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据历代县志,电白唐虞时代属南交地,三代(夏、商、周)时是杨州之南裔。
春秋战国时代为百越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嬴政三十三年(前214年)打败西瓯、骆越等部落,统一岭南,从此南越地正式纳入秦朝版图,并置桂林、南海、象等三个郡,时电白地为南海郡之西境。
秦末,反秦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驻守南海郡的秦将赵佗,乘机并击桂林郡、象郡,于秦甲午二年(前207年)建立“南越王国”,自称南越王,电白为其辖地。
扩展资料
电白区因多雷电而得名,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合并电白、海昌二郡置电白县,电白自此以县称。
隶属广东省茂名市,位于广东西南沿海,介于东经110°54′—111°29′,北纬21°22′—21°59′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陆地面积2128平方千米,管辖5街道19个镇4乡级单位,2017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193.27万人,全区常住人口154.40万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白区
展开全部
迁入电白县的汉族人有资料可考的时间是宋徽宗年间到明末。比较多的是从福建的莆田、晋江、闽县、福州来的,这是海语系方言使用者的祖先;亦有从福建汀州(如上杭县)等地迁来的,这是客语系方言使用者的祖先。
电白县是广东省辖县,现在由茂名市管辖,位于广东西南沿海。据《今县释名》,因“移县治神电卫”而得名“电白”。该县地势背山面海,山地、平原、沿海面积各占1/3,其中海岸线长220多公里,海域辽阔 据《今县释名》:因“移县治神电卫”而得名。—说此地多雷电而得名。电白县的原县城在电城镇,电城镇在明朝洪武23年为了预防海盗而建城,因当地的雷电多而叫神电卫城,电白县和神电卫城因当地的雷电多得名,而不是电白县因神电卫城而得名!电白地区人杰地灵,《汉书·叙传下》:“上天下泽,春靁奋作。”电白也是南中国春节过后第一声春雷响起的地方。 电白县历史悠久。据历代县志,电白唐虞时代属南交地,三代时是杨州之南裔。秦朝设南海郡,电白属其西境。春秋战国时代为百越地。秦末, 赵佗盘踞越地,自称南越王,电白为其辖境。三国时,地属吴国。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吴国把交州的南海、苍梧、高凉、郁林四郡分出来,设置广州。电白隶广州高凉郡高凉县地。南北朝时从高凉郡析置海昌郡。海昌郡辖地在今电白电城镇北部树仔镇。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合并电白、海昌二郡置电白县,电白自此以县称。从唐到清,电白基本隶属高州。县治所在今高州的长坡,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因受山贼骚扰,县治迁往神电卫(今电城),卫、县同治。民国属广东南路行政专员公署。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为避日机轰炸,县治迁往霞洞镇。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迁回电城。1949年以后,隶属湛江地区。1950年12月县治迁往水东。1983年湛江地区撤销,电白县属茂名市。 [2] 流行方言 电白县流行的方言主要有海话(或黎话)(属 闽方言 ,主要来自于闽南方言莆田话)、涯话(属 客家方言 )、白话(含其他不称为白话但同属 粤方言 的支系方言,如阳江话)三种。民国《电白县志稿》:电白语言,比诸他县,较为复杂,确而论之,亦可分为三系,一曰海语系,二曰客语系,三曰粤语系。 海语系 :沿海之语言,属闽语。闽语在电白分为“黎话”和“海话”。还包括在马踏的“福建话”、“饶平话”。闽语是现电白县的第一大方言,讲闽语者达八十多万。电白县的海话主要分布在东部及南部沿海的爵山、马踏、电城、大榜(岭门)、麻岗、龙山、旦场等镇,另外,陈村、林头、观珠、望夫等镇也有少量分布。