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记叙文的各种写作方式的范文? (一定要是记叙文) 倾家荡产求范文!!
求各种经典记叙文别从别处复制,我多数看过了,98%的都不是。有教高一语文的老师吗?是否能在线教授!!作有所成,必当感激不尽!!--------------一因长期写议论文...
求各种经典记叙文
别从别处复制 ,我多数看过了 , 98%的都不是。
有教高一语文的老师吗?是否能在线教授!!作有所成,必当感激不尽!!
-------------- 一因长期写议论文转而写记叙文不能适应
的高一学子恳求
(注:我是江苏省的 高一只允许写记叙文) 展开
别从别处复制 ,我多数看过了 , 98%的都不是。
有教高一语文的老师吗?是否能在线教授!!作有所成,必当感激不尽!!
-------------- 一因长期写议论文转而写记叙文不能适应
的高一学子恳求
(注:我是江苏省的 高一只允许写记叙文) 展开
提示该问答中所提及的号码未经验证,请注意甄别。
7个回答
展开全部
写事和写人记叙文的区别
在记叙文中,写人、写事是最主要的,一般地讲,写人离不开写事,因为思想品德不是架空的,一定要通过写出主人公的具体事情来表现;写事也离不开写人,因为事情的发生、发展和人的活动是紧密联系的,事情是人做的,写事就不能不写到有关的人物。但就一篇文章来说,它是属于写事的记叙文,还是属于写人的记叙文,若从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的角度来衡量,还是可以区别开来的。
写事文章是以事件为记叙描写的对象,以揭示事件的实质及其对人、对社会所具有的意义为目的的;写人文章则以人为写作对象,以表现人物的品质特点为目的的。简单地说,如果文章的中心思想着重表现事件的思想意义,可以说它是以写事为主的作品。如果文章的中心思想着重表现主人公的思想品德,则可以说它是以写人为主的作品。
课文《再见了,亲人》,便属于写事记叙文。文章记叙了志愿军战士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与阿妈妮、大嫂、小金花等人话别的情景。写和阿妈妮话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水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她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写和小金花话别,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为了救侦察员老王,小金花随着妈妈冒着危险混进了敌占区,老王被救出来了,妈妈却牺牲了。写和大嫂话别,也讲了一件事:大嫂为了让志愿军吃到蔬菜,上山去挖野菜,后山的野菜挖光了,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最危险的地方挖,结果被敌人的炮弹炸伤成了残废。文中虽然写到了好几个人物,但文章的写作对象是事而不是人。阿妈妮、大嫂和小金花是朝鲜老年人、成年人和青少年的代表,文章正是通过写她们的这些具体事例,表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情谊,歌颂了中朝两国人民血肉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小珊迪》,则是写人记叙文了。文章写了一个靠卖火柴生活的男孩,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地死去的故事。小珊迪是故事的中心人物。文章通过写他受了重伤躺在病床上还派弟弟小利比给“我”送找回的零钱,以及临死前还挂念弟弟今后生活无人照顾等细节,表现了他诚实、善良的品质。这篇文章叙事写人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思想品质,所以它是写人的作品。
要区别写事记叙文和写人记叙文这两类文章,有时可以从题目上去找特征。一般来说,以人物名字命题的文章大多是写人的文章,如《黄继光》《江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也有用与人物密切相关的事物来命题的,如《爸爸的白发》《难忘的目光》《光荣榜》等,这些题目涉及的事物与表现人物品质密切相关,所以也是写人的。而写事文章的题目往往以事情、活动的名称及意义来命题,如《当老师宣布考试成绩的时候》《记一次运动会》《集体的温暖》等。
结构
一、记叙文的一般结构
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主要包括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等等。它们在体现文章结构的总体设计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一)开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文章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文章有了好的开头,不仅能带动全篇,使文章顺利展开,而且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记叙文常见的开头方法:
(1)交代事件基本要素的叙述法
《挥手之间》的开头,交代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
日清早,从青凉山望下去,见有不少人顺着山上大路朝东门外飞机场走去。"
(2)开门见山、揭示主题的点题法
《背影》一文的开头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样的开头简洁明快,直截了当,读了开头,能立刻抓住文章的中心。
(3)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描写法
《驿路梨花》的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春色中。"渲染了哀牢山中深远迷茫的气氛,对后文写边疆军民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起了反面衬托的作用。
《多收了三五斗》描写的是社会环境:"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满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着船舷的菜叶和垃圾被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的,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的空隙。"这段描写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船多、米多,暗示了丰收的年景。而这种丰收景象与后文农民的遭遇与失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主题。
(4)引人入胜的悬念法。
就是从事件过程或人物经历中截取最关键,最紧张、最能吸引读者的一个情节做为文章的开头,然后再依次记叙事件发生发展或人物行为经历的始末。
(5)有关名言、警句、诗歌的引用法
名言开路,就是开头先引用名言、格言或警句,用以揭示文章的主题,然后再以所引用的名言、格言、警句为中心,组织材料,展开记叙。
例如,《琐忆》一文的开头是: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子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这里引用的诗句,就是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尽管文章中所记叙的都是琐细的事情,但所有的事情又能以小见大,体现诗句中的精神。
(6)表达写作目的的动机交代法
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记述了各界人士悼念鲁迅的隆重场面,表达了人们对鲁迅的崇敬与怀念。文章的开头即交代了写作的动机,奠定了文章悲痛与激动的感情基调:"朋友,你要我告诉你一些关于那个老人的最后的事情。我现在不想说什么话,实在我也不能够说什么。我只给你写下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我永远不能忘却的事情。"交代了写作目的的开头,多见于运用倒叙的方法、回忆往事的文章。
(7)首段设问法首段设问,就是在开头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再针对问题,逐步展开记叙。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头三段构成一个层次,用来提出"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问题,从而引出下文的记叙。运用这种技法,要注意提出的问题必须紧扣文章的题材或主题,否则,下文的记叙就无所依托了。
文章开头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不过提示了其中常见的几种。在写作当中,有时并不能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而是几种方法兼而有之。究竟使用什么方法开头,要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考虑,要从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通篇安排整体设计,选择最恰当的开头方法。
(二)结尾
与开头一样,文章的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选择结尾的方法,也必须从全局来考虑,要使记叙的事件完整清楚,使文章的结构首尾呼应,以求得更好地表达中心,达到写作的目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1)自然结束法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法"。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局。
(2)画龙点睛法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卒章显志法"。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驿路梨花》的末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驿路梨花处处开'。"
(3)抒情议论法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绪,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鲁迅先生的《故乡》的结尾是最典型的例子:"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议论含蓄、深刻,一语双关。启发人们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4)首尾呼应法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感觉。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前文提到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结尾,也是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的。不仅又一次回答了文首提出的"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这个问题,而且抒发了强烈的感情,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5)委婉含蓄,点化主题。有些记叙文的结尾,同时要提示读者注意了解文章的主题,但是作者不是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和直截了当的语言告诉读者,而是用比喻、象征等形象化的方式暗示给读者。例如,杨朔的《荔枝蜜》就是如此:这黑夜,我做了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这里所说的"梦",就是一个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们可以通过某人的"所梦",推断他的"所思"。因此,读者从这个梦里,可以了解到作者十分赞赏、推崇蜜蜂那种"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渺小""却又多么高尚"的品质,并且愿意身体力行,向蜜蜂学习的愿望。而这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不过,它不由作者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的,而是经过作者的"点化",读者领悟到的。
(6)以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结尾。如《花市》结尾写:"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作者用"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比喻姑娘美好的心灵。
(三)要注意层次段落之间的衔接,注意过渡和照应。
段落,又称为自然段,是文章中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和结构单位。划分段落的基本原则,是要保持内容的单一性和完整性。所谓单一性,是说一个段落中只能表达一个意思或表达一个矛盾,或表达矛盾的一个方面,或表达过程的一个阶段,而不能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混杂在一个段落中。所谓完整性,是说一个意思一定要在一个段落中讲清楚、讲完全,而不能把一个意思拆开放在几个段落中。
层次,又称为结构段或部分,是由段落组合而成的较大的意义单位和结构单位。安排层次常用的方法有:并列式、递进式、连贯式、总分式。
