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春天是生机昂然的,是欢快跳跃的,是明媚动人的。在作者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更古不变的美丽春天。
虽然春天是活生生在人眼前的,关于春得题材也很多,但是能把春天写活的人却不多。
丰富的意象是作者把春天写活的一大特点。春天是万物苏醒的时候,自然界的很多物体都可以用来表现一个活泼可爱的春天。作者提供了一个舞台,让山水、花木、鸟兽有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大量运用修辞手法也是文章的一大特点,与朱自清写《春》的手法相似。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在作者的笔下,万物都有了人的灵性,自然就能很好地表现春天来临的话题。它们舒展自己的姿态,忘情地感受春天,享受春天,而我们读者也随之而行。我们看到了一个清新、明媚的春天。
作者在文中穿插了一段关于命名“春”的故事。故事让我们穿越时空,从物体的感受,形象地了解“春”的命名。作者花大量的文字写春的景象,却很少流露怀古的心情,这是恰到好处。由前面的春景作铺垫,用寥寥几笔写自己想走访远古的春天,,也是理所当然的。这样不仅能勾起作者的欲望去访古代的春天,更能勾起读者的欲望。
好一个令人向往的春天!
(2)赏析:
每一片绿叶,都在叙述着春天的故事。有多少片绿叶,就有多少个春天的故事。而在作家张晓风笔下,春天被渲染得有灵性,有诗性,有个性,按照独特的存在方式,酝酿着自身的故事,规划着自身的美丽。
为了铺排春天的降临,张晓风采用拟人手法,巧妙地用“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春天必然会是这样的”“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作为串联,多角度、多色彩、多层次地写尽了春天的妩媚和温情,同时也反复提醒读者不要忽略“曾经”所包含的潜台词。
古往今来,写春的诗文不可胜数。张晓风写春,依然给人以强烈的陌生感,比如说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而关于春天名字的由来,作者更是异想天开,说是在很古很古以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他们奔走互告,唤出了“春”这一声音:春天的名字诞生了!何等新鲜的描写!即使对于阅读了太多关于春的诗文的读者,这样的描写仍有足够的吸引力与冲击力,仿佛脑海里吹进了新鲜的春风,一下子绿了起来。
阅读张晓风的《春之怀古》,使人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朱自清这一名篇劈头一句就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下文洋洋洒洒均是写景。其实文章最关键的恐怕要数开头这一句。张晓风此文则与之迥异,一开头便洋洋洒洒写起春天,最后才别开生面地点出--“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这正是本文的“题眼”所在。张晓风回首眺望了半天的“古”,原来却都是为了反衬“今”,即对烟囱如林的环境污染的控诉!作者正是深受现代环境污染之害、之苦,所以才缅怀一去不复返了的古代的春天--那纯净的温煦的仪态万千的春天。如此一来,一篇文情并茂的写景散文,便具有了社会学的意义,正沉甸甸地扣击着读者的心弦。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春天必然会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3)经纬构建的性情世界
—— 浅析张晓风《春之怀古》文章结构
从古至今,春日的纷繁与浪漫曾撩动了无数人的心弦,而“春”也就因此成为了永恒的话题。浓墨重彩描画春日的姹紫嫣红也好,不动声色细绘春日的精工娇巧也罢,张晓风的《春之怀古》却让我有了另一种别样的感动:于静宜中被触动心弦,狭路相逢般难以幸免。 王国维先生笔下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张晓风的《春之怀古》中得到了最好的印证。通篇文章如行云流水充满着静宜中闪现的灵动。可以说张笔下的春日就是作家心中一湾清泉的流泻,于无色无味中尽得风流。
这篇文章中可借鉴的地方很多,但是作家结构文章的独特方式却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果说“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四句纵贯全文成为纵向的经线的话,那么“雪”、“雷”、“云”、“杜鹃花”、“风筝”、“鸟”、“蝴蝶”、“蜜蜂”……则成为了文章展开的横向的纬线。纵横交错的结构形式使得文章得到了舒展的张力,为作家表达情感构建了抒情空间。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这一条经线的选择看似随意其实也显示了作家的独特构思。四个句子在我看来其实是一条时间线的代表,而时间行走的方向是一个往回的方向,即文章题目中的“怀”。由今日回溯到昨日以至于“湮远年代”。第一、二句“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立足于现在,为作家描写春景提供了一个展开的起点;第三句则是从今日到昨日到“湮远年代”的一个回溯。作家由春天的名字的由来想到了历史长河的奔流,想到了过往历史的担当。第四句“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吗?穿越烟箩与烟箩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其实,这正是作家进一步向历史的方向回溯的展现,一种对逝去的追寻。
分析了四句话所代表的时间立足点的不同,我们不难发现“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这句话本身也有着独特的作用。四句话的并列使得通篇文章具有了一种整齐的美感。“必然是这样”这样的字眼则客观上使得读者产生一种“是怎样的?”“必然吗?”的心中疑问,产生一种希望寻求印证的阅读兴趣。
单纯流线型的结构往往会使得文章缺失一种横向展开的厚实感,所以,我觉得张晓风的《春之怀古》结构文章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就在于:横向展开时对于春日独特意象的描述和动词的运用上。写文章最怕的就是一种自己感动得痛哭流涕,读者则茫茫然不知所云的困境。也就是说文章必须是可感的是需要意象将作者心中那种抽象、缥缈的感觉形象化的。读者在阅读文章时由文字所描绘的意象出发,产生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达到一种与作者心灵的共鸣,这样的文章才能够产生真正的动人效果。 王国维先生的“隔”与“不隔”说的就是这一点。
首先我们看从第一条经线连接点展开的第一条纬线。春天俨然已被拟人化了,成为了一个活泼、调皮的少女的形象。“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唱着歌儿从云端唱到山麓,荒村、篱落……作家敏锐地抓住了春天的几个独特意象山头的“绿意”,春雪融化时的声响,春江戏水的小鸭的黄蹼,开始解冻的春泥,一声春雷,一阵春雨,满城杜鹃花,漫天飞絮。每一个意象的选择都可观可感,充满着情趣,似乎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在万物身上发生的细微变化,使得读者产生了一种“发现”的惊喜。同时,“掌”、“唱”、“惹哭”、“斗急”等动词更显出了独特的美感。一个“快掌不住”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春天少女的迫不及待,“将冷脸笑成花面”则尽显了春天的浪漫与灿烂。更加绝妙的还有“惹哭”、“斗急”两个动词,简直将春天那种无拘无束、撒娇的小任性写活了,让人在瞬间绽放一种心领神会的微笑。这样的动词还有很多,如“抱着”、“攻陷”等等。
这种独特的意象和动词运用,同样体现在第三句“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所引导的纬线上。在这一部分,作家由春天之景想到了春天的名字。想到了湮远年代,想到了历史,想到了很远很远的亘古之前。“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觉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这几处场景的瞬间体悟,其实正是作家敏锐地把握住了人们在感受到了春日“第一阵春风”、“第一丝暖意”、“第一股暖流”后的惊喜,三个“猛然”将这种不期而遇的惊喜推向了极致。而“丈量”、 “点数”、“鞭策”、“纵宠”、“记忆”、“垂询”等动词的运用,则为我们构建了一幅百鸟欢悦、蝴蝶飞舞,蜜蜂忙碌以及风过时树枝摇曳,风铃脆响的春日胜景。
经线和纬线构建的《春之怀古》为我们展示了文章结构的灵动,纵向时间线的巧妙设计也好,横向意象和动词的独特选取也罢,我想一切的技巧如果失去一份纤敏善感心性的支撑都有可能落入另一种斧凿的窠臼之中,而这份心性的珍贵之处就在于那份情感的真纯,为文与为人首先就在于那种“性情中人”的感动吧。
当那种“于静宜中被触动心弦,狭路相逢般难以幸免。”的感觉再一次袭击了我时,我想到了张晓风《不朽的失眠》给我的感动,想到了“ 有一种花,你没有看见,却信它存在。有一种声音,你没有听见,却自知你了解。”
又一曲春的赞歌
——张晓风《春之怀古》赏析
张晓风是台湾十大散文作家之一,她的散文用语新颖,意象丰富,想象奇特,字里行间透着畅快洒脱之气。古往今来,描写春天的文章,数不胜数,但是她在《春之怀古》里所描写的春天的景象,却给人以全新的、甚至可以说是陌生的感觉。该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却体现了张晓风创作上的突出特点。全文格调清新活泼、生动自然,如诗如画,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
