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父与子》评价

我想知道有没有什么文章是关于《父与子》的,或者对《父与子》的看法、感想,最好是杂志上的,麻烦各位帮我找找,人多力量大嘛,好的话我会补分。谢了... 我想知道有没有什么文章是关于《父与子》的,或者对《父与子》的看法、感想,最好是杂志上的,麻烦各位帮我找找,人多力量大嘛,好的话我会补分。谢了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09-10-09
展开全部
今天在班上,我看了一则十分耐人寻味的漫画《父与子》。她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反思与启发。
这则四格漫画画得是一对父子——父亲穿这一套西装,打着领带,说:“我的宝贝儿子,今天还有我帮你写作业吗?”儿子却十分无奈的说道:“不敢让你做了,”他看见老爸十分惊讶,继续说,“昨天你把一顿饭写成了一吨饭,还得老师骂我大饭桶!”他老爸听完便当场晕倒,“四脚朝天”了。
在许多家庭当中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最后也都把爱的意义扭曲,变成了把自己的孩子害得没文化了!
他让我回想起我曾经看过一本《青年文摘》中的主编,艾子写的一篇叫《钓竿》的文章:“一个小孩看着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正用钓竿在钓鱼。不到二十分钟,就钓到了七八条鱼——只见他钓时都会做一个让钓竿颤动的动作。半小时过去了,黄昏洒在脸上,老人提着里面放着上十条鱼的小篮子走了。临走时,老人把两条鱼送给了那个‘伴’他钓鱼的小子,小子却要了钓竿。”看了这个故事后,我想你一定会说那小孩真聪明,知道要条钓竿能钓更多的鱼。但是,你错了!因为她不懂钓鱼的技巧,光有钓竿是没用的,因为钓鱼重要的不在钓竿,而是钓技。
和这幅漫画一样,他——父亲为了不让儿子辛苦地做作业,自己帮他写。这是一个“恶种”,学校布置作业是为了让每一个学习课文后,更好地去吸收课文,更好的去吸收课文的精华。而父母却请一些老师或自己为孩子做作业,这样,使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错下去!父母应当适量地照顾孩子,而不是去帮孩子“铺后路”,因为在父母肩上摘的苹果是不甜的!父母应该让孩子去闯!
这孩子也应该自觉,不要顽固地认为叫你学习的人全都是要还你的人;帮你做作业,叫你夜不归家,学坏的便是好人。不是的!岩石日日夜夜都在经历和解决、打败接踵而来的“考验”;梅花不居功自傲,在寒冷的冬天中绽放。我应该“烈火焚烧若等闲”,去饥饿般地吸取知识,从小立志做一个对社会贡献的人,不要等到老时才来后悔。
这则漫画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父母不会永远照顾我们,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刻苦钻研,不再让父母为我们“做作业”!作有用的好公民!
粉色的毛巾
推荐于2017-12-16 · TA获得超过19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傍晚,家家飘出了饭菜的香味。
老呆一家也准备吃饭了,呆妈在厨房里不停地炒菜,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听起来就像一场餐具交响曲。老呆则坐靠在沙发上悠闲地看报纸。不一会儿,呆妈就把一盘香气腾腾的美味佳肴端上来了。老呆扔下报纸,跟着香气坐到了餐桌前,刚要动筷子时,就被呆妈拦住了:“儿子,还没来呢,快去叫他吃饭。”
老呆放下筷子,垂头丧气地走到门口,一开门就发现儿子趴在地上津津有味地看书。老呆一声吆喝:“小呆,别看书啦,快去吃饭吧。”儿子只好依依不舍地走进房间去吃饭,老呆捡起书,无意中看了一下……
儿子坐下后,正准备吃饭,又被呆妈叫住了。她说:“你爸爸怎么还没回来,去叫他。”小呆不耐烦地走出房门,只见老呆童心未泯地趴在地上看着书,两条腿和孩子一样抬上抬下。儿子大声说:“老爸别看了,快去吃饭吧。”老呆说:“哎呀,我再看一会儿,你别再烦了。”儿子没办法,只好回房间告诉了呆妈,呆妈生气地走出房间,对老呆大吼道:“你怎么回事,怎么还孩子气,给我去吃饭!”老呆一惊,马上跑进房间去吃饭了,儿子拣起书,也去吃饭了。
儿子一边吃饭,一边想:老爸差点走火入魔,这真是一本有趣的书啊。

可以吗?满意吗?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09-10-08
展开全部
这样的书可能没有你可以让大家为这本书发表意见然后你把他们拍一下顺序弄成一本书如何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说是单身公害
2009-10-07
知道答主
回答量:1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父与子全集》
1934年12月,在充满火药味的德国,一套取材于日常生活、反映父子间感情的漫画作品开始在《柏林画报》上连载,它的幽默温情犹如一片人性的绿洲,拂过万千民众的心。这便是德国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的传世名作《父与子》。它的幽默感和人情味表露得如此纯真,以致在问世近70年后,依然不断征服着世界各地的读者,散发出不衰的艺术魅力。
卜劳恩原名埃里西·奥塞尔,1903年出生于德国边境的一个小村庄,童年时随家人迁居当地首府卜劳恩市。卜劳恩的父亲是个纯朴的公务员,性格温和沉静,而母亲则开朗活泼,他们两人对小奥塞尔思想性格的形成都有很深的影响。从14岁起,奥塞尔开始勤工俭学,做了三年钳工后,他带着梦想进入莱比锡绘画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在莱比锡绘画学院的五年中,卜劳恩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功底,并不断参加各类绘画比赛,作品频频获奖,从此,稿费成了他的生活来源之一。从1921年到1933年,卜劳恩度过了生命中最快乐的时期。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许多世界一流的艺术家、评论家、戏剧家和出版家,发表了大量的幽默画作,并为他的挚友、作家埃里西·卡斯特纳的许多作品绘制插图。1930年10月18日,卜劳恩和他的同学、画家卜尔·班塞尔的女儿玛丽加尔德结婚,次年,他们的爱子克里斯蒂安出世。
正值创作高峰之际,1933年1月,卜劳恩因创作讽刺希特勒的漫画而被纳粹政府禁止工作。在好心朋友的帮助下,他逃回了自己的故乡,以童年时居住的城市卜劳恩为笔名,改画非政治性漫画糊口。
1934年,由于柏林乌尔斯泰恩出版社的斡旋,卜劳恩得到纳粹当局的允许,得以为《柏林画报》的长篇漫画连载栏目供稿,在不得表达政治观点的要求下,卜劳恩把对独生子克里斯蒂安和父亲保罗·奥塞尔的挚爱融入作品之中,正是这种爱,使他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从1934年12月至1937年12月三年间,卜劳恩共创作了近二百幅作品,成为非常时期人们生活的甜蜜安慰。
1944年,卜劳恩因参与反纳粹活动,与好友埃里西·克瑙夫一起被捕入狱,被判处死刑。同年4月6日,在他41岁生日即将来临之际,为了逃脱纳粹的行刑,全他在狱中自杀自亡。
战后,《父与子》结集出版,很快跨越了国界,赢得了世界范围内读者的喜爱和艺术家们的高度评价。在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家喻户晓,被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曾多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和舞台剧。它的连环画形式,成为世界卡通发展史中的重要一环,而卜劳恩自己,则作为世界幽默画巨匠而留名史册。
早在1935年,我国著名出版家吴朗西先生便引进了《父与子》50幅发行单行本,并得丰子恺先生欣然做序,出版后深得鲁迅先生赞誉。在此后的数十年里,《父与子》一直是中国读者喜闻乐见的佳作。

参考资料: 转~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3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