黎话主要分布在西部及西南部的水东、陈村、南海、沙院、小良、七迳、坡心、羊角、林头、霞洞等镇,另外,大衙、观珠、黄岭、旦场、麻岗、龙门有少量分布。海话以电城为代表,黎话以霞洞为代表。 客语系 :客语,又称“涯话”,因其“我”曰“涯”,故名。客家话有“大涯”和“细涯”(电白地区以大涯为主)之别。大涯指那些受其他方言影响较少的客家话,细涯指那些地处分散,受其他方言影响较多的客家话。分布在东北部山区的那霍、罗坑、望夫、黄岭、沙琅、观珠等镇,西部霞洞,中部大衙、马踏、林头也有较多分布;岭门、麻岗、旦场、曙光场有少量分布。客家话以沙琅话为代表,全县讲客家话的有30万左右。客家人因多住在山区,故客家话在清光绪《电白县志.卷三》中被称为“山话”,是相对于“海话”说的。 粤语系 :现电白人把粤语叫“白话”。粤语有羊角白和咸水白等不同名称,还包括分布在曙光场的四邑话,分布在马踏镇的淡水阳江话。粤语主要分布在羊角、七迳等镇,另少数分布在各地。全县讲粤语(白话)的人有十六万。清光绪《电白县志·卷三》没有提到粤语,概因粤语进入电白县比较晚,在当时可能还没有进入或影响不大。 另外,电白县城,原为明代之电卫,由中原调来归都指挥所统领之兵,称曰卫兵,其子孙繁殖于城内,其语言因其地而言“城语”,因其时(为明代)而言曰“ 旧时正 ”(即旧时正话),即明代之正音,因其语言与今之普通话相近,故称“旧时正话”。清光绪《电白县志》把“旧时正话”放在第一位置,而民国《电白县志稿》把“旧时正话”放在“三大语系”之外“附述之”。说明“旧时正话”已从优势方言变成弱势方言。(现南海、沙院、小良、七迳、坡心、羊角等六个镇以划出为茂港区)。 黎话,是闽语支方言,属于闽南语雷州片,主要分布在茂名(主要分布在电白、茂港两地)、湛江(分布在雷州半岛、廉江等地)、阳江(主要分布在阳西县)等地区。黎话,在雷州地区被称作雷州话。一般外界人认为雷州话等同于黎话,只是“雷州话”过于地域化,雷州以外的黎话人不认同“雷州话”这个称谓。 黎话,是中国七大方言闽语的一支,属于闽南语雷州片,主要分布在茂名、湛江、阳江等粤西地区,广西沿海(如北海市)也有少量分布。 在茂名地区,电白县大半部分地区(除沙琅、黄岭、那霍、观珠、罗坑、望夫、霞洞小部、大衙小部、林头小部讲涯话)、茂港区、茂南区(鳌头、袂花等镇)主要讲黎话,普遍认为电白霞洞、林头一带最标准可当作电白黎话的标准。当然,现在居民也都兼讲白话的。电白黎话跟湛江本地话(也属于黎话,又称雷州话)、海南话(莆田话)很相近。 吴川地区,黎话又称东话、雷话,分布在兰石、王村港、覃巴等镇的部分地区。吴川黎话与电白黎话连成一片,故与电白黎话差不多。 雷州半岛是黎话的主要分布地区,在雷州半岛,黎话又称雷州话。相关情况可查看“雷州话”词条。 廉江的黎话主要分布于河堤、龙湾、横山3镇,新民镇大部及石城、良垌、新华、营仔等镇部分地区,跟海康的雷州话的语音、词汇大抵相同,一些口语有高低音之别。 相近的话 此外,还有“海话”和“地獠话”。这些方言与黎话关系密切。 海话,旧石城县志称做“海獠话”。现代语言学者认为廉江的海话与电白的海话不同。故称廉江西部的海话为“廉江海话”。它主要分布于西部沿海车板镇的名教、南垌、多浪、坡心、龙头沙等乡村,高桥镇的德耀、红寨等乡村,营仔镇的下洋村等。 海獠话属于粤方言糸。廉江海话的语音比较接近廉江白话的语音,讲海话的人讲书面语言,讲廉江白话的人大抵能听懂。讲海獠话的居民有4万左右人。 讲地獠话的有石城镇的那良村、吉水梧村垌和那楼寨等乡村的居民,约一万人。本地人之间交谈才讲地獠话,与外地人交谈,也是讲廉江白话。 廉江人在日常交往活动中,以讲廉江话为主,也就是本地人常称的“讲客”为主。 其中茂名电白、雷州讲黎话的人要多,黎话已经流传几千年。 据1982年全县文物普查考证,电白县境内远在7000年前已有人类活动。秦汉时百越族先民在此生息繁衍。隋唐时县东部、东北部、中部一带主要是瑶族人聚居,西南部至西北沿海,沿江地区则主要是俚族和壮族人活动。至于汉人最早于何时徙入已很难考证,不过汉人大批移民入境当从宋代开始。宋徽宗年间(1101-1125年)至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中原时有战乱和福建人多地少,大批汉民从福建的莆田、晋江、闽县、福州、汀州等地和广东的东北部地区徙入。此外,还有神电卫驻军官兵(多为浙江人)的后裔及到此经商贸易的商贾人留居的,有到高、雷、廉、琼等州县任职的仕官退职后在此择居的——他们先后在此繁衍,于是境内的汉人数量越来越占优势,而原来的土著民族只得远徙广西和海南等地,部份则与汉人同化。 