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一个什么概念?
展开全部
朋友!记得采纳呀!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有同名电视剧《诚信》。 诚信是一种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了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讲诚信。
编辑本段诚信是立人之本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编辑本段诚信是齐家之道
唐代著名大臣魏徵说:「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只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间以诚相待,诚实守信,就能和睦相处,达到“家和万事兴”的目的。若家人彼此缺乏诚信、互不信任,家庭便会逐渐四分五裂。
编辑本段诚信是交友之基
只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才能达到「朋友信之」、推心置腹、无私帮助的目的。否则,朋友之间充满虚伪、欺骗,就绝不会有真正的朋友,朋友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编辑本段诚信是为政之法
《左传》云:「信,国之宝也。」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坚持保留「民信」。因为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如果人民不信任统治者,国家朝政根本立不住脚。因此,统治者必须「取信于民」,正如王安石所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编辑本段诚信是经商之魂
在现代社会,商人在签订合约时,都会期望对方信守合约。诚信更是各种商业活动的最佳竞争手段,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企业家的一张真正的「金质名片」。
编辑本段诚信是心灵良药
古语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只有做到真诚无伪,才可使内心无愧,坦然宁静,给人带来最大的精神快乐,是人们安慰心灵的良药。人若不讲诚信,就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彼此无信任感,后患无穷。正如《吕氏春秋·贵信》篇所说,如果君臣不讲信用,则百姓诽谤朝廷、国家不得安宁;做官不讲信用,则少不怕长,贵贱相轻;赏罚无信,则人民轻易犯法,难以施令;交友不讲信用,则互相怨恨,不能相亲;百工无信,则手工产品质量粗糙,以次充好,丹漆染色也不正。可见失信对社会的危害何等大啊!
综观而言,诚信对于自我修养、齐家、交友、营商以至为政,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美德,可见诚信在人类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
编辑本段何为诚信
[诚]
诚
什么是“诚”?
“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我们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肯定“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求人们修德做事,必须效法天道,做到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
什么是“信”?
[信]
信
《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
“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本是自然固有之,效法天道、追求诚信,这是做人的道理、规律。二者在哲学上虽有区别,但从道德角度看,“诚”与“信”则是同义等值的概念,故许慎在《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信,诚也。”基本涵义都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编辑本段历代经典论诚信
中国历代儒家经典中,对诚信之道的论述颇多,现摘其重要者加以阐述。
「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诗经·郑风·扬之水》)
·无诚信品德的人的说话,人是不应当相信的。所以,要使他人相信自己,就必须做诚实之人。
「君子之言,信而有规,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左丘明《左传·昭公八年》)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论语·学而》)
·君子之言,诚实而有证据,所以怨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越分妄言,又无根据,所以遭致怨祸。要求人说话要诚实、要有根据,切忌无实事根据的胡言乱语。
「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论语·述而》)
·孔子教导学生时,提倡「文」(即为《诗》、《书》、《礼》、《乐》等典籍),「行」、「忠」、「信」并重,希望学生能做到博学多闻(文)、敦品励行(行)、尽忠职守(忠)、诚实不欺(信),把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才能做一名德才兼备的人。
「儒有不宝金石,而忠信以为宝。」(戴圣编《礼记·儒行》)
·儒者重德,故不以金玉为宝,而以「忠信」为宝。可见,儒者是把「忠信」作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法宝。
