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问题,为什么大家都佩服勇敢的人??

为什么大家都佩服勇敢的人??要从心理学层面解答剖析出最根本的原因求高人!!!佩服这种感觉的心理学机制????... 为什么大家都佩服勇敢的人??

要从心理学层面解答

剖析出最根本的原因

求高人!!!
佩服这种感觉的心理学机制????
展开
 我来答
解读心理学
2009-10-25 · TA获得超过4.5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8769
采纳率:57%
帮助的人:6208万
展开全部
为什么大家都佩服勇敢的人:因为勇敢是人的本能冲动或者说生命冲动的一种满足,而每个人都想满足自己的生命冲动。但是,由于人的生命冲动时常因其趋向不合时宜,因而往往容易受到复杂理性的抑制,结果得不到直接的发泄,由此而导致心理的个体所处的状态就是欲求不满。
对于心理的个体而言,欲求不满往往是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因为这些受到复杂理性抑制的生命冲动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它们只是被复杂理性暂时从清醒的意识中排斥出去,退行到心理结构的潜意识状态,也就是说它们仍然停留在个体的潜意识中。
由于作为心理能量和内在动力,生命冲动的根本目的也就是寻求快乐、满足是永远不会发生改变的,生命冲动总是在“快乐原则”下活动,这种“快乐原则”就是要消除心理过程的某种不愉快的紧张状态,避免不愉快而产生愉快,因而生命冲动尽管处在严厉的抑制之下也总是以它按捺不住的永恒的冲动力和渗透力时刻伺机寻找发泄的途径,竭力施加影响于意识和行为,否则心理的个体就不能经常达到某种心理状态的暂时平衡。正是因为这种在常态时不能进行到底,寻求快乐的要求未能够如愿以偿的生命冲动存在,使得心理的个体经常处于一种不舒服的、紧张的、受压迫的焦躁不安状态,所以我们通常把这种受到复杂理性抑制的生命冲动称之为焦虑。
焦虑是引起个体行为中的紧张状态的力量,是促使个体去减少这种紧张状态的动力。因而,心理的个体要想实现其心理结构的某种暂时平衡恢复其心理结构的某种初始状态,就必须通过复杂理性发展起许多保护性的补救方式亦即所谓防御机制来应付焦虑,将焦虑成功地加以改造使其以对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无不利的形式渲泄出来获得适当满足,否则如果心理的个体不能适当地应付焦虑,将焦虑的根源转移出去以解脱痛苦、寻求快乐,那么这种焦虑就会变成一种创伤,而这种创伤一旦极度发展即会导致个体由于再也无力耐受焦虑使得焦虑最终成为引发某种精神病症的根由。
防御机制有多种方式。抵抗是所有防御机制的基础和最基本的方式。关于抵抗的概念我们可以表述为:不愉快的情绪经验或观念一旦被复杂理性抑制出意识之外,即被极力阻止再度重新进入意识。
抵抗从本质上说是复杂理性的一种功能,其作用即在于使得焦虑能够放弃其最初的对象并使生命冲动心理能量的退行过程成为可能。很显然,抵抗是同痛苦的情绪经验联系着的。避免唤醒情绪经验中的痛苦是抵抗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情绪经验中的痛苦深藏在潜意识中,愈是痛苦的就是被抑制得愈厉害的。它们一旦被相关的心理因素唤起便成为一种反抗的倾向,从而导致抵抗的发生。
因而,抵抗的原因或实质其实就是抑制,或者说抑制是唯一能恰当说明为什么会产生抵抗的原因。抵抗的力量和抑制的力量是同等的。抵抗某种情绪经验重新回到意识中的力量其实也就是当初把它抑制到潜意识中并设法使之遗忘的力量。
由此可见,要想把某种被抑制的情绪经验重新提升到意识中来,则需要花很大的力量去克服心理的个体的这种内在的抵抗。只有当把某种被抑制的痛苦的情绪经验提升到意识领域中来的力量超过抵抗的力量时,原先被抑制的情绪经验才可能得以突破束缚而重新返回到个体清醒的意识中来。
