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诸葛亮的作文<400>字 急急急急!!!!!
展开全部
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军事理论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
个人资料:
体态:身长八尺(约184cm),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出自陈寿《上诸葛亮集表》,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后附内容)
别名: 诸葛孔明
官职:丞相 领司隶校尉 益州牧 录尚书事 假节
爵位:武乡侯
祖上:诸葛丰(汉朝司隶校尉)
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泰山郡丞)
母亲:章氏
叔父:诸葛玄
配偶:黄月英
同族:诸葛诞
兄弟:诸葛瑾(兄) 诸葛均(弟)
子女:诸葛瞻(亲子) 诸葛乔(养子,原诸葛瑾之子)诸葛芸(虚构人物)
孙子;诸葛尚(瞻长子) 诸葛京(瞻次子) 诸葛攀(乔子,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
重孙:诸葛显(攀子)
【诸葛亮年表】
·光和4年 181年 1岁 公元一八一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 189年 9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
·初平3年 192年 12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
·兴平元年 194年 14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瑾同继母赴江东。
·兴平2年 195年 15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97年 17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阳(今南阳卧龙岗)
·建安4年 199年 19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年 27岁 刘备前往襄阳(今湖北襄樊)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隆中对”。随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12年 207年 27岁 诸葛亮首战告捷
·建安13年 208年 28岁 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吴主孙权抗曹。
·建安14年 209年 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年 31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年 34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分兵与刘备会师。刘备攻占成都,诸葛亮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建安20年 215年 35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年 38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年 41岁 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年 43岁 刘备兵败白帝城,永安托孤于诸葛亮。刘备死,刘禅即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刘禅叫诸葛亮为宰父)。
·蜀建兴2年 224年 44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
·蜀建兴3年 225 年 45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南蛮。
·蜀建兴5年 227年 47岁 诸葛亮上《出师表》,屯兵汉中,即日北伐。
·蜀建兴6年 228年 48岁 北伐失街亭,诸葛亮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年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年 50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年 51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败魏军,在木门伏杀魏名将张郃。
·蜀建兴11年 233年 53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 234年 54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因积劳成疾病故五丈原。
【历史评价】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樊建:“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
`张温:“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诸葛丞相:“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郭冲:“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后人对诸葛亮的忠诚、事迹大加赞扬,如:
清朝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西晋梅陶赞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如孔明。”
`东晋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隋朝王通:“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唐文粹》中记录了尚驰在《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另一篇吕温的《诸葛武侯庙记》说:“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对诸葛亮的事迹甚为欣赏,曾作过数首诗关于诸葛亮,包括 《蜀相》 (当中有两首同名蜀相)、《咏怀古迹其四》、《诸葛孔明》 、 《八阵图》 、 《古柏行》 、 《武侯庙》 、 《诸葛庙》 、 《阁夜》 。当中《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其他诗人亦有作过不少诗词赞赏诸葛亮,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诸葛武侯》、明朝文学家杨慎的《武侯祠》、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蜀道奇》,还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陆定一等。
`毛泽东评论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前一句的意思是诸葛亮的战略不妥,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蜀汉失去兵力上的优势。后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历史事实最终导致蜀汉元气大伤,失去的统一中国的基础。然而亦有人不同意毛泽东的分析,隆中对本是希望以“利尽南海”的全个荆州支持荆州军北伐,再加上益州进行钳形战略,但后来刘备未能达到,亦因南郡之失,才令关羽失去在襄樊之战中的优势,而非为二分兵力之果。另一方面,对于失街亭、斩马谡的历史事件,毛泽东曾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当时诸葛亮应亲率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的攻心联,为清朝学者赵藩所作。此联曾引起毛泽东等的重视,其内容是:
