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只有一个地球和14大瀑布的葬礼的1.主要内容2.中心思想
1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4* 大瀑布的葬礼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阅读课文,一连串的问题在我们的头脑中涌现出来。“葬礼”,通常是对死去的人的一种哀悼活动,为一条瀑布举行葬礼,这是为什么呢?而且这个葬礼居然由国家总统亲自主持,规格如此之高,这又是为什么?作者通过这次特殊的葬礼,意欲告诉人们些什么?
课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大瀑布主持葬礼;接着写了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以及人们为它举行葬礼的情形;最后,又回到课文开头的场景,写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中号召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先写结果,后写起因与经过。这样从一开始就把读者的心紧紧地抓住,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此外,本课还采用对比的手法,把昔日瀑布的雄伟壮观与如今奄奄一息的情景作对比,把昔日游客流连忘返的热闹场面跟如今乘兴而来、失望而去的痛心结局对比,强烈地反映出葬礼的“特殊”与必要,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
选编本文,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由壮观到枯竭的过程,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生态、自然景物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其次是透过语言文字领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把握课文内容,明白菲格雷特总统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情感。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尤其是每年汛期,大瀑布的气势更是雄伟壮观,每秒钟有1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流直下,落地撞开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
此句作者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大瀑布“雄伟壮观”的美。“每秒钟有1万立方米的水”,运用数字形象地说明瀑布流量巨大、速度极快;“飞流直下”写出了大瀑布咆哮而下的宏伟气势。作者花较多的笔墨描写大瀑布,意在引起读者的注意,起到与下文对比的作用。
②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把逐渐枯竭的瀑布比喻成生命垂危、奄奄一息的老人,触动读者的心弦,激起读者的悲伤之情。这样作比,形象地写出了瀑布的现状,引起人们的警觉,并与前面的壮观之美形成对比,让人感伤、悲怀、震醒,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瀑布无限眷恋的感情。
③菲格雷特总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讲述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曾经给巴西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骄傲与欢乐,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维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大家看,让人悲痛惋惜。把大瀑布的逐渐枯竭、即将消失称之为“悲剧”甚是恰当。正因为大瀑布再无往昔雄姿,已是日暮残年,所以人们自发地汇集于瀑布脚下,菲格雷特总统也正是采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意欲埋葬人们的愚昧及破坏生态平衡的落后观念、行为,唤醒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生存家园的责任心。句末感叹号增强了表达效果。这句话也点明了主题。
(2)对词语的理解。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
枯槁:①(草木)干枯;②(面容)憔悴。
奄奄一息:只剩下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课文中指瀑布即将要完全消失。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一息,一口气。
酋长:部落的首领。
水帘:指瀑布从天而降就像水做的帘子。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建议
1.课文所讲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对学生而言非常陌生,课前可收集大瀑布的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借助一些声像资料,让学生入情入境。
2.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可参考以下教学思路:
(1)初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可用口头填空的方式进行归纳。如,
(在洲的与两国的交界处,有一条河,河上有一条世界著名的大瀑布。由于毫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这条大瀑布面临,1986年9月,当时的巴西总统,亲自为这条瀑布主持了一个葬礼。)
(2)再读课文,想想大瀑布以前和现在的景象有什么不同,画出相关的语句。(有条件的地方观看录像、图片)感受大瀑布昔日雄伟壮观与如今濒临枯竭的不同景象,对大瀑布的即将消失产生悲痛之感。再指名读出不同语气。
(3)三读课文,想一想,造成大瀑布悲剧的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交流:①上游建起了水电站;②水资源浪费,周围工厂“用水毫无节制”;③森林破坏,乱砍滥伐,造成“水土大量流失”。)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葬礼是为死去的人举行的,现在大瀑布并未完全消失,人们为什么就举行葬礼了?交流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感想。
(4)用较快的速度回顾全文,想想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抓两点:一是今昔对比;二是首尾照应。
3.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上的致辞,课文并未展开,学有余力的班级可组织学生在读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对大瀑布以前和现在不同景象的描写,进行小练笔。此外,本文恰当地运用了许多词句来描写瀑布和游人,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累。
四、教学案例
今昔对比感情朗读
师:课文是怎么描写以前的大瀑布和现在的大瀑布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生浏览课文,画有关句子。)
师:(课件出示)是这几句吧!咱们一起读读。
(生读“这条瀑布曾经……清晰可闻。”“几年过去……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两幅画面?