首先,作者写出了一系列春天的意象,使春天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在文章一开篇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却描写了一系列丰富的意象:“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掌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山头”——“歌”——“云端”——“山麓”——“荒村”——“篱落”——“小鸭的黄蹼”——“春泥”,这些意象的组合在空间上是按照从上到下的规律,并用拟人的手法前后连贯地衔接起来。如“一把雪再也掌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从而引出了后面的“一首澌澌然的歌”,本来两个豪无联系的物象就很自然地串在了一起。
在接下来的几段中,作者展示了更丰富的意象。如第二段中有:“雷”“杜鹃”、“杜鹃花”、“风”、“柳”、“飞絮”;第三段:“枯梗”、“老根”、“屋梁”、“燕巢”、“桃花”、“御沟”、“江头”等;在第四段中,出现了四组意象:“小羊”——“草”——“汗”;“孩子”——“风筝”——“飞腾”;“腿”——“舒活”;“素手”——“浣沙”——“水的血脉”——“嘴”——“口哨”等等。另外还有五、六两段:“鸟”——“天空”;“蝴蝶”——“花”;“蜜树”——“蕊”;“风”——“树”;“老风铃”——“风”。这些意象是对上文中命名来源的补充说明,对这里为止,作者基本上完成了对“春之怀古”的系列意象的塑造。短短数百字的散文,却出现了这样为数众多、纷繁复杂的意象,不能不让人佩服作者想象力的丰富和思维的活跃。
其次,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也增强了这篇散文艺术张力。
仔细阅读,我们会发现文中几乎每一句都使用了恰如其分的修辞手法。例如文章第一段,虽然只有短短一句话,却用了拟人、排比、叠句、比喻四种艺术手法,融情于景,浑然天成。在后面的几段中,拟人、排比、反复、比喻、对比、通感、联想等手法也是层出不穷。“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 、“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作者把自然界中难以言表的春的意象,都比拟成可感知的人的形象和人的姿态,给读者以形象逼真的感受。
再如第三段中,作者将残冬的落败景象与初春的生机相对比。一边是“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而另一边则是“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通过这一系列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来再普通不过的景物,也变得生机勃勃起来。同时也呈现出作者灵活变化的视角和对“春”的不同体会,表达了她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再次,《春之怀古》还体现了张晓风散文用语新颖的特色。她在写作过程中,经常追求富有个性的陌生化的用语方式,读来令人感到新鲜、震惊。所谓的“陌生化”,就是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对人们常见的熟悉的事物进行艺术上的处理和加工,使之变得陌生,从而在读者和熟悉的事物之间造成一种“间离”效果,引起读者的关注、思考和欣赏兴趣。
如第二段:“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件柳的分号。”其中,雷“惹哭”了云,杜鹃啼“斗急”了杜鹃花,柳树“吟出”飞絮,这些词语的搭配,都打破了常规,是读者所不熟悉的。另外,“一则则”,我们经常用来修饰或限制“故事”、“寓言”等一些抽象名词。像“柳絮”这样的具体名词, 一般不会用“一则则”来修饰或限制。这种用法属于变异现象,体现了量词的灵活性。这些都给读者造成了一种“陌生化”的奇特效果。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丰富超常的想象,快速踊跃的思维,让人感到神秘。
另外,《春之怀古》结尾也不乏其独特之处。在文章最后,作者一反前文中的欢快喜悦,塑造了“黑森林”这一物象,使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作者的创作主旨就显而易见了,她所抒写的就是对“湮远年代中的春天”的向往、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否定。可以说“黑森林”这一物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使读者不再沉浸于欢娱之中,而开始反思现实生活。作者这种以对美的描述来唤醒人们对现状的反思的写法也很值得借鉴。
(4)美文赏析:
首先,纵观全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有三次在文段的开头,重复“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这句话。而这句话恰恰如一条丝线将其他珠玉一样的文字巧妙的串联起来,使这篇文章达到了条理清晰,读来一目了然的效果,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凝”的特色。
同时在这篇文章当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天马行空”、“行云流水”般的写作思路。
第一段从“云端”、“山麓”、“荒村”到“篱落”,笔触所及犹如匀润的弧线,自然、流畅而又干净利落,一如一丝不苟的 “工笔画”,而到了“小鸭的黄蹼”再到“溶溶的春泥”则忽然变成了“泼墨画”一样,浓浓的春意瞬间流淌于纸上,一下子将温软、柔和的春如潮水一样淋漓尽致的推倒了我们的眼前。
春来了,不仅温柔却更充满生机、活力四射,甚至有些“野蛮”。 “惹哭满天的白云”、“斗急一城杜鹃花”、扬起漫天的飞絮这都是她的杰作。有一句话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其中充满了对春天的期盼。所以一旦春天真正到来,人们的心情便如赢得了一场战斗的胜利,激动、兴奋、难耐不已!作者在向我们娓娓道来的时候,充分发挥了“拟人”这一修辞的妙用:“惹”、“斗”、“不讲理”、“不逻辑”、“苦守”、“抱着”、“攻陷”、“控制”……等等,让春在我们的眼前宛如一个活脱脱的野蛮、霸道、俏皮、可爱的小姑娘!
写文章,想象力是灵魂,没有想象力或者说不能让读者“浮想联翩”的文章都算不得好文章。作者从“春”的翘舌发音联想到了“口哨声”,而由此展开了人们初造此字时的情景。虽然其实并非如此,但是却让读者感到十分的新奇和恰如其分。至于“鸟儿”、“蝴蝶”、“蜜蜂”、“风铃”在春天里的各自忙碌,更是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奇思妙想、灵慧心意。
然而,倘若文章只是停留在对春天的闲情写生上,倒也只能算是一篇佳作而不能称之为美文的。我们在来看题目《春之怀古》,让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文章的最后一段“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读到此处,我们才能明白,以上作者笔下的唯美的春天都是作者所怀想的“必然是这样的”古典中的春天,而现实则多是“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但是在这种黑森林的狰狞面目面前,作者并没有心灵麻木的习以为常或者黯然神伤,而是十分坚定自己的信念“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受着作者文字和她执着信念的感染,我们的心灵也不禁升华,也想与作者一起去 “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了。
作文,再多的技巧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一种信念、思考、理想等,只要你的心中真的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只要你能真诚、流畅、生动、自然的把你的这些传达给读者,并且极尽己力的调动一切手法、想象、修辞、词语等等手段来达到你的目的,那么你的作文一定会感动你自己也感动你的读者。
虽然春天是活生生在人眼前的,关于春得题材也很多,但是能把春天写活的人却不多。
丰富的意象是作者把春天写活的一大特点。春天是万物苏醒的时候,自然界的很多物体都可以用来表现一个活泼可爱的春天。作者提供了一个舞台,让山水、花木、鸟兽有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大量运用修辞手法也是文章的一大特点,与朱自清写《春》的手法相似。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在作者的笔下,万物都有了人的灵性,自然就能很好地表现春天来临的话题。它们舒展自己的姿态,忘情地感受春天,享受春天,而我们读者也随之而行。我们看到了一个清新、明媚的春天。
作者在文中穿插了一段关于命名“春”的故事。故事让我们穿越时空,从物体的感受,形象地了解“春”的命名。作者花大量的文字写春的景象,却很少流露怀古的心情,这是恰到好处。由前面的春景作铺垫,用寥寥几笔写自己想走访远古的春天,,也是理所当然的。这样不仅能勾起作者的欲望去访古代的春天,更能勾起读者的欲望。
好一个令人向往的春天!