「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大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荀子《荀子·强国》)
·古代圣王禹、汤,循义讲信而天下大治;暴君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所以,作为国君一定要慎礼义、讲忠信,然后才能治国。这是「君人者之大本也」。由此证明诚信是治国之本。
「或问信,曰:『不食其言』。」(扬雄《法言·重黎》)
·所谓信实,就是指不违背和忘记自己的诺言,一定要信守承诺,说到做到,言行一致。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班固《白虎通义·性情·论五性六情》)
·从一定意义上,信就是诚,诚就是信,二者是相通的,基本内涵都是真实无欺。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是诚实可信的。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敦颐《周子全书·通书·诚下》)
·诚是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亦是人的各种善行的根源。可见,「诚」在儒家道德体系中是何等的重要。
「信者,无伪而已。」(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
·所谓「信」,就是无「伪」的意思。既不说假话,亦不做假事;既不自欺,亦不欺人。一切言行皆以诚实为本,排除一切虚伪、虚假。
「夫信者,人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
·「诚信」是人的法宝,因为「国保于民,民保于信」。君无信用不能使民,失去民心则不能守国。所以古代圣王不欺四海,五霸不欺四邻。善治国者,不欺其民;善齐家者,不欺其亲。可见,信在治国齐家中是何等重要。
「诚则是人,伪则是禽兽。」(黄宗羲《孟子师说·卷七》)
·诚信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只有人具有诚信美德,而禽兽则是不讲诚信的。如果人只求物质私欲而不讲诚信,就是一种丧失人性的禽兽行为。
编辑本段名人论诚信
[商鞅变法 徙木为信]
商鞅变法 徙木为信
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
·诚信之言不华美,华美之言不信实,因为诚信之言是质朴无华的。
孔子:「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
·强调人讲信用要符合「义」,只有符合「义」的话才能实行。
孟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
·肯定「诚」是天的运行规律,追求诚信之道才是做人的道理。
荀子:「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荀子·非十二子》)
·耻于自己不能有「信」德,而不耻于不被别人信任。
刘安:「人先信而后求能。」(《淮南子·说林训》)
·应当先看他是否讲信用,然后再论及他的能力如何,说明「信」重于「能」。
诸葛亮:「勿持功能而失信。」(《出师表》)
·不要仗持有功劳、有才能就失信于人。
王通:「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中说·周公》)
·只要能够推心置腹,以诚相待,不用言说也会相互信任。
程颐:「诚则信矣,信则诚矣。」(《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
·诚实就会有信誉,讲信誉就是诚实,可见「诚」与「信」是相通的。
朱熹:「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诚信就是真实而无虚假。
曹端:「一诚足以消万伪。」(《明儒学案》卷四十四《语录》)
·一个诚实的行为足以消解千万种虚伪。
编辑本段讲诚信
叶千华
讲诚信,并不是说说而已,很多人是说得容易做起来难。这大概就是人真而不诚、诚而难信的一种劣根性缘故,他们以利益确定诚信,以自私和贪婪玩弄诚信。
在现实社会生活里,我们做人做事什么都不缺,缺的是人心,缺的是诚信,弄得人去寻找诚信的机会和条件。有的人只是要求别人有诚信讲诚信,而自己就很难用诚信来对待他人。在文明发展的今天,更应该体现人事的诚信度,结果却令君大失所望。
曾一度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如今不会又失去“诚信力”了吧!尽管辞典里找不到“诚信”一词的书面意思,但并不表明它没有、不重要。这个在心里和行动中存在的东西,恐怕就只能不要去找,也不要注明和解释,它只能是人之间的共识和默契。可以说,它是普遍存在于我们的人事里,一但人丢掉了诚信,人性就显得可恶、可怕、可耻。本不稀罕的更稀贵了,从而体现了人的道德品质和良知良心的迷失。
人总有自己的优劣势、强弱点和长短处,在今天的人事面前,说诚信,怕是有点难度,甚至不知去说。更不会去理解诚信的优劣、强弱和长短。真可谓说是说,做是做,因人而已、因事而已、因玩笑而戏弄诚信。在失缺了道德的人群里,还能听到它的声音,看到它的旗子,总算对一些受骗者有了交待,或许对诚不诚、信不信的人是一种安慰。
现实中,可怕的是讲诚信就是去“送死”,讲诚信就得吃亏上当,这个诚信谁还敢讲?目前似乎什么都在发展进步,唯独人的道德品质没有进步,相反在逐渐下滑,而且下滑得令君后怕。一切都在金钱中舛误,诚信也无法逃脱被利用的命运或下场。
编辑本段准则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但究竟怎样才算是有诚信?这部分将为你介绍诚信的准则,并看看中国古代哲贤如何实践诚信之道。
1、戒欺
「戒欺」,即不自欺亦不欺人。《礼记·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意谓真诚实意就是不自欺。宋代哲学家陆九渊也说:「慎独即不自欺。」即使在闲居独处时,自己的行为仍能谨慎不苟且,不会自欺。中国现代学者蔡元培先生说过:「诚字之意,就是不欺人,亦不可为人所欺。」可见,戒欺是诚信的重要准则之一。
杨震「不受四知金」