生:我仿佛看见以前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河水如百万雄狮,咆哮而下、一泻千里,十分壮观;而如今,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水流量很小,如一条小河,缓缓地流动,再无往日雄姿。
师:因为只是想象,不是真的看见,所以用了“仿佛”,你的用词很准确。继续交流!
生:我好像看见每秒钟有一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流直下,像一道巨大的珍珠屏,落地撞开万朵莲花,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那磅礴的气势足以让人叹为世界奇观,我好像又看见如今的大瀑布像一条小溪,顺着悬崖流下,像根根细线。
师:同学们很会想象,如果能看着大瀑布咆哮而下,雄伟壮观的景象,那该多好哇!想看吗?
生:想。
师:请看大屏幕,(放课件)请你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尽可能地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生:塞特凯达斯瀑布滔滔不绝,一泻千里,资料介绍说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今天亲眼所见,真是名不虚传啊!
生:塞特凯达斯瀑布不愧是巴西人民的骄傲啊!
生:塞特凯达斯瀑布如此的雄伟壮观,怪不得吸引了世界各国如此多的游客到此观赏游览!
师:说得真好!现在请看如今的大瀑布。(放课件)
师: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生:人们如此地破坏自然环境,使得塞特凯达斯瀑布逐渐枯竭,今后将再也见不到那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了。唉,太可惜了!
生:人们破坏了大自然,大自然也会惩罚人类,若干年后,谁会来给人类举行葬礼?
生:从现在起,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了!
师:大瀑布的消失、枯竭让人痛心疾首,扼腕叹息,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课文,要通过你们的感情朗读,感动同伴,感动老师。
五、相关链接
巴拉那河 巴拉那河是南美州第三大河,仅次于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巴拉那河自东北向西南,先后流经巴西南部、巴拉圭和巴西、阿根廷两国的国界,进入阿根廷东北部,至巴拉那折向东南,注入拉普拉塔河。从巴西格兰德河与巴拉那伊巴河在南纬20°的汇合点算起,全长近4 000千米,流域面积280万平方千米,其中约一半面积属于巴西,其余属玻利维亚、巴拉圭和阿根廷。
塞特凯达斯大瀑布 南美洲巴西与巴拉圭边界的瀑布群。位于巴拉那河峡谷内,是世界上水量最大的瀑布群之一。水力极为丰富。瀑布总宽90米,总落差114米,跌落声远至30~40千米。瀑布上游建成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伊泰普水电站,所形成的人工湖使瀑布消失。
伊泰普水电站 巴西自上世纪70年代经济起飞后,先后经历了两次电力能源危机。出于深刻的教训和对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预计,巴西政府毅然决定同巴拉圭合作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在成立伊泰普两国公司的基础上,1975年10月,伊泰普水电站终于破土动工。经过10年奋战,1984年5月,第一台发电机组投入运转。又经过7年的努力,1991年5月全部工程完工,最后一台发电机组开始发电,耗资183亿美元的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终于建成。
自建成以来,伊泰普水电站已在巴西和巴拉圭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伊泰普水电站不仅能满足巴拉圭全部用电需求,而且能供应巴西全国30%以上的用电量,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米纳斯吉拉斯等主要工业区38%的电力来自伊泰普。
13 只有一个地球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只有一个地球”,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本文以此为题,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课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先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人类目前无法移居到第二个适合的星球上;最后告诉读者: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用词严谨,表达生动,是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同时,课文多处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全文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启迪读者的思想。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地球的有关知识,懂得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二是引导学生学习“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情感;三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难点是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2.词句理解。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这是作者对地球的赞美,突出了地球的可爱与美丽,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句中将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阐明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密切联系。比喻的运用使句子在表达上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读起来极富感染力。
②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渺小”是微不足道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就如同大海里的一叶扁舟般微小,由此可见,人类的活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从而说明了地球对于人类而言是多么的珍贵,人类应该珍惜和保护地球。
③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结合前文“矿物资源”的阐述,再一次证实了自然资源的有限及面临的危机,从而给读者以警示、提醒。
④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这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40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之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至少”一词是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的严谨性。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的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
⑤“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这句话引用了宇航员的感叹,与前文照应,简洁、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征,突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而“破碎”一词,一般用来形容玻璃、瓷器之类的易碎品,在这里可理解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如,文中提到的资源枯竭的危机。这样表达不仅使句子生动形象,同时又能引起人类的警觉,突出了保护地球的紧迫性。
(2)对词语的理解。
晶莹:光亮而透明。文中指地球的外表光亮而透明。
资源: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
矿物:地壳中存在的自然化合物和少数自然元素,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和性质。大部分是固态的(如,铁矿石),有的是液态的(如,自然汞)或气态的(如,氦)。