所谓过渡,就是把文章中意思不同而处于相邻位置的段落或层次粘合在一起,使它们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共同为表现主题服务。一般地说,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遇到需要转换内容时,往往要使用过渡成分。请看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一个例子: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写作当中,有时要用某些词、句、段贯通文意,起桥梁作用,这就叫"过渡"。过渡可以用在一篇文章中几件并列的事情之间,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三个事例之间的抒情和议论的段落,使本来各具独立意思的事情有机地联系了起来。过渡还应用在文中顺叙、插叙与倒叙互相转换的时候,如《一件小事》的第二自然段从顺叙转入倒叙,衔接自然紧密。文章中,在变换描写角度时,也需要过渡,如《孔乙己》一文,记述主人公悲惨遭遇的主体部分有两个层次,分别写断腿前后的孔乙己,这两层之间有这样的过渡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承上启下,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
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这三种方法,在《小桔灯》一文中都有范例。
1、首尾照应:开头写道"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结尾呼应:"但是从那时候起,每逢春节……十二年过去了……"
2、文题照应:全文中,多处照应了题目。如第5段的买桔子,第6、7、8段小姑娘掰开桔子及作小桔灯的动作。
3、前后照应:如第2段对房间陈设的描写,提到竹凳及墙上的电话;第3段写小姑娘登上凳子要打电话的动作;第2段提到朋友有事出去,第11段则交代朋友已经回来了;第9段写小姑娘的话"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第12段则呼应"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从《小桔灯》行文的处处照应,没有丝毫疏漏,可见作家冰心的写作技巧,正因为如此,文章才做到细针密线、结构严谨,来龙去脉清晰鲜明。
上面所讲的只是记叙文结构的基本形式,根据不同文章的具体内容,结构形式也要随之变化,不能千篇一律,不能生搬硬套。
二、创新结构
所谓创新结构,就是在作文的结构上打破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而根据自己文章的特点,采用别人所不常用的结构,如下面列举了几种:
1.题记式。即在作文题目之下、正文之上,摘引一段简洁的名人名言,或仿写一段精粹的言论,单独成段,作为全文的题记,以凸显全文的中心,引导读者阅读。
2.后记式。即在全文的正文之后,补写一些文字,作为全文的后记,以说明这次作文的写作目的、经过、感触,或补充交代一些文中涉及的有关内容,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全文。
3.序数式。即把全文内容细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内容相对集中,再把各部分按序排列,用数字一、二、三……或字母A、B、C……表示序列的先后,且把数字或字母居中写在每部分的正文之上,使全文的内容、层次一目了然。
4.小标题式。即把全文的内容细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都以一个凝练的小标题
加以统帅与凸显,让读者对全文的整体内容先睹为快。恰当地运用小标题,能使文章线
索清楚,层次明晰,且呈现匀称醒目的外在结构之美。如《我最喜欢的学校》这篇作文
有三个小标题,依次是:课堂笑语、师生浓情、节日欢歌。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校
园生活的美好,扣住了中心,而且层次清晰。小标题的运用,使作者的情感表达具有
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5.日记式。即有意识地选用几篇有代表性的日记来组成全文的主体部分。这样有点带面,选取有典型意义的几个片段来表现中心。既然是日记,就要注意必须写明时间,必须是以第一人称来写,以独白方式写出自己的心里话,也可用来叙事。
6.书信式。即采用书信的结构形式来作文。这种形式更有利于真切地倾诉个人情感,鲜明地表达个人的观点,读者会情不自禁地以收信人的身份阅读全文。这样,作者就可以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易于感染读者。
7.剧本式。有的考生机智地运用剧本这一众多考生尚感陌生的体裁构思成文,体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南京市考生的剧本《选择》堪称代表作。四幕剧《选择》的开篇以"旁白"点题,接着以"上学"、"举报"、"受贿"、"入狱"这四幕表现主人公王民由朴素廉洁到腐败堕落的过程,虽然时间跨度达30年,但矛盾冲突的层次清晰,反腐倡廉的主题鲜明,这些和作者采用的话剧形式达到较为和谐的统一,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8.组接式构思。组接式构思的特点是没有完整的事件,将不同的时空场景作蒙太奇般的组接合成,形散神聚,结构呈现内在的严谨性。2002年河北省中考要求以"发现"为话题作文,有位考生拟题《发现美丽》,文章主体部分的四段分别以"春"、"夏"、"秋"、"冬"领起,又分别以"啊,美哉!""啊,爽哉!""啊,快哉!""啊,乐哉!"作结,中间抒写作者对四季独特的审美感悟,构成镜头组接式结构,可谓匠心独运。文章结尾点出"人生的四季不也是一种需要不断发现的美丽吗",以此升华主题,这是在组接式场景叙写的基础上的合乎逻辑的递进,使全文呈现出既整齐又跃动的结构特色。
9.谈心式构思。这种构思的创意在于全文以第二人称"你"展开,运用与读者对话、谈心的形式进行叙写,给读者一种近距离的亲近感。河北一考生拟题《发现你自己》,文中用"你"作称呼达42处,按照"发现你自己的人生坐标"、"发现你自己的奋斗动力"、"发现你自己的兴趣"这三个层次描述"发现自己"的审美内涵,新颖别致的表达形式,一声声贴心的呼唤,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何归纳记叙文的中心?
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或“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叙事、写人、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我们阅读一篇记叙文必须把握它的中心意思,这样才算真正读懂了这篇文章。所以,《大纲》要求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具体地说,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1.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2.在准确划分文章段落层次的基础上,认识详写、略写中心意思的关系,分析归纳中心意思
3.掌握分析、归纳中心意思的一般方法。
复习指路
怎样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准确归纳中心意思的前提条件是通读全文(全段),熟悉内容,对文章中记述的材料作出分析,理清文章(或文段)记叙了哪些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写这些材料的意义何在。在此基础上,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分析文章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文章的中心。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透过它,不难探寻其中心思想;有的题目巧妙地暗示中心,如《驿路梨花》,分析其喻意,便可归纳出中心;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如《生命意义》、《同志的信任》等等;至于那些题目仅仅表明记叙的对象、范围或线索的,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
2.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开篇点题”与“卒章显志”是写文章常用的手法。前者如《一件珍贵的衬衫》、《挖荠菜》的开头就点明或暗示了全文的中心,多半是采用议论抒情为主的表达方法,抓住这些带有概括性的关键语句,有助于分析归纳中心。后者如《这不是一颗流星》、《枣核》、《春》、《挺进报》等等,分析这类文章结尾处具有深刻含意的句子,是归纳中心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一般地说,记叙文中插入议论抒情是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抓住文中画龙点睛的议论抒情句,可以很顺利地找到全文的中心。例如《荔枝蜜》中:①“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②“他们(农民)正用劳动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如果我们找出文中全部的议论抒情句,也就理清了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明白地显示出来了,特别是上引的两句已经很清楚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4.分析文章层次与人物事件。有些文章的中心意思隐合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进行综合归纳,才能准确把握中心。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要分析归纳文章两大部分的内容与中心,再联系起来思考,从两部分的鲜明对比中,掌握作者对自由学习生活的向往,对令人窒息的封建教育方式的无比厌恶这一中心。
5.分析文章中的详写点,研究作者处理详略的意图,探寻文章的中心。文章的详略安排总是服从于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的。一般地说。能表现中心的材料,作者是要用笔墨详加叙写的。所以,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分析作者详写的部分发现并归纳文章的中心。但是,还有一种情况,详写仅仅是作者为表达中心而用的侧笔,而作者对真正要表现的中心却用墨甚少,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作者详写此人此事的意图,发现了这一意图也就找到了文章的中心。例如《夜走灵官峡》详写繁忙的工地场景,详写我与小成渝的相遇、对话等等,浓墨重彩正面描写小成渝,侧面烘托成渝的爸爸妈妈(成渝的好品质,正是父母言传身教的结果)由此可归纳出本文“表现并歌颂我国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畏艰险、坚守岗位、忘我劳动、一心为公的革命精神”的中心思想
6.分析文章的背景材料。分析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有时还须了解、分析有关的时代背景,了解文中的事件、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例如《七根火柴》,必须联系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只有这样才能认识七根火柴的巨大作用和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重大意义,才能准确概括出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高尚的革命品格这一中心思想。
行动描写,即对最有意义、最能显示性格的人物的行为动作的描写。人物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具体体现。记叙文中对人物动作描写就是要写出人具体事件或事情片断中“怎么做”。
行动描写的方法。
1、对人物的动作要有选择,要抓住特征性动作。
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举得很慢很慢,像是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等到举过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在空中,一动也不动了。《挥手之间》
2、行动描写要具体,人物行为要有个性。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衣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药》
3、要选择准确恰当的动词,把人物的典型性动作、特征行为写生动。
有一篇范文
爸妈的政策PK我的对策
由于我最近看电视的次数与日俱增,为了防止我近视,老爸老妈下了关于电视的许多政策。而我捏,不肯放过好看的动画片,也根据政策创造了许多对策。政策对策PK赛正式开始……
老妈政策NO.1:最近,我的眼角膜发炎,老妈哪肯放过这个机会,就以我的眼角膜不能收到辐射的借口,下了此政策:
政策到——奉医生承运,老妈诏曰:由于寇宏微的眼角膜发炎,眼睛需要保养,不能收到辐射的攻击,由此,电视啊、电脑啊、手机啊这些有辐射的东西一律没收,动画片《神厨小福贵》不能再看,再看者,罚每日做眼保健操20遍。 钦此
我的对策NO.1:哼!老妈竟然用我的眼角膜发炎作为借口,断绝了我和有辐射的电视的来往。呵呵,这可难不倒我,老妈只是说眼睛不能接触辐射,没有直接说不能看电视,嘿嘿……
恰好,我们的科学课正在学习镜子的反光原理,镜子能反光,镜子能反射图像,那难不成镜子还会反辐射吗?哈,我为何不利用镜子能反射图像的原理来对付老妈呢?