“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
`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中称赞诸葛亮:“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艺术造诣】
·书法篇
远涉帖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书法艺术趋向成熟的时代。在他出生前四年,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首次把书刻文字称作“书法”。 这标志着作为交流工具的“写字”,与作为美学欣赏与实用相统一的“书法”,正式拉开了距离,并使后者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书法艺术。这时汉隶已成为别具风格的主导字体,同时又始创了草书、行书和楷书,使篆、隶、草、行、楷五体基本齐备。
诸葛亮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所著《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 “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 ‘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
上述记载是可信的,特别是南朝陶弘景,距诸葛亮仅二百余年时间,他的见闻和记述应是有事实依据的。 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又说:“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这说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宫内府还珍藏有诸葛亮的书法作品。 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殊工”。
从宋代开始,把 前人著名书迹摹刻拓印下来,以便流传,称之为“法帖”。这一则记载说明:在宋代诸葛亮的书法作品是作为有示范意义的“法帖”流行于世的。 诸葛亮在繁忙的政务和军事活动中,始终不忘书法。《常德府志》记载:“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我们知道,诸葛亮在常德一带活动的时间,是在赤壁大战之后,战事十分紧张频繁,可是他仍然不忘临池挥毫。
遗憾的是,现在还无法看到其书法真迹,这只有寄希望于考古的发现了。
·绘画篇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张彦远还在其《论画》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绘画收藏与销售的情况。他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以晋、宋画家为中古,以齐、梁、陈、后魏、后周、北齐的画家为下古,隋和唐初的画家则称之为近代。近代画家作品的价格与下古画家作品价格相近,而以上古画家作品价格为最高。
张彦远记述当时一些近代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绘画作品的售价:“屏风一片值金二万,坎者售一万五千,”“一扇值金一万。”并说汉魏三国(即上古)画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国有家之重宝”, “为希代之珍”。张彦远(生于公元815年)出身于宰相世家,家藏法书名画非常丰富,他的《历代名画记》,向有“画史之祖”的称誉,他的记载和论述,在中国绘画史上一直是可信而难得的史论资料。从他的记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诸葛亮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 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 “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又记道: “永昌郡,古哀牢国……世世相继,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阴深,生民以来,未尝通中国,南中昆明祖之,故诸葛亮为其图谱也。”从以上两段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确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他的画作既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南中少数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丰富的想象(如神龙等),而且构图宏伟,场面博大。
诸葛亮不仅能画天地、日、月,而且能画各种建筑、车马、动物和人物。能掌握如此全面的绘画技巧的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诸葛亮作画绝不是出于个人的闲情逸致,他的绘画艺术总是为他的政治和军事目的服务的。
·音乐篇
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这方面在古籍中多有记述。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襄阳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当然还有卧龙吟,真是千古绝唱, 《中兴书目》记载:“ 《琴经》一卷, 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谢希夷 《琴论》也记有:“诸葛亮作《梁父吟》 。” 《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从 以上记载就足以看出: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 鬲的艺术成就。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有关诸葛亮的民间艺术】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在过往传奇、野史、戏曲、地方世代说法、说部话本及民间传说中,被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和史书中诸葛亮的事迹有所出入:三顾茅庐、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都经过剧情创造,历史上诸葛亮用兵的功绩不如他治理蜀国的政绩耀眼;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智激周瑜、三气周瑜、空城计等则是虚构或将剧情移花接木。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古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为“状多智而近妖。”
而小说当中的一些剧情,将诸葛亮描写成为一个道士,如七星坛祭风、延寿七星灯等,有指南北朝的奇门遁甲,传为诸葛亮所创。历史上亦有孔明精通《周易》 、卜算、八卦、五行、天文、观星等,魏晋士人常引以为奇,传为异谈。