移民成份的复杂,使电白方言呈纷繁多样状态。福建莆田人徙入较早,他们占据了比较肥沃的沙琅江中下游和南部沿海的平原地带,包括今之霞洞、羊角、林头、坡心、七迳、小良、沙院、南海、水东、陈村、旦场、龙山和博贺等地。这一带主要由福建莆田人移民来的后代所讲的方言,本地人称为“黎话”。 同时,另有一部分福建渔民,迁至电白沿海打渔为生。后来逐渐在东部沿海地区定居下来,并且有一部分人弃渔从耕。他们的后代分布在现在的麻岗、树仔、电城、爵山、岭门、马踏等地。他们所讲的方言本地人称为“海话”。海话与黎话可以通话,同属于闽方言。 闽南语系方言 电白黎话是闽南语系方言,主要分布在电白县的霞洞、林头、陈村、水东、旦场、龙山,茂港区的羊角、坡心、七迳、南海、沙院和小良等镇,以及茂南区袂花镇大部分地区,各地语音略有差异。据粗略统计,讲黎话的人口近100万。 在志书及各类专著中,“黎话”一词时有不同。民国三十五年(1946)《电白新志稿》将电白方言分为海语系、客语系及越语系三类,黎话归为海语系,不单列;2000年版《电白县志》将县内的方言分为雷话、啀话(即涯话)、白话等11种,其中雷话分为黎话、东话两种;《旧时正话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将电白方言分为闽语、客家话(即涯话)、粤语及正话四大类,其中又将闽语分为黎话、海话两种 涯话,为广东西部及广西南部等地区的一种汉族地方语言。“涯话”的“涯”,拼音为Ngai,阴平调,正式写法应为“亻厓”;“涯话”根据发音还写作“崖话”、“哎话”、“埃话”等,其中涯话写法最普遍。在粤西、桂东南地区操涯话者超过500万。另外,其他也有自称“涯话”的地区,如云浮、博白等地往北一些地区(例如清远)乃至江西部分地区。 因该语言第一人称为涯,所以叫涯话。(当然,关于“涯话”称呼的起源问题,下面会作更详尽的探讨。)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证实了博白、电白、信宜等地涯话就是两广客家话,梅州惠州河源深圳韶关赣州龙岩台湾的客家话第一人称都是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部分客家话(如陆河等地)第一人称是Ngoi(阳平调),因此不能由客家话得出客家话第一人称都是Ngai(阳平调)。 当然,梅州客家人与博白等地涯话人基本可以做到无障碍的交流。 第一人称论 这种汉族地方语言为什么被称为涯话呢?有人认为因该语言第一人称为涯(仅声调不同)而得名。对于这个说法,有两种解释,如下: 1、涯话先民初迁新地方,与当地先迁之民或土著交流时,总是“涯涯声”,于是所操语言被称为涯话。源于他称,后来他称惯了,便用于自称。 2、涯话先民在原居住地并没有用一个称谓称呼自己的语言,但是迁入新地方后,与操另外不同分支的汉语(如白话、黎话)的人交流时,必须用一个称谓加在自己语言上以示区别,于是自称涯话。源于自称,后来推广了,也用于他称了。 需要注意的是 ,有人认为第一人称为涯的都可以叫涯话,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广州近郊有部分土白话的第一人称亦为涯,江西北部有些赣语的第一人称也是涯。而且,涯话的涯,实际上是借用字,其拼音为Ngai,阴平调,与第一人称的Ngai(阳平调)有出入。 雅语论 关于涯话的来源,还有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 涯(ngai)话本来叫雅(nga)话(即雅语) ,讲涯即讲雅。只不过由于后来传承中发生了读音上的变化,雅(nga)话成了涯(ngai)话。 涯话和雅话(雅语)关系到底怎么样,没有人作过相关研究,目前也只是一个大胆的假设罢了。但是很多讲涯话人知道ngai话的ngai不一定和第一人称发生联系。这种解释也符合情理,缺的只是论证 操涯话的移民主要是宋朝以后来自福建西部旧汀州府和粤东旧嘉应州的客家话地区。虽说是宋后,但是大规模的迁徙还是发生在明朝期间。客家人从中原辗转南迁,又往闽西、粤东迁到西南。客家移民始终不忘自家的宗族渊源,他们到了新的居住地,勤奋拓荒,扎下根基后,有了条件都要修建姓氏宗族祠堂,祭祀祖先,承先启后,世代相传。更为重要的是,在白话等强势方言的夹缝中,讲涯人将涯话留传至今,精神可嘉。虽然涯话受到当地的其他方言的深刻影响,但是仍旧坚守自己的特色。