东汉名臣杨震在赴任东莱郡太守的途中,经过昌邑县。昌邑县令王密是他过去推荐的秀才,王密深夜带十斤黄金私赠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知道。」杨震回答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了这番话,很羞愧地走了。杨震「不受四知金」的故事,说明他的道德修养已达到了不自欺的「慎独」境界。只有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做到不自欺,才算是真正的「诚信」。
胡雪岩与「戒欺」牌匾
著名徽商胡雪岩在杭州胡庆余堂药店中,向内挂了一块「戒欺」的牌匾。他在跋文中写道:「凡贸易均著得欺字」,「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余以欺世人。」胡庆余堂药店之所以能够蜚声于海内外,生意兴隆,其秘诀就在于「戒欺」二字。这则故事说明,「戒欺」二字是企业成功的秘诀,也是企业家的无价之宝。
2、过而能改
《左传·宣公二年》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韩愈曰:「告我以吾过者,吾之师也。」陆九渊曰:「闻过则喜,知过不讳(忌讳),改过不惮(畏惧)。」古人申居郧曰:「小人全是饰非,君子惟能改过。」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哲贤认为如何对待过错,是君子与小人的重要区别之一。
中国古代哲人强调知过即改,这是诚实的一种表现。《孟子·滕文公下》载有一则寓言:有一个人每天都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有道德者的行为。」那人回答说:「那么,我打算减少一些,一个月只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然后停止偷鸡。」这则寓言说明,如果已经知道这样做是不道德的,就应立即改正,何必等到明年!所以,人对于过错应该「迁善如风之迅,改过如雷之烈」。一定要与过错一刀两断,彻底改正。
东坡悔续菊花诗
苏东坡与王安石私交甚厚,经常在一起切磋诗词。有一次,苏东坡去王安石家拜访,恰逢王安石不在家,苏东坡只见书桌上有一首未完成的诗,只有两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后,心中好笑,认为菊花怎能像春天里的花一样,在一夜之间落得满地花瓣?于是,他续上「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讥嘲王安石。
王安石回到家看到续诗,心想:「真是少见多怪!」后来,苏东坡被贬到湖北黄州当团练副使。有一晚,一阵秋风过后,第二天院内菊花被刮得满地金黄。此时,苏东坡深愧自己妄自续诗,见识短浅。
回到京城后,他即当面向王安石认错。王安石称赞说:「知错能改,是难能可贵的啊!」从此以后,苏东坡十分谦虚谨慎,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3、信守承诺
《左传·僖公十四年》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意思是说,若自己丧失信用,背弃邻国,遇到祸患有谁会同情自己。失去了信用,一旦祸患发生,没有人来支援自己,就必定会灭亡。由此可见,重诺守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对别人许下诺言,就须认真对待,对自己的承诺负责,切勿掉以轻心,失信于人。在平日待人处事时,我们可先从守时开始做起,然后对家人、朋友信守承诺,以诚信待人。
曾子杀猪教子
曾子的妻子要去市集,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曾妻便哄儿子说:「你就留在家里玩,等我回来后,我就杀猪给你吃。」当妻子从集市回来,看见曾子准备杀猪。妻子连忙阻止说:「我只是跟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不能同小孩子开玩笑的,孩子年纪幼小,没有知识,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听从父母的教导。今天你欺骗他,就等于教他学你那样骗人。母亲欺骗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于是,曾子杀了那头猪,并煮了猪肉给孩子吃。
刘廷式坚娶盲女
刘廷式本是农家子弟,与邻女定有婚约。后离别数年,刘廷式入太学读书,并考中进士。刘廷式回乡时,准备与邻女成亲。这时才得知邻公已死,其女双目失明,家道中落。不过,刘廷式并不因此违背婚约,还选好日子准备完婚。邻女打算退婚,她说:「我如今双目失明,形同废人,门不当户不对,怎能嫁你为妻呢?」刘廷式回答说:「既然我早与邻翁有约,岂可因翁死子疾而违背婚约?」结果,二人终成眷属,家庭和睦,并生数子。
4、诚信待人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诚信是人的修身之本,也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云:「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弄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说明「诚」对于「做人」、「做事」是何等的重要!
宋就以诚感人
宋就曾在梁、楚交界处当县令,梁、楚边亭四周都种瓜。由于梁亭人勤劳,所以瓜长得很好;而楚亭人懒惰,所以瓜长得不好。
于是,楚亭人心生嫉妒和恼恨,在深夜践踏和扯断梁亭的瓜藤。梁亭人发现后,去请示县令宋就,认为要报复,去践踏楚亭瓜藤。宋就即摇摇头说:「怎么可以这样做呢?与人结怨,是招祸的门径。人家对我们不好,我们也对人家不好,这多么狭隘呢!你们如果听我的话,那应以诚感人,每夜派人暗中为楚亭浇瓜地,不要让他们知道。」
楚亭人每天早晨到瓜地一看,知道梁亭人已把瓜地浇过了,瓜长得愈来愈好。楚国县令和楚王知道这件事后,深深受到宋就以德报怨的行为所感动,自觉惭愧,就以重礼对梁王表示感谢,并请求两国交好。
5、言行一致
中国古代哲人要求言行一致,《礼记·中庸》曰:「言顾行,行顾言。」切不可「自食其言」、「面诺背违」、「阳是阴非」,所以朱熹认为「信是言行相顾之谓」,要求「口能言之,身能行之」,这才是「国宝」;如果「口言美,身行恶」,那是「国妖」,是君子所不取的。孔子说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意思是说,从前孔子对于人,只要听了他讲的话,就会相信他的行为;现在孔子对于人,当听了他讲的话后,还要观察他的实际行为。在这里,孔子肯定道德实践是评价诚信品格的标准。
