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岳飞"的散文

要写爱国的要精品... 要写爱国的 要精品 展开
 我来答
况安青0ir
推荐于2016-12-01 · TA获得超过156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3万
展开全部
岳飞

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同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获了徽、钦二帝,北宋王朝灭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登基,是为高宗,迁都临安,建立南宋。岳飞上书高宗,要求收复失地,被革职。岳飞遂改投河北都统张所,任中军统领,在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屡建战功。后复归东京留守宗泽,以战功转武功郎。宗泽死后,从继任东京留守杜充守开封。

建炎三年(1129年),金将兀术率金军再次南侵,杜充率军弃开封南逃,岳飞无奈随之南下。是年秋,兀术继续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战而降。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今绍兴)、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胜。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三年,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得高宗奖“精忠岳飞”的锦旗。次年四月,岳飞挥师北上,击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同年十二月,岳飞又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还。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军镇压了杨么起义军,从中收编了五、六万精兵,使“岳家军”实力大增。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状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绍兴七年,岳飞升为太尉。他屡次建议高宗兴师北伐,一举收复中原,但都为高宗所拒绝。绍兴九年(1119年),高宗和秦桧与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纳贡。这使岳飞不胜愤懑,上表要求“解罢兵务,退处林泉”,以示抗议。次年,兀术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岳飞奉命出兵反击。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进占朱仙镇,距开封仅四十五里。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不敢出战。

在朱仙镇,岳飞招兵买马,连络河北义军,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直捣黄龙府。他激动地对诸将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奋,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他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

岳飞回临安后,即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绍兴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桧派人向金求和,金兀术要求“必杀飞,始可和”。秦桧乃诬岳飞谋反,将其下狱。绍兴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是年岳飞仅三十九岁。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同时被害。宁宗时,岳飞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

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略”著称。在其戎马生涯中,他亲自参与指挥了126仗,未尝一败,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 岳飞无专门军事著作遗留,其军事思想,治军方略,散见于书启、奏章、诗词等。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巴赫旧约秀
推荐于2016-07-24 · 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38
采纳率:90%
帮助的人:144万
展开全部
  岳飞的散文:
  草原遐思
  (绿清)
  不管有无史证可考,草原上的岳姓一族,是否真是民族英雄岳飞后裔。这些,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岳飞的精神早已穿越时空的遂道,跨越地域的界限,植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他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同时,更是身为岳姓一族引以为豪的先人。
  在龙里马郎坡这座高高的山顶上,天然造化形成一片宽阔平坦的高山台地草原。居住在这里的汉、苗等各姓群众,至今和睦相处。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交友结亲,繁衍生息,从未为是不同民族而发生过争战。
  人类从远古走来,不同地域不同族姓之所以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一片土壤,必有适应其生生不息的地理条件。至于这些如何去追溯,那是严谨的人文、地理、考古等各行各专业学界们追寻的课题,而并非我辈普通民众能力范围所能深究得了的。
  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龙里大草原这块万亩绿地,以其独有的风貌:开阔的天地,清新的空气,迎来了无数旅者的足迹。他们纷纷到此享受草原带给其放松的心情。除此之外,更多的游者,冥冥中总想找到一些比自然风光无限好的东西,那就是关于人、人文的精神力量。
  然而,这块上天赐予的天然绿地,却因一座千米多高的马郎坡大山所阻隔,使得生活在这里的人,沉寂在千年的孤独中,隐去了星光灿烂的东西,无法找寻到支撑起草原精神的某种力量。于是乎,透过草原今人的人文风情,整个寨子全是岳姓的岳家寨与其散落在周围村寨的岳姓一族,让人们自然地将其与岳飞这位闪耀在历史时空中精忠报国的英雄人物联系起来。他们,是否真是岳飞马放南山鼓声稀后的后辈?于是乎,关于这个姓氏、这个寨子以及先人的遗风等引来了各学术业界的追踪,有关媒体的报道,亦或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传说,岳飞被害后,其至今无法考证的某个儿孙为避“连祸”之害,逃奔躲藏到这里。之所以选择此地生活下来,就是因为看重这块高山台地,比较适合跑马练兵。作为岳飞后辈,其精忠报国的精神自然地影响着他们,要不忘征战沙场习武,有朝一日朝庭需要,仍要为国效力,让岳飞精神代代沿袭下去。以至于,二十多年前,岳姓犹为集中的岳家寨中,曾建有一个敬供岳飞的岳王庙。据一些年长的老人回忆,当时庙宇里置有秦桧跪在岳飞面前请罪的石雕像。中堂的岳飞像前香火不断。不幸的是,这个庙宇里的一切,被文革一劫所洗,留下的仅是一个破败的空荡荡的庙房。此后,在当地教学条件极其落后的情况下,这座尽管残破的房子,最后成为方圆几寨孩子念书的学堂。
  遗憾的是,顾此失彼的岳姓后人,为给膝下儿孙们创造较为理想一点的学习条件,无知地将庙宇拆除,建成现在的学校。从此,庙宇不复存在。不知现在在此念书的的孩子们,他们朗朗的读书声中,是否有一些关于教学址的影像故事……
  更为遗憾的是,关于草原上岳姓一族的族谱,也一同在文革之中散失,留给无数岳氏后姓寻根时永远的伤痛。
  倘若这些还在,我想,岳飞精神的光芒,一定会使现在的草原更加光芒四射,人们会追寻岳飞精神的力量,不远千里,风尘仆仆地赶来这里探个究竟,让草原因此而弥漫上厚重悠远的人文气息。
  然而,消逝的东西不是都可以复原的。我们不必要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去人为的刻意地复制,何况,其中的一些也仅是传说而已。一些传说之所以能长传民间,也一定有其自在的精神力量而被人们幻化、演绎成传说。最终,还是光耀中华大地的精忠报国精神力量,早已浸透每个华夏儿女的心灵。它超越地域时空的距离,让中国大地各族儿女团结一心,高歌猛进。这应是岳飞精神长存,令人振奋的沸点!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Se7enCheetol
2006-09-07 · TA获得超过81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6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书愤

陆游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病起书怀

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