电白县是广东省辖县,现在由茂名市管辖,位于广东西南沿海。据《今县释名》,因“移县治神电卫”而得名“电白”。该县地势背山面海,山地、平原、沿海面积各占1/3,其中海岸线长220多公里,海域辽阔 据《今县释名》:因“移县治神电卫”而得名。—说此地多雷电而得名。电白县的原县城在电城镇,电城镇在明朝洪武23年为了预防海盗而建城,因当地的雷电多而叫神电卫城,电白县和神电卫城因当地的雷电多得名,而不是电白县因神电卫城而得名!电白地区人杰地灵,《汉书·叙传下》:“上天下泽,春靁奋作。”电白也是南中国春节过后第一声春雷响起的地方。 电白县历史悠久。据历代县志,电白唐虞时代属南交地,三代时是杨州之南裔。秦朝设南海郡,电白属其西境。春秋战国时代为百越地。秦末, 赵佗盘踞越地,自称南越王,电白为其辖境。三国时,地属吴国。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吴国把交州的南海、苍梧、高凉、郁林四郡分出来,设置广州。电白隶广州高凉郡高凉县地。南北朝时从高凉郡析置海昌郡。海昌郡辖地在今电白电城镇北部树仔镇。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合并电白、海昌二郡置电白县,电白自此以县称。从唐到清,电白基本隶属高州。县治所在今高州的长坡,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因受山贼骚扰,县治迁往神电卫(今电城),卫、县同治。民国属广东南路行政专员公署。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为避日机轰炸,县治迁往霞洞镇。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迁回电城。1949年以后,隶属湛江地区。1950年12月县治迁往水东。1983年湛江地区撤销,电白县属茂名市。 [2] 流行方言 电白县流行的方言主要有海话(或黎话)(属 闽方言 ,主要来自于闽南方言莆田话)、涯话(属 客家方言 )、白话(含其他不称为白话但同属 粤方言 的支系方言,如阳江话)三种。民国《电白县志稿》:电白语言,比诸他县,较为复杂,确而论之,亦可分为三系,一曰海语系,二曰客语系,三曰粤语系。 海语系 :沿海之语言,属闽语。闽语在电白分为“黎话”和“海话”。还包括在马踏的“福建话”、“饶平话”。闽语是现电白县的第一大方言,讲闽语者达八十多万。电白县的海话主要分布在东部及南部沿海的爵山、马踏、电城、大榜(岭门)、麻岗、龙山、旦场等镇,另外,陈村、林头、观珠、望夫等镇也有少量分布。黎话主要分布在西部及西南部的水东、陈村、南海、沙院、小良、七迳、坡心、羊角、林头、霞洞等镇,另外,大衙、观珠、黄岭、旦场、麻岗、龙门有少量分布。海话以电城为代表,黎话以霞洞为代表。 客语系 :客语,又称“涯话”,因其“我”曰“涯”,故名。客家话有“大涯”和“细涯”(电白地区以大涯为主)之别。大涯指那些受其他方言影响较少的客家话,细涯指那些地处分散,受其他方言影响较多的客家话。分布在东北部山区的那霍、罗坑、望夫、黄岭、沙琅、观珠等镇,西部霞洞,中部大衙、马踏、林头也有较多分布;岭门、麻岗、旦场、曙光场有少量分布。客家话以沙琅话为代表,全县讲客家话的有30万左右。客家人因多住在山区,故客家话在清光绪《电白县志.卷三》中被称为“山话”,是相对于“海话”说的。 粤语系 :现电白人把粤语叫“白话”。粤语有羊角白和咸水白等不同名称,还包括分布在曙光场的四邑话,分布在马踏镇的淡水阳江话。粤语主要分布在羊角、七迳等镇,另少数分布在各地。全县讲粤语(白话)的人有十六万。清光绪《电白县志·卷三》没有提到粤语,概因粤语进入电白县比较晚,在当时可能还没有进入或影响不大。 另外,电白县城,原为明代之电卫,由中原调来归都指挥所统领之兵,称曰卫兵,其子孙繁殖于城内,其语言因其地而言“城语”,因其时(为明代)而言曰“ 旧时正 ”(即旧时正话),即明代之正音,因其语言与今之普通话相近,故称“旧时正话”。清光绪《电白县志》把“旧时正话”放在第一位置,而民国《电白县志稿》把“旧时正话”放在“三大语系”之外“附述之”。说明“旧时正话”已从优势方言变成弱势方言。(现南海、沙院、小良、七迳、坡心、羊角等六个镇以划出为茂港区)。 黎话,是闽语支方言,属于闽南语雷州片,主要分布在茂名(主要分布在电白、茂港两地)、湛江(分布在雷州半岛、廉江等地)、阳江(主要分布在阳西县)等地区。