恩赐:原指帝王给予赏赐,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滥用:胡乱或过度地使用。文中指胡乱或过度地使用化学品。
威胁: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文中指自然资源被破坏及一系列的生态灾难,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最终使人类无法生存下去。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地方可布置学生在课前查找有关地球知识的资料,同时搜集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遭受破坏的事例、数据等。教师也可准备相关资料,在课堂上适时加以运用。
2.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可采取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首先,围绕“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自读、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明白课文是从宇航员遥望地球引入,接着从“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三个方面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最后告诉人类应该保护地球。
通过讨论、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两方面深入感悟“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
(1)从“自然资源有限”感悟“只有一个地球”。文章从“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与“可再生资源遭受破坏”两方面入手,描写了地球资源面临的危机:首先矿物资源的形成需要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因此,“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就可能面临“枯竭”的危险。另外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各种本来可以再生的资源,由于人们“随意毁坏”“滥用化学品”,不但不能“再生”,还酿出“生态灾难”,威胁人类的生存。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人类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
(2)从“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感悟“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引用科学家研究成果说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这里需重点引导学生理解“40万亿千米”的概念,如,可以通过举例,以目前一般飞机的飞行速度来估计,40万亿千米大约需要600万年时间才能到达,同时要强调对“至少”这个词语的理解,体会文章用词的严谨。从而使学生明白:就算有适合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也无法到达,因此,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而至于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的种种设想,即使能够“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况且不可能有多少人去居住。
最后,联系实际,提升情感,使每一个学生明白: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比如,可以设计小练笔:你想对地球、对人类或对自己说些什么?以此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只有一个地球”的认识,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3.课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教学时,可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同时”来理解,首先联系课文说说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体会地球的“可爱”,可从“遥望地球”所见到的景象,以地球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及无私奉献自然资源等方面思考;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可从“不加节制”地开采矿物资源,“随意毁坏”“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而使可再生资源遭受破坏等方面去思考;强调“同时”,就是强调地球的两重性:它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容易破碎的一面,提醒人们,如果“不加节制”“随意毁坏”资源,可爱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懂得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4.本课在表达方面注意用词的准确,行文的严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真地加以体会,课后第二题的编排就体现了这一意图。教学时,可以这两个句子为范例,先让学生把加点的词语去掉,与原句作比较,体会这些词语在表达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然后,可让学生从课文中再找一找类似的句子,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比较;最后,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中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以增强学生的语感。除此,本文还大量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可结合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方法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学习并运用到平时的习作中。
5.朗读科学小品文,除了同叙事性作品一样要注入感情以外,还要注意体现这类作品的逻辑力量。如,“……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一句,“但是”要强调,以引起人们对后面内容的重视,“即使”可强调,使人们感到,这种设想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又有多少人”稍加强调,使人们认识到,即使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能去居住的也是极少的人。
6.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情感,教学中要重视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体会资源的有限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补充有关自然资源的具体数据和资料,也可引导学生根据平时的积累,补充有关事实;在感悟生态灾难对人类的威胁时,可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事例来理解;在理解移民基地的设想时,可引导学生联系月球、火星的有关资料,懂得这种设想要实现是遥远而不可能的事情;教育学生要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时,可从平时生活中存在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小事说起,引发思考,并转化为行动。
7.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如,“晶莹”两个字都是后鼻音;“资”和“赐”都是平舌音;“滥”的韵母是“an”,注意与“ai、ang”的区别;“蔼”和“竭”有一部分相同,可强化不同部分,以区别字形。
四、教学案例
感悟自然资源的有限
师:请大家读读第三、四自然段,说说这部分让你看到了怎样的地球?
生:我看到的地球到处都是被人类残害的伤痕。
生:我看到的地球因为滥用化学品,空气、河水被污染了,花草树木也不再生长。
生:我看到地球美丽的蓝衣服、绿衣服不见了,却穿上了一件枯黄的旧衣裳。
师:哦,那是大片大片的沙漠呀!
师:是谁造成了地球的这些变化?请用文中的话告诉我们!
生:读“地球是无私的……枯竭”,是人类自己不加节制地开采资源造成的。
师:这里你特别注意的是哪个词语?
