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安门升国旗的地方叫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原名承天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称天安门。此时的天安门前只是一块封闭的T形宫廷广场,为明清两朝举办重大庆典和向全国发布政令的重要场所,也代表着皇权的威严。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天安门广场被当成了入侵者屯兵耀武之地。民国三年(1914年)五月,北洋政府的朱启钤启动改造旧都城计划。原本封闭的宫廷广场变成可自由穿行和逗留的开放空间,威严、神秘的皇权被消解,天安门开始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广场。
扩展资料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仪式经过多次调整。1982年12月28日,原武警北京总队第六支队十一中队五班进驻天安门,担负天安门广场升降和守卫国旗任务。我国有了第一套规范的国旗升降仪式。
经党中央批准,自2018年1月1日起由人民解放军担负国旗护卫和礼炮鸣放任务后,解放军仪仗队和军乐团首次执行的升国旗仪式。2018年1月1日清晨,在天安门广场看到,解放军仪仗队、军乐团以“亮相即精彩、出场即震撼”的标准,高质量完成调整后的第一次任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安门广场
国旗杆基座。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伪政府统治下的北京,天安门城楼贴着“建设东亚新秩序”标语。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1950年,因广场旗杆与天安门之间的距离不够将来要过游行队伍的宽度,天安门前的华表和石狮子被移动了6米。
1954年,拆除了中华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户部刑部等衙署、以及仓库棋盘街等建筑,在广场中建人民英雄纪念碑。
1958年,为迎接十周年国庆,天安门广场开始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建。拆除了中华门、棋盘街及广场上的红墙,总面积达44公顷,是俄罗斯红场的9倍。建筑师陶宗震曾建议把宽度压缩以适应周边道路的连贯,被告知:“不能动,这是毛主席定的。”同时,广场上竖起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两侧建起的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军事博物馆,奠定了广场作为政治中心的基调。
国旗杆基座共分为三层:内层四周是高80厘米的汉白玉栏杆,东西两边各有2米宽的出入通道;第二层是环绕基座的2米多宽的赭色花岗岩带,象征“人民江山万代红”;第三层是5米宽的绿化带,四季常青,象征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国旗基座四周是用56个黄色铜墩连成的护栏,象征56个民族手拉手心连心,团结在国旗下。
国旗杆基座颇有讲究,共分为三层:内层四周是高80厘米的汉白玉栏杆,东西两边各有2米宽的出入通道;第二层是环绕基座的2米多宽的赭色花岗岩带,象征"人民江山万代红";第三层是5米宽的绿化带,四季常青,象征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国旗基座四周是用56个黄色铜墩连成的护栏,象征56个民族手拉手心连心,团结在国旗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