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爆发的原因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近代的中国 历史 上发生的两件大事改变了中国的 历史 进程,一是1840年地鸦片战争,二是1894年9月17日清政府和日本发生在黄海北部东港市大东沟海域的一次海战,前者是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英国用他们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使中国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严重冲击了中国的经济体系。后者的中日甲午海战清政府的失败让中国被迫割地赔款,主权沦丧,引起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中日甲午海战清政府的惨败,直接导致了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如:1898年6月11日的“戊戌变法”等等,在民族救亡运动的不断冲击下,清政府逐渐走向末路。
那么,中日为什么要爆发“甲午海战”?爆发的原因又到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了解这段 历史 。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不得不说朝鲜。
朝鲜王朝建立于明朝初期,从那时候起就是明朝的藩属国,清皇太极征讨明朝时,朝鲜又臣服于清。
朝鲜国王李熙,封生父李应罡为大院君(朝鲜王朝的一种爵位,是入继其他国王大统而即位的国王给自己生父的封爵)主持国政。李熙长大以后亲政,大院君退居二线,和大院君亲近的大臣们也渐渐失势。王妃闵妃(明成皇后1851年—1895年,朝鲜近代史上的女政治家,本名闵兹映)倚仗着家族势力,逐渐把持朝政,并且改变了大院君的政策。
19世纪60-90年代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走向了富国强兵并逐步向外扩张的道路,并且,首先就拿朝鲜开刀。
1875年,日本就开始觊觎朝鲜,不断的进行挑衅,最终引发军事冲突。1876年,日本7艘军舰兵临朝鲜海面,朝鲜国力弱小,被迫和日本签订了《江华条约》,条约规定:朝鲜开通元山津与仁川二口岸给日本通商。
但大院君派系属于守旧派,拒绝和日本通商。而闵妃派系只想息事宁人,二派的争斗最终引起了朝鲜内乱,乱兵趁机冲入日本使馆杀了日本官吏数人。朝鲜的内乱的消息传入清政府,署直隶总督张树声急派提督吴长庆率军入朝,活擒大院君,平定了朝鲜内乱。与此同时,日本也发兵朝鲜,向朝鲜索偿人命。当下由吴长庆调解,令朝鲜向日本赔偿款项算是完结了此事。但日本乘机要求驻军开埠,万般无奈地朝鲜王国李熙只能答应,与日本立约,从此以后,清、日两国各派兵驻扎在朝鲜。
实际上,朝鲜历来是清政府的藩属国,日本在朝鲜驻军,意味着朝鲜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不是清政府的属国了,而清政府的官员本末倒置,对此并没有提出异议。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以后清政府和日本的甲午海战埋下了伏笔。
朝鲜内乱平定以后,朝鲜国臣朴咏孝赴日本谢罪,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变法以后的富国强兵非常显著。朴咏孝回来以后也谋求变法,联络了一些朝中的大臣组成维新党,提出依附日本,但朝中有权利的大臣大多守旧,并不愿意变法。尤其是守旧领袖闵咏俊,坚决反对维新,主张依附清政府。维新党派依靠日本准备推翻政府。日本听到这个消息,自然不会放过这样好的机会,利用外交手段,勾结维新党人,并答应愿意做坚强的后盾。
得到日本资助的维新党人还以为日本情深意切的真心帮助他们改革,率领维新党人起事,并召日本兵入宫,屠杀闵族贵戚,闵妃也死于日本人的乱刀之下。维新党人胁迫国王李熙实行新政,李熙只能照办,朴咏孝揽了大权,维新党人掌握了朝政。
驻兵朝鲜的清提督吴兆有听到朝鲜宫廷内乱,维新党人拟废去国王,并依附日本,背叛清廷,急派营务袁世凯平乱。维新党人猝不及防,被袁世凯率兵杀入,并追捕朴咏孝等维新党,朴咏孝等逃入日本使馆,就连日本公使竹添进一郎也吓得逃回了日本,袁世凯平定朝鲜内乱,送朝鲜国王归政。
日本人并不甘心失败,派大使井上馨来朝鲜问罪,要朝鲜赔款谢罪,又派大臣伊藤博文等来和清政府交涉,说清廷有意挑衅日本,清廷只好派钦差大臣来朝鲜调查,气的袁世凯请了长假来见李鸿章。李鸿章审时度势,认为以清廷现在现在的实力还不是和日本翻脸的时候,于是,和日本议定两款协定:一、清日两国,派驻朝鲜的兵,一律撤回;二、两国若派兵到朝鲜,应该相互通知,事后即行撤回。
此约定实际上已经承认朝鲜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意味着朝鲜再也不是清政府的藩属国了,日本觊觎朝鲜的野心又进了一步。
光绪二十年,朝鲜东林党起事,国王李熙急忙求助清廷。袁世凯接到朝鲜的救急文书,急派北洋提督叶志超及总兵聂士诚赴援朝鲜。日本听到消息,赶忙派大岛圭介率兵赶赴朝鲜。清兵先到朝鲜,东林党人溃散,朝鲜不战自复。清军也准备回国,但日本兵有进无退。袁世凯照会日本大岛圭介遵守两国条约共同撤兵,但大岛圭介不仅没有撤军,暗中还增派军队,分别占领朝鲜的要害地区。袁世凯急忙复电李鸿章,速筹战备,准备开战。