“锅碗瓢盆里来朗朗乾坤大……”寇宏微利用镜子的反射原理看电视。
“嘭!”关门声。老妈回来了。走进卧室。“又在看电视!儿子我怎么给你说的?电视有辐射,对你的眼角膜……”“哎哎哎,老妈,打住打住,你没看见卧室用镜子看的吗?镜子那不成还会反射辐射吗?”老妈无语。
老妈政策NO.2:老妈的政策一被我的对策打败了,她自然不肯服输,又开始了想办法。随着天气的忽冷忽热,雷雨季又来了,老妈就借此机会,再下政策:
政策到——奉天气承运,老妈诏曰:由于最近经常下大雨大雷,不能开任何的电器,以免造成家电的损伤。自然,寇宏微的电视这几天也不能再看了。如果再看者,罚他拿出自己的零用钱给电视,买一份保险,电视损坏了就用他的零用钱来修复。 钦此
我的对策NO.2:这个老妈,真会找借口,唉,这老天怎么也不帮我。哼!我可不会善罢甘休的!老爸的手机不是有看电视的功能么?何不借用借用……
“别看我只是一只羊……”寇宏微利用老爸手机的电视功能看电视。
老妈突然回家。“恩?有电视声?儿子,怎么又在看电视?你没看见外面在打雷吗?电视损坏了可要垫你的零用钱哦……”“喂喂喂喂,老妈,再次打住,请问一句,手机属于家电吗?”老妈瞧见我手中的手机,再次无语……
老妈政策NO.3:老妈连连被打败,无奈之下,只好使出杀手锏——对卧室加锁(电视机在老爸老妈的卧室里)。
政策到——奉x承运,老妈诏曰:老爸老妈的卧室是和寇宏微的卧室一样的,是私人房间,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出入的。嘿嘿,你想擅自闯入都不行,因为是加了锁的! 钦此
我的对策NO.3:哟呵!利用锁来防我看电视,我也有对策!
嘿嘿,各位同学的电话我都熟知一二,而且大多数都是电视迷哦。每晚19:00,一个电话打过去,让同学将话筒对准电视的音响就行了。虽然没有画面,但听到声音当然画面就在脑海里浮现了
政策VS对策风波已过,现在,我已经能控制好自己看电视的时间了,“圣旨”类似的政策也自然再也没有了!
在记叙文中,写人、写事是最主要的,一般地讲,写人离不开写事,因为思想品德不是架空的,一定要通过写出主人公的具体事情来表现;写事也离不开写人,因为事情的发生、发展和人的活动是紧密联系的,事情是人做的,写事就不能不写到有关的人物。但就一篇文章来说,它是属于写事的记叙文,还是属于写人的记叙文,若从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的角度来衡量,还是可以区别开来的。
写事文章是以事件为记叙描写的对象,以揭示事件的实质及其对人、对社会所具有的意义为目的的;写人文章则以人为写作对象,以表现人物的品质特点为目的的。简单地说,如果文章的中心思想着重表现事件的思想意义,可以说它是以写事为主的作品。如果文章的中心思想着重表现主人公的思想品德,则可以说它是以写人为主的作品。
课文《再见了,亲人》,便属于写事记叙文。文章记叙了志愿军战士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与阿妈妮、大嫂、小金花等人话别的情景。写和阿妈妮话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水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她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写和小金花话别,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为了救侦察员老王,小金花随着妈妈冒着危险混进了敌占区,老王被救出来了,妈妈却牺牲了。写和大嫂话别,也讲了一件事:大嫂为了让志愿军吃到蔬菜,上山去挖野菜,后山的野菜挖光了,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最危险的地方挖,结果被敌人的炮弹炸伤成了残废。文中虽然写到了好几个人物,但文章的写作对象是事而不是人。阿妈妮、大嫂和小金花是朝鲜老年人、成年人和青少年的代表,文章正是通过写她们的这些具体事例,表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情谊,歌颂了中朝两国人民血肉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小珊迪》,则是写人记叙文了。文章写了一个靠卖火柴生活的男孩,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地死去的故事。小珊迪是故事的中心人物。文章通过写他受了重伤躺在病床上还派弟弟小利比给“我”送找回的零钱,以及临死前还挂念弟弟今后生活无人照顾等细节,表现了他诚实、善良的品质。这篇文章叙事写人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思想品质,所以它是写人的作品。
要区别写事记叙文和写人记叙文这两类文章,有时可以从题目上去找特征。一般来说,以人物名字命题的文章大多是写人的文章,如《黄继光》《江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也有用与人物密切相关的事物来命题的,如《爸爸的白发》《难忘的目光》《光荣榜》等,这些题目涉及的事物与表现人物品质密切相关,所以也是写人的。而写事文章的题目往往以事情、活动的名称及意义来命题,如《当老师宣布考试成绩的时候》《记一次运动会》《集体的温暖》等。
结构
一、记叙文的一般结构
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主要包括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等等。它们在体现文章结构的总体设计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一)开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文章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文章有了好的开头,不仅能带动全篇,使文章顺利展开,而且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记叙文常见的开头方法:
(1)交代事件基本要素的叙述法
《挥手之间》的开头,交代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
日清早,从青凉山望下去,见有不少人顺着山上大路朝东门外飞机场走去。"
(2)开门见山、揭示主题的点题法
《背影》一文的开头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样的开头简洁明快,直截了当,读了开头,能立刻抓住文章的中心。
(3)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描写法
《驿路梨花》的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春色中。"渲染了哀牢山中深远迷茫的气氛,对后文写边疆军民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起了反面衬托的作用。
《多收了三五斗》描写的是社会环境:"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满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着船舷的菜叶和垃圾被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的,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的空隙。"这段描写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船多、米多,暗示了丰收的年景。而这种丰收景象与后文农民的遭遇与失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主题。
(4)引人入胜的悬念法。
就是从事件过程或人物经历中截取最关键,最紧张、最能吸引读者的一个情节做为文章的开头,然后再依次记叙事件发生发展或人物行为经历的始末。
(5)有关名言、警句、诗歌的引用法
名言开路,就是开头先引用名言、格言或警句,用以揭示文章的主题,然后再以所引用的名言、格言、警句为中心,组织材料,展开记叙。
例如,《琐忆》一文的开头是: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子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这里引用的诗句,就是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尽管文章中所记叙的都是琐细的事情,但所有的事情又能以小见大,体现诗句中的精神。
(6)表达写作目的的动机交代法
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记述了各界人士悼念鲁迅的隆重场面,表达了人们对鲁迅的崇敬与怀念。文章的开头即交代了写作的动机,奠定了文章悲痛与激动的感情基调:"朋友,你要我告诉你一些关于那个老人的最后的事情。我现在不想说什么话,实在我也不能够说什么。我只给你写下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我永远不能忘却的事情。"交代了写作目的的开头,多见于运用倒叙的方法、回忆往事的文章。
(7)首段设问法首段设问,就是在开头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再针对问题,逐步展开记叙。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头三段构成一个层次,用来提出"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问题,从而引出下文的记叙。运用这种技法,要注意提出的问题必须紧扣文章的题材或主题,否则,下文的记叙就无所依托了。
文章开头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不过提示了其中常见的几种。在写作当中,有时并不能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而是几种方法兼而有之。究竟使用什么方法开头,要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考虑,要从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通篇安排整体设计,选择最恰当的开头方法。
(二)结尾
与开头一样,文章的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选择结尾的方法,也必须从全局来考虑,要使记叙的事件完整清楚,使文章的结构首尾呼应,以求得更好地表达中心,达到写作的目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1)自然结束法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法"。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局。
