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什么时候开始
世界地球日什么时候开始
世界地球日什么时候开始,世界地球日是为了保护地球而设立的节日,地球只有一个,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我们不能再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每个人都应该都保护地球的意识。下面来了解一下世界地球日什么时候开始。
世界地球日什么时候开始1
地球日活动最初在1970年的美国由盖洛德·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发起,随后影响越来越大。活动宗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进而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
活动起源
1969年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在美国各大学举行演讲会,筹划在次年的4月22日组织以反对越战为主题的校园运动,但是在1969年西雅图召开的筹备会议上,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尼斯·海斯提出将运动定位在于全美国的,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草根运动。
1969年盖洛·尼尔森提议,在全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讲演会,海斯听到这个建议后,就设想在剑桥市举办一次环保的演讲会。于是,他前往首都华盛顿去会见了尼尔森。年轻的海斯谈了自己的设想,尼尔森喜出望外,立即表示愿意任用海斯,甚至鼓动他暂时停止学业,专心从事环保运动。于是,海斯毅然办理了停学手续。不久,他就把尼尔森的构想扩大,办起了一个在美国各地展开的大规模的社区性活动。
他选定1970年4月22日(星期三)为第一个“地球日”。就在那年的4月22日,美国各地大约有2000万人参加了游行 示威和演讲会。
世界地球日什么时候开始2
地球本身的生命体征,是人类和其他动植物良好生存的前提。地球与其他生命体一样,都需要引力平衡、水循环平衡,以及碳排放和吸收等各种平衡。如果某些平衡被长期打破,人类拥抱地球的距离,就会持续拉大。霍金曾在牛津大学演讲说:“脆弱的地球无法支撑人类再生活1000年”。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主任蔡闻佳在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接受新华网采访:“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ennth Boulding)在1966年曾经提出‘宇宙飞船经济学’的概念。他说我们应该把地球想象成一座飞船,而人类必须要合理地操纵这艘飞船,对其中的资源储备和环境条件倍加爱护,才能维持宇航员的生存。”
我在北京没有稳定居所时,自嘲为“北漂”。宇航员就好比太空中的“宇宙漂”。鲍尔丁把人类比喻为宇航员,是提醒大家地球环境的脆弱。
蔡闻佳接着说:“需要寻求更好的不牺牲资源和环境的办法,来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实现碳中和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的重要手段。”
清华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地球系统科学系主任罗勇认为:“当前,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人类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过量的碳排放,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巴黎协定》确立了2020年后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提出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
这就需要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这就是碳中和。
罗勇介绍:“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包括减缓、适应和地球工程。减缓气候变化,是指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源或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汇为目的的人为干预活动。虽然自然系统具有适应气候变化的天然能力,但如果气候变化的幅度过大、速度过快,自然系统就难于适应,就会造成灾难性和不可恢复的后果。这时,人类的主动适应干预,可以消除至少可以部分抵御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森林,是吸收二氧化碳的主力。植树造林吸收并储存的二氧化碳增量,叫森林碳汇。经过认证符合标准的林业碳汇可以在国际和国内碳市场进行交易。也就是说,更多地植树造林,不仅能在气候变化中赢得主动,还能换取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李伟说:“中国北方的植树造林既能够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也能固沙防风,是中国北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另外,植树造林能够为动物提供栖息地,有助于生物多样性。”
植树造林,是地球良性循环中的关键环节。不过,植树要讲科学。要知道当地种什么树环保,造林还要注意树种多样性。只有这样,森林才不易遭受病虫害,也才适合多种动物栖息。
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张弛认为:“我们的地球密切依赖着生物多样性。这其中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的影响,会导致部分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我们柳叶刀倒计时中国报告通过对23项指标进行逐年追踪,来监测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地球上如果只剩下人类,人类自然也无法独存。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在多数人衣食无忧的今天,给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一条生路,一条更好的生路,就是给人类子孙留下更好的活路。
世界地球日什么时候开始3
从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到不久前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半年间,“碳中和”从一个陌生的专业词语成为高频热词,走入人们的视野。其实,碳中和不仅是一场能源革命,更将深刻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先从我们的居住环境说起。未来,我们的居住、办公建筑建造和运行都要实现电气化。各类建筑的表面将尽可能安装光伏设备,实现光能发电。同时,将有更多节能减排的智能家居诞生,让我们成为电气化的能源“产消者”。
走出门,新能源汽车等更加绿色的出行方式将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脱碳的交通能源体系正在前方等着我们。
减少碳排放还需要发展循环经济,这时候,垃圾分类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目前,我国一些城市进行了“无废城市”的试点,力求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
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除了减排,还有增汇。而植树造林就是一条有力举措。可以预见的是,“让大自然成为碳的搬运工”这样的环保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
此外,碳交易、气候投融资、能源转型基金、碳移除和碳利用技术等引导碳减排的政策工具和新技术,也将形成新的投资热点和产业发展机遇,影响着广大公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