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由来:
国学大师钱穆于1930年到燕京大学任教,当时该校监督(相当于现在的校长)是司徒雷登。有一天,司徒雷登设家宴招待新来的教师,询问大家对学校有什么印象。
钱穆直言不讳地说:“我听说燕大是中国化的教会大学,但是来了之后却发现并非如此。比如一进校门,就有一座“M”楼,一座‘S”楼。所谓中国化,应该从名称开始。”
一席话说得大家面面相觑,十分尴尬。事后,司徒雷登专门召开校务会议,决定将“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贝公”楼改为“办公”楼。
与此同时,对于校园中的那一潭优美的湖水,因为一直没有名字,决定一并起个名字,最后决定就叫它“未名湖”,一直叫到现如今。
扩展资料:
原来未名湖一带在清朝乾隆年间是和王申的淑春园的一部分。淑春园是圆明园的附属园林之一,只是当时的淑春园并无多少可观之处,园中多为水田。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把淑春园赏给和珅,淑春园成了和珅的花园。和珅在此大兴土木,把该园周围原来的稻田、水池扩大成湖泊,并把挖出的泥土堆成小山和岛亭,建成了一处大的园林风景,当时号称“京师第一”私人园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未名湖
未名湖本无名,乃燕京大学教授钱穆于上世纪30年代在燕大任教时所起。
1930年,国学大师钱穆应邀进入燕京大学任教。一天,燕大监督司徒雷登在自己的家里设宴招待新同事。司徒雷登名为监督,实则燕大校务全由他一人主持,教育部规定校长必须任用中国人,只是徒有虚名而已。
司徒雷登问大家到校后的印象,钱穆直言不讳地说,听说燕大是中国教会大学中最中国化的,现在看来不是这样,进入校门就看见“M”楼、“S”楼(以美国捐资人姓名首字母命名),这是什么意思?哪有什么中国化?应该用中国名称才对。满座默然。
司徒雷登从善如流,于是,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一律赋以中国名称。园中有一湖,景色绝佳,大家竞相命名,但都不满意,最后干脆取名“未名湖”。
扩展资料
特点
人们从石狮守卫的北京大学西门进入,不远处便能看到一对秀丽的华表矗立在办公楼和庑殿围合的那半敞开的空间中。
继续漫步向东,无论从哪条路进入以未名湖为主体的园林空间,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整个的燕园中,未名湖更如烟波浩淼的海洋,在光的作用下,湖面似停泊着万千星辰,发出瞬息万变的光芒,在未名湖畔,东可观湖光塔影;
西可看钟亭落霞;南可望湖山林木;北可览层楼幢影,处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于是,有人把燕园的精髓概括为“一塔湖图”(即一教或一体、博雅塔、未名湖、北大图书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未名湖
未名湖来源背景:
国学大师钱穆于1930年到燕京大学任教,曾对燕大的建筑命名为“M”“S”楼非常不满。他认为这样的名字根本没有中国的味道,应该改换成中国名称为好。
当时燕大特地为此召开校务会议,于是,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一律赋以中国名称。
燕园内还有一处湖泊,景色优美,但还没有名字。当时决定一并起个名字。但各式各样的名字试了很多,总觉得不合适。最后干脆就叫它“未名湖”,这就是今天北大未名湖的来历。
历史背景:
未名湖以前靠万泉河供水,未名湖一带在清朝属于淑春园的一部分,乾隆将该园赐给他的宠臣和珅。在此大肆营建,一共建造楼台64座、游廊亭阁357间、房宇上千,极尽奢侈。和珅后来被查抄之后,淑春园又几易其主。在清朝是圆明园附属的和珅花园淑春园中人工湖。
20世纪20年代成为燕京大学的一部分,校方请设计师亨利·墨菲规划校园布局,该湖由钱穆命名为未名湖。
1952年,燕京大学被行政撤销,北京大学从市中心迁至燕大旧址。从此,未名湖成为北大校园的一部分。
扩展资料:
未名湖的特点:
人们从石狮守卫的北京大学西门进入,不远处便能看到一对秀丽的华表矗立在办公楼和庑殿围合的那半敞开的空间中。继续漫步向东,无论从哪条路进入以未名湖为主体的园林空间,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整个的燕园中,未名湖更如烟波浩淼的海洋,在光的作用下,湖面似停泊着万千星辰,发出瞬息万变的光芒,在未名湖畔,东可观湖光塔影;西可看钟亭落霞;南可望湖山林木;北可览层楼幢影,处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未名湖
推荐于2017-06-22
燕园内还有一处湖泊,景色优美,但还没有名字。当时决定一并起个名字。但各式各样的名字试了很多,总觉得不合适。最后干脆就叫它“未名湖”。这就是今天北大未名湖的来历。谁也没想到这竟然是发端于钱穆的一个小小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