(2)画龙点睛法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卒章显志法"。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驿路梨花》的末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驿路梨花处处开'。"
(3)抒情议论法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绪,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鲁迅先生的《故乡》的结尾是最典型的例子:"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议论含蓄、深刻,一语双关。启发人们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4)首尾呼应法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感觉。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前文提到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结尾,也是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的。不仅又一次回答了文首提出的"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这个问题,而且抒发了强烈的感情,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5)委婉含蓄,点化主题。有些记叙文的结尾,同时要提示读者注意了解文章的主题,但是作者不是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和直截了当的语言告诉读者,而是用比喻、象征等形象化的方式暗示给读者。例如,杨朔的《荔枝蜜》就是如此:这黑夜,我做了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这里所说的"梦",就是一个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们可以通过某人的"所梦",推断他的"所思"。因此,读者从这个梦里,可以了解到作者十分赞赏、推崇蜜蜂那种"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渺小""却又多么高尚"的品质,并且愿意身体力行,向蜜蜂学习的愿望。而这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不过,它不由作者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的,而是经过作者的"点化",读者领悟到的。
(6)以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结尾。如《花市》结尾写:"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作者用"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比喻姑娘美好的心灵。
(三)要注意层次段落之间的衔接,注意过渡和照应。
段落,又称为自然段,是文章中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和结构单位。划分段落的基本原则,是要保持内容的单一性和完整性。所谓单一性,是说一个段落中只能表达一个意思或表达一个矛盾,或表达矛盾的一个方面,或表达过程的一个阶段,而不能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混杂在一个段落中。所谓完整性,是说一个意思一定要在一个段落中讲清楚、讲完全,而不能把一个意思拆开放在几个段落中。
层次,又称为结构段或部分,是由段落组合而成的较大的意义单位和结构单位。安排层次常用的方法有:并列式、递进式、连贯式、总分式。
所谓过渡,就是把文章中意思不同而处于相邻位置的段落或层次粘合在一起,使它们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共同为表现主题服务。一般地说,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遇到需要转换内容时,往往要使用过渡成分。请看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一个例子: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写作当中,有时要用某些词、句、段贯通文意,起桥梁作用,这就叫"过渡"。过渡可以用在一篇文章中几件并列的事情之间,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三个事例之间的抒情和议论的段落,使本来各具独立意思的事情有机地联系了起来。过渡还应用在文中顺叙、插叙与倒叙互相转换的时候,如《一件小事》的第二自然段从顺叙转入倒叙,衔接自然紧密。文章中,在变换描写角度时,也需要过渡,如《孔乙己》一文,记述主人公悲惨遭遇的主体部分有两个层次,分别写断腿前后的孔乙己,这两层之间有这样的过渡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承上启下,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
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这三种方法,在《小桔灯》一文中都有范例。
1、首尾照应:开头写道"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结尾呼应:"但是从那时候起,每逢春节……十二年过去了……"
2、文题照应:全文中,多处照应了题目。如第5段的买桔子,第6、7、8段小姑娘掰开桔子及作小桔灯的动作。
3、前后照应:如第2段对房间陈设的描写,提到竹凳及墙上的电话;第3段写小姑娘登上凳子要打电话的动作;第2段提到朋友有事出去,第11段则交代朋友已经回来了;第9段写小姑娘的话"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第12段则呼应"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从《小桔灯》行文的处处照应,没有丝毫疏漏,可见作家冰心的写作技巧,正因为如此,文章才做到细针密线、结构严谨,来龙去脉清晰鲜明。
上面所讲的只是记叙文结构的基本形式,根据不同文章的具体内容,结构形式也要随之变化,不能千篇一律,不能生搬硬套。
二、创新结构
所谓创新结构,就是在作文的结构上打破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而根据自己文章的特点,采用别人所不常用的结构,如下面列举了几种:
1.题记式。即在作文题目之下、正文之上,摘引一段简洁的名人名言,或仿写一段精粹的言论,单独成段,作为全文的题记,以凸显全文的中心,引导读者阅读。
2.后记式。即在全文的正文之后,补写一些文字,作为全文的后记,以说明这次作文的写作目的、经过、感触,或补充交代一些文中涉及的有关内容,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全文。
3.序数式。即把全文内容细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内容相对集中,再把各部分按序排列,用数字一、二、三……或字母A、B、C……表示序列的先后,且把数字或字母居中写在每部分的正文之上,使全文的内容、层次一目了然。
4.小标题式。即把全文的内容细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都以一个凝练的小标题
加以统帅与凸显,让读者对全文的整体内容先睹为快。恰当地运用小标题,能使文章线
索清楚,层次明晰,且呈现匀称醒目的外在结构之美。如《我最喜欢的学校》这篇作文
有三个小标题,依次是:课堂笑语、师生浓情、节日欢歌。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校
园生活的美好,扣住了中心,而且层次清晰。小标题的运用,使作者的情感表达具有
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5.日记式。即有意识地选用几篇有代表性的日记来组成全文的主体部分。这样有点带面,选取有典型意义的几个片段来表现中心。既然是日记,就要注意必须写明时间,必须是以第一人称来写,以独白方式写出自己的心里话,也可用来叙事。
6.书信式。即采用书信的结构形式来作文。这种形式更有利于真切地倾诉个人情感,鲜明地表达个人的观点,读者会情不自禁地以收信人的身份阅读全文。这样,作者就可以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易于感染读者。
7.剧本式。有的考生机智地运用剧本这一众多考生尚感陌生的体裁构思成文,体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南京市考生的剧本《选择》堪称代表作。四幕剧《选择》的开篇以"旁白"点题,接着以"上学"、"举报"、"受贿"、"入狱"这四幕表现主人公王民由朴素廉洁到腐败堕落的过程,虽然时间跨度达30年,但矛盾冲突的层次清晰,反腐倡廉的主题鲜明,这些和作者采用的话剧形式达到较为和谐的统一,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8.组接式构思。组接式构思的特点是没有完整的事件,将不同的时空场景作蒙太奇般的组接合成,形散神聚,结构呈现内在的严谨性。2002年河北省中考要求以"发现"为话题作文,有位考生拟题《发现美丽》,文章主体部分的四段分别以"春"、"夏"、"秋"、"冬"领起,又分别以"啊,美哉!""啊,爽哉!""啊,快哉!""啊,乐哉!"作结,中间抒写作者对四季独特的审美感悟,构成镜头组接式结构,可谓匠心独运。文章结尾点出"人生的四季不也是一种需要不断发现的美丽吗",以此升华主题,这是在组接式场景叙写的基础上的合乎逻辑的递进,使全文呈现出既整齐又跃动的结构特色。
9.谈心式构思。这种构思的创意在于全文以第二人称"你"展开,运用与读者对话、谈心的形式进行叙写,给读者一种近距离的亲近感。河北一考生拟题《发现你自己》,文中用"你"作称呼达42处,按照"发现你自己的人生坐标"、"发现你自己的奋斗动力"、"发现你自己的兴趣"这三个层次描述"发现自己"的审美内涵,新颖别致的表达形式,一声声贴心的呼唤,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何归纳记叙文的中心?