生:“不加节制”!这些资源是要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那样慷慨无私地奉献给我们,我们却不加节制地开采。从这个词可以看出人类是多么地自私呀!
生:我觉得还可以看出人类是多么无知,因为这样做是自己害了自己!
师:是的,一个“不加节制”,把地球的无私与人类的自私明显地对比起来了,你能读好这一句吗?(指导读出气愤、可惜等语气)
师:还有吗?
生:读“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威胁”,这一段也在告诉我们伤害地球的是人类。
师:注意“本来”一词,你觉得去掉它行吗?
生:“本来”在这儿是“原先”的意思,用在这里表示这些资源在原先的时候是可以再生,但现在不能了。
师:“本来”一词体现了课文用词的准确性,它突出了这些资源原先可以再生的特点,强调了现在已经不可再生。造成这一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呢?
生: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师:知道什么是“生态灾害”吗?举例子说说吧!
生:比如,因为乱砍乱伐引起的洪灾。记得三年级学过的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那就是最好的例子。
生:我还知道大气被污染后形成的酸雨现象。
生:还有土地沙漠化现象。
师:不光是这些,请大家看看这份资料。(见相关链接“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
生:(快速浏览。)
师:看!所有一切的生态灾害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给人类的行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这一段?
五、相关链接
地球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离太阳远近的次序计为第三颗,形状像球而略扁,自转一周时间是一昼夜,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周围有大气层包围着,表面是陆地和海洋,有人类和动植物等生存。有一个卫星——月球。
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10月14日第十一版)报道:全球生态环境亮起红灯,表现在:
23%的耕地面积严重退化。
50%的江河水流量减少或被严重污染。
25%的哺乳动物、12%的鸟类濒临灭绝。
1/4人类所患疾病与环境恶化有关。
1/3土地面临沙漠化。
80个国家严重缺水。
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威胁。
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1999年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指出,我国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遏制,主要表现在: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面积的38%,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千米。
——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千米,并且每年还以2 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
——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毁林开垦、陡坡种植、围湖造田等加重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草地退化、消化和碱化(以下简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1.35亿公顷,约占草地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我国已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阅读课文,一连串的问题在我们的头脑中涌现出来。“葬礼”,通常是对死去的人的一种哀悼活动,为一条瀑布举行葬礼,这是为什么呢?而且这个葬礼居然由国家总统亲自主持,规格如此之高,这又是为什么?作者通过这次特殊的葬礼,意欲告诉人们些什么?
课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大瀑布主持葬礼;接着写了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以及人们为它举行葬礼的情形;最后,又回到课文开头的场景,写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中号召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先写结果,后写起因与经过。这样从一开始就把读者的心紧紧地抓住,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此外,本课还采用对比的手法,把昔日瀑布的雄伟壮观与如今奄奄一息的情景作对比,把昔日游客流连忘返的热闹场面跟如今乘兴而来、失望而去的痛心结局对比,强烈地反映出葬礼的“特殊”与必要,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
选编本文,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由壮观到枯竭的过程,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生态、自然景物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其次是透过语言文字领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把握课文内容,明白菲格雷特总统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情感。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尤其是每年汛期,大瀑布的气势更是雄伟壮观,每秒钟有1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流直下,落地撞开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
此句作者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大瀑布“雄伟壮观”的美。“每秒钟有1万立方米的水”,运用数字形象地说明瀑布流量巨大、速度极快;“飞流直下”写出了大瀑布咆哮而下的宏伟气势。作者花较多的笔墨描写大瀑布,意在引起读者的注意,起到与下文对比的作用。