(2)赏析:
每一片绿叶,都在叙述着春天的故事。有多少片绿叶,就有多少个春天的故事。而在作家张晓风笔下,春天被渲染得有灵性,有诗性,有个性,按照独特的存在方式,酝酿着自身的故事,规划着自身的美丽。
为了铺排春天的降临,张晓风采用拟人手法,巧妙地用“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春天必然会是这样的”“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作为串联,多角度、多色彩、多层次地写尽了春天的妩媚和温情,同时也反复提醒读者不要忽略“曾经”所包含的潜台词。
古往今来,写春的诗文不可胜数。张晓风写春,依然给人以强烈的陌生感,比如说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而关于春天名字的由来,作者更是异想天开,说是在很古很古以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他们奔走互告,唤出了“春”这一声音:春天的名字诞生了!何等新鲜的描写!即使对于阅读了太多关于春的诗文的读者,这样的描写仍有足够的吸引力与冲击力,仿佛脑海里吹进了新鲜的春风,一下子绿了起来。
阅读张晓风的《春之怀古》,使人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朱自清这一名篇劈头一句就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下文洋洋洒洒均是写景。其实文章最关键的恐怕要数开头这一句。张晓风此文则与之迥异,一开头便洋洋洒洒写起春天,最后才别开生面地点出--“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这正是本文的“题眼”所在。张晓风回首眺望了半天的“古”,原来却都是为了反衬“今”,即对烟囱如林的环境污染的控诉!作者正是深受现代环境污染之害、之苦,所以才缅怀一去不复返了的古代的春天--那纯净的温煦的仪态万千的春天。如此一来,一篇文情并茂的写景散文,便具有了社会学的意义,正沉甸甸地扣击着读者的心弦。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春天必然会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3)经纬构建的性情世界
—— 浅析张晓风《春之怀古》文章结构
从古至今,春日的纷繁与浪漫曾撩动了无数人的心弦,而“春”也就因此成为了永恒的话题。浓墨重彩描画春日的姹紫嫣红也好,不动声色细绘春日的精工娇巧也罢,张晓风的《春之怀古》却让我有了另一种别样的感动:于静宜中被触动心弦,狭路相逢般难以幸免。 王国维先生笔下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张晓风的《春之怀古》中得到了最好的印证。通篇文章如行云流水充满着静宜中闪现的灵动。可以说张笔下的春日就是作家心中一湾清泉的流泻,于无色无味中尽得风流。
这篇文章中可借鉴的地方很多,但是作家结构文章的独特方式却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果说“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四句纵贯全文成为纵向的经线的话,那么“雪”、“雷”、“云”、“杜鹃花”、“风筝”、“鸟”、“蝴蝶”、“蜜蜂”……则成为了文章展开的横向的纬线。纵横交错的结构形式使得文章得到了舒展的张力,为作家表达情感构建了抒情空间。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这一条经线的选择看似随意其实也显示了作家的独特构思。四个句子在我看来其实是一条时间线的代表,而时间行走的方向是一个往回的方向,即文章题目中的“怀”。由今日回溯到昨日以至于“湮远年代”。第一、二句“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立足于现在,为作家描写春景提供了一个展开的起点;第三句则是从今日到昨日到“湮远年代”的一个回溯。作家由春天的名字的由来想到了历史长河的奔流,想到了过往历史的担当。第四句“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吗?穿越烟箩与烟箩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其实,这正是作家进一步向历史的方向回溯的展现,一种对逝去的追寻。
分析了四句话所代表的时间立足点的不同,我们不难发现“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这句话本身也有着独特的作用。四句话的并列使得通篇文章具有了一种整齐的美感。“必然是这样”这样的字眼则客观上使得读者产生一种“是怎样的?”“必然吗?”的心中疑问,产生一种希望寻求印证的阅读兴趣。
单纯流线型的结构往往会使得文章缺失一种横向展开的厚实感,所以,我觉得张晓风的《春之怀古》结构文章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就在于:横向展开时对于春日独特意象的描述和动词的运用上。写文章最怕的就是一种自己感动得痛哭流涕,读者则茫茫然不知所云的困境。也就是说文章必须是可感的是需要意象将作者心中那种抽象、缥缈的感觉形象化的。读者在阅读文章时由文字所描绘的意象出发,产生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达到一种与作者心灵的共鸣,这样的文章才能够产生真正的动人效果。 王国维先生的“隔”与“不隔”说的就是这一点。
首先我们看从第一条经线连接点展开的第一条纬线。春天俨然已被拟人化了,成为了一个活泼、调皮的少女的形象。“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唱着歌儿从云端唱到山麓,荒村、篱落……作家敏锐地抓住了春天的几个独特意象山头的“绿意”,春雪融化时的声响,春江戏水的小鸭的黄蹼,开始解冻的春泥,一声春雷,一阵春雨,满城杜鹃花,漫天飞絮。每一个意象的选择都可观可感,充满着情趣,似乎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在万物身上发生的细微变化,使得读者产生了一种“发现”的惊喜。同时,“掌”、“唱”、“惹哭”、“斗急”等动词更显出了独特的美感。一个“快掌不住”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春天少女的迫不及待,“将冷脸笑成花面”则尽显了春天的浪漫与灿烂。更加绝妙的还有“惹哭”、“斗急”两个动词,简直将春天那种无拘无束、撒娇的小任性写活了,让人在瞬间绽放一种心领神会的微笑。这样的动词还有很多,如“抱着”、“攻陷”等等。
这种独特的意象和动词运用,同样体现在第三句“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所引导的纬线上。在这一部分,作家由春天之景想到了春天的名字。想到了湮远年代,想到了历史,想到了很远很远的亘古之前。“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觉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这几处场景的瞬间体悟,其实正是作家敏锐地把握住了人们在感受到了春日“第一阵春风”、“第一丝暖意”、“第一股暖流”后的惊喜,三个“猛然”将这种不期而遇的惊喜推向了极致。而“丈量”、 “点数”、“鞭策”、“纵宠”、“记忆”、“垂询”等动词的运用,则为我们构建了一幅百鸟欢悦、蝴蝶飞舞,蜜蜂忙碌以及风过时树枝摇曳,风铃脆响的春日胜景。
经线和纬线构建的《春之怀古》为我们展示了文章结构的灵动,纵向时间线的巧妙设计也好,横向意象和动词的独特选取也罢,我想一切的技巧如果失去一份纤敏善感心性的支撑都有可能落入另一种斧凿的窠臼之中,而这份心性的珍贵之处就在于那份情感的真纯,为文与为人首先就在于那种“性情中人”的感动吧。
当那种“于静宜中被触动心弦,狭路相逢般难以幸免。”的感觉再一次袭击了我时,我想到了张晓风《不朽的失眠》给我的感动,想到了“ 有一种花,你没有看见,却信它存在。有一种声音,你没有听见,却自知你了解。”
又一曲春的赞歌
——张晓风《春之怀古》赏析
张晓风是台湾十大散文作家之一,她的散文用语新颖,意象丰富,想象奇特,字里行间透着畅快洒脱之气。古往今来,描写春天的文章,数不胜数,但是她在《春之怀古》里所描写的春天的景象,却给人以全新的、甚至可以说是陌生的感觉。该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却体现了张晓风创作上的突出特点。全文格调清新活泼、生动自然,如诗如画,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
首先,作者写出了一系列春天的意象,使春天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在文章一开篇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却描写了一系列丰富的意象:“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掌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山头”——“歌”——“云端”——“山麓”——“荒村”——“篱落”——“小鸭的黄蹼”——“春泥”,这些意象的组合在空间上是按照从上到下的规律,并用拟人的手法前后连贯地衔接起来。如“一把雪再也掌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从而引出了后面的“一首澌澌然的歌”,本来两个豪无联系的物象就很自然地串在了一起。