黎话,在雷州地区被称作雷州话。一般外界人认为雷州话等同于黎话,只是“雷州话”过于地域化,雷州以外的黎话人不认同“雷州话”这个称谓。 黎话,是中国七大方言闽语的一支,属于闽南语雷州片,主要分布在茂名、湛江、阳江等粤西地区,广西沿海(如北海市)也有少量分布。 在茂名地区,电白县大半部分地区(除沙琅、黄岭、那霍、观珠、罗坑、望夫、霞洞小部、大衙小部、林头小部讲涯话)、茂港区、茂南区(鳌头、袂花等镇)主要讲黎话,普遍认为电白霞洞、林头一带最标准可当作电白黎话的标准。当然,现在居民也都兼讲白话的。电白黎话跟湛江本地话(也属于黎话,又称雷州话)、海南话(莆田话)很相近。 吴川地区,黎话又称东话、雷话,分布在兰石、王村港、覃巴等镇的部分地区。吴川黎话与电白黎话连成一片,故与电白黎话差不多。 雷州半岛是黎话的主要分布地区,在雷州半岛,黎话又称雷州话。相关情况可查看“雷州话”词条。 廉江的黎话主要分布于河堤、龙湾、横山3镇,新民镇大部及石城、良垌、新华、营仔等镇部分地区,跟海康的雷州话的语音、词汇大抵相同,一些口语有高低音之别。 相近的话 此外,还有“海话”和“地獠话”。这些方言与黎话关系密切。 海话,旧石城县志称做“海獠话”。现代语言学者认为廉江的海话与电白的海话不同。故称廉江西部的海话为“廉江海话”。它主要分布于西部沿海车板镇的名教、南垌、多浪、坡心、龙头沙等乡村,高桥镇的德耀、红寨等乡村,营仔镇的下洋村等。 海獠话属于粤方言糸。廉江海话的语音比较接近廉江白话的语音,讲海话的人讲书面语言,讲廉江白话的人大抵能听懂。讲海獠话的居民有4万左右人。 讲地獠话的有石城镇的那良村、吉水梧村垌和那楼寨等乡村的居民,约一万人。本地人之间交谈才讲地獠话,与外地人交谈,也是讲廉江白话。 廉江人在日常交往活动中,以讲廉江话为主,也就是本地人常称的“讲客”为主。 其中茂名电白、雷州讲黎话的人要多,黎话已经流传几千年。 据1982年全县文物普查考证,电白县境内远在7000年前已有人类活动。秦汉时百越族先民在此生息繁衍。隋唐时县东部、东北部、中部一带主要是瑶族人聚居,西南部至西北沿海,沿江地区则主要是俚族和壮族人活动。至于汉人最早于何时徙入已很难考证,不过汉人大批移民入境当从宋代开始。宋徽宗年间(1101-1125年)至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中原时有战乱和福建人多地少,大批汉民从福建的莆田、晋江、闽县、福州、汀州等地和广东的东北部地区徙入。此外,还有神电卫驻军官兵(多为浙江人)的后裔及到此经商贸易的商贾人留居的,有到高、雷、廉、琼等州县任职的仕官退职后在此择居的——他们先后在此繁衍,于是境内的汉人数量越来越占优势,而原来的土著民族只得远徙广西和海南等地,部份则与汉人同化。 移民成份的复杂,使电白方言呈纷繁多样状态。福建莆田人徙入较早,他们占据了比较肥沃的沙琅江中下游和南部沿海的平原地带,包括今之霞洞、羊角、林头、坡心、七迳、小良、沙院、南海、水东、陈村、旦场、龙山和博贺等地。这一带主要由福建莆田人移民来的后代所讲的方言,本地人称为“黎话”。 同时,另有一部分福建渔民,迁至电白沿海打渔为生。后来逐渐在东部沿海地区定居下来,并且有一部分人弃渔从耕。他们的后代分布在现在的麻岗、树仔、电城、爵山、岭门、马踏等地。他们所讲的方言本地人称为“海话”。海话与黎话可以通话,同属于闽方言。 闽南语系方言 电白黎话是闽南语系方言,主要分布在电白县的霞洞、林头、陈村、水东、旦场、龙山,茂港区的羊角、坡心、七迳、南海、沙院和小良等镇,以及茂南区袂花镇大部分地区,各地语音略有差异。据粗略统计,讲黎话的人口近100万。 在志书及各类专著中,“黎话”一词时有不同。民国三十五年(1946)《电白新志稿》将电白方言分为海语系、客语系及越语系三类,黎话归为海语系,不单列;2000年版《电白县志》将县内的方言分为雷话、啀话(即涯话)、白话等11种,其中雷话分为黎话、东话两种;《旧时正话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将电白方言分为闽语、客家话(即涯话)、粤语及正话四大类,其中又将闽语分为黎话、海话两种 涯话,为广东西部及广西南部等地区的一种汉族地方语言。“涯话”的“涯”,拼音为Ngai,阴平调,正式写法应为“亻厓”;“涯话”根据发音还写作“崖话”、“哎话”、“埃话”等,其中涯话写法最普遍。在粤西、桂东南地区操涯话者超过500万。