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或“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叙事、写人、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我们阅读一篇记叙文必须把握它的中心意思,这样才算真正读懂了这篇文章。所以,《大纲》要求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具体地说,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1.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2.在准确划分文章段落层次的基础上,认识详写、略写中心意思的关系,分析归纳中心意思
3.掌握分析、归纳中心意思的一般方法。
复习指路
怎样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准确归纳中心意思的前提条件是通读全文(全段),熟悉内容,对文章中记述的材料作出分析,理清文章(或文段)记叙了哪些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写这些材料的意义何在。在此基础上,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分析文章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文章的中心。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透过它,不难探寻其中心思想;有的题目巧妙地暗示中心,如《驿路梨花》,分析其喻意,便可归纳出中心;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如《生命意义》、《同志的信任》等等;至于那些题目仅仅表明记叙的对象、范围或线索的,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
2.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开篇点题”与“卒章显志”是写文章常用的手法。前者如《一件珍贵的衬衫》、《挖荠菜》的开头就点明或暗示了全文的中心,多半是采用议论抒情为主的表达方法,抓住这些带有概括性的关键语句,有助于分析归纳中心。后者如《这不是一颗流星》、《枣核》、《春》、《挺进报》等等,分析这类文章结尾处具有深刻含意的句子,是归纳中心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一般地说,记叙文中插入议论抒情是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抓住文中画龙点睛的议论抒情句,可以很顺利地找到全文的中心。例如《荔枝蜜》中:①“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②“他们(农民)正用劳动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如果我们找出文中全部的议论抒情句,也就理清了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明白地显示出来了,特别是上引的两句已经很清楚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4.分析文章层次与人物事件。有些文章的中心意思隐合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进行综合归纳,才能准确把握中心。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要分析归纳文章两大部分的内容与中心,再联系起来思考,从两部分的鲜明对比中,掌握作者对自由学习生活的向往,对令人窒息的封建教育方式的无比厌恶这一中心。
5.分析文章中的详写点,研究作者处理详略的意图,探寻文章的中心。文章的详略安排总是服从于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的。一般地说。能表现中心的材料,作者是要用笔墨详加叙写的。所以,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分析作者详写的部分发现并归纳文章的中心。但是,还有一种情况,详写仅仅是作者为表达中心而用的侧笔,而作者对真正要表现的中心却用墨甚少,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作者详写此人此事的意图,发现了这一意图也就找到了文章的中心。例如《夜走灵官峡》详写繁忙的工地场景,详写我与小成渝的相遇、对话等等,浓墨重彩正面描写小成渝,侧面烘托成渝的爸爸妈妈(成渝的好品质,正是父母言传身教的结果)由此可归纳出本文“表现并歌颂我国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畏艰险、坚守岗位、忘我劳动、一心为公的革命精神”的中心思想
6.分析文章的背景材料。分析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有时还须了解、分析有关的时代背景,了解文中的事件、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例如《七根火柴》,必须联系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只有这样才能认识七根火柴的巨大作用和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重大意义,才能准确概括出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高尚的革命品格这一中心思想。
行动描写,即对最有意义、最能显示性格的人物的行为动作的描写。人物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具体体现。记叙文中对人物动作描写就是要写出人具体事件或事情片断中“怎么做”。
行动描写的方法。
1、对人物的动作要有选择,要抓住特征性动作。
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举得很慢很慢,像是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等到举过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在空中,一动也不动了。《挥手之间》
2、行动描写要具体,人物行为要有个性。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衣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药》
3、要选择准确恰当的动词,把人物的典型性动作、特征行为写生动。
有一篇范文
爸妈的政策PK我的对策
由于我最近看电视的次数与日俱增,为了防止我近视,老爸老妈下了关于电视的许多政策。而我捏,不肯放过好看的动画片,也根据政策创造了许多对策。政策对策PK赛正式开始……
老妈政策NO.1:最近,我的眼角膜发炎,老妈哪肯放过这个机会,就以我的眼角膜不能收到辐射的借口,下了此政策:
政策到——奉医生承运,老妈诏曰:由于寇宏微的眼角膜发炎,眼睛需要保养,不能收到辐射的攻击,由此,电视啊、电脑啊、手机啊这些有辐射的东西一律没收,动画片《神厨小福贵》不能再看,再看者,罚每日做眼保健操20遍。 钦此
我的对策NO.1:哼!老妈竟然用我的眼角膜发炎作为借口,断绝了我和有辐射的电视的来往。呵呵,这可难不倒我,老妈只是说眼睛不能接触辐射,没有直接说不能看电视,嘿嘿……
恰好,我们的科学课正在学习镜子的反光原理,镜子能反光,镜子能反射图像,那难不成镜子还会反辐射吗?哈,我为何不利用镜子能反射图像的原理来对付老妈呢?
“锅碗瓢盆里来朗朗乾坤大……”寇宏微利用镜子的反射原理看电视。
“嘭!”关门声。老妈回来了。走进卧室。“又在看电视!儿子我怎么给你说的?电视有辐射,对你的眼角膜……”“哎哎哎,老妈,打住打住,你没看见卧室用镜子看的吗?镜子那不成还会反射辐射吗?”老妈无语。
老妈政策NO.2:老妈的政策一被我的对策打败了,她自然不肯服输,又开始了想办法。随着天气的忽冷忽热,雷雨季又来了,老妈就借此机会,再下政策:
政策到——奉天气承运,老妈诏曰:由于最近经常下大雨大雷,不能开任何的电器,以免造成家电的损伤。自然,寇宏微的电视这几天也不能再看了。如果再看者,罚他拿出自己的零用钱给电视,买一份保险,电视损坏了就用他的零用钱来修复。 钦此
我的对策NO.2:这个老妈,真会找借口,唉,这老天怎么也不帮我。哼!我可不会善罢甘休的!老爸的手机不是有看电视的功能么?何不借用借用……
“别看我只是一只羊……”寇宏微利用老爸手机的电视功能看电视。
老妈突然回家。“恩?有电视声?儿子,怎么又在看电视?你没看见外面在打雷吗?电视损坏了可要垫你的零用钱哦……”“喂喂喂喂,老妈,再次打住,请问一句,手机属于家电吗?”老妈瞧见我手中的手机,再次无语……
老妈政策NO.3:老妈连连被打败,无奈之下,只好使出杀手锏——对卧室加锁(电视机在老爸老妈的卧室里)。
政策到——奉x承运,老妈诏曰:老爸老妈的卧室是和寇宏微的卧室一样的,是私人房间,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出入的。嘿嘿,你想擅自闯入都不行,因为是加了锁的! 钦此
我的对策NO.3:哟呵!利用锁来防我看电视,我也有对策!
嘿嘿,各位同学的电话我都熟知一二,而且大多数都是电视迷哦。每晚19:00,一个电话打过去,让同学将话筒对准电视的音响就行了。虽然没有画面,但听到声音当然画面就在脑海里浮现了
政策VS对策风波已过,现在,我已经能控制好自己看电视的时间了,“圣旨”类似的政策也自然再也没有了!
展开全部
给你三篇2005年的申论范文,以供参考。
申论写作参考范例(1)
决不能用损害群众利益的方式搞建设
湖南省嘉禾县强制拆迁和陕西省周至县非法圈占耕地违法违规事件,有关责任人已经
受到了严肃处理(有关报道见第二版)。这两起事件都是地方政府滥用行政权力、用损害
群众利益的方式搞建设的典型案例。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需要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和适度的建设规模,拆迁
和征地都是必要的。但是,各地区、各部门必须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
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从维
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出发,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坚决纠正
城镇房屋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和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
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践证明,做到了这一点,就
会形成社会效益、企业利益和个人权益共赢的局面,反之,片面追求建设速度,片面强调
降低成本,超越了资源环境和群众承受能力,其代价必然是损害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征地
拆迁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做到决不能因为地方财力有限,就降低拆迁和土地征
用补偿安置标准;决不能为了招商引资,满足开发商的要求,而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决
不能为了要政绩、谋形象,用损害群众利益的方式搞建设。
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为规范房屋拆迁和土地征用,维护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
正确履行职责,实现从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到依靠法律手段管理的根本性转变。决不能
以政府行为替代市场行为,决不能以行政命令替代法定程序,决不能片面强调为政府的“
重点工程”让路而破坏拆迁和土地征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必须坚持量力而行。各级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
端正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承受能力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城市
建设规模和土地征用规模。坚决制止脱离实际,大规模投资建设行政中心、中央商务区、
会展(博览)中心、大草坪、大广场、宽马路等盲目攀比、贪大求洋、劳民伤财的“形象
工程”、“政绩工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按客观规律办
事,一切按勤俭节约原则办事。
加强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管理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
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从这两起事件中
深刻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引以为戒。把控制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规模作为落实
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措施和确保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今年政府工作的重要
任务,列为廉政建设专项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依法行政,严格依据城市建设规划,合理
确定拆迁和土地征用规模,规范审批程序,完善补偿安置政策,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
顿,坚决查处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中违法违规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件,坚决维护中
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申论写作参考范例(2)
严守考纪 诚信做人
在全国高考前夕,教育部出台《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这一办法对考生和监
考工作人员可能发生的违规行为及处罚等都做了明确规定,深得民心,受到考生和家长们
的普遍欢迎。
近几年,考试中的作弊和违规现象愈演愈烈,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从大中小学日常
考试延伸到普通高考,从招工招干考试延伸到各类专业技术职称考试,从在校学生作弊发
展到公职人员作弊,从考生作弊发展到监考等工作人员合伙作弊、集体作弊,从一般夹带
“小抄”变成利用现代化工具作弊。应当看到,考试舞弊已经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些
人利用各类“假文凭”混进了公务员队伍,一些人借助别人代考得到了“硕士”“博士”
学位。特别令人忧虑的是,这些现象威胁了国家教育统一考试的权威性、公正性和严肃性
,损害了群众切身利益,败坏了社会风气。
高考对考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十年寒窗,日日苦读,就是为了考出好成绩,考上好
大学。有人临场发挥正常,取得了高分;有人未能发挥水平,成绩不理想,这都是正常的
