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本土化离我们有多远?|海水淡化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北京100万吨淡化海水项目将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对京津唐部分地区的供水,北京市民将有望喝上“海水”。 近日,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编制并印发了《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规划的发布表明,在国内水资源短缺困局日渐严重的背景下,海水淡化已经成为解决淡水危机的替代方案之一。
海水淡化原材料、技术设备厂商将成为政策利好的最大收益方。《规划》中对技术升级的硬性约束成为亮点:首先是研制6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关键装备,重点包括渗透膜、水压泵的技术研发;其次是突破一批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使海水淡化能耗和制水成本在现有基础上降低20%以上;最后是培育10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水淡化核心部件和设备制造企业。
当媒体宣布北京100万吨淡化海水项目将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对京津唐部分地区的供水,北京市民将有望喝上“海水”。记者第一次感觉到,这一新兴产业离我们的生活是如此之近。为了弄清海水淡化的实现条件和产业现状,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关村海水淡化产业联盟企业成员之一,赛诺水务CTO张松建。
基本特点
《中关村》:海水淡化在中国实现的基本条件有哪些?气候状况对海水淡化的影响有多大?
张松建:首先是水资源的匮乏。海水淡化属于非常规资源,不受环境、气候的影响。如今,北京市已把海水淡化作为战略储备资源来看待。其次,我国工业企业用水大户很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这些区域的工业也最发达,海水淡化就近利用有其地域优势。再次,沿海地区的人口非常密集,用水需求量大且逐年增加。以上三个因素决定了海水淡化在中国将会有一个很好的前景。
气候的变化,特别是极端气候的影响,对海水淡化产业发展会有一个助推作用。例如香港,香港并不缺水,但也建造了海水淡化厂。所以说,气候变化已经影响了各国饮用水的供应策略。很多国家都已经把海水淡化作为战略资源或者战略储备。
《中关村》:海水淡化后的水是一种什么样的水?可以用在哪些领域?用作生活用水是否适合?淡化海水的价格与目前的居民用水相比是否有优势?
张松建:淡化之后的海水会根据不同的用途进行后处理,流程不止于简单的淡化。如果进入市政系统,淡化海水还要再进行矿化处理程序,从而达到饮用水的各项指标,所以用作饮用水没有问题。如果作为工业生产用水,由于每个工厂的要求不一样,可以进行不同流程的淡化海水的后处理。如今,不论是进入市政管网用作饮用水还是成为工业用水,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了。
海水淡化走向市场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成本与自来水价格相比偏高,淡化水的价格是5到7元钱,北京市自来水价格是3元多,比淡化水的价格低。所以,海水淡化要完全走市场化的路径供应居民用水的话,目前还行不通,需要国家配套政策的支持。目前,国内淡化海水60多万吨的产能,大部分都用作了工业生产用水。只有近期,青岛市的一个10万吨淡化海水项目用来供应市政饮用水。
工业企业为什么积极支持海水淡化?这里有几方面的原因。工业企业在沿海地区如果新建或扩建项目的话,其用水指标是受限制的;工业企业在当地购买自来水的价格比较高,例如北京市燕山石化的工业用水价格大约7元/吨。所以,海水淡化用作工业用水,在经济上是合理的,企业就会有积极性。另外,如果企业用淡化海水作为工业用水,国家会有相关补贴。但是,只作为工业用水,海水淡化的产业规模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只有进入市政管网,规模才会上去。近期,北京市已规划一个100万吨的海水淡化项目,业界都在关注项目的动态。
《中关村》:海水利用在不同国家和区域是否有不同特色?
张松建:是这样。只有渤海湾这样的半封闭海域需要考虑浓海水对海水的影响。中东、澳大利亚等区域和国家的海水淡化规模已经达到了上百万吨,浓海水全部直排到了海里,周围生态并未受到明显影响。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快速扩散排放的技术在发挥作用。
产业现状
《中关村》:海水淡化市场在国内外,政府主导性更强还是市场主导性为主?
张松建:中国主要还是以市场导向为主,因此发展起来阻碍比较多,衍生出有很多具体的问题。这也导致海水淡化的应用不太广泛。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这一产业在国外主要依靠政府的帮助发展起来的,包括新加坡、中东等海水淡化技术应用广泛的国家。这一市场的驱动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早前,国内海水淡化产业直接对口单位是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和建设部、水利部,多个部门管理,头绪比较多;今年国家明确提出海水淡化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并针对海水淡化产业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和目标,业内认为这对行业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指引。
《中关村》:目前,国内海水淡化的产业现状是怎样的?国产海水淡化自主研发技术的含金量有多大?
张松建: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内海水淡化技术就已有了相关应用,即针对一些岛屿的小规模海水淡化。截止2011年国内海水淡化总产量达到了每天60多万吨。从2003年开始,这个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规模还是很小。
目前,国内的海水淡化工艺技术基本与国际同步,并不落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但对于大规模海水淡化系统缺乏工程实施经验。现在,已应用的国内最大规模的海水淡化项目是10万吨,还是由国外公司设计建设的。我们公司设计建设的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的产能是3.5万吨。规模小,带来的问题是在大工程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上存在着经验不足。
在大规模的海水淡化项目上,例如北京100万吨海水淡化项目,北控集团在做前期的工作,采取技术方案招标。这个招标是国际性招标,还需要国际上有经验有能力的海水淡化公司来提供技术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国内公司积极参与其中(我们公司是以和国外公司合作的形式参与),这样既可以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技术可靠性上有了充分的保证,同时让国内公司积极参与进来,学习和借鉴经验,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一项目已经在进行中了。
《中关村》:现今最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有哪些?中国可以借鉴哪些国家海水淡化产业的成功经验?