另外,其他也有自称“涯话”的地区,如云浮、博白等地往北一些地区(例如清远)乃至江西部分地区。 因该语言第一人称为涯,所以叫涯话。(当然,关于“涯话”称呼的起源问题,下面会作更详尽的探讨。)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证实了博白、电白、信宜等地涯话就是两广客家话,梅州惠州河源深圳韶关赣州龙岩台湾的客家话第一人称都是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部分客家话(如陆河等地)第一人称是Ngoi(阳平调),因此不能由客家话得出客家话第一人称都是Ngai(阳平调)。 当然,梅州客家人与博白等地涯话人基本可以做到无障碍的交流。 第一人称论 这种汉族地方语言为什么被称为涯话呢?有人认为因该语言第一人称为涯(仅声调不同)而得名。对于这个说法,有两种解释,如下: 1、涯话先民初迁新地方,与当地先迁之民或土著交流时,总是“涯涯声”,于是所操语言被称为涯话。源于他称,后来他称惯了,便用于自称。 2、涯话先民在原居住地并没有用一个称谓称呼自己的语言,但是迁入新地方后,与操另外不同分支的汉语(如白话、黎话)的人交流时,必须用一个称谓加在自己语言上以示区别,于是自称涯话。源于自称,后来推广了,也用于他称了。 需要注意的是 ,有人认为第一人称为涯的都可以叫涯话,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广州近郊有部分土白话的第一人称亦为涯,江西北部有些赣语的第一人称也是涯。而且,涯话的涯,实际上是借用字,其拼音为Ngai,阴平调,与第一人称的Ngai(阳平调)有出入。 雅语论 关于涯话的来源,还有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 涯(ngai)话本来叫雅(nga)话(即雅语) ,讲涯即讲雅。只不过由于后来传承中发生了读音上的变化,雅(nga)话成了涯(ngai)话。 涯话和雅话(雅语)关系到底怎么样,没有人作过相关研究,目前也只是一个大胆的假设罢了。但是很多讲涯话人知道ngai话的ngai不一定和第一人称发生联系。这种解释也符合情理,缺的只是论证 操涯话的移民主要是宋朝以后来自福建西部旧汀州府和粤东旧嘉应州的客家话地区。虽说是宋后,但是大规模的迁徙还是发生在明朝期间。客家人从中原辗转南迁,又往闽西、粤东迁到西南。客家移民始终不忘自家的宗族渊源,他们到了新的居住地,勤奋拓荒,扎下根基后,有了条件都要修建姓氏宗族祠堂,祭祀祖先,承先启后,世代相传。更为重要的是,在白话等强势方言的夹缝中,讲涯人将涯话留传至今,精神可嘉。虽然涯话受到当地的其他方言的深刻影响,但是仍旧坚守自己的特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20-02-21
展开全部
现电白人的祖先有资料可查的大多是当初浙江福建过来的,浙江主要是当时明朝的士兵到电白驻守神电卫城,拱卫南中国的大门。后来由于战事紧迫,为了确保中国广东西部的领土完整,大多浙江兵士官员留在电白,和当地人融合,成为新的电白人。为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还有当地的一些原住民,都已经和中原南下居民融合了。
出生于电白的冼夫人是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西汉武帝时期,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交给交州刺史管辖,后来到汉元帝时期,由于路途遥远,统治不便,所以放弃了珠崖郡的管辖,海南岛游离于皇朝统治之外,相当于分裂出去了。
汉承秦制,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又在琼崖俚人的强烈反抗,汉王朝又改取“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的羁縻政策。廷议中出现了弃置和用武的分歧。弃置派的代表贾捐之认为在海南岛建郡“得不偿失”:“珠崖独居一海之中,雾露气湿,多毒草虫蛇水土之害,弃之不足惜”。汉元帝采纳贾捐之的主张,在公元前46年(初元三年)撤销珠崖郡,改为朱卢县,隶合浦郡。从此至南朝梁大同年间的580余年,珠崖郡时弃时置,有时改郡为县,有时归属对海的的合浦郡管辖。三国时的孙吴以及魏、宋、齐各朝有时复郡,但仍属羁縻性质,甚至有时还把管理珠崖的行政机构设立在对海的徐闻,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势力在海南岛仍未稳固。至梁时海南岛儋耳郡千余洞归附冼夫人,冼夫人不以此作为搞割据的力量,而“请命于朝”设立州县。