与心理的抵抗过程密切相关的行为心理机制就是酸葡萄机制。作为一种避免不愉快的情绪经验重新闯入意识中来的防御方式,抵抗是以逃避欲求不满的现实为特征的,抵抗犹如打麻将牌在根本无法取胜时只抛安全牌,逃避开胜负之事,因而从行为的效果来看,尽管抵抗本身并不能将本质带有痛苦成分的焦虑的心理能量有效地释放出去,但它也决不会像强求实现焦虑的最初目的那样可能会对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造成很大的伤害,正是基于这种对实现焦虑的最初目的的行为的否定,使得心理的个体在抵抗过程中总是趋向于将现状或事物“改头换面”以求合理化,极力否认现状或事物的价值以消除令人不快的感受,避免焦虑再度以某种合目的的形式与之发生联系从而慎求无咎,这种行为心理机制同伊索寓言《酸葡萄》中描写的一只饥饿难耐的狐狸望着葡萄架上那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紫葡萄垂涎欲滴,它憋足劲儿往上跳,结果只扯落了几小片叶子而葡萄依旧挂在藤架上,由于连试了好几次都无法摘到,最后狐狸只得咽下口水悻悻地转身离去,为了维持自己的面子,掩饰一无所获的失败感即边走边自我解嘲说,“这些葡萄肯定不会像我当初想像的那样,一定是酸的,它们还没有成熟呢,吃了会坏牙”这个故事类似,因而我们称之为酸葡萄机制。像有人想当官却又不得志,就说自己根本就未曾想过要当官往上爬,无官一身轻落个得享清福;有人想找一个多赚点钱的工作却又没那个本事,便说自己图个工作轻松自在逍遥,不愿为多赚几个小钱弄得整天人不像人辛辛苦苦;有人非常渴望获得某个奖项却又未能如愿以偿,即转而讥讽这个奖项如何如何的不值钱,自己是怎样怎样地瞧它不起等等,即是酸葡萄机制的突出表现。
由于每一种被抑制的生命冲动都有其痛苦的一面,因而抵抗实质上是复杂理性的一种用来避免个体自身情绪痛苦的保护方式。复杂理性通常是借助自居作用来实现抵抗这一功能的。
所谓自居作用是指复杂理性在其内部建立一个对象使它从复杂理性中分离出来,用来替换、取代个体本身,也就是说复杂理性以替代对象自居,使焦虑向替代对象移去,结果是好像焦虑发生在这个替代对象身上而并非发生在心理的个体自己身上一样,从而使焦虑的最初对象更容易被抛弃,使焦虑不能冲出前意识、不能直接进入意识成为可能。
自居作用实际上是复杂理性借助替代对象以使焦虑得以彻底与环境脱钩,使焦虑不能顺利进入意识领域之内的一种机制。这个复杂理性在其内部建立的替代对象,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理性典范是使焦虑能够放弃它的最初目的的唯一条件。
理性典范是个体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从支配性的角度看,理性典范是受完美原则支配的。理性典范主要是指那些个体意象格局向复杂理性提出的最完美的要求,包括人格各方面的和谐、充实和完全,可以说是心理的个体的一种以实现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为目的的理想。
理性典范的产生是必然的,理性典范的起源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作用的结果:一个是生物本性,另一个则是社会禁忌。
从生物本性来看,理性典范是由生命冲动受到抑制而逐渐形成的,它根源于生命冲动的本能,生命冲动的唯一目标即在于求乐也就是以追求快乐为目的,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尽管生命冲动在受到复杂理性抑制的情况下难以实现直接的快感的满足,往往是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但是生命冲动的唯乐原则却始终占优势,生命冲动总是以获得完全发泄的快感为其终极目的,因而作为一种恢复事物某种最初状态的需要,生命冲动虽然处在严厉的抑制之下也时刻伺机寻找发泄的途径,否则心理的个体也就不能经常达到某种心理状态的暂时平衡,正是基于这种生物的本性,一种恢复事物某种最初状态的需要,使得心理的个体逐渐在复杂理性中形成这样一种能力:它从周围环境的影响中收集起环境对复杂理性提出的而简单理性始终未能达到的要求并使之从复杂理性中分离出来,这也就是我们称之为理性典范的东西,结果是当心理的个体不能通过简单理性本身使生命冲动得到直接满足时就有可能从那个已从复杂理性中分化出来的理性典范中寻得快乐满足;