季札赠剑
吴国宗室季札,在出使北方大国途中,顺道访问了徐国国君。徐君非常喜欢季札的宝剑,但知它是吴国国宝,所以不好意思索要。
季札心知徐君很喜欢这宝剑,想立即将它送给徐君,但碍于自己仍需前往其他国家,所以需要带着这宝剑以代表吴国出使。于是,季札心中暗暗向徐君许下诺言:「当我结束这次行程后,我会再到徐国,届时定将这宝剑送给您。」
后来,当季札返回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来到徐君墓前,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随从连忙问道:「人都死了,还赠他宝剑干什么?」季札说:「我早在心中答应将这宝剑送给徐君,如今徐君虽已离世,但不可因此改变我的承诺,我仍要履行诺言。
破镜重圆
南朝陈国将亡时,驸马徐德言预料妻子乐昌公主将会被人掠去,于是打破一面铜镜,各拿一半,作为日后重见时的凭证,并约定每逢正月十五日,就在市集卖这半面镜子,以探听对方的消息。
陈国亡后,乐昌公主为杨素所占,徐德言每逢正月十五日便到京城卖镜,年复一年,终在某年见到一人叫卖破镜,与所藏半镜相合,于是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乐昌公主见到此诗,悲泣不食。杨素知道此事后,便让公主与徐德言重新团圆。
一诺千金
秦朝末年,楚国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这个人个性耿直,而且非常讲信用,只要他答应的事,就一定会努力做到,也因此他受到许多人的称赞,大家都很尊敬他。
他曾经在项羽的军中当过将领,而且率兵多次打败刘邦,所以当刘邦建立汉朝,当上皇帝的时候,便下令捉拿季布,并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赐黄金千两,藏匿他的人则遭到灭门三族的惩罚。可是,季布为人正直而且时常行侠仗义,所以大家都想保护他。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过了一段时间,捉拿他的风声更紧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头发剃光,化装成奴隶和几十个家僮一起卖给了鲁国的朱家当劳工。
朱家主人很欣赏季布,于是专程去洛阳请刘邦的好朋友汝阴侯滕公向刘邦说情,希望能撤销追杀季布的通缉令,后来刘邦果真赦免了季布,而且还给了他一个官职。有一个和季布同乡、名叫曹邱生的人,他一向喜欢和有权有势的朋友来往,于是就托人写介绍信给季布,希望能和季布认识、交朋友。可是季布一见到他就很反感,根本不想再理会曹邱生,但是他面对季布讨厌的神色,像是没发生什么事的继续说:“您也知道我们都是楚国人,人们常说‘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句话是我到处替您宣扬的结果,可是您为什么总是拒绝见我呢?”季布听完曹邱生的话,非常高兴,顿时改变了态度,而将他当作上宾来招待。
编辑本段你也做得到
为何社会愈文明,失信的现象却愈严重呢?当你实践诚信之道时,会否感到无从入手?不用担心,我们从日常生活各方面出发,不论在学业、人际交往,以至将来在工作、营商、政治等方面,教你如何实践诚信之道,并以中国历史小故事,说明个中大道理。诚信之道,由你做起!
人类没有了真诚,生活便没有了分量。让我们在真诚中舒展心灵的双翼,在真诚中领略世界的风采。留住真诚,生命便有了前进的依托;留住真诚,你我便有了心灵的共鸣。让我们在诚信里感受温暖,让我们在诚信里憧憬未来。
编辑本段现代社会失信的思考
1、失信面面观
在现今世界各地,失信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信用危机,影响经济发展,扰乱生活秩序。例如,在中国大陆,有些政府官员欺上瞒下,贪污情况严重。在商业交易中,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目前中国约有35% 的企业被假冒伪劣产品侵权,此类产品的产值年均高达13,000亿元。商家对顾客态度冷漠敷衍、虚假广告、毁合约、作假帐的现象相当普遍。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在香港,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也发生过不少惊人的贪污案件,如「葛柏案」、「律政高官受贿案」、「圆洲角短桩丑闻」,至于街头行骗、盗窃、信用卡赖帐等现象俯拾皆是。
2、失信的原因
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现代人虽利用科技创造了物质财富,但自己反被物质财富所奴役。现代人每天营营役役,为的是赚多点钱,以提高生活水平和物质享受,但道德价值观念却开始失落。在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思想的冲击下,现代人普遍认为见利忘义、投机取巧比中国传统美德如诚信、刻苦、勤奋更为重要,社会崇尚金钱、权力,以此作为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反观人类的精神世界、生命价值、崇高理想、道德情操则被逐渐遗忘。
当现代人意识到自己可以积极争取权利和利益时,却错误地认为自由就是无规定和不受约束地为所欲为,因此人们往往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将道德规范、承诺信誉、合约法律置之度外,作出种种自私行为。例如中国大陆的经济开始急促发展,但信用制度、市场规则尚未健全,于是一些见利忘义的人就会钻制度、法律不完备、执法不严的空子,不讲信用,形成现今种种「见利忘信」的现象。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有同名电视剧《诚信》。 诚信是一种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了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讲诚信。