由于《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足智多谋,后人常把那些拥有聪明才智的人称为“小诸葛”。
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评价: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戏剧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诸葛亮一角以老生所演,身穿印有八卦图案的外袍,手持羽扇。而剧目多来自《三国演义》,参与的剧目有《群英会》、《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计》、《战马超》(又名 《两将军》 )等。
而戏剧中扮演过诸葛亮的人不计其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越调申凤梅;京剧老生马连良、谭富英。
影视
李法曾在电视连续剧《诸葛亮》中扮演诸葛亮
电视剧《诸葛亮》中李法曾饰演诸葛亮唐国强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扮演诸葛亮
郑少秋在电视连续剧《诸葛亮》中扮演诸葛亮
赵彦民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之关公》中扮演诸葛亮
赵树海在电视连续剧《三国英雄传之关公》中扮演诸葛亮
·任泉在电视连续剧《卧龙小诸葛》中扮演诸葛亮
·于波在电视连续剧《神鬼八阵图》中扮演诸葛亮
·陆毅在电视连续剧《新三国》中扮演诸葛亮
·刘永在电影《诸葛孔明》中扮演诸葛亮
·梁朝伟在电影《超时空要爱》中扮演诸葛亮
·濮存昕在电影《见龙卸甲》中扮演诸葛亮
·金城武在电影《赤壁》中扮演诸葛亮
传说、俚语
有传说指诸葛亮另有一儿诸葛怀与一女诸葛果,晋朝时皇帝曾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但诸葛怀推辞,自给自足,在家终老。诸葛果则相传在成都西南乘烟观修行和成仙升天。
个人资料:
体态:身长八尺(约184cm),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出自陈寿《上诸葛亮集表》,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后附内容)
别名: 诸葛孔明
官职:丞相 领司隶校尉 益州牧 录尚书事 假节
爵位:武乡侯
祖上:诸葛丰(汉朝司隶校尉)
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泰山郡丞)
母亲:章氏
叔父:诸葛玄
配偶:黄月英
同族:诸葛诞
兄弟:诸葛瑾(兄) 诸葛均(弟)
子女:诸葛瞻(亲子) 诸葛乔(养子,原诸葛瑾之子)诸葛芸(虚构人物)
孙子;诸葛尚(瞻长子) 诸葛京(瞻次子) 诸葛攀(乔子,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
重孙:诸葛显(攀子)
【诸葛亮年表】
·光和4年 181年 1岁 公元一八一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 189年 9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
·初平3年 192年 12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
·兴平元年 194年 14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瑾同继母赴江东。
·兴平2年 195年 15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97年 17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阳(今南阳卧龙岗)
·建安4年 199年 19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年 27岁 刘备前往襄阳(今湖北襄樊)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隆中对”。随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12年 207年 27岁 诸葛亮首战告捷
·建安13年 208年 28岁 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吴主孙权抗曹。
·建安14年 209年 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年 31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年 34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分兵与刘备会师。刘备攻占成都,诸葛亮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建安20年 215年 35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年 38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年 41岁 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年 43岁 刘备兵败白帝城,永安托孤于诸葛亮。刘备死,刘禅即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刘禅叫诸葛亮为宰父)。
·蜀建兴2年 224年 44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
·蜀建兴3年 225 年 45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南蛮。
·蜀建兴5年 227年 47岁 诸葛亮上《出师表》,屯兵汉中,即日北伐。
·蜀建兴6年 228年 48岁 北伐失街亭,诸葛亮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年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年 50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年 51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败魏军,在木门伏杀魏名将张郃。
·蜀建兴11年 233年 53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 234年 54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因积劳成疾病故五丈原。
【历史评价】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樊建:“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
`张温:“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诸葛丞相:“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郭冲:“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后人对诸葛亮的忠诚、事迹大加赞扬,如:
清朝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西晋梅陶赞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如孔明。”
