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攀比心理为什么那么激烈?
这个问题还是要一分为二的看!
想必大家看到“攀比”这两个字,第一反应是虚荣心!当然,我们并不排斥这是一种虚荣的心理。攀比行为确也比比皆是,在一部分人眼里,攀比是在维护自己的“尊严”,喜欢攀比的人,非常在乎自己的“面子”,在这一类人眼里,“尊严”和“面子”高于一切!辩证的看,虚荣心确实会让人心浮气躁,甚至会让人做出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畴的行为!虽然攀比作为一种 社会 现象存在已久,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人都喜欢攀比,这不仅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和性格,还取决于个人的修养、成长的家庭环境等等。低调的人还是大有人在!
攀比作为一种不算好的 社会 风气,虽然不提倡,但一分为二的看,也还是有积极的一面,所以,笔者认为,也大可不必一杆子打翻!笔者认为,攀比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攀比,当然是和比自己优秀的人进行对比,这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激发对比人的上进心和拼搏精神,这也应该算是“攀比”比较可取的一面吧!当然,攀比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不建议不切实际的攀比!
最后,在这里,笔者建议,这些积极向上的朋友呢,一定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积极向上、 健康 平和的心态下对比,即使不及优秀者,也应该坦然,毕竟,优秀的人才,还是大有人在的!大家说是不是呢!
01
缺乏信仰
为什么那么多黑人、墨西哥人靠领救济,甚至街头要钱度日却整天乐乐呵呵?为什么这么多华人有些人事事顺意,却仍然郁郁寡欢?
说到底是华人的 思想意识 出了问题。
现在中国人,抛弃了信仰,又没有建立起新的人生哲学,人生失去了方向,也就失去了驾驭快乐手段,导致很多人在幸福中选择了不快乐。
我们每个人的快乐、烦恼和痛苦都不是因为事情的本身,而是我们看问题的观念和态度。
就像弥尔顿说的: “意识本身可以把地狱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腾成地狱。”
没有信仰就容易把价值观建立在一些外在事物上,甚至是 相互比较 上,仰望别人的成功,感觉自己的卑微;仰望别人的幸福,慨叹自己的不幸;
比较别人的得志,愤然自己的失意;比较别人的快乐,放大自己的苦痛。
02
攀比已成习惯
中国人的一生似乎都用来攀比。
孩子从小就被拿来和 “别人家孩子” 比较,比较成绩、能力、拿的奖状多还是少,以及考上的是不是名校。
等毕业出来工作,又被比较工作够不够好、薪水优不优厚、福利多不多……
长期置于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和比较之下,久而久之,自己也就习惯性地养成攀比的习惯: 我比不比别人优秀?我的吃穿用度比不比别人好......
攀比成习惯,自然不快乐。
别人有了自己没有,于是要努力去拥有,拥有了如果能快乐固然好,最怕是拥有了之后发现别人又上了新的层次,从而又增烦恼。
更别说有些东西是人穷尽一生都没办法拥有的。
当人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 比别人更幸福 时,快乐就要远离我们了。
03
对美好的事物不感动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
我们可能没有创造美的能力,但对于大自然创造的美,对于他人创造的美,我们是否去欣赏了呢?
我们似乎总是脚步匆匆, 对自然美、艺术美、心灵美、生活美、创造美,我们常常视而不见,浑然不觉。
如果我们能为了欣赏路边的美丽花朵而停一下匆忙的脚步,因为叶子随风摇曳飘落的美态而心头柔软,看到小孩纯真无邪的笑脸而心生喜悦......
那么,我们能感受到快乐的时刻将会多很多。
04
不懂得施舍
宋代张商英说 “乐莫乐于好善” ,施舍不是富人的专利。
向灾区捐赠几个亿是施舍,给陌生人一个微笑也是施舍。
“大嘴美女” 姚晨 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中国区代言人的第三个年头,过去三年,她先后到过菲律宾、泰国和埃塞俄比亚的难民营。
她说:每当我背起背包,到世界各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感到正能量回到了我身上,做上这份工作,有梦想成真的感觉。
姚明则说:“我做公益、做慈善的最终目的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净化自己,使自己升华,到最后,得到帮助的是我自己,让我感觉到我对这个 社会 有用。”
05
单调与规律
中国人缺少生活的热情与 娱乐 ,生活通常是 按部就班 。
学生的生活是三点一线,为了小升初、初升高和高考而活, 人生单调得似乎只有学习和书本 。
职场人的生活也是上班、吃饭和睡觉,宝贵的周末时光仅用来休息也不够,而难得出去郊游或 娱乐 。
也许到了老年,才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游玩,却是身体不争气,经不起四处出游、大吃大喝了。
为什么富士康在短短的时间内会发生多起“跳楼”事件?