②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把逐渐枯竭的瀑布比喻成生命垂危、奄奄一息的老人,触动读者的心弦,激起读者的悲伤之情。这样作比,形象地写出了瀑布的现状,引起人们的警觉,并与前面的壮观之美形成对比,让人感伤、悲怀、震醒,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瀑布无限眷恋的感情。
③菲格雷特总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讲述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曾经给巴西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骄傲与欢乐,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维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大家看,让人悲痛惋惜。把大瀑布的逐渐枯竭、即将消失称之为“悲剧”甚是恰当。正因为大瀑布再无往昔雄姿,已是日暮残年,所以人们自发地汇集于瀑布脚下,菲格雷特总统也正是采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意欲埋葬人们的愚昧及破坏生态平衡的落后观念、行为,唤醒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生存家园的责任心。句末感叹号增强了表达效果。这句话也点明了主题。
(2)对词语的理解。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
枯槁:①(草木)干枯;②(面容)憔悴。
奄奄一息:只剩下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课文中指瀑布即将要完全消失。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一息,一口气。
酋长:部落的首领。
水帘:指瀑布从天而降就像水做的帘子。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建议
1.课文所讲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对学生而言非常陌生,课前可收集大瀑布的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借助一些声像资料,让学生入情入境。
2.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可参考以下教学思路:
(1)初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可用口头填空的方式进行归纳。如,
(在洲的与两国的交界处,有一条河,河上有一条世界著名的大瀑布。由于毫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这条大瀑布面临,1986年9月,当时的巴西总统,亲自为这条瀑布主持了一个葬礼。)
(2)再读课文,想想大瀑布以前和现在的景象有什么不同,画出相关的语句。(有条件的地方观看录像、图片)感受大瀑布昔日雄伟壮观与如今濒临枯竭的不同景象,对大瀑布的即将消失产生悲痛之感。再指名读出不同语气。
(3)三读课文,想一想,造成大瀑布悲剧的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交流:①上游建起了水电站;②水资源浪费,周围工厂“用水毫无节制”;③森林破坏,乱砍滥伐,造成“水土大量流失”。)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葬礼是为死去的人举行的,现在大瀑布并未完全消失,人们为什么就举行葬礼了?交流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感想。
(4)用较快的速度回顾全文,想想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抓两点:一是今昔对比;二是首尾照应。
3.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上的致辞,课文并未展开,学有余力的班级可组织学生在读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对大瀑布以前和现在不同景象的描写,进行小练笔。此外,本文恰当地运用了许多词句来描写瀑布和游人,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累。
四、教学案例
今昔对比感情朗读
师:课文是怎么描写以前的大瀑布和现在的大瀑布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生浏览课文,画有关句子。)
师:(课件出示)是这几句吧!咱们一起读读。
(生读“这条瀑布曾经……清晰可闻。”“几年过去……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两幅画面?
生:我仿佛看见以前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河水如百万雄狮,咆哮而下、一泻千里,十分壮观;而如今,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水流量很小,如一条小河,缓缓地流动,再无往日雄姿。
师:因为只是想象,不是真的看见,所以用了“仿佛”,你的用词很准确。继续交流!
生:我好像看见每秒钟有一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流直下,像一道巨大的珍珠屏,落地撞开万朵莲花,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那磅礴的气势足以让人叹为世界奇观,我好像又看见如今的大瀑布像一条小溪,顺着悬崖流下,像根根细线。
师:同学们很会想象,如果能看着大瀑布咆哮而下,雄伟壮观的景象,那该多好哇!想看吗?
生:想。
师:请看大屏幕,(放课件)请你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尽可能地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生:塞特凯达斯瀑布滔滔不绝,一泻千里,资料介绍说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今天亲眼所见,真是名不虚传啊!
生:塞特凯达斯瀑布不愧是巴西人民的骄傲啊!
生:塞特凯达斯瀑布如此的雄伟壮观,怪不得吸引了世界各国如此多的游客到此观赏游览!
师:说得真好!现在请看如今的大瀑布。(放课件)
师: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生:人们如此地破坏自然环境,使得塞特凯达斯瀑布逐渐枯竭,今后将再也见不到那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了。唉,太可惜了!
生:人们破坏了大自然,大自然也会惩罚人类,若干年后,谁会来给人类举行葬礼?
生:从现在起,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了!