在接下来的几段中,作者展示了更丰富的意象。如第二段中有:“雷”“杜鹃”、“杜鹃花”、“风”、“柳”、“飞絮”;第三段:“枯梗”、“老根”、“屋梁”、“燕巢”、“桃花”、“御沟”、“江头”等;在第四段中,出现了四组意象:“小羊”——“草”——“汗”;“孩子”——“风筝”——“飞腾”;“腿”——“舒活”;“素手”——“浣沙”——“水的血脉”——“嘴”——“口哨”等等。另外还有五、六两段:“鸟”——“天空”;“蝴蝶”——“花”;“蜜树”——“蕊”;“风”——“树”;“老风铃”——“风”。这些意象是对上文中命名来源的补充说明,对这里为止,作者基本上完成了对“春之怀古”的系列意象的塑造。短短数百字的散文,却出现了这样为数众多、纷繁复杂的意象,不能不让人佩服作者想象力的丰富和思维的活跃。
其次,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也增强了这篇散文艺术张力。
仔细阅读,我们会发现文中几乎每一句都使用了恰如其分的修辞手法。例如文章第一段,虽然只有短短一句话,却用了拟人、排比、叠句、比喻四种艺术手法,融情于景,浑然天成。在后面的几段中,拟人、排比、反复、比喻、对比、通感、联想等手法也是层出不穷。“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 、“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作者把自然界中难以言表的春的意象,都比拟成可感知的人的形象和人的姿态,给读者以形象逼真的感受。
再如第三段中,作者将残冬的落败景象与初春的生机相对比。一边是“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而另一边则是“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通过这一系列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来再普通不过的景物,也变得生机勃勃起来。同时也呈现出作者灵活变化的视角和对“春”的不同体会,表达了她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再次,《春之怀古》还体现了张晓风散文用语新颖的特色。她在写作过程中,经常追求富有个性的陌生化的用语方式,读来令人感到新鲜、震惊。所谓的“陌生化”,就是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对人们常见的熟悉的事物进行艺术上的处理和加工,使之变得陌生,从而在读者和熟悉的事物之间造成一种“间离”效果,引起读者的关注、思考和欣赏兴趣。
如第二段:“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件柳的分号。”其中,雷“惹哭”了云,杜鹃啼“斗急”了杜鹃花,柳树“吟出”飞絮,这些词语的搭配,都打破了常规,是读者所不熟悉的。另外,“一则则”,我们经常用来修饰或限制“故事”、“寓言”等一些抽象名词。像“柳絮”这样的具体名词, 一般不会用“一则则”来修饰或限制。这种用法属于变异现象,体现了量词的灵活性。这些都给读者造成了一种“陌生化”的奇特效果。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丰富超常的想象,快速踊跃的思维,让人感到神秘。
另外,《春之怀古》结尾也不乏其独特之处。在文章最后,作者一反前文中的欢快喜悦,塑造了“黑森林”这一物象,使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作者的创作主旨就显而易见了,她所抒写的就是对“湮远年代中的春天”的向往、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否定。可以说“黑森林”这一物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使读者不再沉浸于欢娱之中,而开始反思现实生活。作者这种以对美的描述来唤醒人们对现状的反思的写法也很值得借鉴。
(4)美文赏析:
首先,纵观全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有三次在文段的开头,重复“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这句话。而这句话恰恰如一条丝线将其他珠玉一样的文字巧妙的串联起来,使这篇文章达到了条理清晰,读来一目了然的效果,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凝”的特色。
同时在这篇文章当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天马行空”、“行云流水”般的写作思路。
第一段从“云端”、“山麓”、“荒村”到“篱落”,笔触所及犹如匀润的弧线,自然、流畅而又干净利落,一如一丝不苟的 “工笔画”,而到了“小鸭的黄蹼”再到“溶溶的春泥”则忽然变成了“泼墨画”一样,浓浓的春意瞬间流淌于纸上,一下子将温软、柔和的春如潮水一样淋漓尽致的推倒了我们的眼前。
春来了,不仅温柔却更充满生机、活力四射,甚至有些“野蛮”。 “惹哭满天的白云”、“斗急一城杜鹃花”、扬起漫天的飞絮这都是她的杰作。有一句话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其中充满了对春天的期盼。所以一旦春天真正到来,人们的心情便如赢得了一场战斗的胜利,激动、兴奋、难耐不已!作者在向我们娓娓道来的时候,充分发挥了“拟人”这一修辞的妙用:“惹”、“斗”、“不讲理”、“不逻辑”、“苦守”、“抱着”、“攻陷”、“控制”……等等,让春在我们的眼前宛如一个活脱脱的野蛮、霸道、俏皮、可爱的小姑娘!
写文章,想象力是灵魂,没有想象力或者说不能让读者“浮想联翩”的文章都算不得好文章。作者从“春”的翘舌发音联想到了“口哨声”,而由此展开了人们初造此字时的情景。虽然其实并非如此,但是却让读者感到十分的新奇和恰如其分。至于“鸟儿”、“蝴蝶”、“蜜蜂”、“风铃”在春天里的各自忙碌,更是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奇思妙想、灵慧心意。
然而,倘若文章只是停留在对春天的闲情写生上,倒也只能算是一篇佳作而不能称之为美文的。我们在来看题目《春之怀古》,让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文章的最后一段“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读到此处,我们才能明白,以上作者笔下的唯美的春天都是作者所怀想的“必然是这样的”古典中的春天,而现实则多是“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但是在这种黑森林的狰狞面目面前,作者并没有心灵麻木的习以为常或者黯然神伤,而是十分坚定自己的信念“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受着作者文字和她执着信念的感染,我们的心灵也不禁升华,也想与作者一起去 “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了。
作文,再多的技巧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一种信念、思考、理想等,只要你的心中真的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只要你能真诚、流畅、生动、自然的把你的这些传达给读者,并且极尽己力的调动一切手法、想象、修辞、词语等等手段来达到你的目的,那么你的作文一定会感动你自己也感动你的读者。
展开全部
(1)春天是生机昂然的,是欢快跳跃的,是明媚动人的。在作者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更古不变的美丽春天。
虽然春天是活生生在人眼前的,关于春得题材也很多,但是能把春天写活的人却不多。
丰富的意象是作者把春天写活的一大特点。春天是万物苏醒的时候,自然界的很多物体都可以用来表现一个活泼可爱的春天。作者提供了一个舞台,让山水、花木、鸟兽有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大量运用修辞手法也是文章的一大特点,与朱自清写《春》的手法相似。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在作者的笔下,万物都有了人的灵性,自然就能很好地表现春天来临的话题。它们舒展自己的姿态,忘情地感受春天,享受春天,而我们读者也随之而行。我们看到了一个清新、明媚的春天。
作者在文中穿插了一段关于命名“春”的故事。故事让我们穿越时空,从物体的感受,形象地了解“春”的命名。作者花大量的文字写春的景象,却很少流露怀古的心情,这是恰到好处。由前面的春景作铺垫,用寥寥几笔写自己想走访远古的春天,,也是理所当然的。这样不仅能勾起作者的欲望去访古代的春天,更能勾起读者的欲望。
好一个令人向往的春天!
