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全诗的意思 这首诗的意思

 我来答
夜枫游戏解读

2023-08-04 · 游戏领域创作者
个人认证用户
夜枫游戏解读
采纳数:837 获赞数:7851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题西林壁》全诗的意思如下: 

从横向看,像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像层峦叠嶂。

远看近看,高的低的各不相同。

因为我只身置身于此山中,所以不知道庐山的真正面目。


《题西林壁》是唐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以下是它的全文和译文:

全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处:

《题西林壁》的出处是苏轼的《续答李端父书》。这首诗是苏轼在豫章(今江西九江)任知州时,游览庐山时所作。苏轼因为犯罪被贬至江南,但他在江南期间,却把这里的山水美景描写得栩栩如生,寓居在庐山的西林书屋内,称之为西林壁。

创作背景:

《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是苏轼在豫章知州时期的体验和感受。苏轼被贬谪到江南,虽然环境与他熟悉的北方大不相同,但他对庐山神奇的景色和险峻的地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魅力。《题西林壁》通过描绘庐山的山貌,表达了苏轼对庐山名胜的爱慕之情。

使用环境:

这首诗的使用环境通常是文学创作、诗歌欣赏、文学评论等。由于其简洁明了的表达、情感与景物的融合,被广泛引用和传诵。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文化评论家、政治家和画家。他是北宋文坛的重要人物,以其豪放洒脱的文风和对民生的关注而受到赞誉。苏轼的作品涉及诗、文、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q喜气洋洋p

2023-08-01 · 还签啥名呀
q喜气洋洋p
采纳数:22826 获赞数:45540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我们先来看看原文:

《题西林壁》

苏轼〔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然后再来看看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这里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词汇,单独解释一下吧: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作者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当时的背景是怎么样的呢: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知道了创作背景,接下来我们就能更好地赏析这首诗: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苏轼的诗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种政治体验。苏轼自进入仕途后卷入了新旧之法的争议,他在政治倾向上更贴近保守派,反对王安石主导的新法。但他不偏激,主张汲取新法合理成分,主张讲究执行策略,反而又为旧党所不容。因此,苏轼笔下的庐山,也可以看成是扑朔迷离的政局,新旧两党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事实上,人们都置身局中,置身历史长河中,都不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应该更客观地思考问题,得出恰当结论。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最后,在这里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爱创文化
2022-05-29 · TA获得超过9980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24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2万
展开全部
翻译: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
名句赏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夔静姝帅峻
2023-08-01 · TA获得超过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1万
采纳率:28%
帮助的人:885万
展开全部
《题西林壁》是宋朝诗人苏轼的一首佳作。《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