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有哪些来源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现代人说起姓和氏,往往混为一谈。事实上,从姓氏的本意来看,二者的初义大相径庭。
(一)什么是姓氏
在当今,某个重要会议发布新闻公报或某一部集体编写的大型书籍公布代表或作者排列名单时,往往按姓氏笔画为序。这里的姓氏指的是姓,因为现在姓氏不分了,成了一个概念。在上古,姓和氏是两个意思,在读先秦古书时,我们必须分辨清楚。
现在先说“姓”,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号,是氏族的标记,它标志着一个人由哪个氏族生出。《说文解宇》说:“姓,人所生也。”我们看姓字从“生”、从“女”,表明了出生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这正是远古母系社会制度的反映,可见,姓起源于母系社会。
我国最古从女而成的原姓很多,如姬、妫(gui)、姒(si)、姜、嬴、妘、姞。这些氏族都是母系血缘关系。当社会发展到父系制度后,姓也就转变为以父系血缘关系来计算了。这时出现的姓就不再加女字旁了。相传黄帝二十五个儿子,为四母所生,分为十二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儇、依。这十二姓中除姬、姞二姓还保有女字旁外,其他十姓都没有女字旁了。说明这时社会已基本过渡到男系制度。
下面再说“氏”,氏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在古代同一姓族的人,由于人口繁衍,迁居到各地,加上身份职业的变化,同一祖先的后代子孙,便逐渐分成一些支派,每支又用一个特殊的号来做标志,这就是“氏”。例如:商朝的祖先为“子姓”,后来分成殷、时、来、宋、空同等氏;周朝的祖先“姬姓”,后来分成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邨、郁、邗、晋、应、韩、凡、蒋、邢、茅、昨、祭、吴、虞、虢、郑、燕、隋、巴等氏;秦国的祖先“嬴姓”,后来分成赵、梁、徐、郯(tan)、江、黄、葛、麋、秦等氏;齐国的祖先“姜姓”,后来分成申、吕、许、纪、州、向、齐等氏。所以说姓是氏族的标记,氏是家族的标记,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氏则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
(二)姓氏的作用
关于姓氏的作用,古人作过一些解释,宋朝刘恕《通鉴·外纪》篇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班固《白虎通·姓名》篇说:“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闻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为善也。”宋朝郑樵《通志·姓氏略序》说:“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三代之后,姓氏合一,皆所以别婚姻。”清初顾炎武《日知录》说:“氏焉者,为男别也;姓焉者,为女坊也。”
根据以上四种解释,我们可以归纳姓的主要作用是:①别种族;②明世系;③别婚姻。在上古同姓不婚,如《左传·信公二十三年》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也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古人从长期实践中领悟到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了辨别男女双方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婚娶与否,在贵族女子称谓中著之以姓是非常必要的。
在古代,贵族妇女姓比名重要,待嫁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加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孟姜、叔隗(kui)、季姬;出嫁后,如果嫁的是国君,要在姓上加娘家的国名,如齐姜、晋姬、秦嬴;如果嫁给大夫,就在姓前加大夫的氏,如赵姬(赵衰妻),棠姜(棠公妻);如丈夫去世,要在姓上加丈夫的谥号,如武姜(郑武公妻),文嬴(晋文公妻)。这样做的用意,都是为了避免同姓婚配。郑樵《通志》说:“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这件事古人看得很重要,当时不一定是从优生优育角度考虑的,而更看重的却是礼。所以,即使是买妾,那个妾不知自己的姓,也要用占卜的方法来判定。春秋时,鲁昭公娶了吴女为夫人,因两国都是姬姓,为了避免人们的非议,只好称吴女为“吴孟子”,不敢公开明言姓“姬”,还有像晋献公娶骊姬,就是不知礼的行为,因为晋国和骊国都是姬姓。
下面再说氏的作用:氏一是表明父系血缘关系;二是区别个人身份的贵贱。周代宗法制度严格,只有贵族男子才有资格称氏。当时男子称氏而不称姓,是因为姓与生俱来,言氏就可知姓。也因为始祖之姓已很久远,单表始祖之姓已不能表示现有的身份。因此,必须让人知道祖父为何人,这是称氏的关键所在。因为氏是表明一个人身份贵贱的,所以氏常常发生变化,尤其是诸侯卿大夫。
到了战国,社会发生大变革,旧贵族开始没落,有许多还沦为平民甚至奴隶。所以表示贵族身份的“氏”就变得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了,秦以后到了汉朝,姓和氏便合而为一了。
还有个需要说明的问题是,在先秦只有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例如《学奕》篇中的“奕秋”,就是名叫“秋”的棋手;“优孟”,就是名叫“孟”的徘优(艺人);“庖丁”就是叫“丁”的厨师。以上这些人都没姓,都是以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或所具有的专长来呼唤的。还有“公输盘(班)”,公输是字,班为名,因他是鲁国人,所以又叫他鲁班。意思是鲁国名叫“班”的木匠,并没有姓。汉朝以后,平民也可以有自己的姓为人称呼了。所以,“百姓”这个词,在周和周以前指的是贵族。“百姓”即“百官”的意思,如《尧典》“乎章百姓,百姓昭明。”孔传:“百姓、百官”(百官族姓),郑注:“百姓,群臣之父子兄弟。”汉以后,百姓才指普通平民。