`东晋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隋朝王通:“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唐文粹》中记录了尚驰在《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另一篇吕温的《诸葛武侯庙记》说:“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对诸葛亮的事迹甚为欣赏,曾作过数首诗关于诸葛亮,包括 《蜀相》 (当中有两首同名蜀相)、《咏怀古迹其四》、《诸葛孔明》 、 《八阵图》 、 《古柏行》 、 《武侯庙》 、 《诸葛庙》 、 《阁夜》 。当中《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其他诗人亦有作过不少诗词赞赏诸葛亮,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诸葛武侯》、明朝文学家杨慎的《武侯祠》、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蜀道奇》,还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陆定一等。
`毛泽东评论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前一句的意思是诸葛亮的战略不妥,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蜀汉失去兵力上的优势。后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历史事实最终导致蜀汉元气大伤,失去的统一中国的基础。然而亦有人不同意毛泽东的分析,隆中对本是希望以“利尽南海”的全个荆州支持荆州军北伐,再加上益州进行钳形战略,但后来刘备未能达到,亦因南郡之失,才令关羽失去在襄樊之战中的优势,而非为二分兵力之果。另一方面,对于失街亭、斩马谡的历史事件,毛泽东曾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当时诸葛亮应亲率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的攻心联,为清朝学者赵藩所作。此联曾引起毛泽东等的重视,其内容是:
“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
`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中称赞诸葛亮:“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艺术造诣】
·书法篇
远涉帖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书法艺术趋向成熟的时代。在他出生前四年,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首次把书刻文字称作“书法”。 这标志着作为交流工具的“写字”,与作为美学欣赏与实用相统一的“书法”,正式拉开了距离,并使后者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书法艺术。这时汉隶已成为别具风格的主导字体,同时又始创了草书、行书和楷书,使篆、隶、草、行、楷五体基本齐备。
诸葛亮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所著《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 “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 ‘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
上述记载是可信的,特别是南朝陶弘景,距诸葛亮仅二百余年时间,他的见闻和记述应是有事实依据的。 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又说:“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这说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宫内府还珍藏有诸葛亮的书法作品。 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殊工”。
从宋代开始,把 前人著名书迹摹刻拓印下来,以便流传,称之为“法帖”。这一则记载说明:在宋代诸葛亮的书法作品是作为有示范意义的“法帖”流行于世的。 诸葛亮在繁忙的政务和军事活动中,始终不忘书法。《常德府志》记载:“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我们知道,诸葛亮在常德一带活动的时间,是在赤壁大战之后,战事十分紧张频繁,可是他仍然不忘临池挥毫。
遗憾的是,现在还无法看到其书法真迹,这只有寄希望于考古的发现了。
·绘画篇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张彦远还在其《论画》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绘画收藏与销售的情况。他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以晋、宋画家为中古,以齐、梁、陈、后魏、后周、北齐的画家为下古,隋和唐初的画家则称之为近代。近代画家作品的价格与下古画家作品价格相近,而以上古画家作品价格为最高。
张彦远记述当时一些近代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绘画作品的售价:“屏风一片值金二万,坎者售一万五千,”“一扇值金一万。”并说汉魏三国(即上古)画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国有家之重宝”, “为希代之珍”。张彦远(生于公元815年)出身于宰相世家,家藏法书名画非常丰富,他的《历代名画记》,向有“画史之祖”的称誉,他的记载和论述,在中国绘画史上一直是可信而难得的史论资料。从他的记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诸葛亮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 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 “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又记道: “永昌郡,古哀牢国……世世相继,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阴深,生民以来,未尝通中国,南中昆明祖之,故诸葛亮为其图谱也。”从以上两段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确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他的画作既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南中少数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丰富的想象(如神龙等),而且构图宏伟,场面博大。
诸葛亮不仅能画天地、日、月,而且能画各种建筑、车马、动物和人物。能掌握如此全面的绘画技巧的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诸葛亮作画绝不是出于个人的闲情逸致,他的绘画艺术总是为他的政治和军事目的服务的。
·音乐篇
