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镇节度使是几品官
三镇节度使一般为正三品官。
节度使作为官名,是从唐朝开始的。唐高祖武德六年诸州总管加号使持节(符节,授与官员或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谓之节度使。一般为正三品,也有从二品,也有从三品。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所辖区内各州刺史均为其节制,并兼任驻在州之刺史。
该官职作为官名,是从唐朝开始使用的。在宋朝时期,除了地方知军府事外,三镇节度使还有都部署、都指挥使等武官官衔。然而,宋朝的节度使一般没有实际的权力。因此,三镇节度使的具体官衔和实际权力会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不能简单地回答其大小。
节度使的制度形成介绍:
从高宗、武后以来,均田制渐趋破坏,流民、逃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玄宗时期曾采用很多种办法试图解决。一是重申均田法令,严禁流徙;二是检括客户,听其所在落籍;三是招募流民客户充军。
在这几种办法中,前两种都失败了,而募流民客户为兵的办法虽能诱得“通逃者”“争出应募”,暂时解决了社会问题,却使这批人渐渐成为雇佣兵而不可卒去。于是,由于均田制度的崩溃,导致了唐兵制从府兵的征兵制,向募兵制演化。
节度使制度的开端,是从唐开元、天宝年间所设立的缘边节度使。这和当时的边疆形势是分不开的。在这以前,唐在厉兵秣马击败了东突厥之后,实际上对外用兵一直都是保持着旺盛的扩张进攻的。唐初先后击破了东突厥、薛延陀,降伏漠北诸部,设立都督府。
此后,又打败西突厥,灭高昌国,于其地设立州县治理,奠定了唐朝辽阔的疆域。但进攻的步伐还没有停止,显庆年间又平西突厥贺鲁,设立二都护府统其地。又在新疆以西,波斯以东的地区分置都督府十六、州七十二,县一百一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