编辑本段诚信是立人之本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编辑本段诚信是齐家之道
唐代著名大臣魏徵说:「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只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间以诚相待,诚实守信,就能和睦相处,达到“家和万事兴”的目的。若家人彼此缺乏诚信、互不信任,家庭便会逐渐四分五裂。
编辑本段诚信是交友之基
只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才能达到「朋友信之」、推心置腹、无私帮助的目的。否则,朋友之间充满虚伪、欺骗,就绝不会有真正的朋友,朋友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编辑本段诚信是为政之法
《左传》云:「信,国之宝也。」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坚持保留「民信」。因为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如果人民不信任统治者,国家朝政根本立不住脚。因此,统治者必须「取信于民」,正如王安石所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编辑本段诚信是经商之魂
在现代社会,商人在签订合约时,都会期望对方信守合约。诚信更是各种商业活动的最佳竞争手段,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企业家的一张真正的「金质名片」。
编辑本段诚信是心灵良药
古语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只有做到真诚无伪,才可使内心无愧,坦然宁静,给人带来最大的精神快乐,是人们安慰心灵的良药。人若不讲诚信,就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彼此无信任感,后患无穷。正如《吕氏春秋·贵信》篇所说,如果君臣不讲信用,则百姓诽谤朝廷、国家不得安宁;做官不讲信用,则少不怕长,贵贱相轻;赏罚无信,则人民轻易犯法,难以施令;交友不讲信用,则互相怨恨,不能相亲;百工无信,则手工产品质量粗糙,以次充好,丹漆染色也不正。可见失信对社会的危害何等大啊!
综观而言,诚信对于自我修养、齐家、交友、营商以至为政,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美德,可见诚信在人类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
编辑本段何为诚信
[诚]
诚
什么是“诚”?
“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我们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肯定“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求人们修德做事,必须效法天道,做到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
什么是“信”?
[信]
信
《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
“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本是自然固有之,效法天道、追求诚信,这是做人的道理、规律。二者在哲学上虽有区别,但从道德角度看,“诚”与“信”则是同义等值的概念,故许慎在《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信,诚也。”基本涵义都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编辑本段历代经典论诚信
中国历代儒家经典中,对诚信之道的论述颇多,现摘其重要者加以阐述。
「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诗经·郑风·扬之水》)
·无诚信品德的人的说话,人是不应当相信的。所以,要使他人相信自己,就必须做诚实之人。
「君子之言,信而有规,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左丘明《左传·昭公八年》)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论语·学而》)
·君子之言,诚实而有证据,所以怨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越分妄言,又无根据,所以遭致怨祸。要求人说话要诚实、要有根据,切忌无实事根据的胡言乱语。
「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论语·述而》)
·孔子教导学生时,提倡「文」(即为《诗》、《书》、《礼》、《乐》等典籍),「行」、「忠」、「信」并重,希望学生能做到博学多闻(文)、敦品励行(行)、尽忠职守(忠)、诚实不欺(信),把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才能做一名德才兼备的人。
「儒有不宝金石,而忠信以为宝。」(戴圣编《礼记·儒行》)
·儒者重德,故不以金玉为宝,而以「忠信」为宝。可见,儒者是把「忠信」作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法宝。
「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大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荀子《荀子·强国》)
·古代圣王禹、汤,循义讲信而天下大治;暴君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所以,作为国君一定要慎礼义、讲忠信,然后才能治国。这是「君人者之大本也」。由此证明诚信是治国之本。
「或问信,曰:『不食其言』。」(扬雄《法言·重黎》)
