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子:予所否者,天厌之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首站是“鲁卫之政,兄弟也”的卫国,几进几出、逗留时间最多的还是卫国,拜见过的七十余位封君,给予夫子最优礼遇的也是卫灵公。
除了卫灵公,在卫国至少还有两个人被夫子的门生铭记。一个是蘧成子伯玉,他以夫子“至交”被后世封作“先贤”,奉祀于孔庙东庑第一位。另一位便是南子,她与夫子却仅仅有一面之缘。
南子,出身为宋国公主,时卫国国君卫灵公夫人。卫灵公,姬姓,名元,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八代国君。
卫灵公谥号为“灵”,东汉蔡邕注解为“乱而不损曰灵”。古代君主谥号带有灵,一般就是后人对这位君主给予的差评。
但孔子却另有慧眼。
《孔子家语.贤君第十三》中,鲁哀公曾问及夫子:“当今之君,孰为最贤?”孔子回答:“最贤的我还没见过,相比之下应该是卫灵公吧?”
大概很多人难得听到夫子如此由衷地夸一个人,并且是一位“史学评价”不高的诸侯国君,却往往容易忽略紧接下来的一句问答。
哀公继续问:“我听说他‘闺门之内无别’,而你把他说成贤人,为什么呢?”
夫子连忙分辩:“我是说他在朝堂所做的事,而不论他家庭内部的事情。”
连夫子都唯恐避之不及的“闺门之内无别”,就是指卫灵公夫人南子作为女子而参政,这当然是号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夫子尤其不愿谈到的。
丘明先生倒对南子的干政未予置评,从他记述的几个例子里,一般人也读不出南子特别的政绩抑或秽乱朝政的嫌疑。
比如因为卫灵公厌恶富有的公叔戌,公叔戌又对南子干预朝政不满而企图铲除南子一党,南子于是以公叔戌预谋叛乱向灵公控告,致卫灵公驱逐公叔戌并尽去其党羽。
再比如,卫灵公去世后,南子遵照灵公意愿立公子郢为太子。公子郢不同意,南子便不再强求,还听从公子郢的建议,拥立公子辄为卫出公。
然而也许不便忽视时人对南子“名声不好”的评价,抑或欲对南子的结局有所暗示,丘明先生对一件事的记述不厌其烦。
那件事的起因是,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年)卫灵公“为夫人南子召宋朝”,会于洮地。
丘明先生没有对宋国公子宋朝(公子朝)作特别交待,但传说中宋朝因容貌俊美颇得南子倾心。宋朝的俊美,其实从孔子“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的评价也可见一斑。
看来长得太帅也并不总是好事,宋朝在当世就已得许多诟病,至于后世甚至有学者还因为这一次会面是卫灵公的主意,而证明他与南子的私情已得卫灵公默许。
也是活该有事。洮地“会谈”进行期间,太子蒯聩奉命把盂地献给齐国时路过宋国,野外竟飘来歌声:“既定尔娄猪(母猪),盍归吾艾豭(公猪)”。已经满足南子,为什么不把宋朝归还宋国?
意思再明白不过了,羞辱也让太子无地自容。蒯聩当即与家臣戏阳速约定,回国朝见南子时,以回头为号出手刺杀她。
南子接见,太子蒯聩按约定回头示意了戏阳速三次,戏阳速却犹豫着不愿意下手。终于,南子觉察到两人神色异常,明白太子蒯聩欲加害自己,号哭着逃走向卫灵公告状。卫灵公因此大怒,太子蒯聩逃亡到宋国,其党羽也都被卫灵公赶走。
但是十几年之后,南子还是死于蒯聩之手。
南子的“不好名声”大抵如此,似乎丘明先生的“娄猪艾豭”对于其远扬也脱不了干系。
毕竟坏事传千里,南子的这等“名声”孔子不可能听不到,还有夫子那个“志伉直”的门生仲由。
就是“洮地风波”那一年,孔子开启了“周游列国”之旅,率弟子进入卫国。参政的南子自然对夫子的贤名有所耳闻,于是有了《论语.雍也》的“子见南子”: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相对于这简短的23个字,太史公记得更用心。
太史公说,南子会见夫子的理由是,“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南子自谓)”,并且“寡小君愿见”。
看来这是当时卫国的礼节,满怀希望让卫灵公“孰几一日得行其道”的夫子,顺理成章“不得已而见之”。
会见的过程,太史公亦“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南子坐在葛布做的帷帐中,孔子进去后,向北稽首行礼,南子在帷帐中还礼,佩戴在身上的玉器相互撞击发出清脆的声音。
太史公说“子路(仲由)不说(悦)”,大概基于夫子的如下解释仲由不认可:
“我本来就不愿见她,现在既然不得已见了,就得还她以礼。”
然后才是夫子的发誓辩解:
“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我假如做了对不起人的事,给天雷打死!给天雷打死!