(一)什么是姓氏
在当今,某个重要会议发布新闻公报或某一部集体编写的大型书籍公布代表或作者排列名单时,往往按姓氏笔画为序。这里的姓氏指的是姓,因为现在姓氏不分了,成了一个概念。在上古,姓和氏是两个意思,在读先秦古书时,我们必须分辨清楚。
现在先说“姓”,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号,是氏族的标记,它标志着一个人由哪个氏族生出。《说文解宇》说:“姓,人所生也。”我们看姓字从“生”、从“女”,表明了出生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这正是远古母系社会制度的反映,可见,姓起源于母系社会。
我国最古从女而成的原姓很多,如姬、妫(gui)、姒(si)、姜、嬴、妘、姞。这些氏族都是母系血缘关系。当社会发展到父系制度后,姓也就转变为以父系血缘关系来计算了。这时出现的姓就不再加女字旁了。相传黄帝二十五个儿子,为四母所生,分为十二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儇、依。这十二姓中除姬、姞二姓还保有女字旁外,其他十姓都没有女字旁了。说明这时社会已基本过渡到男系制度。
下面再说“氏”,氏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在古代同一姓族的人,由于人口繁衍,迁居到各地,加上身份职业的变化,同一祖先的后代子孙,便逐渐分成一些支派,每支又用一个特殊的号来做标志,这就是“氏”。例如:商朝的祖先为“子姓”,后来分成殷、时、来、宋、空同等氏;周朝的祖先“姬姓”,后来分成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邨、郁、邗、晋、应、韩、凡、蒋、邢、茅、昨、祭、吴、虞、虢、郑、燕、隋、巴等氏;秦国的祖先“嬴姓”,后来分成赵、梁、徐、郯(tan)、江、黄、葛、麋、秦等氏;齐国的祖先“姜姓”,后来分成申、吕、许、纪、州、向、齐等氏。所以说姓是氏族的标记,氏是家族的标记,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氏则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
(二)姓氏的作用
关于姓氏的作用,古人作过一些解释,宋朝刘恕《通鉴·外纪》篇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班固《白虎通·姓名》篇说:“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闻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为善也。”宋朝郑樵《通志·姓氏略序》说:“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三代之后,姓氏合一,皆所以别婚姻。”清初顾炎武《日知录》说:“氏焉者,为男别也;姓焉者,为女坊也。”
根据以上四种解释,我们可以归纳姓的主要作用是:①别种族;②明世系;③别婚姻。在上古同姓不婚,如《左传·信公二十三年》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也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古人从长期实践中领悟到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了辨别男女双方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婚娶与否,在贵族女子称谓中著之以姓是非常必要的。
在古代,贵族妇女姓比名重要,待嫁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加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孟姜、叔隗(kui)、季姬;出嫁后,如果嫁的是国君,要在姓上加娘家的国名,如齐姜、晋姬、秦嬴;如果嫁给大夫,就在姓前加大夫的氏,如赵姬(赵衰妻),棠姜(棠公妻);如丈夫去世,要在姓上加丈夫的谥号,如武姜(郑武公妻),文嬴(晋文公妻)。这样做的用意,都是为了避免同姓婚配。郑樵《通志》说:“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这件事古人看得很重要,当时不一定是从优生优育角度考虑的,而更看重的却是礼。所以,即使是买妾,那个妾不知自己的姓,也要用占卜的方法来判定。春秋时,鲁昭公娶了吴女为夫人,因两国都是姬姓,为了避免人们的非议,只好称吴女为“吴孟子”,不敢公开明言姓“姬”,还有像晋献公娶骊姬,就是不知礼的行为,因为晋国和骊国都是姬姓。
下面再说氏的作用:氏一是表明父系血缘关系;二是区别个人身份的贵贱。周代宗法制度严格,只有贵族男子才有资格称氏。当时男子称氏而不称姓,是因为姓与生俱来,言氏就可知姓。也因为始祖之姓已很久远,单表始祖之姓已不能表示现有的身份。因此,必须让人知道祖父为何人,这是称氏的关键所在。因为氏是表明一个人身份贵贱的,所以氏常常发生变化,尤其是诸侯卿大夫。
到了战国,社会发生大变革,旧贵族开始没落,有许多还沦为平民甚至奴隶。所以表示贵族身份的“氏”就变得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了,秦以后到了汉朝,姓和氏便合而为一了。
还有个需要说明的问题是,在先秦只有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例如《学奕》篇中的“奕秋”,就是名叫“秋”的棋手;“优孟”,就是名叫“孟”的徘优(艺人);“庖丁”就是叫“丁”的厨师。以上这些人都没姓,都是以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或所具有的专长来呼唤的。还有“公输盘(班)”,公输是字,班为名,因他是鲁国人,所以又叫他鲁班。意思是鲁国名叫“班”的木匠,并没有姓。汉朝以后,平民也可以有自己的姓为人称呼了。所以,“百姓”这个词,在周和周以前指的是贵族。“百姓”即“百官”的意思,如《尧典》“乎章百姓,百姓昭明。”孔传:“百姓、百官”(百官族姓),郑注:“百姓,群臣之父子兄弟。”汉以后,百姓才指普通平民。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