。无论考得好坏,考试对每个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上大学的机会对每个人也都是均等的。
考试既是对一个人成绩的检验,也是对公平的检验。如果有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就是
对其他人的不公平,就等于通过不正当手段,剥夺了别的考生应有的权利,窃取了别人上
大学的机会。这是对考生最大的不公平不公正。
作弊不仅危害考场秩序,也败坏社会信用。一个社会的诚信是由各个方面构成的。诚
实守信是对人的基本要求,更是大学生必备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无信不立。”讲诚信的
人越多,社会诚信水平就会越高。人在社会中,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否则个人就失去立
身之本,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规。诚信考试是学生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考风考纪是社会诚
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今年高考起,每位考生都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希望考生有诺必践
,遵章守纪,向社会交上一份诚实答卷。
消除考试中各种作弊违规现象,既要加强考风考纪建设,加大对替考及利用各种手段
作弊的防范和查处力度,又要把诚信考试作为治理教育环境的一项系统工程,加大对诚信
、守规、守纪、守法考试的宣传力度,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有效监督,营造“诚信考
试光荣、作弊违纪可耻”的社会风尚,使神圣的考场真正成为平等竞争的“赛场”。
高考在即,700多万考生经历了多年的学习,将面临实战检验。这是考生们施展个人才
华的重要时刻,更是考生们人生中的重要时刻。衷心祝愿每一个考生都能正常发挥,取得
佳绩,以实际行动为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申论辅导系列之十:申论写作参考范例(3)
人民时评:根治“慢作为”为政府机关提速
武汉市法制办传来消息,武汉市相关政府部门将采用“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
制度”,来对付公务员的“慢作为”。
在社会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政府系统在工作作风转变
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一些干部作风态度差,中心意识、服务意识不强,
不作为,慢作为,甚至乱作为。
眼下,各级政府正在积极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公务员的“不作为、乱作为”成
为监督的焦点,然而公务员“慢作为”却因为种种原因一度被忽视。有人对“慢作为”这
样解释:习惯于按部就班,不论问题的难易缓急,都是研究研究,请示领导后再答复,使
一些当天可以处理的事宜不能迅速处理。
其实,“慢作为”和“不作为”、“乱作为”在本质上并没什么不一样。它们与中纪
委三次全会提出的“四大纪律”、“八项要求”格格不入,与公务员的基本要求格格不入
,损害政府的机体和功能,降低行政效率水平,影响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甚至从某
种意义上说,“慢作为”比“不作为”、“乱作为”更可怕。因为“慢作为”比较隐蔽,
难以被察觉,即便被察觉了,也难以给予“定罪”。换句话说,“慢作为”就像是糖尿病
,看起来没事,可实质上隐患大,并很可能会危及到“生命”,即政府机体功能的正常运
转。
因此,对“慢作为”的治理势在必行,但更应该提前着手,趁在“病入膏肓”之前。
如今,为了解决“慢作为”带来的危害,武汉市相关政府部门明确提出,将在系统内实施
首问负责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度:凡本部门的事情,部门内任何一职员都要给当事人明确的
答复并限时办理。这种为人民服务、对民众负责的态度和举措显然值得肯定和借鉴。
然而,要彻底根治“慢作为”,仅仅依靠“首问负责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度”显然
不够,还需要根据工作特点,找准薄弱环节,细化、完善公务员的相关考核标准和措施办
法。比如,规范处理一些没有明确处理时限的工作;统一一些既怕不作为,又怕乱作为,
公务员自身又把握不定的复杂问题的处理原则等。与此同时,各级监察机关作为政府行使
监察职能的专门机构,要加强对政府部门履行职责的监督检查。
人们常说,社会在转型,政府需再造。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应该是有限政府、有效政府
、服务政府、透明政府、责任政府等等。不管对政府的要求和目标如何定位,我们都可以
看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该讲效率,应该有责任意识,应该为人民服务。在政府具体行
为的落实过程中,只有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一项制度有效执行的参照标杆,民意与政情才可
能通过一些小小的平台实现无缝对接。从这个意义上讲,细节造就现代政府。正如交易成
本经济学大师奥利弗·威廉姆森所言:“行动在于细节”。
其实,民众衡量政府所提出的一项服务改革措施的标准很简单,就是看政府如何做,
是否做得比以前更好,如果没做好如何实现改进。可以说,细节在时刻考量着每一个政府
公务员的服务水平,也深深地影响着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代化需要现代政府,现代政府推进现代化。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但并不意味着
告别了“短缺社会”,与现代化的经济社会相比,我们在许多供给上过剩的同时,却面临
着许多“短缺”:短少信用、短少人才、缺少市场秩序等等。可对于转型时期的政府而言
,缓解乃至消除社会"短缺"服务,为政府机关提速应该是其努力的最明确方向;而要实现
这一切,就应该从根治“慢作为”开始。
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一)论点
(1)什么是论点: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2)论点有几个:一篇文章的论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不止一个。如果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论点。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
(3)论点的位置: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即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4)论点的呈现方式: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5)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要注意:
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谎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
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到、新颖。
(二)论据
(1)什么是论据: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2)论据的类型:①事实的材料,②理论的材料。
①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a. 具体的事例,b.概括的事实,c. 统计数字,d. 亲身经历、感受。
②作为论据的理论材料,可以是a.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b. 民间的谚语和俗语,C.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3)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一致。
(三)论证
(1)什么是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
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论证的自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论证的类型: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①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3)基本的论证方法:包括三大类五种:归纳法、例证法、演绎法、类比法、对比法。
①归纳法。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之归纳法,后者我们称为例证法。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②演绎法。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如大前提“凡金属都可以导电”、小前提“铁是金属”、结论“所以铁能导电”。
③比较法。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二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对比法是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4)驳论方法:驳论有三种方法,即①反驳论点、②反驳论据、③反驳论证。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效果。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①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②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点论据必须引出错误的论点。③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矛盾等等。
申论写作参考范例(1)
决不能用损害群众利益的方式搞建设
湖南省嘉禾县强制拆迁和陕西省周至县非法圈占耕地违法违规事件,有关责任人已经
受到了严肃处理(有关报道见第二版)。这两起事件都是地方政府滥用行政权力、用损害
群众利益的方式搞建设的典型案例。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需要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和适度的建设规模,拆迁
和征地都是必要的。但是,各地区、各部门必须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
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从维
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出发,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坚决纠正
城镇房屋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和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
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践证明,做到了这一点,就
会形成社会效益、企业利益和个人权益共赢的局面,反之,片面追求建设速度,片面强调
降低成本,超越了资源环境和群众承受能力,其代价必然是损害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征地
拆迁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做到决不能因为地方财力有限,就降低拆迁和土地征
用补偿安置标准;决不能为了招商引资,满足开发商的要求,而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决
不能为了要政绩、谋形象,用损害群众利益的方式搞建设。
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为规范房屋拆迁和土地征用,维护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
正确履行职责,实现从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到依靠法律手段管理的根本性转变。决不能
以政府行为替代市场行为,决不能以行政命令替代法定程序,决不能片面强调为政府的“
重点工程”让路而破坏拆迁和土地征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必须坚持量力而行。各级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
端正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承受能力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城市
建设规模和土地征用规模。坚决制止脱离实际,大规模投资建设行政中心、中央商务区、
会展(博览)中心、大草坪、大广场、宽马路等盲目攀比、贪大求洋、劳民伤财的“形象
工程”、“政绩工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按客观规律办
事,一切按勤俭节约原则办事。
加强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管理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
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从这两起事件中
深刻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引以为戒。把控制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规模作为落实
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措施和确保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今年政府工作的重要
任务,列为廉政建设专项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依法行政,严格依据城市建设规划,合理
确定拆迁和土地征用规模,规范审批程序,完善补偿安置政策,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
顿,坚决查处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中违法违规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件,坚决维护中
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申论写作参考范例(2)
严守考纪 诚信做人
在全国高考前夕,教育部出台《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这一办法对考生和监