夫子没有给天雷打死,但这个果烈刚直的学生后来却有一天与南子一同死于“蒯聩之乱”,并被砍成肉泥。
夫子大概更不会想到,他的连喊两遍的“天厌之”,让后世一贯“好事”的文人,硬生生造成了一段“公案”。
有人反复琢磨夫子与南子的“礼”来“礼”往,有人从“环佩玉器叮当脆响”中听出“弦外之音”,有人甚至发誓那天南子的窗帘分明透出桔红色,有人很专业地提出疑问“夫子第二次还礼是缘于什么”……
大师则有“别裁”。例如南怀瑾先生,他就以为夫子给予仲由的不是辩解,而是中肯的教诲。
他认为“讲礼”的夫子自始至终没有任何失礼的地方,自然用不着所谓的“发誓”辩白。他只是在告诉子路,“我所认为不对的,不像你们的看法,如果真有罪大恶极的人,天意都会厌弃他,何况人呢?你们对于南子,用不着这样不高兴。”
他借用了夫子之口肯定南子不是那种“天厌之”的人:
“南子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错,不过长得漂亮,卫灵公非常迷她,如此而已。”
“众口铄金”,“铄”完便可闭口了!
卷内篇目推荐:
季梁:夫民,神之主也
宣姜:墙有茨,不可埽也
息妫:只自无言对暮春
许穆夫人: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晋文复国的三个贤内推手
目夷:君欲已甚,何以堪之
臾骈: 释此三者,何以事夫子
师旷: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
除了卫灵公,在卫国至少还有两个人被夫子的门生铭记。一个是蘧成子伯玉,他以夫子“至交”被后世封作“先贤”,奉祀于孔庙东庑第一位。另一位便是南子,她与夫子却仅仅有一面之缘。
南子,出身为宋国公主,时卫国国君卫灵公夫人。卫灵公,姬姓,名元,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八代国君。
卫灵公谥号为“灵”,东汉蔡邕注解为“乱而不损曰灵”。古代君主谥号带有灵,一般就是后人对这位君主给予的差评。
但孔子却另有慧眼。
《孔子家语.贤君第十三》中,鲁哀公曾问及夫子:“当今之君,孰为最贤?”孔子回答:“最贤的我还没见过,相比之下应该是卫灵公吧?”
大概很多人难得听到夫子如此由衷地夸一个人,并且是一位“史学评价”不高的诸侯国君,却往往容易忽略紧接下来的一句问答。
哀公继续问:“我听说他‘闺门之内无别’,而你把他说成贤人,为什么呢?”
夫子连忙分辩:“我是说他在朝堂所做的事,而不论他家庭内部的事情。”
连夫子都唯恐避之不及的“闺门之内无别”,就是指卫灵公夫人南子作为女子而参政,这当然是号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夫子尤其不愿谈到的。
丘明先生倒对南子的干政未予置评,从他记述的几个例子里,一般人也读不出南子特别的政绩抑或秽乱朝政的嫌疑。
比如因为卫灵公厌恶富有的公叔戌,公叔戌又对南子干预朝政不满而企图铲除南子一党,南子于是以公叔戌预谋叛乱向灵公控告,致卫灵公驱逐公叔戌并尽去其党羽。
再比如,卫灵公去世后,南子遵照灵公意愿立公子郢为太子。公子郢不同意,南子便不再强求,还听从公子郢的建议,拥立公子辄为卫出公。
然而也许不便忽视时人对南子“名声不好”的评价,抑或欲对南子的结局有所暗示,丘明先生对一件事的记述不厌其烦。
那件事的起因是,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年)卫灵公“为夫人南子召宋朝”,会于洮地。
丘明先生没有对宋国公子宋朝(公子朝)作特别交待,但传说中宋朝因容貌俊美颇得南子倾心。宋朝的俊美,其实从孔子“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的评价也可见一斑。
看来长得太帅也并不总是好事,宋朝在当世就已得许多诟病,至于后世甚至有学者还因为这一次会面是卫灵公的主意,而证明他与南子的私情已得卫灵公默许。
也是活该有事。洮地“会谈”进行期间,太子蒯聩奉命把盂地献给齐国时路过宋国,野外竟飘来歌声:“既定尔娄猪(母猪),盍归吾艾豭(公猪)”。已经满足南子,为什么不把宋朝归还宋国?
