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教育小孩才是正确的
怎么样教育小孩才是正确的
怎么样教育小孩才是正确的,孩子的成长受环境影响很很大,未来的发展是现在的每一步累积起来的,认真教育孩子的人终会有所收获。现在分享怎么样教育小孩才是正确的。
怎么样教育小孩才是正确的1
1、父母一定要做好孩子的榜样。比如:当你希望孩子每天能够阅读书籍半小时的时候,首先自己也要形成每天看半小时的书籍,即使你狠反感看书,但是也要坚持,做好孩子的榜样。
2、不要只注重孩子的成绩。中国的父母一般把关注点都放在了孩子的分数以及名次上,为了孩子能够专注学习,而去把孩子可以做的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从而扼杀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以及阻碍了孩子探索大自然的权利。
3、不要过度溺爱孩子。现在大部分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中国式的隔辈亲真的是名副其实的,爷爷奶奶总是无条件的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即使这个要求很过分),这样过度的宠爱会使孩子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4、适时的鼓励和赞扬孩子。当孩子正为做一件没太大把握的事犹豫时,妈妈不妨由衷地对他说:"我相信你能行的。"及时的鼓励,会使孩子信心倍增。
5、让孩子从成功中获得自信。培养孩子的自信的方法是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因为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时就需要父母对孩子的努力做出肯定,来激励孩子继续探索。
怎么样教育小孩才是正确的2
方法一:尊重孩子的“狡辩”-----反馈效应
每当家长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总会找出很多个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时,家长一般都会气愤地称孩子的这种行为为“狡辩”,其实,这并不是狡辩,而是孩子对家长教育的一种反馈。
教育是双向的,家长不仅要教,还要接受孩子的反馈,教育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然而又很多家长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管自己“教”,一点都不在意孩子反馈回来的信息,这样的教育往往达不到家长想要的目的。
方法二:分析并尊重孩子的反馈
当孩子对我们的教育作出反馈时,我们首先要对孩子的这种反馈作出分析,当然,这种分析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语言进行分析,还要连同孩子的动作及神情进行分析。
但是值得家长们注意的是,不管是孩子的反馈是不是“狡辩”,都务必要尊重孩子的反馈。
可以想象,家长误解孩子的反馈,并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压制,长久如此,孩子就再也不会对妈妈的教育进行积极反馈了。没有孩子的配合,家长势必将更没有办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方法三:针对孩子反馈出的问题,对其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当家长分析出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就可以针对孩子的反馈进行有目的的教育。例如,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他不知道将礼貌的重要性,家长就再也不会,就可以通过实例,道理来讲述讲礼貌的重要性,引导孩子做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是他不想知道承担最近错误言行所造成的责任,家长就要鼓励孩子做一个知错就改,敢作敢为的人。
总之,不管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作出任何反馈,尊重和认真分析孩子的反馈,都是达到教育目的的首要前提。
方法四:家庭教育不能前后矛盾——手表定理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一个人一块手表,当别人问这个人时间时,这个人能够快速而且自信地说出时间;然而,当给这个人两块不同的手表时,这个看表的人反而不能很快地说出时间了。因为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手表现象”,并由此而引伸出了一个结论:在做事情时,只能有一个指导原则或价值取向。后来,人们把这个结论称为“手表定理”。
怎么样教育小孩才是正确的3
我觉得家长其实对于孩子的教育更多的,应该是个性化的教育。家长应该看一下孩子在哪方面可能比较擅长,然后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在擅长的领域能做到更好;哪些方面孩子可能不是很擅长的,这个时候我们要帮助孩子去补这个短板。可是我们也要明白,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将短板和擅长的领域,做到一样的程度。所以,老师可能更适合做普及大众化教育,家长更适合去做个性化教育,老师和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功能,分管的区域也就是不一样的了。
现在很多老师都特别喜欢建家长群,然后每一天把孩子的作业和表现都发到群里,谁家孩子今天考了一百分,或者是哪个孩子表现不好,都会发在群里,然后要求家长去配合老师。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倒不是说不好,至少这样,父母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配合老师。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也算是一件好事。但是,这样的做法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家长变成了老师的辅助。就是说老师每天会给家长安排很多的工作,家长需要去配合老师,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似乎就看不出来老师和家长在教育上的差别了。
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是不一样的。因为老师在一个班级里面可能会面对40个学生,那么,这个时候老师会教给孩子一些道德规范,或者是遵守一些规则,当然知识的传授也是很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是一个老师,面对这么多的学生,他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他可能更多地进行的是一个同质化的教育,他会把所有的知识传授出去。
回到了小家庭里,就不一样了。基本上是两个家长面对一个孩子,那在这种情况下,加上父母一直是抚养孩子的,所以他们对孩子的特质会更加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