因为人不是灰色的蚂蚁,人生过分的单调和规律会使人失去快乐。
06
焦虑无处不在
中国人也无时无刻不出在 焦虑 之中。
焦虑 社会 不公、焦虑没钱没权、焦虑物价依然飙升、焦虑食品不安全、焦虑子女教育、焦虑环境污染……似乎总有焦虑不完的事。
但是,只有无忧无虑的人才会快乐。总在忧虑,哪有时间快乐?
07
压力太大
中国文化一向强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些责任总会或多或少地赋予到中国人的身上,形成他们的压力。
中国人面对的压力非常多,工作的压力、成家的压力、抚养子女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等等,而在这些重压之下,他们忙得几乎没有时间去缓解这些压力。
日积月累,这些压力带给中国人的不仅仅是不快乐,甚至伤及他们的 健康 。
08
不敢坚持做自己
妈妈的期望、爸爸的期望、姐姐的期望......
中国人被很多人期望着,从而不能坚持做自己。
一个人要成为父母的好儿子、妻子的好丈夫、儿子的好爸爸、朋友的好伙伴、同事的好搭档,唯独不能成为想要的自己。
自己总和自己打架,自然也很难真正的快乐。
09
心灵的封闭
早在1979年,美国有个学者就写过一本书,(《美国人心灵的封闭》),书中说美国人的心灵都关闭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当年美国青年人没有了远大的理想,只是热衷于眼前繁华的物质世界,疲于奔命于琐碎的日常生活。
今天的每一个中国人是不是也将自己的心灵关闭了呢?
要知道,即使在最穷困、最危险的境地,只要你能打开心灵,也总是可以发现使自己快乐的东西。
因为生活节奏紧了,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诉求高了。再者,信息太发达了,人们对世界了解的多了。看到别人的生活,别人的地位,别人的知识,别人的成就等等用来相比,激发人们上进,产生了攀比心理。
现在的人确实攀比心理很强,与 社会 进步和 社会 价值观有关系。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 社会 价值观的改变,使攀比心理严重升级。
现代 社会 以物质金钱至上的思想为主,人们思维开始转变,以物质满足或以增加自己在 社会 上的虚荣为目的。所以,争相以攀比物质生活为主要目标,各种各样的心态汇聚在物质攀比中。很多的人不惜欠钱,借贷去满足自己的攀比心理,当然国家为促进市场消费的扩展,也做了相印的配合,至使消费拉动明显,人们物质攀比更上一层。
二、环境因素导致的 社会 比较,引起攀比心理。
攀比大多发生于相互之间,差距小且以前环境因素相近个体的对比中,如、朋友、发小、亲戚等等,但由于后天的各种条件的不同,或者因环境的改变,每个人的生活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就会出现不甘心心理,也就是要证明我也不比别人差的想法,这时自然而然就会出现攀比现象。如,可能发小买了一台车,自己就觉得也应该买一台,会把这件事作为一个目标来实现。
三、 社会 自然规律的人类竞争,引起的 社会 攀比。
社会 在不断发展,可作为人类的基本生存竞争,已经成为一种潜意识,根植于每个人的脑海中,是一种在 社会 中竞争力的表现,按生物学就是优生劣汰,为了争取生存的更好,本能会相互比较竞争,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保证每个人的生存进步。这里其实也是一种攀比,有了这种攀比就有了 社会 的进步。
这是人们对自己或者一种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只是会让自己比较累,幸福感减少。
攀比心理由来已久,尤其是近代。攀比心理乃人类爱慕虚荣,争取尊严,过分(超越自身经济和生存能力)顾及所谓面子的一种表现之一。
此种心理有积极方面,如果本身“三观”端正, 则会产生促进人们积极向上之精神动力,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经过努力奋斗,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创造未来幸福美满生活,本来也是无可厚非。
但不可盲目攀比,应该保持一颗平和 健康 的心理状态,心存善念,秉持知足者常乐之低调、夹着尾巴做人的人生格局。不羡慕富贵,不忌妒富有。否则会陷入“弱肉强食,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的自然、生物界的怪圈子。
因为面子和氛围
这个与 社会 发展导向有关系,不变的是每一个人都是新手,心灵跟不上身体的成长,所以,很多人会为成长付出很大的代价,等到了解到人生真象的时候已离死不远了,或者一辈子就糊涂的快速走向了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