师:大瀑布的消失、枯竭让人痛心疾首,扼腕叹息,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课文,要通过你们的感情朗读,感动同伴,感动老师。
五、相关链接
巴拉那河 巴拉那河是南美州第三大河,仅次于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巴拉那河自东北向西南,先后流经巴西南部、巴拉圭和巴西、阿根廷两国的国界,进入阿根廷东北部,至巴拉那折向东南,注入拉普拉塔河。从巴西格兰德河与巴拉那伊巴河在南纬20°的汇合点算起,全长近4 000千米,流域面积280万平方千米,其中约一半面积属于巴西,其余属玻利维亚、巴拉圭和阿根廷。
塞特凯达斯大瀑布 南美洲巴西与巴拉圭边界的瀑布群。位于巴拉那河峡谷内,是世界上水量最大的瀑布群之一。水力极为丰富。瀑布总宽90米,总落差114米,跌落声远至30~40千米。瀑布上游建成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伊泰普水电站,所形成的人工湖使瀑布消失。
伊泰普水电站 巴西自上世纪70年代经济起飞后,先后经历了两次电力能源危机。出于深刻的教训和对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预计,巴西政府毅然决定同巴拉圭合作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在成立伊泰普两国公司的基础上,1975年10月,伊泰普水电站终于破土动工。经过10年奋战,1984年5月,第一台发电机组投入运转。又经过7年的努力,1991年5月全部工程完工,最后一台发电机组开始发电,耗资183亿美元的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终于建成。
自建成以来,伊泰普水电站已在巴西和巴拉圭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伊泰普水电站不仅能满足巴拉圭全部用电需求,而且能供应巴西全国30%以上的用电量,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米纳斯吉拉斯等主要工业区38%的电力来自伊泰普。
13 只有一个地球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只有一个地球”,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本文以此为题,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课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先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人类目前无法移居到第二个适合的星球上;最后告诉读者: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用词严谨,表达生动,是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同时,课文多处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全文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启迪读者的思想。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地球的有关知识,懂得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二是引导学生学习“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情感;三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难点是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2.词句理解。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这是作者对地球的赞美,突出了地球的可爱与美丽,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句中将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阐明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密切联系。比喻的运用使句子在表达上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读起来极富感染力。
②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渺小”是微不足道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就如同大海里的一叶扁舟般微小,由此可见,人类的活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从而说明了地球对于人类而言是多么的珍贵,人类应该珍惜和保护地球。
③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结合前文“矿物资源”的阐述,再一次证实了自然资源的有限及面临的危机,从而给读者以警示、提醒。
④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这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40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之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至少”一词是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的严谨性。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的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
⑤“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这句话引用了宇航员的感叹,与前文照应,简洁、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征,突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而“破碎”一词,一般用来形容玻璃、瓷器之类的易碎品,在这里可理解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如,文中提到的资源枯竭的危机。这样表达不仅使句子生动形象,同时又能引起人类的警觉,突出了保护地球的紧迫性。
(2)对词语的理解。
晶莹:光亮而透明。文中指地球的外表光亮而透明。
资源: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
矿物:地壳中存在的自然化合物和少数自然元素,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和性质。大部分是固态的(如,铁矿石),有的是液态的(如,自然汞)或气态的(如,氦)。
恩赐:原指帝王给予赏赐,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滥用:胡乱或过度地使用。文中指胡乱或过度地使用化学品。
威胁: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文中指自然资源被破坏及一系列的生态灾难,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最终使人类无法生存下去。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地方可布置学生在课前查找有关地球知识的资料,同时搜集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遭受破坏的事例、数据等。教师也可准备相关资料,在课堂上适时加以运用。
2.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可采取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首先,围绕“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自读、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明白课文是从宇航员遥望地球引入,接着从“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三个方面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最后告诉人类应该保护地球。
通过讨论、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两方面深入感悟“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
(1)从“自然资源有限”感悟“只有一个地球”。文章从“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与“可再生资源遭受破坏”两方面入手,描写了地球资源面临的危机:首先矿物资源的形成需要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因此,“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就可能面临“枯竭”的危险。另外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各种本来可以再生的资源,由于人们“随意毁坏”“滥用化学品”,不但不能“再生”,还酿出“生态灾难”,威胁人类的生存。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人类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
(2)从“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感悟“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引用科学家研究成果说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这里需重点引导学生理解“40万亿千米”的概念,如,可以通过举例,以目前一般飞机的飞行速度来估计,40万亿千米大约需要600万年时间才能到达,同时要强调对“至少”这个词语的理解,体会文章用词的严谨。从而使学生明白:就算有适合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也无法到达,因此,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而至于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的种种设想,即使能够“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况且不可能有多少人去居住。