(2)赏析:
每一片绿叶,都在叙述着春天的故事。有多少片绿叶,就有多少个春天的故事。而在作家张晓风笔下,春天被渲染得有灵性,有诗性,有个性,按照独特的存在方式,酝酿着自身的故事,规划着自身的美丽。
为了铺排春天的降临,张晓风采用拟人手法,巧妙地用“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春天必然会是这样的”“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作为串联,多角度、多色彩、多层次地写尽了春天的妩媚和温情,同时也反复提醒读者不要忽略“曾经”所包含的潜台词。
古往今来,写春的诗文不可胜数。张晓风写春,依然给人以强烈的陌生感,比如说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而关于春天名字的由来,作者更是异想天开,说是在很古很古以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他们奔走互告,唤出了“春”这一声音:春天的名字诞生了!何等新鲜的描写!即使对于阅读了太多关于春的诗文的读者,这样的描写仍有足够的吸引力与冲击力,仿佛脑海里吹进了新鲜的春风,一下子绿了起来。
阅读张晓风的《春之怀古》,使人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朱自清这一名篇劈头一句就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下文洋洋洒洒均是写景。其实文章最关键的恐怕要数开头这一句。张晓风此文则与之迥异,一开头便洋洋洒洒写起春天,最后才别开生面地点出--“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这正是本文的“题眼”所在。张晓风回首眺望了半天的“古”,原来却都是为了反衬“今”,即对烟囱如林的环境污染的控诉!作者正是深受现代环境污染之害、之苦,所以才缅怀一去不复返了的古代的春天--那纯净的温煦的仪态万千的春天。如此一来,一篇文情并茂的写景散文,便具有了社会学的意义,正沉甸甸地扣击着读者的心弦。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春天必然会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3)经纬构建的性情世界
—— 浅析张晓风《春之怀古》文章结构
从古至今,春日的纷繁与浪漫曾撩动了无数人的心弦,而“春”也就因此成为了永恒的话题。浓墨重彩描画春日的姹紫嫣红也好,不动声色细绘春日的精工娇巧也罢,张晓风的《春之怀古》却让我有了另一种别样的感动:于静宜中被触动心弦,狭路相逢般难以幸免。 王国维先生笔下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张晓风的《春之怀古》中得到了最好的印证。通篇文章如行云流水充满着静宜中闪现的灵动。可以说张笔下的春日就是作家心中一湾清泉的流泻,于无色无味中尽得风流。
这篇文章中可借鉴的地方很多,但是作家结构文章的独特方式却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果说“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四句纵贯全文成为纵向的经线的话,那么“雪”、“雷”、“云”、“杜鹃花”、“风筝”、“鸟”、“蝴蝶”、“蜜蜂”……则成为了文章展开的横向的纬线。纵横交错的结构形式使得文章得到了舒展的张力,为作家表达情感构建了抒情空间。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这一条经线的选择看似随意其实也显示了作家的独特构思。四个句子在我看来其实是一条时间线的代表,而时间行走的方向是一个往回的方向,即文章题目中的“怀”。由今日回溯到昨日以至于“湮远年代”。第一、二句“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立足于现在,为作家描写春景提供了一个展开的起点;第三句则是从今日到昨日到“湮远年代”的一个回溯。作家由春天的名字的由来想到了历史长河的奔流,想到了过往历史的担当。第四句“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吗?穿越烟箩与烟箩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其实,这正是作家进一步向历史的方向回溯的展现,一种对逝去的追寻。
分析了四句话所代表的时间立足点的不同,我们不难发现“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这句话本身也有着独特的作用。四句话的并列使得通篇文章具有了一种整齐的美感。“必然是这样”这样的字眼则客观上使得读者产生一种“是怎样的?”“必然吗?”的心中疑问,产生一种希望寻求印证的阅读兴趣。
单纯流线型的结构往往会使得文章缺失一种横向展开的厚实感,所以,我觉得张晓风的《春之怀古》结构文章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就在于:横向展开时对于春日独特意象的描述和动词的运用上。写文章最怕的就是一种自己感动得痛哭流涕,读者则茫茫然不知所云的困境。也就是说文章必须是可感的是需要意象将作者心中那种抽象、缥缈的感觉形象化的。读者在阅读文章时由文字所描绘的意象出发,产生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达到一种与作者心灵的共鸣,这样的文章才能够产生真正的动人效果。 王国维先生的“隔”与“不隔”说的就是这一点。
首先我们看从第一条经线连接点展开的第一条纬线。春天俨然已被拟人化了,成为了一个活泼、调皮的少女的形象。“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唱着歌儿从云端唱到山麓,荒村、篱落……作家敏锐地抓住了春天的几个独特意象山头的“绿意”,春雪融化时的声响,春江戏水的小鸭的黄蹼,开始解冻的春泥,一声春雷,一阵春雨,满城杜鹃花,漫天飞絮。每一个意象的选择都可观可感,充满着情趣,似乎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在万物身上发生的细微变化,使得读者产生了一种“发现”的惊喜。同时,“掌”、“唱”、“惹哭”、“斗急”等动词更显出了独特的美感。一个“快掌不住”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春天少女的迫不及待,“将冷脸笑成花面”则尽显了春天的浪漫与灿烂。更加绝妙的还有“惹哭”、“斗急”两个动词,简直将春天那种无拘无束、撒娇的小任性写活了,让人在瞬间绽放一种心领神会的微笑。这样的动词还有很多,如“抱着”、“攻陷”等等。
这种独特的意象和动词运用,同样体现在第三句“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所引导的纬线上。在这一部分,作家由春天之景想到了春天的名字。想到了湮远年代,想到了历史,想到了很远很远的亘古之前。“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觉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这几处场景的瞬间体悟,其实正是作家敏锐地把握住了人们在感受到了春日“第一阵春风”、“第一丝暖意”、“第一股暖流”后的惊喜,三个“猛然”将这种不期而遇的惊喜推向了极致。而“丈量”、 “点数”、“鞭策”、“纵宠”、“记忆”、“垂询”等动词的运用,则为我们构建了一幅百鸟欢悦、蝴蝶飞舞,蜜蜂忙碌以及风过时树枝摇曳,风铃脆响的春日胜景。
经线和纬线构建的《春之怀古》为我们展示了文章结构的灵动,纵向时间线的巧妙设计也好,横向意象和动词的独特选取也罢,我想一切的技巧如果失去一份纤敏善感心性的支撑都有可能落入另一种斧凿的窠臼之中,而这份心性的珍贵之处就在于那份情感的真纯,为文与为人首先就在于那种“性情中人”的感动吧。
当那种“于静宜中被触动心弦,狭路相逢般难以幸免。”的感觉再一次袭击了我时,我想到了张晓风《不朽的失眠》给我的感动,想到了“ 有一种花,你没有看见,却信它存在。有一种声音,你没有听见,却自知你了解。”
又一曲春的赞歌
——张晓风《春之怀古》赏析
张晓风是台湾十大散文作家之一,她的散文用语新颖,意象丰富,想象奇特,字里行间透着畅快洒脱之气。古往今来,描写春天的文章,数不胜数,但是她在《春之怀古》里所描写的春天的景象,却给人以全新的、甚至可以说是陌生的感觉。该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却体现了张晓风创作上的突出特点。全文格调清新活泼、生动自然,如诗如画,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