梁大同年初,冼夫人、冯宝“请命于朝,置崖州”,重新开始对海南岛的控制。梁武帝根据冼夫人的建议,批准冯、冼的申奏,委任冯宝、冼夫人管辖海南,落实置崖州。冯宝、冼夫人恢复了海南的郡县制。至此,被汉元帝抛弃580年之久的海南岛,重新回到了王朝的怀抱之中。
冼夫人、冯宝多次率领大军,乘海船登录海南,招抚土著部落,终于在梁大同中期,在海南正式设置崖州(治所在今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下辖颜庐、武德、澄迈、毗善、义伦、陵水、昌化、吉安、感恩、临振10个县。从而结束了海南“久乱不统”的历史。
冼夫人对于海南的贡献,不仅仅是将海南岛收入了王朝的怀抱,她对于海南的发展和稳定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海南岛和中原大地隔离太久,生产技术落后,和中原大地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差别。冼夫人治理海南的时候,引进中原大地最先进的技术,结合海南岛当地的气候,改良出了适合海南岛的农业技术。不但如此,冼夫人还担负着是民众开化的职责,教导人们明道理,知礼节。
冼夫人晚年的时候,为了海南的安宁,不顾自己的身体情况,坚持披甲上马,平定叛乱,安抚百姓。冼夫人死后,她的后世子孙对于海南岛的治理持续了110年之久。所以说,冼夫人和海南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的密切的。
冼夫人在海南恢复郡县制,恢复了与中原的联系,传播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揭开黎、汉等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建设海南岛的历史新一页,民众奉她为“岭南圣母”。
隋“大业中,珠崖改为郡”。后历经唐、宋、元、明、清,海南岛地区不论设郡或置州改府(琼州府)都统属于中央政权治辖下的行政区域政治组织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冼夫人在海南岛俚人地区恢复和巩固郡县制,密切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海南岛的关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等方面,与前代相比,具有历史性的进步。
开皇九年,隋文帝进军岭南,遭到陈朝旧臣和部分少数民族的抵抗,冼夫人获悉后立即派人前往迎接隋军,并以自己所辖八州归附隋朝,使隋军得以进至广州,最后完成岭南地区的统一。
冼夫人也因此受封为谯国夫人。冼夫人在全国处于混乱分裂之时,不搞割裂分治,而始终拥护封建朝廷和维护祖国的统一,为促进当地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此外,冼夫人还为海南岛俚人地区郡县制度的重新设立起过积极作用。
出生于电白的冼夫人是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西汉武帝时期,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交给交州刺史管辖,后来到汉元帝时期,由于路途遥远,统治不便,所以放弃了珠崖郡的管辖,海南岛游离于皇朝统治之外,相当于分裂出去了。
