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lxb/notice.png)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什么意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意思是千里马经常有,但是善于识马的伯乐不常有。这是出自唐代韩愈的《马说》的一句话。
『赏析』此句运用了托物喻义的手法,作者以千里马为比喻,比喻有才能的人常常得不到伯乐的提拔,表达了作者对知音难遇的感慨。
『使用场景』
招聘会演讲:一个公司的CEO在招聘会上演讲,他可能会说:“我们公司一直在寻找那些才华横溢的千里马,但我们更需要的是伯乐,能识别和培养这些才能的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就是我们对人才管理的理念。”
管理者培训:在一次管理者培训中,培训师可以说:“每个团队都有潜力无限的员工,他们就是我们的'千里马'。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成为一个'伯乐',去发现他们,培养他们,激发他们的潜力。记住,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毕业典礼演讲:学校的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向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们说:“你们每个人都是千里马,都有着巨大的潜力。然而,在这个社会上,你们也需要成为伯乐,去发现和挖掘他人的价值。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就是社会和职场需要你们去实践和体验的。”
企业内部会议:部门经理在员工会议中说,“我们团队有很多出色的员工,他们就像千里马一样,各自有着独特的才能。但我们更需要的是像伯乐一样,能够发现并正确使用这些人才的领导者。记住,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是我们团队向前发展的关键。”
『原文』
《马说》
作者: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 同:只)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主题』
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思想感情(中心主旨)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这句话的含义是在强调优秀人才的稀缺性和发现人才的难度。
原句的意思是: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