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葛亮病死前都在北伐,诸葛亮为何如此坚持北伐?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便一直坚持北伐,直至身死五丈原。选择坚持北伐,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为了报答刘备知遇之恩,北伐是刘备生前最大心愿;第二为了缓解,自己和后主刘禅矛盾。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是对诸葛亮一生,最好的评价。诸葛亮不仅是智慧象征,也是忠臣代表。出茅庐以前,小日子过得悠然自得;出了茅庐以后,诸葛亮日子过得既辛苦又操劳,这也是他会生病,一个重要原因。
自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便长期坚持北伐,他待在刘禅身边时间很少。会有这样情况存在,离不开下面这两个原因。
一、报答刘备知遇之恩
刘备三顾茅庐故事,被后世人们传为佳话,跑了三趟茅庐,就赚回了一位呕心沥血辅助自己的能臣,可以说刘备做了一次划算买卖。
北伐是刘备生前最大心愿,可惜晚年的他,因为兄弟接连离去,也被仇恨冲昏头脑。诸葛亮作为刘备谋士,没有刘备给他平台,也就不会有他后来的名声和成就。
在刘备死后,跟随一起创业故人,一个个也相继离去。这样情况下,诸葛亮更是感到孤独,可能在他内心里,唯有北伐才能够找回,昔日那种热闹场景,报答刘备对自己的恩情。
二、避免被后主刘禅猜忌
诸葛亮作为蜀国丞相,手握军政大权,在刘备去世以后,蜀国国内就属他声望最高。如果他也像司马懿一样,做出挟天子以令诸侯事情,我想蜀国将没有人会是他对手。
刘禅即便尊称诸葛亮为“相父”,内心里对诸葛亮也会十分忌惮。他害怕诸葛亮废了自己,也害怕自己身首异处。诸葛亮作为智慧化身,更懂得“功高震主”,这四个字含义。
为了避免和刘禅长期相处,产生猜忌和矛盾,诸葛亮主动选择了北伐。用长期在外方式,来表明了自己忠诚,以及对蜀国建功立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