从社会禁忌来看,理性典范反映了心理的个体所从中生存的那个环境向个体提出的行为准则和外在要求,作为抑制生命冲动获得直接满足的外部力量,这种行为准则和外在要求最早主要是来自父母的规范,以后则由教师或其他权威人士替代了父母的角色进而推及兄弟姐妹、邻居玩伴、亲朋好友等等“重要的其他人”,由此而形成带有强迫特点的专制命令形式的社会禁忌,社会禁忌是外部世界的代表现实的代表,社会禁忌总是用一系列奖励和惩罚所教导的行为规则规范心理的个体,极力将个体予以同化进去,为了顺应社会禁忌以实现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慎求无咎,心理的个体便以社会禁忌为榜样,借助社会禁忌的抑制力量在自身建立起同样的抑制力量作为内部世界的代表,凌驾于简单理性之上以强有力地控制被抑制的生命冲动从而形成理性典范,“得到奖赏的”即有利于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的行为所教导的行为准则和外在要求成为楷模的一部分,而楷模则是自我理想(按:ego-ideal,指要求个体自身的行为符合自身理想的标准,如个体所作所为符合自身的自我理想时就会感到骄傲)的一部分,所谓自我理想是指要求个体自身的行为符合自身理想的标准,如个体所作所为符合自身的自我理想时就会感到骄傲;“受到惩罚的”即不利于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的行为所教导的行为准则和外在要求成为批判能力的一部分,而批判能力则是良心(按:conscience,指规定个体自身的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如个体所作所为违反了自身的良心就会感到愧疚)的一部分。一旦以自我理想和良心为要素集合而成的理性典范成为个体复杂理性的范型,则心理的个体的行为就不再像起初的行为那样是由社会禁忌来控制而是由理性典范来决定,作为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理性典范同社会禁忌一样经常表现为构成对生命冲动实现完全满足的障碍,理性典范的主要职能即在于指导复杂理性对受到抑制的生命冲动实行支配和统治并在环境允许的时候将生命冲动成功地予以改造,使其以对个体意象格局居中守正无不利的形式得到最后满足从而实现保护和拯救的功能。
尽管复杂理性试图通过自居作用来控制焦虑并把它归于自己掌握,但是应当看到作为在潜意识内潜伏的强烈的本能冲动焦虑的活力并不能被复杂理性完全控制住。复杂理性对焦虑的控制从根本上说是没有力量的,是极其有限的。因为复杂理性的力量不过是借助理性典范的影响对焦虑和它的趋向施加压力,努力用“现实原则”替代在焦虑中自由地占支配地位的“快乐原则”,而理性典范的影响是根本不可能改变焦虑的本能倾向的。
由此可见,自居作用的发生只能是暗示了“焦虑寻求直接快乐的要求的暂时放弃”。这种放弃之所以是暂时的,是因为理性典范并不一定始终带领复杂理性进行抵抗。一方面抵抗本身绝无可能满足焦虑寻求快乐的目的以使个体恢复其自身生理上、心理上的某种暂时平衡,从而实现复杂理性的终极目的;另一方面过度的抵抗往往可能成为导致个体产生心理失衡的根由。
从本能控制的观点来说,从慎求无咎的观点来说,理性典范是力求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的。正因为理性典范总是代表每一个力求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的维护者,代表着每一种慎求无咎的限制,因而一旦环境允许理性典范则总是趋向于指导复杂理性放弃心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内在的抵抗,为生命冲动求得完全满足排除障碍和促进发泄服务,使得从生命冲动中涌出的强有力精力贯注再一次在理性典范的对象精力贯注中发挥作用。
言归正传,大家都佩服勇敢的人,是因为勇敢的人可以被心理的个体内化成为楷模的一部分,最终实现自身愿望的满足。
匿名用户
2009-10-24
展开全部
还有一点是因为正常人都会像8L那样喜欢或者说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习惯性地把人分为几个层次。而分层的标准呢,就是根据此人的价值观、世界观...而一般人的价值观又是在社会的发展,众人的影响下产生的,受社会的“答布”所影响(参考答布效应)。