最后,联系实际,提升情感,使每一个学生明白: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比如,可以设计小练笔:你想对地球、对人类或对自己说些什么?以此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只有一个地球”的认识,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3.课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教学时,可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同时”来理解,首先联系课文说说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体会地球的“可爱”,可从“遥望地球”所见到的景象,以地球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及无私奉献自然资源等方面思考;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可从“不加节制”地开采矿物资源,“随意毁坏”“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而使可再生资源遭受破坏等方面去思考;强调“同时”,就是强调地球的两重性:它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容易破碎的一面,提醒人们,如果“不加节制”“随意毁坏”资源,可爱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懂得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4.本课在表达方面注意用词的准确,行文的严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真地加以体会,课后第二题的编排就体现了这一意图。教学时,可以这两个句子为范例,先让学生把加点的词语去掉,与原句作比较,体会这些词语在表达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然后,可让学生从课文中再找一找类似的句子,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比较;最后,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中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以增强学生的语感。除此,本文还大量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可结合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方法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学习并运用到平时的习作中。
5.朗读科学小品文,除了同叙事性作品一样要注入感情以外,还要注意体现这类作品的逻辑力量。如,“……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一句,“但是”要强调,以引起人们对后面内容的重视,“即使”可强调,使人们感到,这种设想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又有多少人”稍加强调,使人们认识到,即使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能去居住的也是极少的人。
6.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情感,教学中要重视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体会资源的有限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补充有关自然资源的具体数据和资料,也可引导学生根据平时的积累,补充有关事实;在感悟生态灾难对人类的威胁时,可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事例来理解;在理解移民基地的设想时,可引导学生联系月球、火星的有关资料,懂得这种设想要实现是遥远而不可能的事情;教育学生要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时,可从平时生活中存在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小事说起,引发思考,并转化为行动。
7.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如,“晶莹”两个字都是后鼻音;“资”和“赐”都是平舌音;“滥”的韵母是“an”,注意与“ai、ang”的区别;“蔼”和“竭”有一部分相同,可强化不同部分,以区别字形。
四、教学案例
感悟自然资源的有限
师:请大家读读第三、四自然段,说说这部分让你看到了怎样的地球?
生:我看到的地球到处都是被人类残害的伤痕。
生:我看到的地球因为滥用化学品,空气、河水被污染了,花草树木也不再生长。
生:我看到地球美丽的蓝衣服、绿衣服不见了,却穿上了一件枯黄的旧衣裳。
师:哦,那是大片大片的沙漠呀!
师:是谁造成了地球的这些变化?请用文中的话告诉我们!
生:读“地球是无私的……枯竭”,是人类自己不加节制地开采资源造成的。
师:这里你特别注意的是哪个词语?
生:“不加节制”!这些资源是要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那样慷慨无私地奉献给我们,我们却不加节制地开采。从这个词可以看出人类是多么地自私呀!
生:我觉得还可以看出人类是多么无知,因为这样做是自己害了自己!
师:是的,一个“不加节制”,把地球的无私与人类的自私明显地对比起来了,你能读好这一句吗?(指导读出气愤、可惜等语气)
师:还有吗?
生:读“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威胁”,这一段也在告诉我们伤害地球的是人类。
师:注意“本来”一词,你觉得去掉它行吗?
生:“本来”在这儿是“原先”的意思,用在这里表示这些资源在原先的时候是可以再生,但现在不能了。
师:“本来”一词体现了课文用词的准确性,它突出了这些资源原先可以再生的特点,强调了现在已经不可再生。造成这一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呢?
生: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师:知道什么是“生态灾害”吗?举例子说说吧!
生:比如,因为乱砍乱伐引起的洪灾。记得三年级学过的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那就是最好的例子。
生:我还知道大气被污染后形成的酸雨现象。
生:还有土地沙漠化现象。
师:不光是这些,请大家看看这份资料。(见相关链接“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
生:(快速浏览。)
师:看!所有一切的生态灾害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给人类的行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这一段?
五、相关链接
地球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离太阳远近的次序计为第三颗,形状像球而略扁,自转一周时间是一昼夜,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周围有大气层包围着,表面是陆地和海洋,有人类和动植物等生存。有一个卫星——月球。
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10月14日第十一版)报道:全球生态环境亮起红灯,表现在:
23%的耕地面积严重退化。
50%的江河水流量减少或被严重污染。
25%的哺乳动物、12%的鸟类濒临灭绝。
1/4人类所患疾病与环境恶化有关。
1/3土地面临沙漠化。
80个国家严重缺水。
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威胁。
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1999年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指出,我国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遏制,主要表现在: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面积的38%,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千米。
——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千米,并且每年还以2 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
——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毁林开垦、陡坡种植、围湖造田等加重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草地退化、消化和碱化(以下简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1.35亿公顷,约占草地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我国已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2009-10-16
展开全部
13课主要讲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时,引起对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范围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人类又不加节制的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险。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最后,得出结论: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14颗的中心思想是曾经有一条大瀑布,它既美丽又雄伟,但现在却渐渐枯竭了,原因是:人类在瀑布上游建起了水电站,拦河大坝截住了河水,使水流日益减少。附近的工厂也浪费水资源,再加上人们的乱砍滥伐,使水土大量流失,大瀑布的水流越来越少,现在已经快要枯搞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课文简说。
阅读课文,一连串的问题在我们的头脑中涌现出来。“葬礼”,通常是对死去的人的一种哀悼活动,为一条瀑布举行葬礼,这是为什么呢?而且这个葬礼居然由国家总统亲自主持,规格如此之高,这又是为什么?作者通过这次特殊的葬礼,意欲告诉人们些什么?
