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放下心中的执着?

 我来答
群众看世界
2023-07-10 · 经理
群众看世界
采纳数:9667 获赞数:619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放下心中的执着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以下是一些建议:

  • 觉察并接受:首先,意识到自己的执着,并接受它的存在。明确认识到执着可能给你带来的困扰和痛苦,愿意面对和处理它。

  • 了解执着的原因:尝试深入了解你为什么会执着于某件事情或某个人。可能是因为过去的经历、情感需求、自我认同等因素。通过了解执着的根源,你可以更好地处理它。

  • 改变观念:审视你的观念和信念,看看它们是否有助于你放下执着。尝试寻找更积极、灵活和全面的观点来看待事物,从而减少对执着的依附。

  • 实践放下的技巧:尝试一些放下执着的技巧,如正念冥想、呼吸练习、放松技巧、写日记、绘画等。这些技巧可以帮助你放松身心,减少负面思维和情绪,并培养接受和释放的能力。

  • 寻求支持和理解:与朋友、家人或专业心理咨询师分享你的感受和困惑。他们可以提供支持、理解和建议,帮助你看到问题的不同角度,并给予你支持和鼓励。

  • 关注自我成长和发展:将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个人成长和发展上。寻找新的兴趣爱好、学习新技能、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等,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充实自己,从而减少对执着的关注。

  • 给予时间:放下执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不要强迫自己立即放下,而是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来处理和逐渐减少对执着的依赖。

  • 请记住,放下执着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没有一种通用的方法适用于所有人。尊重自己的感受和节奏,相信你拥有处理和放下执着的能力。如果你觉得困惑或无法独自应对,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可能是一个有益的选择。

奔波的劳碌
高能答主

2023-04-16 · 最想被夸「你懂的真多」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2万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315万
展开全部
何谓“放下”?佛经云:当下不执着,便是放下,放下则得 佛在世时,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她有一个宝贝儿子,突然得病死去,于是母亲茶饭不思,难过至极,于是抱着她死去的儿子到处求人,谁能救活她的儿子。她漫无目的的走啊走啊,总希望有人能将她儿子救活,走了两三天无人相助,于是她走到了佛陀足下,拜见请问了佛陀,佛陀告诉她让她到一百家的人家中去寻求芥菜种子,并且必须是从未死过人的人家,求来这种芥菜子即可将其儿子医活。母亲去了,佛陀非常悲悯这位可怜的母亲对儿子深沉的执爱。 母亲走了一百家,但没有一家从未死过人的,于是她带着沉痛和失望的心情重新回到佛陀住处,佛陀让她仔细想想事情的来龙去脉,母亲思考过后,突然转悲为喜,顶礼佛陀,也随即将其儿子安葬,一心皈依佛陀。 在以上这个故事中,母亲最后的决定便是从执着中解脱出来,也便是真正的放下,只有真正的放下,心中才得到真正的安慰。母亲了知了佛陀的真正用意,也是佛陀善巧的教化了她,她明白了生老病死是人生中的普遍规律,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共同业报,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所以对这种自然的规律,业力的牵引无需过分的执着,过分的去求生求死都不可得,于是母亲得到解脱,得到解脱便是放下,放下了也就没有那么多烦恼,无烦恼所扰乱,心中也就得到自在,故“当下不着,便是放下,放下则得自在。” 世间人多因对钱财名利执着,甚至采取偷盗抢劫的罪恶手段,获取不正当的地位名利钱财,最后导致犯下滔天大罪,这些人物历史上也不罕见,皆因对此执着放不下的原因所造成。 又有人则误会佛教所说的“放下”二字”,认为"放下",就是什么也不去做,什么也不想的一种断减状态,便是放下,这种思想则与佛在世时的一种断灭空是一样,认为什么都空了,于是无有因果思想,他们反以为这是一种自在,是一种真正的放下,实际非也,此并非真正的放下自在。放下乃是叫人在一生中以正当的手段谋取地位名利钱财,该做的事要做,做了不对此深深执着,这才是放下!如深深执着成为一种束缚,则不是真正的自在,被种种缠缚不得解脱,哪里还谈得上是“放下”呢? 真正的放下是让我们心里清净无染,对一切事物认知清楚而不执着,不执着则无痛苦,无痛苦即是真正的“放下”了。《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是这个意思,便是教我们如何放下,如何不执着。一切的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没有一种常住不变的东西,故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在这种缘生缘灭的事物之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无所执着的去做正常的事情,做自利利他,自度度人之善事,做到这种无所住,便是真正的放下,无着,自在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徭洛2w
2023-04-14
知道答主
回答量: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045
展开全部
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