首先,作者写出了一系列春天的意象,使春天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在文章一开篇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却描写了一系列丰富的意象:“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掌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山头”——“歌”——“云端”——“山麓”——“荒村”——“篱落”——“小鸭的黄蹼”——“春泥”,这些意象的组合在空间上是按照从上到下的规律,并用拟人的手法前后连贯地衔接起来。如“一把雪再也掌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从而引出了后面的“一首澌澌然的歌”,本来两个豪无联系的物象就很自然地串在了一起。
在接下来的几段中,作者展示了更丰富的意象。如第二段中有:“雷”“杜鹃”、“杜鹃花”、“风”、“柳”、“飞絮”;第三段:“枯梗”、“老根”、“屋梁”、“燕巢”、“桃花”、“御沟”、“江头”等;在第四段中,出现了四组意象:“小羊”——“草”——“汗”;“孩子”——“风筝”——“飞腾”;“腿”——“舒活”;“素手”——“浣沙”——“水的血脉”——“嘴”——“口哨”等等。另外还有五、六两段:“鸟”——“天空”;“蝴蝶”——“花”;“蜜树”——“蕊”;“风”——“树”;“老风铃”——“风”。这些意象是对上文中命名来源的补充说明,对这里为止,作者基本上完成了对“春之怀古”的系列意象的塑造。短短数百字的散文,却出现了这样为数众多、纷繁复杂的意象,不能不让人佩服作者想象力的丰富和思维的活跃。
其次,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也增强了这篇散文艺术张力。
仔细阅读,我们会发现文中几乎每一句都使用了恰如其分的修辞手法。例如文章第一段,虽然只有短短一句话,却用了拟人、排比、叠句、比喻四种艺术手法,融情于景,浑然天成。在后面的几段中,拟人、排比、反复、比喻、对比、通感、联想等手法也是层出不穷。“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 、“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作者把自然界中难以言表的春的意象,都比拟成可感知的人的形象和人的姿态,给读者以形象逼真的感受。
再如第三段中,作者将残冬的落败景象与初春的生机相对比。一边是“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而另一边则是“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通过这一系列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来再普通不过的景物,也变得生机勃勃起来。同时也呈现出作者灵活变化的视角和对“春”的不同体会,表达了她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再次,《春之怀古》还体现了张晓风散文用语新颖的特色。她在写作过程中,经常追求富有个性的陌生化的用语方式,读来令人感到新鲜、震惊。所谓的“陌生化”,就是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对人们常见的熟悉的事物进行艺术上的处理和加工,使之变得陌生,从而在读者和熟悉的事物之间造成一种“间离”效果,引起读者的关注、思考和欣赏兴趣。
如第二段:“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件柳的分号。”其中,雷“惹哭”了云,杜鹃啼“斗急”了杜鹃花,柳树“吟出”飞絮,这些词语的搭配,都打破了常规,是读者所不熟悉的。另外,“一则则”,我们经常用来修饰或限制“故事”、“寓言”等一些抽象名词。像“柳絮”这样的具体名词, 一般不会用“一则则”来修饰或限制。这种用法属于变异现象,体现了量词的灵活性。这些都给读者造成了一种“陌生化”的奇特效果。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丰富超常的想象,快速踊跃的思维,让人感到神秘。
另外,《春之怀古》结尾也不乏其独特之处。在文章最后,作者一反前文中的欢快喜悦,塑造了“黑森林”这一物象,使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作者的创作主旨就显而易见了,她所抒写的就是对“湮远年代中的春天”的向往、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否定。可以说“黑森林”这一物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使读者不再沉浸于欢娱之中,而开始反思现实生活。作者这种以对美的描述来唤醒人们对现状的反思的写法也很值得借鉴。
(4)美文赏析:
首先,纵观全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有三次在文段的开头,重复“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这句话。而这句话恰恰如一条丝线将其他珠玉一样的文字巧妙的串联起来,使这篇文章达到了条理清晰,读来一目了然的效果,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凝”的特色。
同时在这篇文章当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天马行空”、“行云流水”般的写作思路。
第一段从“云端”、“山麓”、“荒村”到“篱落”,笔触所及犹如匀润的弧线,自然、流畅而又干净利落,一如一丝不苟的 “工笔画”,而到了“小鸭的黄蹼”再到“溶溶的春泥”则忽然变成了“泼墨画”一样,浓浓的春意瞬间流淌于纸上,一下子将温软、柔和的春如潮水一样淋漓尽致的推倒了我们的眼前。
春来了,不仅温柔却更充满生机、活力四射,甚至有些“野蛮”。 “惹哭满天的白云”、“斗急一城杜鹃花”、扬起漫天的飞絮这都是她的杰作。有一句话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其中充满了对春天的期盼。所以一旦春天真正到来,人们的心情便如赢得了一场战斗的胜利,激动、兴奋、难耐不已!作者在向我们娓娓道来的时候,充分发挥了“拟人”这一修辞的妙用:“惹”、“斗”、“不讲理”、“不逻辑”、“苦守”、“抱着”、“攻陷”、“控制”……等等,让春在我们的眼前宛如一个活脱脱的野蛮、霸道、俏皮、可爱的小姑娘!
写文章,想象力是灵魂,没有想象力或者说不能让读者“浮想联翩”的文章都算不得好文章。作者从“春”的翘舌发音联想到了“口哨声”,而由此展开了人们初造此字时的情景。虽然其实并非如此,但是却让读者感到十分的新奇和恰如其分。至于“鸟儿”、“蝴蝶”、“蜜蜂”、“风铃”在春天里的各自忙碌,更是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奇思妙想、灵慧心意。
然而,倘若文章只是停留在对春天的闲情写生上,倒也只能算是一篇佳作而不能称之为美文的。我们在来看题目《春之怀古》,让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文章的最后一段“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读到此处,我们才能明白,以上作者笔下的唯美的春天都是作者所怀想的“必然是这样的”古典中的春天,而现实则多是“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但是在这种黑森林的狰狞面目面前,作者并没有心灵麻木的习以为常或者黯然神伤,而是十分坚定自己的信念“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受着作者文字和她执着信念的感染,我们的心灵也不禁升华,也想与作者一起去 “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了。
作文,再多的技巧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一种信念、思考、理想等,只要你的心中真的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只要你能真诚、流畅、生动、自然的把你的这些传达给读者,并且极尽己力的调动一切手法、想象、修辞、词语等等手段来达到你的目的,那么你的作文一定会感动你自己也感动你的读者。
虽然春天是活生生在人眼前的,关于春得题材也很多,但是能把春天写活的人却不多。
丰富的意象是作者把春天写活的一大特点。春天是万物苏醒的时候,自然界的很多物体都可以用来表现一个活泼可爱的春天。作者提供了一个舞台,让山水、花木、鸟兽有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大量运用修辞手法也是文章的一大特点,与朱自清写《春》的手法相似。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在作者的笔下,万物都有了人的灵性,自然就能很好地表现春天来临的话题。它们舒展自己的姿态,忘情地感受春天,享受春天,而我们读者也随之而行。我们看到了一个清新、明媚的春天。
作者在文中穿插了一段关于命名“春”的故事。故事让我们穿越时空,从物体的感受,形象地了解“春”的命名。作者花大量的文字写春的景象,却很少流露怀古的心情,这是恰到好处。由前面的春景作铺垫,用寥寥几笔写自己想走访远古的春天,,也是理所当然的。这样不仅能勾起作者的欲望去访古代的春天,更能勾起读者的欲望。
好一个令人向往的春天!