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这方面在古籍中多有记述。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襄阳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当然还有卧龙吟,真是千古绝唱, 《中兴书目》记载:“ 《琴经》一卷, 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谢希夷 《琴论》也记有:“诸葛亮作《梁父吟》 。” 《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从 以上记载就足以看出: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 鬲的艺术成就。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有关诸葛亮的民间艺术】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在过往传奇、野史、戏曲、地方世代说法、说部话本及民间传说中,被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和史书中诸葛亮的事迹有所出入:三顾茅庐、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都经过剧情创造,历史上诸葛亮用兵的功绩不如他治理蜀国的政绩耀眼;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智激周瑜、三气周瑜、空城计等则是虚构或将剧情移花接木。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古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为“状多智而近妖。”
而小说当中的一些剧情,将诸葛亮描写成为一个道士,如七星坛祭风、延寿七星灯等,有指南北朝的奇门遁甲,传为诸葛亮所创。历史上亦有孔明精通《周易》 、卜算、八卦、五行、天文、观星等,魏晋士人常引以为奇,传为异谈。
由于《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足智多谋,后人常把那些拥有聪明才智的人称为“小诸葛”。
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评价: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戏剧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诸葛亮一角以老生所演,身穿印有八卦图案的外袍,手持羽扇。而剧目多来自《三国演义》,参与的剧目有《群英会》、《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计》、《战马超》(又名 《两将军》 )等。
而戏剧中扮演过诸葛亮的人不计其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越调申凤梅;京剧老生马连良、谭富英。
影视
李法曾在电视连续剧《诸葛亮》中扮演诸葛亮
电视剧《诸葛亮》中李法曾饰演诸葛亮唐国强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扮演诸葛亮
郑少秋在电视连续剧《诸葛亮》中扮演诸葛亮
赵彦民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之关公》中扮演诸葛亮
赵树海在电视连续剧《三国英雄传之关公》中扮演诸葛亮
·任泉在电视连续剧《卧龙小诸葛》中扮演诸葛亮
·于波在电视连续剧《神鬼八阵图》中扮演诸葛亮
·陆毅在电视连续剧《新三国》中扮演诸葛亮
·刘永在电影《诸葛孔明》中扮演诸葛亮
·梁朝伟在电影《超时空要爱》中扮演诸葛亮
·濮存昕在电影《见龙卸甲》中扮演诸葛亮
·金城武在电影《赤壁》中扮演诸葛亮
传说、俚语
有传说指诸葛亮另有一儿诸葛怀与一女诸葛果,晋朝时皇帝曾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但诸葛怀推辞,自给自足,在家终老。诸葛果则相传在成都西南乘烟观修行和成仙升天。
展开全部
诸葛亮,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军事理论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
ta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一生辅佐过两位皇帝,分别是刘备和刘禅。
主要生平: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
军事上的成就
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4.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不足之处
1.用人上的失误。首先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关羽失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变空,并使蜀国在今后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背动地位。其次是用马谡守街亭,马谡自幼熟读兵法,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被迫撤军。
2.对于人才的限制。诸葛亮辅政后,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经如任免一个县官的小事,诸葛亮也要亲自处理;军中“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结果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3.用兵上的失误。“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谨慎,这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用兵应以慎为主,以奇为辅。奇正并用,并能建大功。时魏延曾提出自率万人,偷袭潼关,诸葛亮认为此举草率,未同意。后邓艾灭蜀,正是用偷袭之策。司马懿在给其弟司马孚来的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此话虽有夸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
后人特别推崇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将其视为智慧化身。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将其神化,其情节更是广布人口。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ta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一生辅佐过两位皇帝,分别是刘备和刘禅。
主要生平: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
军事上的成就
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4.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不足之处
1.用人上的失误。首先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关羽失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变空,并使蜀国在今后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背动地位。其次是用马谡守街亭,马谡自幼熟读兵法,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被迫撤军。
