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论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意义。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想的未来社会的内在属性之一。马克思认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他指出,“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6页)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诸多论述,我们可以认识到,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的发展只有在保障自然界完整和繁荣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与人的关系同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统一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同人与人的和谐一样,都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是当代文明的必然要求。资源特别是能源短缺问题、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解决这些问题,要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等五大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其中,最具当代文明特点的就是要超越旧式工业化道路,开创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崭新的工业化道路。这就要求我们牢固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在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党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包含着鲜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一是以人为本,克服工业文明造成的“人依附于物”的畸形发展状况;二是坚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人类社会是在解决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过程中前进的。在工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征服状态,人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使人以另一种形式依附于物,同时它还使人类面临着自然生态被破坏所带来的“生存危机”。所有这些负面影响都呼唤着崭新的生态文明,要求人们彻底摈弃对自然的征服和占有,确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全新理念。生态文明既反对传统的人类中心论,也反对自然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其本质与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本质的升华,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党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以人为本,向人民和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产品。市场机制对公共性的生态环境产品的调节能力极为有限,无力组织与实现生态产品的公共供给。这就需要我们党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研究和解决生态产品的公共供给问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形成,意味着党对其执政角色与使命的深刻认识和觉醒,从而为发挥其生态方面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生态建设滞后也比较严重。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坚定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地推动了党和国家对非传统模式的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道路的探索,丰富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内涵。
三、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需要妥善处理的突出问题
1.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建设与政治建设的关系,将生态因素纳入政治文明建设的视野。
一是将生态价值观念作为政治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将生态价值观念作为政治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倡导发展理念的转变,把以GDP增长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化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发展理念,以追求人、社会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政治理念的核心,从而为生态建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二是将生态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在立法目的上,要借鉴世界各国环境法所普遍遵循的价值目标,培养环境友好型的伦理观念和文化氛围;在立法本位上,义务本位和纯粹的权利本位应当让位于符合社会公众利益的权利本位;在立法的衔接上,要注意环境立法之间与传统部门立法之间的衔接,以及国内环境立法与国际环境立法之间的衔接。
三是将生态因素融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等干部制度之中。在将生态价值融入政治理念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包括生态指标在内的干部考核综合评价体系。改善过去片面运用GDP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做法,将环境和生态指标合理量化后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标中,借以衡量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水平。特别是在具体落实层面,要强化生态指标,把它作为考核各级官员政绩的指标之一。
2.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
一是要正确认识加强生态建设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党的十六大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时,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一理念作为极其重要的基本经验提了出来。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也是建立在我国发展实践基础上的,也是对我国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这样,生态建设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者便有机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之中。
二是要正确认识GDP。一方面,要重视GDP增长与发展的内在关联。GDP作为世界通用的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工具,是反映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必然表现为GDP的增长。另一方面,也要克服把GDP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的错误观点,避免把GDP作为衡量发展的惟一指标的错误做法。这是因为GDP是个产出和数量概念,不能衡量投入和成本,也不能反映增长的质量,以它作为衡量发展的惟一指标,极易导致对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忽视。因此,必须辩证地、全面地看待GDP与发展的关系,既要坚决地反对GDP崇拜,但又不能不重视GDP。
三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是将生态建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机统一起来的必然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工业为主要路径,是可持续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它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业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使工业化既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又注意维护自然界的平衡,从而达到促进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时代。牢固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态势,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和平发展与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组织部)
责任编辑 柳 波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想的未来社会的内在属性之一。马克思认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他指出,“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6页)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诸多论述,我们可以认识到,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的发展只有在保障自然界完整和繁荣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与人的关系同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统一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同人与人的和谐一样,都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是当代文明的必然要求。资源特别是能源短缺问题、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解决这些问题,要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等五大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其中,最具当代文明特点的就是要超越旧式工业化道路,开创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崭新的工业化道路。这就要求我们牢固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在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党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包含着鲜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一是以人为本,克服工业文明造成的“人依附于物”的畸形发展状况;二是坚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人类社会是在解决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过程中前进的。在工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征服状态,人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使人以另一种形式依附于物,同时它还使人类面临着自然生态被破坏所带来的“生存危机”。所有这些负面影响都呼唤着崭新的生态文明,要求人们彻底摈弃对自然的征服和占有,确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全新理念。生态文明既反对传统的人类中心论,也反对自然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其本质与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本质的升华,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党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以人为本,向人民和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产品。市场机制对公共性的生态环境产品的调节能力极为有限,无力组织与实现生态产品的公共供给。这就需要我们党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研究和解决生态产品的公共供给问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形成,意味着党对其执政角色与使命的深刻认识和觉醒,从而为发挥其生态方面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生态建设滞后也比较严重。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坚定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地推动了党和国家对非传统模式的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道路的探索,丰富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内涵。
三、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需要妥善处理的突出问题
1.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建设与政治建设的关系,将生态因素纳入政治文明建设的视野。
一是将生态价值观念作为政治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将生态价值观念作为政治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倡导发展理念的转变,把以GDP增长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化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发展理念,以追求人、社会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政治理念的核心,从而为生态建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二是将生态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在立法目的上,要借鉴世界各国环境法所普遍遵循的价值目标,培养环境友好型的伦理观念和文化氛围;在立法本位上,义务本位和纯粹的权利本位应当让位于符合社会公众利益的权利本位;在立法的衔接上,要注意环境立法之间与传统部门立法之间的衔接,以及国内环境立法与国际环境立法之间的衔接。
三是将生态因素融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等干部制度之中。在将生态价值融入政治理念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包括生态指标在内的干部考核综合评价体系。改善过去片面运用GDP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做法,将环境和生态指标合理量化后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标中,借以衡量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水平。特别是在具体落实层面,要强化生态指标,把它作为考核各级官员政绩的指标之一。
2.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
一是要正确认识加强生态建设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党的十六大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时,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一理念作为极其重要的基本经验提了出来。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也是建立在我国发展实践基础上的,也是对我国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这样,生态建设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者便有机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之中。
二是要正确认识GDP。一方面,要重视GDP增长与发展的内在关联。GDP作为世界通用的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工具,是反映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必然表现为GDP的增长。另一方面,也要克服把GDP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的错误观点,避免把GDP作为衡量发展的惟一指标的错误做法。这是因为GDP是个产出和数量概念,不能衡量投入和成本,也不能反映增长的质量,以它作为衡量发展的惟一指标,极易导致对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忽视。因此,必须辩证地、全面地看待GDP与发展的关系,既要坚决地反对GDP崇拜,但又不能不重视GDP。
三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是将生态建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机统一起来的必然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工业为主要路径,是可持续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它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业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使工业化既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又注意维护自然界的平衡,从而达到促进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时代。牢固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态势,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和平发展与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组织部)
责任编辑 柳 波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