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留守老人
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为了生活出去打工,留下了年老的父母和年幼的子女,老人与孩子守在了穷困的农村,过着让人心酸的生活。什么是留守老人?怎么解决呢?下面我带你一一了解!
什么是留守老人
1、留守老人的定义
长大的儿女,像羽翼丰满的鸟儿一样离开家乡,飞向远方的城市,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更美好的生活;而家园,连同幼小的下一代,也就留给了农村年迈的双亲。他们,被称为农村留守老人;与他们一起生活的孩子,被称为农村留守儿童。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已近5000万,他们缺乏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失能无靠等突出问题。其中81%的留守老人靠自我劳动生存。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背井离乡进城务工,留下了一个个独孤守望着家园的孤独身影,这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被人们称为“留守老人”。农村留守老人不仅要劳作于田间地头,有的还要承担起抚养孙子孙女的重任。
2、留守老人的现状
调查显示,80.9%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的劳动自养,但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副业的自我劳动收入,往往仅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甚至不足以自养。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是整体的、负面的。很多留守老人不仅基本的养老需求无法获得满足,承受沉重的劳动负担,还要肩负抚养孙辈的压力。76%留守老人全年获得子女经济支持少于500元。我国农村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一般的推测,子女外出务工会明显改善老人的饮食、衣着消费水平。然而,调查却发现,农村子女对父母的供养水平普遍很低,外出子女改善留守老人经济状况的能力十分有限。
3、产生留守老人的原因
3.1、经济政策的不平衡导致沿海沿江城市相对发达,民工流动集中,从而形成贫富差距急剧扩大。民工越流动越穷。一些在家务农的农民开始举家外迁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3.2、农业发展的后知后觉,土地国有化,导致农民无地可种,无房可住。房价上涨,市场经济又剥夺了农民的劳动所得。本来就薄弱的农业基础开始动摇。外出务工成了首选。都奢望着能在城市有所出息。
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
1、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
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谋生压力加大,子女贴补缺乏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由于无经济来源,三餐基本的油、盐、柴都无法保证;吃的菜大多数是左邻右舍的乡亲送的;炊事用燃料有的是烧废旧木料,生活很是艰难。
2、精神缺少慰藉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 “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没处述说,有时间没事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严重的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在家庭外边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
如何解决留守老人问题
1、‘逐步建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
为留守老人提供诸如理发、环境卫生清理、房屋修缮等日常服务,可由民政或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组织牵头,尽可能在各乡镇都成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建立一支常年服务的队伍,以缓解留守老人存在的困难。
2、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数身体虚弱,小病不断,门诊费用大。按照目前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报销,且报销比例较低。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费报销比例的同时,对60岁以上的农村参保老人门诊费给出报销标准,以减轻这部分弱势群体医疗费用。
3、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
首先是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从经济上保证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其次是鼓励企业、个体老板捐资设立老年人基金,对需要帮助的老人给予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