课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大瀑布主持葬礼;接着写了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以及人们为它举行葬礼的情形;最后,又回到课文开头的场景,写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中号召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先写结果,后写起因与经过。这样从一开始就把读者的心紧紧地抓住,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此外,本课还采用对比的手法,把昔日瀑布的雄伟壮观与如今奄奄一息的情景作对比,把昔日游客流连忘返的热闹场面跟如今乘兴而来、失望而去的痛心结局对比,强烈地反映出葬礼的“特殊”与必要,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
选编本文,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由壮观到枯竭的过程,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生态、自然景物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其次是透过语言文字领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把握课文内容,明白菲格雷特总统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情感。
更多的在网站里,慢慢看吧!
阅读课文,一连串的问题在我们的头脑中涌现出来。“葬礼”,通常是对死去的人的一种哀悼活动,为一条瀑布举行葬礼,这是为什么呢?而且这个葬礼居然由国家总统亲自主持,规格如此之高,这又是为什么?作者通过这次特殊的葬礼,意欲告诉人们些什么?
课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大瀑布主持葬礼;接着写了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以及人们为它举行葬礼的情形;最后,又回到课文开头的场景,写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中号召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先写结果,后写起因与经过。这样从一开始就把读者的心紧紧地抓住,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此外,本课还采用对比的手法,把昔日瀑布的雄伟壮观与如今奄奄一息的情景作对比,把昔日游客流连忘返的热闹场面跟如今乘兴而来、失望而去的痛心结局对比,强烈地反映出葬礼的“特殊”与必要,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
选编本文,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由壮观到枯竭的过程,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生态、自然景物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其次是透过语言文字领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把握课文内容,明白菲格雷特总统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情感。
更多的在网站里,慢慢看吧!
参考资料: 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tbjxzy/jiaocan/xy6s/200807/t20080721_497045.htm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主要内容
课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大瀑布主持葬礼;接着写了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以及人们为它举行葬礼的情形;最后,又回到课文开头的场景,写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中号召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先写结果,后写起因与经过。这样从一开始就把读者的心紧紧地抓住,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此外,本课还采用对比的手法,把昔日瀑布的雄伟壮观与如今奄奄一息的情景作对比,把昔日游客流连忘返的热闹场面跟如今乘兴而来、失望而去的痛心结局对比,强烈地反映出葬礼的“特殊”与必要,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
2.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塞特凯达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过程及人们的表现,说明环境污染给大自然,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危害,告诉我们要珍惜、保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就是这样了,应该能够帮到你吧!
课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大瀑布主持葬礼;接着写了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以及人们为它举行葬礼的情形;最后,又回到课文开头的场景,写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中号召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先写结果,后写起因与经过。这样从一开始就把读者的心紧紧地抓住,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此外,本课还采用对比的手法,把昔日瀑布的雄伟壮观与如今奄奄一息的情景作对比,把昔日游客流连忘返的热闹场面跟如今乘兴而来、失望而去的痛心结局对比,强烈地反映出葬礼的“特殊”与必要,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
2.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塞特凯达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过程及人们的表现,说明环境污染给大自然,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危害,告诉我们要珍惜、保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就是这样了,应该能够帮到你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只有一个地球》的副标题是“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是一本讨论全球环境问题的著作。该书是英国经济学家B.沃德(B.Ward)和美国微生物学家R.杜博斯(R.Dubos)受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M.斯特朗(M.Strong)委托,为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供的背景材料,材料由40个国家提供,并在58个国家152名专家组成的通信顾问委员会协助下完成的。全书从整个地球的发展前景出发,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不同角度,评述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对不同国家产生的影响,呼吁各国人民重视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该书已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对于推动各国环境保护工作有广泛影响。 《只有一个地球》小学课本原文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这些设想即使实现了,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