2.对于人才的限制。诸葛亮辅政后,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经如任免一个县官的小事,诸葛亮也要亲自处理;军中“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结果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3.用兵上的失误。“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谨慎,这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用兵应以慎为主,以奇为辅。奇正并用,并能建大功。时魏延曾提出自率万人,偷袭潼关,诸葛亮认为此举草率,未同意。后邓艾灭蜀,正是用偷袭之策。司马懿在给其弟司马孚来的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此话虽有夸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
后人特别推崇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将其视为智慧化身。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将其神化,其情节更是广布人口。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诸葛亮
力量:21+1.9 攻击:41-49
敏捷:15+1.7 护甲:3.1
智力:20+2.7 射程:350
生命:507 速度:295
力量:21+1.9 攻击:41-49
敏捷:15+1.7 护甲:3.1
智力:20+2.7 射程:350
生命:507 速度:295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诸葛亮热情地倡导“立大志”、“修人品”,强调“志当存高远”、“恢弘志士之气”,告诫青年要力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玩物丧志,无所作为。他自己正是实践这样的人生要求。他忠于他的事业,没有个人权力野心,为实现统一大业,他呕尽心血,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遗憾的是,他死后并未后已
对于历史人物,由于立场和角度的不同,后代的评价带有高有低、有好有坏、有正有邪,但数千年来,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却都是正面的,或许有程度的高低,但基本立场则是清一色的赞扬、钦敬及仟念。
但是20世纪以来,这种现象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一种随着后现代解构主义而引发的历史翻案风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日趋多元化,并且带有一种将历史改写的倾向。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也开始多有微词,开始对他最后没有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经过进行重新评价,在将他从神坛上拉下来的同时,也有了一些并不是那么公正的评价所谓矫枉过正也。这种现象的出现,当然对于历史文化的多元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传统观念的背离,却使很多人开始以一种怀疑的态度来看待历史,人们开始对于自己所接受的长期的历史教育发生了动摇,对史官的春秋笔法进行怀疑,从而产生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对历史事物的完全不信任,这种倾向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也是有害处的。我想说这样一句话:我们现在所需要的真实或许应该是一种历史的真实,而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真实。历史的真实是一种理性分析而不是感情引发的真实,我们可以凭着自己的个人好恶来评价一件事情,一个人物。也可以笑谈、戏说和大话历史,但是这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真正的历史。
我不喜欢咬文嚼字去考证历史典籍。但现在有某些人,引用只言片语。例如,看到“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就妄言他独揽大权,有狼子野心,进而怀疑他的鞠躬尽瘁(历史典籍的一句话就引出了长篇大论的主观臆断)。诸葛有隆中对,就创造一个鲁肃的吴中对,来弱化隆中对。三国中,像这样对当时局势的分析何止于十,但是又有哪个能企及隆中对,包括什么吴中对!
晋臣陈寿(其父因罪为诸葛所杀)的《诸葛亮传》对诸葛也是肯定的称颂的,可又为何那些自称学究古今一切从历史出发的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贬低人们心目中的偶像。
当然,历史是苍白的。如果只看历史,轰轰烈烈的三国时代也许和五代十国一样不被人熟悉。幸亏一部三国演义,结合断代史《三国志》和 评书和传说,再艺术加工。要不然我不会喜欢三国,更不会敲这么些字来写这篇文章。
实际上,易中天对诸葛亮的评价,主要还是沿袭许多史学家的“定论”,即,诸葛亮是个伟大的政治家,而非杰出的军事家,当然对三国演义、民间流传的诸葛亮的神话用兵全盘否定,甚至将“锦囊妙计”看成笑话,否定诸葛亮之智,认为是民间的胡编乱造。
诸葛亮究竟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这确实是个值得商榷的话题,个人以为,诸葛亮首先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其次才是杰出的政治家,理由如下:首先,身为乱世的谋士,而且是取得丰硕成果的“军师”,必须要有独特、敏锐、反常的战略眼光,这一点,我们从《隆中对》就足以领略到诸葛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略眼光;其次,刘备本来是屡败屡战的人物,虽然有刘、关、张、赵,仍然无济于事,直到诸葛亮出山,才扭转乾坤,成为一方霸主,然后三分天下,其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其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最后,诸葛亮的政治才华其实远不及军事才能,在后来的治蜀中,如果诸葛亮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要战争不断,而是与民休养生息、使民以时,那么,蜀国是不可能总在战争中不断消耗实力,最后败亡的,“自古兵者非好战,后人治蜀要深思”确实是有道理的。
因此,诸葛亮首先是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其次才是较为优秀的政治家。
那么,历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什么要贬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历史以来,无论演义、民间对诸葛亮赞扬太高了,甚至到了神化的地步,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中国知识分子最自负,通常有舍我其谁的毛病,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别人就更不可能办到,而诸葛亮能做到的事情,简直是神话的奇迹,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是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此,他们是绝对不允许神化的“诸葛亮”存在的;那么,世界上有没有超智慧的人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实际上,今天我们按美国成功学拿破仑希尔的“二八定律”来看,很多所谓的优秀的“知识分子”,确实属于第一层的百分之二十之列,但二八定律再二八分,二八的二八的再二八,再继续,再继续,那么真正杰出、优秀的人就寥寥无几了,历史上真正超凡入神的又有几人?又何必去妒嫉那样伟人呢?否定那些伟大的人能够提高自身的价值吗?
