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黄河大合唱的感受
听黄河大合唱的感受如下:
1938 年 11 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他有感而发,立即写下了《黄河》词作。
冼星海听了这篇词作后很受启发,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抱病连续写作六天,最终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一位位船夫手持船桨,嘴里高声喊着劳动号子,齐心协力地向前划着,船在惊涛骇浪中行驶,随时都有船翻人亡的危险,但他们毫不畏惧,仍旧勇敢地向前划着。第二乐章为《黄河颂》,这个乐章运用了壮阔、热情、深切的音乐语言,歌唱了黄河的雄姿,赞美五千年的文化,颂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在音乐中我仿佛看见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情景。第四到八乐章也是如此,从各个方面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和斗志。啊 ,《黄河大合唱》,你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民抗日的斗志与勇于拼搏的精神,让我们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努力开拓明天的生活,为保卫全世界的和平而努力!
《黄河大合唱》创作特色
《黄河大合唱》借助了一个永流不息的黄河形象,把我们的民族之魂、中华之魂凝聚到这个作品中,黄河不息它就不息。黄河不沉默它就永远不会沉默。黄河因为有了这首作品,有了黄河精神的审美形态,《黄河大合唱》因为黄河,又有了长流不息的现实形态,这两者相得益彰。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在中华大地传唱了70余年的《黄河大合唱》,2015年9月1日起由10096名华人以3D虚拟的形式在全球网络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