·所谓信实,就是指不违背和忘记自己的诺言,一定要信守承诺,说到做到,言行一致。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班固《白虎通义·性情·论五性六情》)
·从一定意义上,信就是诚,诚就是信,二者是相通的,基本内涵都是真实无欺。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是诚实可信的。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敦颐《周子全书·通书·诚下》)
·诚是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亦是人的各种善行的根源。可见,「诚」在儒家道德体系中是何等的重要。
「信者,无伪而已。」(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
·所谓「信」,就是无「伪」的意思。既不说假话,亦不做假事;既不自欺,亦不欺人。一切言行皆以诚实为本,排除一切虚伪、虚假。
「夫信者,人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
·「诚信」是人的法宝,因为「国保于民,民保于信」。君无信用不能使民,失去民心则不能守国。所以古代圣王不欺四海,五霸不欺四邻。善治国者,不欺其民;善齐家者,不欺其亲。可见,信在治国齐家中是何等重要。
「诚则是人,伪则是禽兽。」(黄宗羲《孟子师说·卷七》)
·诚信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只有人具有诚信美德,而禽兽则是不讲诚信的。如果人只求物质私欲而不讲诚信,就是一种丧失人性的禽兽行为。
编辑本段名人论诚信
[商鞅变法 徙木为信]
商鞅变法 徙木为信
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
·诚信之言不华美,华美之言不信实,因为诚信之言是质朴无华的。
孔子:「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
·强调人讲信用要符合「义」,只有符合「义」的话才能实行。
孟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
·肯定「诚」是天的运行规律,追求诚信之道才是做人的道理。
荀子:「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荀子·非十二子》)
·耻于自己不能有「信」德,而不耻于不被别人信任。
刘安:「人先信而后求能。」(《淮南子·说林训》)
·应当先看他是否讲信用,然后再论及他的能力如何,说明「信」重于「能」。
诸葛亮:「勿持功能而失信。」(《出师表》)
·不要仗持有功劳、有才能就失信于人。
王通:「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中说·周公》)
·只要能够推心置腹,以诚相待,不用言说也会相互信任。
程颐:「诚则信矣,信则诚矣。」(《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
·诚实就会有信誉,讲信誉就是诚实,可见「诚」与「信」是相通的。
朱熹:「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诚信就是真实而无虚假。
曹端:「一诚足以消万伪。」(《明儒学案》卷四十四《语录》)
·一个诚实的行为足以消解千万种虚伪。
编辑本段讲诚信
叶千华
讲诚信,并不是说说而已,很多人是说得容易做起来难。这大概就是人真而不诚、诚而难信的一种劣根性缘故,他们以利益确定诚信,以自私和贪婪玩弄诚信。
在现实社会生活里,我们做人做事什么都不缺,缺的是人心,缺的是诚信,弄得人去寻找诚信的机会和条件。有的人只是要求别人有诚信讲诚信,而自己就很难用诚信来对待他人。在文明发展的今天,更应该体现人事的诚信度,结果却令君大失所望。
曾一度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如今不会又失去“诚信力”了吧!尽管辞典里找不到“诚信”一词的书面意思,但并不表明它没有、不重要。这个在心里和行动中存在的东西,恐怕就只能不要去找,也不要注明和解释,它只能是人之间的共识和默契。可以说,它是普遍存在于我们的人事里,一但人丢掉了诚信,人性就显得可恶、可怕、可耻。本不稀罕的更稀贵了,从而体现了人的道德品质和良知良心的迷失。
人总有自己的优劣势、强弱点和长短处,在今天的人事面前,说诚信,怕是有点难度,甚至不知去说。更不会去理解诚信的优劣、强弱和长短。真可谓说是说,做是做,因人而已、因事而已、因玩笑而戏弄诚信。在失缺了道德的人群里,还能听到它的声音,看到它的旗子,总算对一些受骗者有了交待,或许对诚不诚、信不信的人是一种安慰。
现实中,可怕的是讲诚信就是去“送死”,讲诚信就得吃亏上当,这个诚信谁还敢讲?目前似乎什么都在发展进步,唯独人的道德品质没有进步,相反在逐渐下滑,而且下滑得令君后怕。一切都在金钱中舛误,诚信也无法逃脱被利用的命运或下场。
编辑本段准则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但究竟怎样才算是有诚信?这部分将为你介绍诚信的准则,并看看中国古代哲贤如何实践诚信之道。
1、戒欺
「戒欺」,即不自欺亦不欺人。《礼记·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意谓真诚实意就是不自欺。宋代哲学家陆九渊也说:「慎独即不自欺。」即使在闲居独处时,自己的行为仍能谨慎不苟且,不会自欺。中国现代学者蔡元培先生说过:「诚字之意,就是不欺人,亦不可为人所欺。」可见,戒欺是诚信的重要准则之一。
杨震「不受四知金」
东汉名臣杨震在赴任东莱郡太守的途中,经过昌邑县。昌邑县令王密是他过去推荐的秀才,王密深夜带十斤黄金私赠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知道。」杨震回答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了这番话,很羞愧地走了。杨震「不受四知金」的故事,说明他的道德修养已达到了不自欺的「慎独」境界。只有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做到不自欺,才算是真正的「诚信」。
胡雪岩与「戒欺」牌匾