海水淡化原材料、技术设备厂商将成为政策利好的最大收益方。《规划》中对技术升级的硬性约束成为亮点:首先是研制6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关键装备,重点包括渗透膜、水压泵的技术研发;其次是突破一批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使海水淡化能耗和制水成本在现有基础上降低20%以上;最后是培育10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水淡化核心部件和设备制造企业。
当媒体宣布北京100万吨淡化海水项目将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对京津唐部分地区的供水,北京市民将有望喝上“海水”。记者第一次感觉到,这一新兴产业离我们的生活是如此之近。为了弄清海水淡化的实现条件和产业现状,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关村海水淡化产业联盟企业成员之一,赛诺水务CTO张松建。
基本特点
《中关村》:海水淡化在中国实现的基本条件有哪些?气候状况对海水淡化的影响有多大?
张松建:首先是水资源的匮乏。海水淡化属于非常规资源,不受环境、气候的影响。如今,北京市已把海水淡化作为战略储备资源来看待。其次,我国工业企业用水大户很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这些区域的工业也最发达,海水淡化就近利用有其地域优势。再次,沿海地区的人口非常密集,用水需求量大且逐年增加。以上三个因素决定了海水淡化在中国将会有一个很好的前景。
气候的变化,特别是极端气候的影响,对海水淡化产业发展会有一个助推作用。例如香港,香港并不缺水,但也建造了海水淡化厂。所以说,气候变化已经影响了各国饮用水的供应策略。很多国家都已经把海水淡化作为战略资源或者战略储备。
《中关村》:海水淡化后的水是一种什么样的水?可以用在哪些领域?用作生活用水是否适合?淡化海水的价格与目前的居民用水相比是否有优势?
张松建:淡化之后的海水会根据不同的用途进行后处理,流程不止于简单的淡化。如果进入市政系统,淡化海水还要再进行矿化处理程序,从而达到饮用水的各项指标,所以用作饮用水没有问题。如果作为工业生产用水,由于每个工厂的要求不一样,可以进行不同流程的淡化海水的后处理。如今,不论是进入市政管网用作饮用水还是成为工业用水,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了。
海水淡化走向市场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成本与自来水价格相比偏高,淡化水的价格是5到7元钱,北京市自来水价格是3元多,比淡化水的价格低。所以,海水淡化要完全走市场化的路径供应居民用水的话,目前还行不通,需要国家配套政策的支持。目前,国内淡化海水60多万吨的产能,大部分都用作了工业生产用水。只有近期,青岛市的一个10万吨淡化海水项目用来供应市政饮用水。
工业企业为什么积极支持海水淡化?这里有几方面的原因。工业企业在沿海地区如果新建或扩建项目的话,其用水指标是受限制的;工业企业在当地购买自来水的价格比较高,例如北京市燕山石化的工业用水价格大约7元/吨。所以,海水淡化用作工业用水,在经济上是合理的,企业就会有积极性。另外,如果企业用淡化海水作为工业用水,国家会有相关补贴。但是,只作为工业用水,海水淡化的产业规模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只有进入市政管网,规模才会上去。近期,北京市已规划一个100万吨的海水淡化项目,业界都在关注项目的动态。
《中关村》:海水利用在不同国家和区域是否有不同特色?
张松建:是这样。只有渤海湾这样的半封闭海域需要考虑浓海水对海水的影响。中东、澳大利亚等区域和国家的海水淡化规模已经达到了上百万吨,浓海水全部直排到了海里,周围生态并未受到明显影响。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快速扩散排放的技术在发挥作用。
产业现状
《中关村》:海水淡化市场在国内外,政府主导性更强还是市场主导性为主?
张松建:中国主要还是以市场导向为主,因此发展起来阻碍比较多,衍生出有很多具体的问题。这也导致海水淡化的应用不太广泛。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这一产业在国外主要依靠政府的帮助发展起来的,包括新加坡、中东等海水淡化技术应用广泛的国家。这一市场的驱动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早前,国内海水淡化产业直接对口单位是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和建设部、水利部,多个部门管理,头绪比较多;今年国家明确提出海水淡化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并针对海水淡化产业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和目标,业内认为这对行业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指引。
《中关村》:目前,国内海水淡化的产业现状是怎样的?国产海水淡化自主研发技术的含金量有多大?
张松建: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内海水淡化技术就已有了相关应用,即针对一些岛屿的小规模海水淡化。截止2011年国内海水淡化总产量达到了每天60多万吨。从2003年开始,这个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规模还是很小。
目前,国内的海水淡化工艺技术基本与国际同步,并不落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但对于大规模海水淡化系统缺乏工程实施经验。现在,已应用的国内最大规模的海水淡化项目是10万吨,还是由国外公司设计建设的。我们公司设计建设的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的产能是3.5万吨。规模小,带来的问题是在大工程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上存在着经验不足。
在大规模的海水淡化项目上,例如北京100万吨海水淡化项目,北控集团在做前期的工作,采取技术方案招标。这个招标是国际性招标,还需要国际上有经验有能力的海水淡化公司来提供技术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国内公司积极参与其中(我们公司是以和国外公司合作的形式参与),这样既可以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技术可靠性上有了充分的保证,同时让国内公司积极参与进来,学习和借鉴经验,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一项目已经在进行中了。
《中关村》:现今最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有哪些?中国可以借鉴哪些国家海水淡化产业的成功经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