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
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是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人们可以从先秦时代的中国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赵翼《陔余丛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①。
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时辰的由来:
时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计时方式,也称为“时柱”。它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规律为基础,将一天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大约等于2个小时。时辰的起点是子时,也就是每天的夜晚11点至凌晨1点。
中国古代的时辰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当时古代天文学家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地球的自转周期,通过观测天象和计算,划分了一天的时间为12个时辰。时辰的划分方式也受到了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的影响,因此不仅仅是一种计时方式,同时也具有神秘的象征意义,被广泛应用于占卜、医学、农业、政治等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