著名徽商胡雪岩在杭州胡庆余堂药店中,向内挂了一块「戒欺」的牌匾。他在跋文中写道:「凡贸易均著得欺字」,「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余以欺世人。」胡庆余堂药店之所以能够蜚声于海内外,生意兴隆,其秘诀就在于「戒欺」二字。这则故事说明,「戒欺」二字是企业成功的秘诀,也是企业家的无价之宝。
2、过而能改
《左传·宣公二年》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韩愈曰:「告我以吾过者,吾之师也。」陆九渊曰:「闻过则喜,知过不讳(忌讳),改过不惮(畏惧)。」古人申居郧曰:「小人全是饰非,君子惟能改过。」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哲贤认为如何对待过错,是君子与小人的重要区别之一。
中国古代哲人强调知过即改,这是诚实的一种表现。《孟子·滕文公下》载有一则寓言:有一个人每天都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有道德者的行为。」那人回答说:「那么,我打算减少一些,一个月只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然后停止偷鸡。」这则寓言说明,如果已经知道这样做是不道德的,就应立即改正,何必等到明年!所以,人对于过错应该「迁善如风之迅,改过如雷之烈」。一定要与过错一刀两断,彻底改正。
东坡悔续菊花诗
苏东坡与王安石私交甚厚,经常在一起切磋诗词。有一次,苏东坡去王安石家拜访,恰逢王安石不在家,苏东坡只见书桌上有一首未完成的诗,只有两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后,心中好笑,认为菊花怎能像春天里的花一样,在一夜之间落得满地花瓣?于是,他续上「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讥嘲王安石。
王安石回到家看到续诗,心想:「真是少见多怪!」后来,苏东坡被贬到湖北黄州当团练副使。有一晚,一阵秋风过后,第二天院内菊花被刮得满地金黄。此时,苏东坡深愧自己妄自续诗,见识短浅。
回到京城后,他即当面向王安石认错。王安石称赞说:「知错能改,是难能可贵的啊!」从此以后,苏东坡十分谦虚谨慎,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3、信守承诺
《左传·僖公十四年》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意思是说,若自己丧失信用,背弃邻国,遇到祸患有谁会同情自己。失去了信用,一旦祸患发生,没有人来支援自己,就必定会灭亡。由此可见,重诺守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对别人许下诺言,就须认真对待,对自己的承诺负责,切勿掉以轻心,失信于人。在平日待人处事时,我们可先从守时开始做起,然后对家人、朋友信守承诺,以诚信待人。
曾子杀猪教子
曾子的妻子要去市集,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曾妻便哄儿子说:「你就留在家里玩,等我回来后,我就杀猪给你吃。」当妻子从集市回来,看见曾子准备杀猪。妻子连忙阻止说:「我只是跟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不能同小孩子开玩笑的,孩子年纪幼小,没有知识,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听从父母的教导。今天你欺骗他,就等于教他学你那样骗人。母亲欺骗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于是,曾子杀了那头猪,并煮了猪肉给孩子吃。
刘廷式坚娶盲女
刘廷式本是农家子弟,与邻女定有婚约。后离别数年,刘廷式入太学读书,并考中进士。刘廷式回乡时,准备与邻女成亲。这时才得知邻公已死,其女双目失明,家道中落。不过,刘廷式并不因此违背婚约,还选好日子准备完婚。邻女打算退婚,她说:「我如今双目失明,形同废人,门不当户不对,怎能嫁你为妻呢?」刘廷式回答说:「既然我早与邻翁有约,岂可因翁死子疾而违背婚约?」结果,二人终成眷属,家庭和睦,并生数子。
4、诚信待人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诚信是人的修身之本,也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云:「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弄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说明「诚」对于「做人」、「做事」是何等的重要!
宋就以诚感人
宋就曾在梁、楚交界处当县令,梁、楚边亭四周都种瓜。由于梁亭人勤劳,所以瓜长得很好;而楚亭人懒惰,所以瓜长得不好。
于是,楚亭人心生嫉妒和恼恨,在深夜践踏和扯断梁亭的瓜藤。梁亭人发现后,去请示县令宋就,认为要报复,去践踏楚亭瓜藤。宋就即摇摇头说:「怎么可以这样做呢?与人结怨,是招祸的门径。人家对我们不好,我们也对人家不好,这多么狭隘呢!你们如果听我的话,那应以诚感人,每夜派人暗中为楚亭浇瓜地,不要让他们知道。」
楚亭人每天早晨到瓜地一看,知道梁亭人已把瓜地浇过了,瓜长得愈来愈好。楚国县令和楚王知道这件事后,深深受到宋就以德报怨的行为所感动,自觉惭愧,就以重礼对梁王表示感谢,并请求两国交好。
5、言行一致
中国古代哲人要求言行一致,《礼记·中庸》曰:「言顾行,行顾言。」切不可「自食其言」、「面诺背违」、「阳是阴非」,所以朱熹认为「信是言行相顾之谓」,要求「口能言之,身能行之」,这才是「国宝」;如果「口言美,身行恶」,那是「国妖」,是君子所不取的。孔子说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意思是说,从前孔子对于人,只要听了他讲的话,就会相信他的行为;现在孔子对于人,当听了他讲的话后,还要观察他的实际行为。在这里,孔子肯定道德实践是评价诚信品格的标准。
季札赠剑
吴国宗室季札,在出使北方大国途中,顺道访问了徐国国君。徐君非常喜欢季札的宝剑,但知它是吴国国宝,所以不好意思索要。
季札心知徐君很喜欢这宝剑,想立即将它送给徐君,但碍于自己仍需前往其他国家,所以需要带着这宝剑以代表吴国出使。于是,季札心中暗暗向徐君许下诺言:「当我结束这次行程后,我会再到徐国,届时定将这宝剑送给您。」
