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钧的《那树》的读后感 快快

400字就行... 400字就行 展开
匿名用户
2013-12-10
展开全部
〈心中的那棵树〉读后感

净微

  朋友问我暑期安排有哪些,我把要读的书单拉了出来,朋友荐我读读蒋韵的作品,给我传来一部中篇小说——〈心中的那棵树〉。

  我忘了我读到几点,总之,一个晚上读完了,我为我的阅读之慢而倍感汗颜。

  第二天,我们谈彼此的感受,朋友说:86年第一次读到她的作品,惊讶于她的韵味。以后再没读过她的作品,前两天从书摊偶然看到这篇文章,有岔路相逢的感觉。

  我没有这样的感觉,不过,我惊叹于作者的博识。我认为作者之所以有那样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渲染,离不开她对生活的观察和体味,最重要的是积累。

小说讲述的是民国初期(大概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女主人公梅巧年轻貌美,喜欢幻想,追求自我个性的张扬,男主人公大先生,即梅巧的老公,是一位教授,长梅巧十几岁,在当时的教育界可谓翘楚,可是,对老婆似乎少了温存。

  就这样,梅巧背叛了婚姻,与大先生的得意门生私奔,大先生在失落中由人撮合续娶了农村姑娘大萍,大萍粗陋得很,却也热心善良得很,她没有文化,却最终伴大先生安度晚年。

  大先生和梅巧的长女历经波折,找到生母,却见梅巧落魄至极,于是,满腔怨恨,化为乌有。

  直到粮食困难时期,梅巧度日维艰,大先生和女儿想方设法接济她们,表现了一种宽容和博大。

  有人说,蒋韵的文笔过于细腻,适合女人看,我不这么认为。小说中对乡土氛围刻画的精细,但对人物的内心,尤其是思想冲突,基本上是空白的描写。作者最突出的就是场景描写,深刻、细致。同时,作者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背叛婚姻,逃避责任,寻找真爱的道路,不一定通往浪漫的巴黎,不一定通往美丽的泰晤士河畔,很可能是一条自取其辱的死胡同。

  我不知道我的解读对不对。

  我其实很同情梅巧,她只不过不想被家庭所累,她只不过想得到欣赏和肯定,只是,这种极端的做法,使她一直在失去。失去大先生的庇护(或许她并不需要),失去旁人的尊重(所以不得不异地谋生),失去四个子女(我真的不理解,对孩子也这样残忍),失去优裕的生活(也许她没有意识到困难艰苦的生活会夺走自己和情人的健康),失去自己和情人的健康,失去梦想……

现实的残酷就是不管你的爱有多真纯,过日子需要老老实实,踏踏实实。燃烧的激情应在朴素的分分秒秒中保持温度。

  也许梅巧不会后悔,毕竟女为悦己者容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但是,责任二字的逃避,怕是她一生的痛吧。

  心中的那棵树曾经健壮,曾经伟岸,随着四季的交迭,晴雨的更替,摇落下枯叶,萎败了经脉,却也萌动着生动,绽放着希望。心中的那棵树,那份信念和执著,根深蒂固,永植生命。

  真诚希望读过它的朋友,谈谈自己的看法,我愿意向各位学习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