二、历史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喜欢随波逐流,都爱凑热闹,喜欢名利,能够真正维持知识分子本色的人是相当少的,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耐得住寂寞,真正为求学、求知而孜孜不倦,因此,中国知识分子真正有大成就的很少,而停留于表面的很多,按爱因斯坦的话说,“他们都喜欢在木板上最薄的地方钻个洞”,然而就沉迷于所谓的“成就”,享受所谓的“应该有的待遇”,最后从此不前,暴殄天物,这确实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现实中的知识分子,大都属于此类,当然,也有真正的学问家,但实在太少,而诸葛亮高卧隆中博览群书、云游四方了解世情的作风,更刺痛了那些知识分子;
三、诸葛亮的“不识时务”:在很多知识分子看来,在当时的时代中,曹操既然已经扫平北方,就应该由曹操来统一天下、改造换代,诸葛亮简直太多事,何必为一个四处流窜的刘备卖命?而在今天的许多知识分子来看,美国既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既民主又自由,由美国统一地球,多好?因此,在美国一次又一次在“自由、民主”的外衣下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有那么多中国的所谓精英们的“喝彩”,反而认为那些抵抗侵略者的民族太“愚蠢”;因此,他们喜欢做随波逐流的蠕虫;
四、按生物进化论思想,后人应该比前人聪明,因此,在很多知识分子看来,诸葛亮应该不如他们聪明,应该比他们愚蠢才对,但是,很多人永远也不会明白,生物进化论固然是没错的,但是,聪明并不意味中智慧,而真正的大智慧,更是很难做到的,首先要有不断求知的欲望,其次要真正博览群书、了解世界各种思想,然后才谈得上创造新的、正确的思想思维,引领世界、时代潮流,而这样的人,对于浮华、浮肿、浮夸的知识分子来说,又真正有几人做得到呢?
坦率说,我并非认为诸葛亮是神化、完美的人,正如前言,其也有失误、失策的地方,这也是后人应该借鉴的地方,但总的来说,诸葛亮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之一,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后人可以评说诸葛亮,但应该客观公正,学其成功之道(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慎思之),借鉴其不足的地方,这样,才可能真正地达到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
遗憾的是,他死后并未后已
对于历史人物,由于立场和角度的不同,后代的评价带有高有低、有好有坏、有正有邪,但数千年来,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却都是正面的,或许有程度的高低,但基本立场则是清一色的赞扬、钦敬及仟念。
但是20世纪以来,这种现象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一种随着后现代解构主义而引发的历史翻案风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日趋多元化,并且带有一种将历史改写的倾向。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也开始多有微词,开始对他最后没有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经过进行重新评价,在将他从神坛上拉下来的同时,也有了一些并不是那么公正的评价所谓矫枉过正也。这种现象的出现,当然对于历史文化的多元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传统观念的背离,却使很多人开始以一种怀疑的态度来看待历史,人们开始对于自己所接受的长期的历史教育发生了动摇,对史官的春秋笔法进行怀疑,从而产生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对历史事物的完全不信任,这种倾向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也是有害处的。我想说这样一句话:我们现在所需要的真实或许应该是一种历史的真实,而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真实。历史的真实是一种理性分析而不是感情引发的真实,我们可以凭着自己的个人好恶来评价一件事情,一个人物。也可以笑谈、戏说和大话历史,但是这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真正的历史。
我不喜欢咬文嚼字去考证历史典籍。但现在有某些人,引用只言片语。例如,看到“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就妄言他独揽大权,有狼子野心,进而怀疑他的鞠躬尽瘁(历史典籍的一句话就引出了长篇大论的主观臆断)。诸葛有隆中对,就创造一个鲁肃的吴中对,来弱化隆中对。三国中,像这样对当时局势的分析何止于十,但是又有哪个能企及隆中对,包括什么吴中对!