后来,当季札返回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来到徐君墓前,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随从连忙问道:「人都死了,还赠他宝剑干什么?」季札说:「我早在心中答应将这宝剑送给徐君,如今徐君虽已离世,但不可因此改变我的承诺,我仍要履行诺言。
破镜重圆
南朝陈国将亡时,驸马徐德言预料妻子乐昌公主将会被人掠去,于是打破一面铜镜,各拿一半,作为日后重见时的凭证,并约定每逢正月十五日,就在市集卖这半面镜子,以探听对方的消息。
陈国亡后,乐昌公主为杨素所占,徐德言每逢正月十五日便到京城卖镜,年复一年,终在某年见到一人叫卖破镜,与所藏半镜相合,于是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乐昌公主见到此诗,悲泣不食。杨素知道此事后,便让公主与徐德言重新团圆。
一诺千金
秦朝末年,楚国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这个人个性耿直,而且非常讲信用,只要他答应的事,就一定会努力做到,也因此他受到许多人的称赞,大家都很尊敬他。
他曾经在项羽的军中当过将领,而且率兵多次打败刘邦,所以当刘邦建立汉朝,当上皇帝的时候,便下令捉拿季布,并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赐黄金千两,藏匿他的人则遭到灭门三族的惩罚。可是,季布为人正直而且时常行侠仗义,所以大家都想保护他。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过了一段时间,捉拿他的风声更紧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头发剃光,化装成奴隶和几十个家僮一起卖给了鲁国的朱家当劳工。
朱家主人很欣赏季布,于是专程去洛阳请刘邦的好朋友汝阴侯滕公向刘邦说情,希望能撤销追杀季布的通缉令,后来刘邦果真赦免了季布,而且还给了他一个官职。有一个和季布同乡、名叫曹邱生的人,他一向喜欢和有权有势的朋友来往,于是就托人写介绍信给季布,希望能和季布认识、交朋友。可是季布一见到他就很反感,根本不想再理会曹邱生,但是他面对季布讨厌的神色,像是没发生什么事的继续说:“您也知道我们都是楚国人,人们常说‘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句话是我到处替您宣扬的结果,可是您为什么总是拒绝见我呢?”季布听完曹邱生的话,非常高兴,顿时改变了态度,而将他当作上宾来招待。
编辑本段你也做得到
为何社会愈文明,失信的现象却愈严重呢?当你实践诚信之道时,会否感到无从入手?不用担心,我们从日常生活各方面出发,不论在学业、人际交往,以至将来在工作、营商、政治等方面,教你如何实践诚信之道,并以中国历史小故事,说明个中大道理。诚信之道,由你做起!
人类没有了真诚,生活便没有了分量。让我们在真诚中舒展心灵的双翼,在真诚中领略世界的风采。留住真诚,生命便有了前进的依托;留住真诚,你我便有了心灵的共鸣。让我们在诚信里感受温暖,让我们在诚信里憧憬未来。
编辑本段现代社会失信的思考
1、失信面面观
在现今世界各地,失信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信用危机,影响经济发展,扰乱生活秩序。例如,在中国大陆,有些政府官员欺上瞒下,贪污情况严重。在商业交易中,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目前中国约有35% 的企业被假冒伪劣产品侵权,此类产品的产值年均高达13,000亿元。商家对顾客态度冷漠敷衍、虚假广告、毁合约、作假帐的现象相当普遍。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在香港,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也发生过不少惊人的贪污案件,如「葛柏案」、「律政高官受贿案」、「圆洲角短桩丑闻」,至于街头行骗、盗窃、信用卡赖帐等现象俯拾皆是。
2、失信的原因
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现代人虽利用科技创造了物质财富,但自己反被物质财富所奴役。现代人每天营营役役,为的是赚多点钱,以提高生活水平和物质享受,但道德价值观念却开始失落。在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思想的冲击下,现代人普遍认为见利忘义、投机取巧比中国传统美德如诚信、刻苦、勤奋更为重要,社会崇尚金钱、权力,以此作为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反观人类的精神世界、生命价值、崇高理想、道德情操则被逐渐遗忘。
当现代人意识到自己可以积极争取权利和利益时,却错误地认为自由就是无规定和不受约束地为所欲为,因此人们往往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将道德规范、承诺信誉、合约法律置之度外,作出种种自私行为。例如中国大陆的经济开始急促发展,但信用制度、市场规则尚未健全,于是一些见利忘义的人就会钻制度、法律不完备、执法不严的空子,不讲信用,形成现今种种「见利忘信」的现象。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深圳市博奕方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023-07-12 广告
2023-07-12 广告
对于企业责任报告的赏析,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估:1. 报告的内容和质量:企业责任报告的内容应该全面、客观、准确,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同时,报告的语言应该简练清晰,结构合理,具有可读性和可理解性。2. 报告的可持续性...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深圳市博奕方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