汉承秦制,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又在琼崖俚人的强烈反抗,汉王朝又改取“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的羁縻政策。廷议中出现了弃置和用武的分歧。弃置派的代表贾捐之认为在海南岛建郡“得不偿失”:“珠崖独居一海之中,雾露气湿,多毒草虫蛇水土之害,弃之不足惜”。汉元帝采纳贾捐之的主张,在公元前46年(初元三年)撤销珠崖郡,改为朱卢县,隶合浦郡。从此至南朝梁大同年间的580余年,珠崖郡时弃时置,有时改郡为县,有时归属对海的的合浦郡管辖。三国时的孙吴以及魏、宋、齐各朝有时复郡,但仍属羁縻性质,甚至有时还把管理珠崖的行政机构设立在对海的徐闻,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势力在海南岛仍未稳固。至梁时海南岛儋耳郡千余洞归附冼夫人,冼夫人不以此作为搞割据的力量,而“请命于朝”设立州县。
梁大同年初,冼夫人、冯宝“请命于朝,置崖州”,重新开始对海南岛的控制。梁武帝根据冼夫人的建议,批准冯、冼的申奏,委任冯宝、冼夫人管辖海南,落实置崖州。冯宝、冼夫人恢复了海南的郡县制。至此,被汉元帝抛弃580年之久的海南岛,重新回到了王朝的怀抱之中。
冼夫人、冯宝多次率领大军,乘海船登录海南,招抚土著部落,终于在梁大同中期,在海南正式设置崖州(治所在今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下辖颜庐、武德、澄迈、毗善、义伦、陵水、昌化、吉安、感恩、临振10个县。从而结束了海南“久乱不统”的历史。
冼夫人对于海南的贡献,不仅仅是将海南岛收入了王朝的怀抱,她对于海南的发展和稳定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海南岛和中原大地隔离太久,生产技术落后,和中原大地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差别。冼夫人治理海南的时候,引进中原大地最先进的技术,结合海南岛当地的气候,改良出了适合海南岛的农业技术。不但如此,冼夫人还担负着是民众开化的职责,教导人们明道理,知礼节。
冼夫人晚年的时候,为了海南的安宁,不顾自己的身体情况,坚持披甲上马,平定叛乱,安抚百姓。冼夫人死后,她的后世子孙对于海南岛的治理持续了110年之久。所以说,冼夫人和海南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的密切的。
冼夫人在海南恢复郡县制,恢复了与中原的联系,传播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揭开黎、汉等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建设海南岛的历史新一页,民众奉她为“岭南圣母”。
隋“大业中,珠崖改为郡”。后历经唐、宋、元、明、清,海南岛地区不论设郡或置州改府(琼州府)都统属于中央政权治辖下的行政区域政治组织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冼夫人在海南岛俚人地区恢复和巩固郡县制,密切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海南岛的关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等方面,与前代相比,具有历史性的进步。
开皇九年,隋文帝进军岭南,遭到陈朝旧臣和部分少数民族的抵抗,冼夫人获悉后立即派人前往迎接隋军,并以自己所辖八州归附隋朝,使隋军得以进至广州,最后完成岭南地区的统一。
冼夫人也因此受封为谯国夫人。冼夫人在全国处于混乱分裂之时,不搞割裂分治,而始终拥护封建朝廷和维护祖国的统一,为促进当地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此外,冼夫人还为海南岛俚人地区郡县制度的重新设立起过积极作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些资料
听老一辈人说,电白人的祖先是福建,当年因为某些原因,部分福建人就迁到了电白生根。
黎话和闽南语还是有很多口音是相似的。
这个网址里有首诗,说的是电白人祖先
http://www.dbtxw.com/zazhi/2007/2/a_51.htm
听老一辈人说,电白人的祖先是福建,当年因为某些原因,部分福建人就迁到了电白生根。
黎话和闽南语还是有很多口音是相似的。
这个网址里有首诗,说的是电白人祖先
http://www.dbtxw.com/zazhi/2007/2/a_51.htm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