晋臣陈寿(其父因罪为诸葛所杀)的《诸葛亮传》对诸葛也是肯定的称颂的,可又为何那些自称学究古今一切从历史出发的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贬低人们心目中的偶像。
当然,历史是苍白的。如果只看历史,轰轰烈烈的三国时代也许和五代十国一样不被人熟悉。幸亏一部三国演义,结合断代史《三国志》和 评书和传说,再艺术加工。要不然我不会喜欢三国,更不会敲这么些字来写这篇文章。
实际上,易中天对诸葛亮的评价,主要还是沿袭许多史学家的“定论”,即,诸葛亮是个伟大的政治家,而非杰出的军事家,当然对三国演义、民间流传的诸葛亮的神话用兵全盘否定,甚至将“锦囊妙计”看成笑话,否定诸葛亮之智,认为是民间的胡编乱造。
诸葛亮究竟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这确实是个值得商榷的话题,个人以为,诸葛亮首先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其次才是杰出的政治家,理由如下:首先,身为乱世的谋士,而且是取得丰硕成果的“军师”,必须要有独特、敏锐、反常的战略眼光,这一点,我们从《隆中对》就足以领略到诸葛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略眼光;其次,刘备本来是屡败屡战的人物,虽然有刘、关、张、赵,仍然无济于事,直到诸葛亮出山,才扭转乾坤,成为一方霸主,然后三分天下,其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其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最后,诸葛亮的政治才华其实远不及军事才能,在后来的治蜀中,如果诸葛亮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要战争不断,而是与民休养生息、使民以时,那么,蜀国是不可能总在战争中不断消耗实力,最后败亡的,“自古兵者非好战,后人治蜀要深思”确实是有道理的。
因此,诸葛亮首先是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其次才是较为优秀的政治家。
那么,历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什么要贬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历史以来,无论演义、民间对诸葛亮赞扬太高了,甚至到了神化的地步,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中国知识分子最自负,通常有舍我其谁的毛病,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别人就更不可能办到,而诸葛亮能做到的事情,简直是神话的奇迹,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是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此,他们是绝对不允许神化的“诸葛亮”存在的;那么,世界上有没有超智慧的人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实际上,今天我们按美国成功学拿破仑希尔的“二八定律”来看,很多所谓的优秀的“知识分子”,确实属于第一层的百分之二十之列,但二八定律再二八分,二八的二八的再二八,再继续,再继续,那么真正杰出、优秀的人就寥寥无几了,历史上真正超凡入神的又有几人?又何必去妒嫉那样伟人呢?否定那些伟大的人能够提高自身的价值吗?
二、历史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喜欢随波逐流,都爱凑热闹,喜欢名利,能够真正维持知识分子本色的人是相当少的,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耐得住寂寞,真正为求学、求知而孜孜不倦,因此,中国知识分子真正有大成就的很少,而停留于表面的很多,按爱因斯坦的话说,“他们都喜欢在木板上最薄的地方钻个洞”,然而就沉迷于所谓的“成就”,享受所谓的“应该有的待遇”,最后从此不前,暴殄天物,这确实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现实中的知识分子,大都属于此类,当然,也有真正的学问家,但实在太少,而诸葛亮高卧隆中博览群书、云游四方了解世情的作风,更刺痛了那些知识分子;
三、诸葛亮的“不识时务”:在很多知识分子看来,在当时的时代中,曹操既然已经扫平北方,就应该由曹操来统一天下、改造换代,诸葛亮简直太多事,何必为一个四处流窜的刘备卖命?而在今天的许多知识分子来看,美国既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既民主又自由,由美国统一地球,多好?因此,在美国一次又一次在“自由、民主”的外衣下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有那么多中国的所谓精英们的“喝彩”,反而认为那些抵抗侵略者的民族太“愚蠢”;因此,他们喜欢做随波逐流的蠕虫;
四、按生物进化论思想,后人应该比前人聪明,因此,在很多知识分子看来,诸葛亮应该不如他们聪明,应该比他们愚蠢才对,但是,很多人永远也不会明白,生物进化论固然是没错的,但是,聪明并不意味中智慧,而真正的大智慧,更是很难做到的,首先要有不断求知的欲望,其次要真正博览群书、了解世界各种思想,然后才谈得上创造新的、正确的思想思维,引领世界、时代潮流,而这样的人,对于浮华、浮肿、浮夸的知识分子来说,又真正有几人做得到呢?
坦率说,我并非认为诸葛亮是神化、完美的人,正如前言,其也有失误、失策的地方,这也是后人应该借鉴的地方,但总的来说,诸葛亮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之一,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后人可以评说诸葛亮,但应该客观公正,学其成功之道(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慎思之),借鉴其不足的地方,这样,才可能真正地达到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