李鸿章极力和日本和平解决,李鸿章实际上也是当时清廷中最明白的一个人了,在他的建议下兴建的北洋水师虽然名义上亚洲第一,排名世界第九,但北洋水师自1888年成立以后因为经费紧张(多一半的海军经费都用于慈禧太后建造颐明园),已经多年没有维修保养,主力舰艇上都是老式火炮,甚至弹药都缺乏,这一点李鸿章心里非常清楚,清廷大臣多数主战,包括年轻气盛的光绪皇帝,在这种情况下,爆发了中日“甲午海战”。
清、日两国一战终成不可逆转之势,最终的结果导致了中日的甲午海战。
那么,中日为什么要爆发“甲午海战”?爆发的原因又到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了解这段 历史 。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不得不说朝鲜。
朝鲜王朝建立于明朝初期,从那时候起就是明朝的藩属国,清皇太极征讨明朝时,朝鲜又臣服于清。
朝鲜国王李熙,封生父李应罡为大院君(朝鲜王朝的一种爵位,是入继其他国王大统而即位的国王给自己生父的封爵)主持国政。李熙长大以后亲政,大院君退居二线,和大院君亲近的大臣们也渐渐失势。王妃闵妃(明成皇后1851年—1895年,朝鲜近代史上的女政治家,本名闵兹映)倚仗着家族势力,逐渐把持朝政,并且改变了大院君的政策。
19世纪60-90年代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走向了富国强兵并逐步向外扩张的道路,并且,首先就拿朝鲜开刀。
1875年,日本就开始觊觎朝鲜,不断的进行挑衅,最终引发军事冲突。1876年,日本7艘军舰兵临朝鲜海面,朝鲜国力弱小,被迫和日本签订了《江华条约》,条约规定:朝鲜开通元山津与仁川二口岸给日本通商。
但大院君派系属于守旧派,拒绝和日本通商。而闵妃派系只想息事宁人,二派的争斗最终引起了朝鲜内乱,乱兵趁机冲入日本使馆杀了日本官吏数人。朝鲜的内乱的消息传入清政府,署直隶总督张树声急派提督吴长庆率军入朝,活擒大院君,平定了朝鲜内乱。与此同时,日本也发兵朝鲜,向朝鲜索偿人命。当下由吴长庆调解,令朝鲜向日本赔偿款项算是完结了此事。但日本乘机要求驻军开埠,万般无奈地朝鲜王国李熙只能答应,与日本立约,从此以后,清、日两国各派兵驻扎在朝鲜。
实际上,朝鲜历来是清政府的藩属国,日本在朝鲜驻军,意味着朝鲜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不是清政府的属国了,而清政府的官员本末倒置,对此并没有提出异议。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以后清政府和日本的甲午海战埋下了伏笔。
朝鲜内乱平定以后,朝鲜国臣朴咏孝赴日本谢罪,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变法以后的富国强兵非常显著。朴咏孝回来以后也谋求变法,联络了一些朝中的大臣组成维新党,提出依附日本,但朝中有权利的大臣大多守旧,并不愿意变法。尤其是守旧领袖闵咏俊,坚决反对维新,主张依附清政府。维新党派依靠日本准备推翻政府。日本听到这个消息,自然不会放过这样好的机会,利用外交手段,勾结维新党人,并答应愿意做坚强的后盾。
得到日本资助的维新党人还以为日本情深意切的真心帮助他们改革,率领维新党人起事,并召日本兵入宫,屠杀闵族贵戚,闵妃也死于日本人的乱刀之下。维新党人胁迫国王李熙实行新政,李熙只能照办,朴咏孝揽了大权,维新党人掌握了朝政。
驻兵朝鲜的清提督吴兆有听到朝鲜宫廷内乱,维新党人拟废去国王,并依附日本,背叛清廷,急派营务袁世凯平乱。维新党人猝不及防,被袁世凯率兵杀入,并追捕朴咏孝等维新党,朴咏孝等逃入日本使馆,就连日本公使竹添进一郎也吓得逃回了日本,袁世凯平定朝鲜内乱,送朝鲜国王归政。
日本人并不甘心失败,派大使井上馨来朝鲜问罪,要朝鲜赔款谢罪,又派大臣伊藤博文等来和清政府交涉,说清廷有意挑衅日本,清廷只好派钦差大臣来朝鲜调查,气的袁世凯请了长假来见李鸿章。李鸿章审时度势,认为以清廷现在现在的实力还不是和日本翻脸的时候,于是,和日本议定两款协定:一、清日两国,派驻朝鲜的兵,一律撤回;二、两国若派兵到朝鲜,应该相互通知,事后即行撤回。
此约定实际上已经承认朝鲜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意味着朝鲜再也不是清政府的藩属国了,日本觊觎朝鲜的野心又进了一步。
光绪二十年,朝鲜东林党起事,国王李熙急忙求助清廷。袁世凯接到朝鲜的救急文书,急派北洋提督叶志超及总兵聂士诚赴援朝鲜。日本听到消息,赶忙派大岛圭介率兵赶赴朝鲜。清兵先到朝鲜,东林党人溃散,朝鲜不战自复。清军也准备回国,但日本兵有进无退。袁世凯照会日本大岛圭介遵守两国条约共同撤兵,但大岛圭介不仅没有撤军,暗中还增派军队,分别占领朝鲜的要害地区。袁世凯急忙复电李鸿章,速筹战备,准备开战。
李鸿章极力和日本和平解决,李鸿章实际上也是当时清廷中最明白的一个人了,在他的建议下兴建的北洋水师虽然名义上亚洲第一,排名世界第九,但北洋水师自1888年成立以后因为经费紧张(多一半的海军经费都用于慈禧太后建造颐明园),已经多年没有维修保养,主力舰艇上都是老式火炮,甚至弹药都缺乏,这一点李鸿章心里非常清楚,清廷大臣多数主战,包括年轻气盛的光绪皇帝,在这种情况下,爆发了中日“甲午海战”。
清、日两国一战终成不可逆转之势,最终的结果导致了中日的甲午海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