意思再明白不过了,羞辱也让太子无地自容。蒯聩当即与家臣戏阳速约定,回国朝见南子时,以回头为号出手刺杀她。
南子接见,太子蒯聩按约定回头示意了戏阳速三次,戏阳速却犹豫着不愿意下手。终于,南子觉察到两人神色异常,明白太子蒯聩欲加害自己,号哭着逃走向卫灵公告状。卫灵公因此大怒,太子蒯聩逃亡到宋国,其党羽也都被卫灵公赶走。
但是十几年之后,南子还是死于蒯聩之手。
南子的“不好名声”大抵如此,似乎丘明先生的“娄猪艾豭”对于其远扬也脱不了干系。
毕竟坏事传千里,南子的这等“名声”孔子不可能听不到,还有夫子那个“志伉直”的门生仲由。
就是“洮地风波”那一年,孔子开启了“周游列国”之旅,率弟子进入卫国。参政的南子自然对夫子的贤名有所耳闻,于是有了《论语.雍也》的“子见南子”: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相对于这简短的23个字,太史公记得更用心。
太史公说,南子会见夫子的理由是,“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南子自谓)”,并且“寡小君愿见”。
看来这是当时卫国的礼节,满怀希望让卫灵公“孰几一日得行其道”的夫子,顺理成章“不得已而见之”。
会见的过程,太史公亦“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南子坐在葛布做的帷帐中,孔子进去后,向北稽首行礼,南子在帷帐中还礼,佩戴在身上的玉器相互撞击发出清脆的声音。
太史公说“子路(仲由)不说(悦)”,大概基于夫子的如下解释仲由不认可:
“我本来就不愿见她,现在既然不得已见了,就得还她以礼。”
然后才是夫子的发誓辩解:
“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我假如做了对不起人的事,给天雷打死!给天雷打死!
夫子没有给天雷打死,但这个果烈刚直的学生后来却有一天与南子一同死于“蒯聩之乱”,并被砍成肉泥。
夫子大概更不会想到,他的连喊两遍的“天厌之”,让后世一贯“好事”的文人,硬生生造成了一段“公案”。
有人反复琢磨夫子与南子的“礼”来“礼”往,有人从“环佩玉器叮当脆响”中听出“弦外之音”,有人甚至发誓那天南子的窗帘分明透出桔红色,有人很专业地提出疑问“夫子第二次还礼是缘于什么”……
大师则有“别裁”。例如南怀瑾先生,他就以为夫子给予仲由的不是辩解,而是中肯的教诲。
他认为“讲礼”的夫子自始至终没有任何失礼的地方,自然用不着所谓的“发誓”辩白。他只是在告诉子路,“我所认为不对的,不像你们的看法,如果真有罪大恶极的人,天意都会厌弃他,何况人呢?你们对于南子,用不着这样不高兴。”
他借用了夫子之口肯定南子不是那种“天厌之”的人:
“南子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错,不过长得漂亮,卫灵公非常迷她,如此而已。”
“众口铄金”,“铄”完便可闭口了!
卷内篇目推荐:
季梁:夫民,神之主也
宣姜:墙有茨,不可埽也
息妫:只自无言对暮春
许穆夫人: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晋文复国的三个贤内推手
目夷:君欲已甚,何以堪之
臾骈: 释此三者,何以事夫子
师旷: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