(2)赏析:
每一片绿叶,都在叙述着春天的故事。有多少片绿叶,就有多少个春天的故事。而在作家张晓风笔下,春天被渲染得有灵性,有诗性,有个性,按照独特的存在方式,酝酿着自身的故事,规划着自身的美丽。
为了铺排春天的降临,张晓风采用拟人手法,巧妙地用“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春天必然会是这样的”“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作为串联,多角度、多色彩、多层次地写尽了春天的妩媚和温情,同时也反复提醒读者不要忽略“曾经”所包含的潜台词。
古往今来,写春的诗文不可胜数。张晓风写春,依然给人以强烈的陌生感,比如说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而关于春天名字的由来,作者更是异想天开,说是在很古很古以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他们奔走互告,唤出了“春”这一声音:春天的名字诞生了!何等新鲜的描写!即使对于阅读了太多关于春的诗文的读者,这样的描写仍有足够的吸引力与冲击力,仿佛脑海里吹进了新鲜的春风,一下子绿了起来。
阅读张晓风的《春之怀古》,使人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朱自清这一名篇劈头一句就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下文洋洋洒洒均是写景。其实文章最关键的恐怕要数开头这一句。张晓风此文则与之迥异,一开头便洋洋洒洒写起春天,最后才别开生面地点出--“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这正是本文的“题眼”所在。张晓风回首眺望了半天的“古”,原来却都是为了反衬“今”,即对烟囱如林的环境污染的控诉!作者正是深受现代环境污染之害、之苦,所以才缅怀一去不复返了的古代的春天--那纯净的温煦的仪态万千的春天。如此一来,一篇文情并茂的写景散文,便具有了社会学的意义,正沉甸甸地扣击着读者的心弦。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春天必然会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3)经纬构建的性情世界
—— 浅析张晓风《春之怀古》文章结构
从古至今,春日的纷繁与浪漫曾撩动了无数人的心弦,而“春”也就因此成为了永恒的话题。浓墨重彩描画春日的姹紫嫣红也好,不动声色细绘春日的精工娇巧也罢,张晓风的《春之怀古》却让我有了另一种别样的感动:于静宜中被触动心弦,狭路相逢般难以幸免。 王国维先生笔下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张晓风的《春之怀古》中得到了最好的印证。通篇文章如行云流水充满着静宜中闪现的灵动。可以说张笔下的春日就是作家心中一湾清泉的流泻,于无色无味中尽得风流。
这篇文章中可借鉴的地方很多,但是作家结构文章的独特方式却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果说“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四句纵贯全文成为纵向的经线的话,那么“雪”、“雷”、“云”、“杜鹃花”、“风筝”、“鸟”、“蝴蝶”、“蜜蜂”……则成为了文章展开的横向的纬线。纵横交错的结构形式使得文章得到了舒展的张力,为作家表达情感构建了抒情空间。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这一条经线的选择看似随意其实也显示了作家的独特构思。四个句子在我看来其实是一条时间线的代表,而时间行走的方向是一个往回的方向,即文章题目中的“怀”。由今日回溯到昨日以至于“湮远年代”。第一、二句“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立足于现在,为作家描写春景提供了一个展开的起点;第三句则是从今日到昨日到“湮远年代”的一个回溯。作家由春天的名字的由来想到了历史长河的奔流,想到了过往历史的担当。第四句“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吗?穿越烟箩与烟箩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其实,这正是作家进一步向历史的方向回溯的展现,一种对逝去的追寻。
分析了四句话所代表的时间立足点的不同,我们不难发现“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这句话本身也有着独特的作用。四句话的并列使得通篇文章具有了一种整齐的美感。“必然是这样”这样的字眼则客观上使得读者产生一种“是怎样的?”“必然吗?”的心中疑问,产生一种希望寻求印证的阅读兴趣。
单纯流线型的结构往往会使得文章缺失一种横向展开的厚实感,所以,我觉得张晓风的《春之怀古》结构文章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就在于:横向展开时对于春日独特意象的描述和动词的运用上。写文章最怕的就是一种自己感动得痛哭流涕,读者则茫茫然不知所云的困境。也就是说文章必须是可感的是需要意象将作者心中那种抽象、缥缈的感觉形象化的。读者在阅读文章时由文字所描绘的意象出发,产生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达到一种与作者心灵的共鸣,这样的文章才能够产生真正的动人效果。 王国维先生的“隔”与“不隔”说的就是这一点。
首先我们看从第一条经线连接点展开的第一条纬线。春天俨然已被拟人化了,成为了一个活泼、调皮的少女的形象。“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唱着歌儿从云端唱到山麓,荒村、篱落……作家敏锐地抓住了春天的几个独特意象山头的“绿意”,春雪融化时的声响,春江戏水的小鸭的黄蹼,开始解冻的春泥,一声春雷,一阵春雨,满城杜鹃花,漫天飞絮。每一个意象的选择都可观可感,充满着情趣,似乎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在万物身上发生的细微变化,使得读者产生了一种“发现”的惊喜。同时,“掌”、“唱”、“惹哭”、“斗急”等动词更显出了独特的美感。一个“快掌不住”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春天少女的迫不及待,“将冷脸笑成花面”则尽显了春天的浪漫与灿烂。更加绝妙的还有“惹哭”、“斗急”两个动词,简直将春天那种无拘无束、撒娇的小任性写活了,让人在瞬间绽放一种心领神会的微笑。这样的动词还有很多,如“抱着”、“攻陷”等等。
这种独特的意象和动词运用,同样体现在第三句“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所引导的纬线上。在这一部分,作家由春天之景想到了春天的名字。想到了湮远年代,想到了历史,想到了很远很远的亘古之前。“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觉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这几处场景的瞬间体悟,其实正是作家敏锐地把握住了人们在感受到了春日“第一阵春风”、“第一丝暖意”、“第一股暖流”后的惊喜,三个“猛然”将这种不期而遇的惊喜推向了极致。而“丈量”、 “点数”、“鞭策”、“纵宠”、“记忆”、“垂询”等动词的运用,则为我们构建了一幅百鸟欢悦、蝴蝶飞舞,蜜蜂忙碌以及风过时树枝摇曳,风铃脆响的春日胜景。
经线和纬线构建的《春之怀古》为我们展示了文章结构的灵动,纵向时间线的巧妙设计也好,横向意象和动词的独特选取也罢,我想一切的技巧如果失去一份纤敏善感心性的支撑都有可能落入另一种斧凿的窠臼之中,而这份心性的珍贵之处就在于那份情感的真纯,为文与为人首先就在于那种“性情中人”的感动吧。
当那种“于静宜中被触动心弦,狭路相逢般难以幸免。”的感觉再一次袭击了我时,我想到了张晓风《不朽的失眠》给我的感动,想到了“ 有一种花,你没有看见,却信它存在。有一种声音,你没有听见,却自知你了解。”
又一曲春的赞歌
——张晓风《春之怀古》赏析
张晓风是台湾十大散文作家之一,她的散文用语新颖,意象丰富,想象奇特,字里行间透着畅快洒脱之气。古往今来,描写春天的文章,数不胜数,但是她在《春之怀古》里所描写的春天的景象,却给人以全新的、甚至可以说是陌生的感觉。该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却体现了张晓风创作上的突出特点。全文格调清新活泼、生动自然,如诗如画,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