考工作人员可能发生的违规行为及处罚等都做了明确规定,深得民心,受到考生和家长们
的普遍欢迎。
近几年,考试中的作弊和违规现象愈演愈烈,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从大中小学日常
考试延伸到普通高考,从招工招干考试延伸到各类专业技术职称考试,从在校学生作弊发
展到公职人员作弊,从考生作弊发展到监考等工作人员合伙作弊、集体作弊,从一般夹带
“小抄”变成利用现代化工具作弊。应当看到,考试舞弊已经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些
人利用各类“假文凭”混进了公务员队伍,一些人借助别人代考得到了“硕士”“博士”
学位。特别令人忧虑的是,这些现象威胁了国家教育统一考试的权威性、公正性和严肃性
,损害了群众切身利益,败坏了社会风气。
高考对考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十年寒窗,日日苦读,就是为了考出好成绩,考上好
大学。有人临场发挥正常,取得了高分;有人未能发挥水平,成绩不理想,这都是正常的
。无论考得好坏,考试对每个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上大学的机会对每个人也都是均等的。
考试既是对一个人成绩的检验,也是对公平的检验。如果有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就是
对其他人的不公平,就等于通过不正当手段,剥夺了别的考生应有的权利,窃取了别人上
大学的机会。这是对考生最大的不公平不公正。
作弊不仅危害考场秩序,也败坏社会信用。一个社会的诚信是由各个方面构成的。诚
实守信是对人的基本要求,更是大学生必备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无信不立。”讲诚信的
人越多,社会诚信水平就会越高。人在社会中,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否则个人就失去立
身之本,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规。诚信考试是学生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考风考纪是社会诚
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今年高考起,每位考生都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希望考生有诺必践
,遵章守纪,向社会交上一份诚实答卷。
消除考试中各种作弊违规现象,既要加强考风考纪建设,加大对替考及利用各种手段
作弊的防范和查处力度,又要把诚信考试作为治理教育环境的一项系统工程,加大对诚信
、守规、守纪、守法考试的宣传力度,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有效监督,营造“诚信考
试光荣、作弊违纪可耻”的社会风尚,使神圣的考场真正成为平等竞争的“赛场”。
高考在即,700多万考生经历了多年的学习,将面临实战检验。这是考生们施展个人才
华的重要时刻,更是考生们人生中的重要时刻。衷心祝愿每一个考生都能正常发挥,取得
佳绩,以实际行动为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申论辅导系列之十:申论写作参考范例(3)
人民时评:根治“慢作为”为政府机关提速
武汉市法制办传来消息,武汉市相关政府部门将采用“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
制度”,来对付公务员的“慢作为”。
在社会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政府系统在工作作风转变
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一些干部作风态度差,中心意识、服务意识不强,
不作为,慢作为,甚至乱作为。
眼下,各级政府正在积极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公务员的“不作为、乱作为”成
为监督的焦点,然而公务员“慢作为”却因为种种原因一度被忽视。有人对“慢作为”这
样解释:习惯于按部就班,不论问题的难易缓急,都是研究研究,请示领导后再答复,使
一些当天可以处理的事宜不能迅速处理。
其实,“慢作为”和“不作为”、“乱作为”在本质上并没什么不一样。它们与中纪
委三次全会提出的“四大纪律”、“八项要求”格格不入,与公务员的基本要求格格不入
,损害政府的机体和功能,降低行政效率水平,影响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甚至从某
种意义上说,“慢作为”比“不作为”、“乱作为”更可怕。因为“慢作为”比较隐蔽,
难以被察觉,即便被察觉了,也难以给予“定罪”。换句话说,“慢作为”就像是糖尿病
,看起来没事,可实质上隐患大,并很可能会危及到“生命”,即政府机体功能的正常运
转。
因此,对“慢作为”的治理势在必行,但更应该提前着手,趁在“病入膏肓”之前。
如今,为了解决“慢作为”带来的危害,武汉市相关政府部门明确提出,将在系统内实施
首问负责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度:凡本部门的事情,部门内任何一职员都要给当事人明确的
答复并限时办理。这种为人民服务、对民众负责的态度和举措显然值得肯定和借鉴。
然而,要彻底根治“慢作为”,仅仅依靠“首问负责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度”显然
不够,还需要根据工作特点,找准薄弱环节,细化、完善公务员的相关考核标准和措施办
法。比如,规范处理一些没有明确处理时限的工作;统一一些既怕不作为,又怕乱作为,
公务员自身又把握不定的复杂问题的处理原则等。与此同时,各级监察机关作为政府行使
监察职能的专门机构,要加强对政府部门履行职责的监督检查。
人们常说,社会在转型,政府需再造。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应该是有限政府、有效政府
、服务政府、透明政府、责任政府等等。不管对政府的要求和目标如何定位,我们都可以
看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该讲效率,应该有责任意识,应该为人民服务。在政府具体行
为的落实过程中,只有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一项制度有效执行的参照标杆,民意与政情才可
能通过一些小小的平台实现无缝对接。从这个意义上讲,细节造就现代政府。正如交易成
本经济学大师奥利弗·威廉姆森所言:“行动在于细节”。
其实,民众衡量政府所提出的一项服务改革措施的标准很简单,就是看政府如何做,
是否做得比以前更好,如果没做好如何实现改进。可以说,细节在时刻考量着每一个政府
公务员的服务水平,也深深地影响着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代化需要现代政府,现代政府推进现代化。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但并不意味着
告别了“短缺社会”,与现代化的经济社会相比,我们在许多供给上过剩的同时,却面临
着许多“短缺”:短少信用、短少人才、缺少市场秩序等等。可对于转型时期的政府而言
,缓解乃至消除社会"短缺"服务,为政府机关提速应该是其努力的最明确方向;而要实现
这一切,就应该从根治“慢作为”开始。
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一)论点
(1)什么是论点: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2)论点有几个:一篇文章的论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不止一个。如果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论点。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
(3)论点的位置: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即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4)论点的呈现方式: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5)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要注意:
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谎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
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到、新颖。
(二)论据
(1)什么是论据: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2)论据的类型:①事实的材料,②理论的材料。
①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a. 具体的事例,b.概括的事实,c. 统计数字,d. 亲身经历、感受。
②作为论据的理论材料,可以是a.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b. 民间的谚语和俗语,C.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3)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一致。
(三)论证
(1)什么是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
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论证的自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论证的类型: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①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3)基本的论证方法:包括三大类五种:归纳法、例证法、演绎法、类比法、对比法。
①归纳法。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之归纳法,后者我们称为例证法。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②演绎法。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如大前提“凡金属都可以导电”、小前提“铁是金属”、结论“所以铁能导电”。
③比较法。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二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对比法是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4)驳论方法:驳论有三种方法,即①反驳论点、②反驳论据、③反驳论证。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效果。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①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②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点论据必须引出错误的论点。③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矛盾等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记叙文中各种表达方式:
记叙文以记人叙事为主,必须运用叙述和描写。但一篇记叙文只运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是不够的,难以表达浓情深意。作为“以情动人”的记叙文,不仅情感要真实,还应该是浓厚、深切的。这就要恰当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的情趣加浓,意味加深,更具感染力。
议论:指记叙文在描述事件、塑造形象的过程中,穿插进作者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和态度。
抒情: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在作文中的抒发和倾注。
议论和抒情,一般有三个作用:
1用议论抒情点题,揭示事件的深层意义,即画龙点睛。
2表达作者对人物、事件的看法、评价,阐明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3抒发一种情感,表达一种心愿。如:“啊!爸爸,亲爱的爸爸,你为什么不收下孩儿给你买的礼物呀?孩儿的心愿你可领了?啊,这就是父母对儿女的一片真情!爸爸,妈妈,你们放心吧!孩儿一定会努力的!孩儿一定会不辜负你们的期望的!”
一、记叙、描写中运用抒情和议论,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集中写,即文中的主题部分是叙述、描写,而开头、结尾部分为抒情、议论。例如:(开头)我曾经去过许多地方,但大多淡漠了,只有他却使我永生难忘。她,我的母亲,我的故乡——舟山群岛。(结尾)我终于要离开这儿了。别了,舟山群岛,我的故乡,我的母亲。我永远忘不了她!(《忘不了她》)
(结尾)人间处处有真情,这话一点也不错。虽然我失去了母爱,可世界用更多的爱来丰富了我,我感到,这世界充满爱。(《真情》)
这样集中抒情议论,能起到紧扣题目,照应开头的作用,还能深化主题,引起共鸣。
二、穿插写,即文章从头至尾基本上边描写、叙述,边抒情、议论。这种把人、事、情、理结合起来,夹叙夹议,更能收到表情达意的效果。
例文赏析:《一件小事》
[头]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要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但是有一件小事,却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尾]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的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怎样才能使抒情真实感人
抒情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在文章中的具体抒发和表露。一篇文章,如果能恰如其分的抒发作者自己对事物的真挚感受和强烈情感,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正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一切作品要写的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歌唱出来的。怎样才能使情感表达的真挚、自然、感人。
具体的几种方法:
1寓抒情于叙述之中
要想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准确的表达透彻,那么对所叙述的事情首先要有真情,要把自己聚集在内心的感受渗透在对事件叙述的每一句话,流露于遣词造句的字里行间,使叙事、抒情浑然成为一体,不致游离,才能真正感动自己,感动别人。
如抒发的是上大学的儿子和妈妈离别时母子间的依依深情。“妈妈的一举一动是如此的轻柔缓慢,把儿子的全部衣服一件件展开,轻轻拂平,再整整齐齐的叠好,然后小心的放入衣箱内。她就这样默默地、细心的抚摩着、折叠着、整理着,仿佛要把自己对儿子的一片的爱心、一缕深情储蓄在这衣服里。”表面写的是妈妈的动作,实际上字里行间跳动的是一颗爱心!
