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期间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策略有什么呢?
后疫情时代,学校体育教育不但要坚持完善原有管理体系,更应该持续防范不松懈,在今后的学校体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逐步加强防范,完善学校体育管理体系,使得学校体育在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能够完成学校体育发展目标,始终坚持培养“人格健全之人”。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在政府全面发展体育事业的号召下,学校体育既作为关系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关键一环,又是满足学生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因此,构建学校体育多元化管理体系,是当下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要求,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诉求。
学校体育管理体系扮演着体育公共服务组织者的角色,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需借助社会组织的力量去实现学校体育的多元化。政府的主导作用直接促进社会各组织力量积极主动助力学校教育体系的管理工作。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主要是科学指导学生的体育锻炼,使其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在快乐运动中提升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新时代背景下,政府在为学校教育提供各种支持的同时,亦应加强自身的权利管控意识,给予学校一定程度的自主管理权利,这更有利于学校自身结合社会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教育;当然学校体育管理体系的构建也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参与。
人类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和谐发展,在其保障下大胆创新。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角色的转换,法律法规的完善工作必不可少,且必须与时俱进,不仅要考虑到社会群体,更要保障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进入后疫情时代要更加注重学校体育法律法规的落实,切实保障学校体育良好发展的环境。
关于学校体育的法律法规需要政府的强力推行以及社会群体组织的共同遵守,学校自身也要紧跟党的领导,强化学校法制建设。在确保师生安全和身体健康前提下,学校要开齐开足体育课,条件不具备的学校,要错时分段上好体育课。
学校体育法律法规的完善,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在各种细节问题上对学生、家长、体育教师、学校等各方面人群来说也是一种极好的保障。因体育运动的自身特点,室外活动的学生难免受到运动损伤,这既降低了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更增添了家长担忧,同时也给体育教师带来一定的工作压力。
久而久之会造成体育课课时被压缩甚至流于形式,这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而法律法规的完善和落实既降低了因学生个人原因造成的身体伤害,更保障了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学生的体育活动权益,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体育锻炼。
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在疫情时期,学生主要依赖于家庭体育活动,而后疫情时期的学校体育教育应当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使学生建立适时、适量,自觉、主动的体育意识,从而实现家校联动,共同促进学生体质的提升。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当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家校协同,通过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动员家长对学生体育锻炼进行指导和监督,引导学生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除了教育部门的管控之外,还需要与各个部门紧密联系,共同解决学校体育的各种难题。各地教育部门应该始终把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与此同时,在一方统筹兼顾,其他方协同治理的同时,务必需要厘清各个部门的职责所在,抓住主要矛盾。
学生在体育锻炼时难免受伤,因此健康卫生组织和体育局需要在学校体育治理上共同协助教育局,在健康卫生方面、各体育决策方面与教育局达成紧密联系,明确各部门权责,厘清各部门权重。在新时代的网络信息发达的基础上,借助网络平台,利用信息技术认真梳理核对各部门信息系统,并作一定的大数据分析比对,寻求合理的治理方案,并认真贯彻履行,破解新时期的学校体育的复合型难题。
后疫情时代,学校体育应当充分认识到“育”的重要意义。传统的学校体育发展理念偏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其思想品质的培养却是略有懈怠。而在新冠肺炎期间,意志品质不坚定的学生难以做到自律自强,很少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甚至在网课期间依然偷工减料。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出以来,全国各级学校都开始根据自身现状出台了不同的体育课程改革措施,但收效参差不齐,这源于各学校的侧重点与关注度不同。其中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点要真正落实学校体育的德育价值。
正如白岩松所讲,体育的重点不只在“体”,更重要的是“育”。疫情中一个个“逆行者”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团队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学校体育的“育”人目标完全一致,这正是学校体育教育在今后的改革中应该重视和传承的。
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更需要注重的是学生的“德育”,“立德”才能“树人”。新时代的社会,学生的品德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学校体育教育更是担负着同样的重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非常强调注重对学生的“立德树人”“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德育目标”“道德素养”等方面培养。由此看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侧重点在于学生的德育价值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