首先,作者写出了一系列春天的意象,使春天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在文章一开篇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却描写了一系列丰富的意象:“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掌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山头”——“歌”——“云端”——“山麓”——“荒村”——“篱落”——“小鸭的黄蹼”——“春泥”,这些意象的组合在空间上是按照从上到下的规律,并用拟人的手法前后连贯地衔接起来。如“一把雪再也掌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从而引出了后面的“一首澌澌然的歌”,本来两个豪无联系的物象就很自然地串在了一起。
在接下来的几段中,作者展示了更丰富的意象。如第二段中有:“雷”“杜鹃”、“杜鹃花”、“风”、“柳”、“飞絮”;第三段:“枯梗”、“老根”、“屋梁”、“燕巢”、“桃花”、“御沟”、“江头”等;在第四段中,出现了四组意象:“小羊”——“草”——“汗”;“孩子”——“风筝”——“飞腾”;“腿”——“舒活”;“素手”——“浣沙”——“水的血脉”——“嘴”——“口哨”等等。另外还有五、六两段:“鸟”——“天空”;“蝴蝶”——“花”;“蜜树”——“蕊”;“风”——“树”;“老风铃”——“风”。这些意象是对上文中命名来源的补充说明,对这里为止,作者基本上完成了对“春之怀古”的系列意象的塑造。短短数百字的散文,却出现了这样为数众多、纷繁复杂的意象,不能不让人佩服作者想象力的丰富和思维的活跃。
其次,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也增强了这篇散文艺术张力。
仔细阅读,我们会发现文中几乎每一句都使用了恰如其分的修辞手法。例如文章第一段,虽然只有短短一句话,却用了拟人、排比、叠句、比喻四种艺术手法,融情于景,浑然天成。在后面的几段中,拟人、排比、反复、比喻、对比、通感、联想等手法也是层出不穷。“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 、“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作者把自然界中难以言表的春的意象,都比拟成可感知的人的形象和人的姿态,给读者以形象逼真的感受。
再如第三段中,作者将残冬的落败景象与初春的生机相对比。一边是“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而另一边则是“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通过这一系列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来再普通不过的景物,也变得生机勃勃起来。同时也呈现出作者灵活变化的视角和对“春”的不同体会,表达了她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再次,《春之怀古》还体现了张晓风散文用语新颖的特色。她在写作过程中,经常追求富有个性的陌生化的用语方式,读来令人感到新鲜、震惊。所谓的“陌生化”,就是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对人们常见的熟悉的事物进行艺术上的处理和加工,使之变得陌生,从而在读者和熟悉的事物之间造成一种“间离”效果,引起读者的关注、思考和欣赏兴趣。
如第二段:“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件柳的分号。”其中,雷“惹哭”了云,杜鹃啼“斗急”了杜鹃花,柳树“吟出”飞絮,这些词语的搭配,都打破了常规,是读者所不熟悉的。另外,“一则则”,我们经常用来修饰或限制“故事”、“寓言”等一些抽象名词。像“柳絮”这样的具体名词, 一般不会用“一则则”来修饰或限制。这种用法属于变异现象,体现了量词的灵活性。这些都给读者造成了一种“陌生化”的奇特效果。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丰富超常的想象,快速踊跃的思维,让人感到神秘。
另外,《春之怀古》结尾也不乏其独特之处。在文章最后,作者一反前文中的欢快喜悦,塑造了“黑森林”这一物象,使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作者的创作主旨就显而易见了,她所抒写的就是对“湮远年代中的春天”的向往、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否定。可以说“黑森林”这一物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使读者不再沉浸于欢娱之中,而开始反思现实生活。作者这种以对美的描述来唤醒人们对现状的反思的写法也很值得借鉴。
(4)美文赏析:
首先,纵观全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有三次在文段的开头,重复“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这句话。而这句话恰恰如一条丝线将其他珠玉一样的文字巧妙的串联起来,使这篇文章达到了条理清晰,读来一目了然的效果,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凝”的特色。
同时在这篇文章当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天马行空”、“行云流水”般的写作思路。
第一段从“云端”、“山麓”、“荒村”到“篱落”,笔触所及犹如匀润的弧线,自然、流畅而又干净利落,一如一丝不苟的 “工笔画”,而到了“小鸭的黄蹼”再到“溶溶的春泥”则忽然变成了“泼墨画”一样,浓浓的春意瞬间流淌于纸上,一下子将温软、柔和的春如潮水一样淋漓尽致的推倒了我们的眼前。
春来了,不仅温柔却更充满生机、活力四射,甚至有些“野蛮”。 “惹哭满天的白云”、“斗急一城杜鹃花”、扬起漫天的飞絮这都是她的杰作。有一句话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其中充满了对春天的期盼。所以一旦春天真正到来,人们的心情便如赢得了一场战斗的胜利,激动、兴奋、难耐不已!作者在向我们娓娓道来的时候,充分发挥了“拟人”这一修辞的妙用:“惹”、“斗”、“不讲理”、“不逻辑”、“苦守”、“抱着”、“攻陷”、“控制”……等等,让春在我们的眼前宛如一个活脱脱的野蛮、霸道、俏皮、可爱的小姑娘!
写文章,想象力是灵魂,没有想象力或者说不能让读者“浮想联翩”的文章都算不得好文章。作者从“春”的翘舌发音联想到了“口哨声”,而由此展开了人们初造此字时的情景。虽然其实并非如此,但是却让读者感到十分的新奇和恰如其分。至于“鸟儿”、“蝴蝶”、“蜜蜂”、“风铃”在春天里的各自忙碌,更是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奇思妙想、灵慧心意。
然而,倘若文章只是停留在对春天的闲情写生上,倒也只能算是一篇佳作而不能称之为美文的。我们在来看题目《春之怀古》,让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文章的最后一段“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读到此处,我们才能明白,以上作者笔下的唯美的春天都是作者所怀想的“必然是这样的”古典中的春天,而现实则多是“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但是在这种黑森林的狰狞面目面前,作者并没有心灵麻木的习以为常或者黯然神伤,而是十分坚定自己的信念“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受着作者文字和她执着信念的感染,我们的心灵也不禁升华,也想与作者一起去 “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了。
作文,再多的技巧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一种信念、思考、理想等,只要你的心中真的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只要你能真诚、流畅、生动、自然的把你的这些传达给读者,并且极尽己力的调动一切手法、想象、修辞、词语等等手段来达到你的目的,那么你的作文一定会感动你自己也感动你的读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