再如:“一觉醒来,我伫立在窗前,望着办公室里王老师伏案耕耘的身影,心里默念着:老师啊,老师,你也该休息了!你那瘦弱多病的身体,禁得住这么熬吗?”平时的言语充溢着对老师的敬仰。
2寓抒情于描写之中
所谓“寓抒情于描写之中”,就是说要把自己对自然景物的喜、怒、哀、乐蕴涵着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练习:比较下面文字,并说说它们的优劣:
[甲]春天到了,山上的小草发出了绿芽,村边已经解冻,河水哗哗的流着,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面对此情此景,我的心都“醉”了,啊!家乡,你是那么可爱呀!
[乙]春天到了,山坡上的小草冒出了嫩绿的新芽,河水欢快地流着,一只只燕子从河面上掠过,清澈的河水映照出它们轻盈灵活的身影。朋友,假如你漫步在这山前,你一定会留连忘返;假如你喝上一捧这清凉的河水,你一定会感到无比的甘甜。
3寓抒情于议论之中
在记叙文当中,为了把自己对所记叙的事物的认识、感受表达清楚,常常要采取夹叙夹议的手法。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升华,而要想把这“华”升到一定的高度,“升”出真情实感,仅靠单纯地、枯燥的议论不行,仅靠无休止的“呻吟”,没完没了的“抒情”也不行,而必须把议论与抒情有机的结合起来,寓抒情于议论之中,这样才能显得贴切、自然、真实。
如:“蚕儿吐出的又细又软的丝,把自己裹了一层又一层,结成椭圆形的茧,它就在里面吐啊,吐啊……直到最后。啊!春蚕,你就是这样结束了你短暂的一生!”
“你为了造福于人类,宁愿牺牲自己,这是多么高尚的精神啊!”
“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香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是多么高尚啊!”
以上三句分别表达这样的感情?
注意事项:
1要尽可能的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或者亲身经历的并有深刻感受的题材来写。
2要说真话,讲真情,不粉饰,不做作。
3 用词要通俗易懂,朴实无华,不能故弄玄虚,瞎编硬造一些生僻词语。
记叙文以记人叙事为主,必须运用叙述和描写。但一篇记叙文只运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是不够的,难以表达浓情深意。作为“以情动人”的记叙文,不仅情感要真实,还应该是浓厚、深切的。这就要恰当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的情趣加浓,意味加深,更具感染力。
议论:指记叙文在描述事件、塑造形象的过程中,穿插进作者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和态度。
抒情: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在作文中的抒发和倾注。
议论和抒情,一般有三个作用:
1用议论抒情点题,揭示事件的深层意义,即画龙点睛。
2表达作者对人物、事件的看法、评价,阐明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3抒发一种情感,表达一种心愿。如:“啊!爸爸,亲爱的爸爸,你为什么不收下孩儿给你买的礼物呀?孩儿的心愿你可领了?啊,这就是父母对儿女的一片真情!爸爸,妈妈,你们放心吧!孩儿一定会努力的!孩儿一定会不辜负你们的期望的!”
一、记叙、描写中运用抒情和议论,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集中写,即文中的主题部分是叙述、描写,而开头、结尾部分为抒情、议论。例如:(开头)我曾经去过许多地方,但大多淡漠了,只有他却使我永生难忘。她,我的母亲,我的故乡——舟山群岛。(结尾)我终于要离开这儿了。别了,舟山群岛,我的故乡,我的母亲。我永远忘不了她!(《忘不了她》)
(结尾)人间处处有真情,这话一点也不错。虽然我失去了母爱,可世界用更多的爱来丰富了我,我感到,这世界充满爱。(《真情》)
这样集中抒情议论,能起到紧扣题目,照应开头的作用,还能深化主题,引起共鸣。
二、穿插写,即文章从头至尾基本上边描写、叙述,边抒情、议论。这种把人、事、情、理结合起来,夹叙夹议,更能收到表情达意的效果。
例文赏析:《一件小事》
[头]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要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但是有一件小事,却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尾]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的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怎样才能使抒情真实感人
抒情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在文章中的具体抒发和表露。一篇文章,如果能恰如其分的抒发作者自己对事物的真挚感受和强烈情感,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正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一切作品要写的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歌唱出来的。怎样才能使情感表达的真挚、自然、感人。
具体的几种方法:
1寓抒情于叙述之中
要想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准确的表达透彻,那么对所叙述的事情首先要有真情,要把自己聚集在内心的感受渗透在对事件叙述的每一句话,流露于遣词造句的字里行间,使叙事、抒情浑然成为一体,不致游离,才能真正感动自己,感动别人。
如抒发的是上大学的儿子和妈妈离别时母子间的依依深情。“妈妈的一举一动是如此的轻柔缓慢,把儿子的全部衣服一件件展开,轻轻拂平,再整整齐齐的叠好,然后小心的放入衣箱内。她就这样默默地、细心的抚摩着、折叠着、整理着,仿佛要把自己对儿子的一片的爱心、一缕深情储蓄在这衣服里。”表面写的是妈妈的动作,实际上字里行间跳动的是一颗爱心!
再如:“一觉醒来,我伫立在窗前,望着办公室里王老师伏案耕耘的身影,心里默念着:老师啊,老师,你也该休息了!你那瘦弱多病的身体,禁得住这么熬吗?”平时的言语充溢着对老师的敬仰。
2寓抒情于描写之中
所谓“寓抒情于描写之中”,就是说要把自己对自然景物的喜、怒、哀、乐蕴涵着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练习:比较下面文字,并说说它们的优劣:
[甲]春天到了,山上的小草发出了绿芽,村边已经解冻,河水哗哗的流着,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面对此情此景,我的心都“醉”了,啊!家乡,你是那么可爱呀!
[乙]春天到了,山坡上的小草冒出了嫩绿的新芽,河水欢快地流着,一只只燕子从河面上掠过,清澈的河水映照出它们轻盈灵活的身影。朋友,假如你漫步在这山前,你一定会留连忘返;假如你喝上一捧这清凉的河水,你一定会感到无比的甘甜。
3寓抒情于议论之中
在记叙文当中,为了把自己对所记叙的事物的认识、感受表达清楚,常常要采取夹叙夹议的手法。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升华,而要想把这“华”升到一定的高度,“升”出真情实感,仅靠单纯地、枯燥的议论不行,仅靠无休止的“呻吟”,没完没了的“抒情”也不行,而必须把议论与抒情有机的结合起来,寓抒情于议论之中,这样才能显得贴切、自然、真实。
如:“蚕儿吐出的又细又软的丝,把自己裹了一层又一层,结成椭圆形的茧,它就在里面吐啊,吐啊……直到最后。啊!春蚕,你就是这样结束了你短暂的一生!”
“你为了造福于人类,宁愿牺牲自己,这是多么高尚的精神啊!”
“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香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是多么高尚啊!”
以上三句分别表达这样的感情?
注意事项:
1要尽可能的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或者亲身经历的并有深刻感受的题材来写。
2要说真话,讲真情,不粉饰,不做作。
3 用词要通俗易懂,朴实无华,不能故弄玄虚,瞎编硬造一些生僻词语。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记叙文都不会写?
议论文常用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论、本论、结论)
记叙文:(1)记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写人: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心理活动、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3)记叙的顺序,可以顺叙(按时间顺序)也可以倒叙(把结果写在前头)还可以插叙和补叙。
说明文:可以按时间 顺序写,也可以按空间顺序写,还可以按逻辑顺序写。(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从现象到本质、从因到果、从果到因、从简单到复杂、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从功能到用途等等)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只要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你爱怎么写就怎么写。
小说:按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写:(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如果有序幕,写在“开端”之前。如果有尾声,写在结局之后
话题作文:你选择什么文体,就按什么文体的结构写。
范文:
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
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一面》。
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
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白杨礼赞》。
议论文常用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论、本论、结论)
记叙文:(1)记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写人: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心理活动、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3)记叙的顺序,可以顺叙(按时间顺序)也可以倒叙(把结果写在前头)还可以插叙和补叙。
说明文:可以按时间 顺序写,也可以按空间顺序写,还可以按逻辑顺序写。(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从现象到本质、从因到果、从果到因、从简单到复杂、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从功能到用途等等)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只要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你爱怎么写就怎么写。
小说:按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写:(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如果有序幕,写在“开端”之前。如果有尾声,写在结局之后
话题作文:你选择什么文体,就按什么文体的结构写。
范文:
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
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一面》。
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
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白杨礼赞》。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
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一面》。
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
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白杨礼赞》。
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一面》。
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
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白杨礼赞》。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