所以例如,勇敢的人的值的佩服这一类社会性的观点,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尽管许多人可能没像LZ那样去想过:为什么大家都佩服勇敢的人?但是就算是没有去仔细思考此问题,也有可能直接的把它当做是自己的价值观(可能是一种在对“勇敢的人”的知觉过程中的归纳过程中,有一种无意识推理,也有可能是某种程度上的自我暗示,很自然而然的把社会性的价值观暗示成了自己的价值观...)
所以,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也有可能是并不是自己的),人们在分层的过程中,明显地把勇敢的人分到了上层,所以又自然而然的很佩服这类勇敢的人...
所以像“因为大家都不勇敢,因为人人渴望勇敢”这些说法不一定成立,可能是因为此处的“大家”和“人人”佩服“勇敢的人”所依据的价值标准不一定是他们自己的(也许是他们认为那是自己的,但其实是属于“答布”的)。或许,这就有可能解释了为什么懦弱的人、勇敢的人、疯狂的人等等都佩服“勇敢的人”。
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像这样的情况,有的人把邱少云当做偶像,理由是觉得自己和他很像,很坚强,但实际上他碰到困难就逃避。有的人觉得自己和蒋介石很像,都有些自私,但实际上他自己并不是自私的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chengjiqing08
2009-10-20 · TA获得超过95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9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99万
展开全部
根据弗洛伊德人基本假设,人是的本性是“性”冲动,也就是说人是有一种攻击的冲动。但是性冲动(或攻击冲动)是被压制的,但是勇敢的人是从一种正当,社会认同的情况下暴发出来的,让人得到一种满足。
还有就是人有一种共同的东西,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公平,而公平是很难实现。但是英雄,让社会公平得到了一种维护,使人的心理也得到了一种满足。
高手是不会进这里的,只有鸟才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jpjiucheng
2009-10-22 · TA获得超过53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1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人人都会恐惧,勇敢的人也会有恐惧,只不过他们更会无视恐惧的存在,他们更加会面对恐惧,处理恐惧,所以我们佩服他。
对这个问题回答最好的是印度的大师 奥修,建议去读它的《勇气》 下面参考资料即是此文,绝对是从心理学层面,心灵深处的探讨。

问题问的不够专业啊,在心理学中至少我没有看到研究“佩服”的文献。以我的知识来看,佩服就是一种偶像崇拜,而偶像崇拜涉及“自我”概念,而“自我”的概念在精神分析中有所阐述。而从神经心理学和脑科学来看,关于佩服机制的问题还过于前沿。

参考资料: http://blog.ssol.net/u/72/archives/2007/1961.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Ryuuzaki2009
2009-10-22 · TA获得超过72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43
采纳率:60%
帮助的人:107万
展开全部
生存基因决定的,人类跟地球乃至宇宙所有生物一样,最深处最本能的需要是求生存,求生存就决定了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是谨慎的、是需要力量的,所以人天生就会敬佩无私的、勇敢的、智力或体力过人的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