉求驱动下,打磨出人物的雏形。

尽管本质上,人人生而不同,在年龄、性别、背景和文化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但在人类思想和情感表达上,我们具有普遍的共同性。因此,对人物生命力和深层性格的理解,依赖于对自我的审视和认知。

对自己人性的神秘之处观察得越深,对自己的了解就会越多,从而也就越能了解别人。这种深刻的了解,赋予人物强大的生命力,这是更高层次的真实,是基于人性的真实。

这就意味着,作者要付出更多精力和心思,故事的篇幅也由此拉长。

然而,这与手机的轻量化阅读特征相悖。在事事求快的当下,读者要的是药到病除、永决后患。

如果作者期待活久见,恐怕你的文章,就从故事,变成了事故。

但那些速食故事来得快,去得也快,好比流行歌曲,流行语,流感。

而那些故事背后的人性,我叫它:秘笈。

图片授权基于: CC0协议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