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中医方面肝与肾的关系

我们老师让学生备课而我需要讲10分钟肝与肾的关系!请高人提供这方面的资料,不甚感激。内容最好形象生动,举例得当,幽默并存。或者,只要肝与肾的资料,够我讲就行,举例或讲的效... 我们老师让学生备课 而我 需要 讲10分钟 肝与肾的关系!
请高人 提供 这方面的资料,不甚感激。 内容最好 形象生动,举例得当,幽默并存。
或者,只要 肝与肾的 资料,够我讲就行,举例 或 讲的效果 我自己想办法。
谢谢了,最后再次感谢您的教导
展开
 我来答
百度网友975e012
推荐于2017-11-22 · TA获得超过17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怎么理解中医中肝与肾的关系?

肝为将军之官,也就是说,肝的本性是直爽的,再加上它是主疏通人休内的气的。所以如果人身之气稍微有些运行不畅。肝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发怒时,肝脏部位有些疼痛的原因了。

而肝的升发是由肾来协助的,正是由于肾水的滋养,肝木才能正常成长。这在自然界也是显而易见的,树木都是依靠水才能生长的么。所以肝与肾的关系是涵养与疏泄。临床上如果有的病人肾脏亏虚,精气不足,那他的肝脏功能十有八九也不是正常的。所以肝病与肾病在临床上一般是同时出现的。

(二)肝与肾的病理关系

在病理上,精与血的病变亦常相互影响。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若藏泄失调,则可出现女子月经周期的失常,经量过多,或闭经;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

如肾阴不足可引起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导致肝阳上亢,称之为“水不涵木”;如肝阴不足,可导致肾阴的亏虚,而致相火偏亢。反之,肝火太盛也可下劫肾阴,形成肾阴不足的病理变化。
米亦巧藏涵
2019-02-08 · TA获得超过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1万
采纳率:31%
帮助的人:662万
展开全部
这是因为中医讲的整体观念
肝不单单只的是西医生理上的肝,从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这两个生理功能可以看出,中医上的肝还包括了循环系统,脉管系统等等
所以说西医上的生理结构是不能和中医等同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滨海陈洪章
2009-11-01 · TA获得超过147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8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19万
展开全部
呵呵 肝肾同源,学中医(不管学什么)都要从基础理论学起,学好。你看好五行藏象就行了,诊病就靠基础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霈岚
2009-11-12 · TA获得超过46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4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25万
展开全部
汗!~
楼主,你居然和我们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我们老师也是这么要求的……
而且很巧,我也是讲肝肾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以轩之弟
2009-11-01 · TA获得超过3.9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970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7727万
展开全部
肝肾同源
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含义有三:
①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生,故肝阴和肾阴相互滋养,肝肾相生。
②肝和肾均内藏相火,相火源于命门。
③肝和肾虚实密切相关,相互制约,治疗上多兼顾二脏。《医宗必读》:“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
“肝肾同源”理论源于《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揭示了肝肾两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
1 “肝肾同源”的理论渊源
“肝肾同源”的哲学思想渊源于《易经》,医学基础根源于《内经》,临床实践丰富于汉唐金元,理论体系形成于明代,实验研究发展于现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生骨髓,髓生肝。”吴昆注曰:“髓生肝,即肾生肝,水生木也。”可见《内经》认为,“肾”是通过“髓”生养“肝”而体现“母子”联系的。“脑为髓海”,“肾生肝”的生理功能,必然受到“脑髓”的调控。不但“肝肾”生理联系如此,而且病理影响亦然。《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故有“恐伤肾”之说。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指出下焦病的治疗应“热则泻于肝,寒则补于肾”。此说原指肝肾寒热,以后逐步发展到指肝肾相火与真阴。北宋·钱仲阳在其《小儿药证直诀》中指出:“肝有相火,有泻而无补;肾有真水,有补而无泻。”{题记;肾火泻肝,肝阴补肾,肾不可泻,肝不可补。}至明·李中梓运用《易经》哲学思想,根据《内经》医学理论,参考历代医家的认识,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在其《医宗必读》中提出著名的“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的理论观点。“肾应北方壬癸”,“肝应东方甲乙”,肾藏精,肝藏血,精聚为髓,精髓化生为血(精血同源),由于肝肾同源于精血,故曰:“乙癸同源”,“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故曰:肾肝同治。……然木既无虚,又言补肝者,肝气不可犯,肝血当自养也。血不足者濡之,水之属也。壮水之源,木赖以荣。水既无实,又言泻肾者,肾阴不可亏,而肾气不可亢也。气有余者伐之,木之属也。代木之干,水赖以安。夫一补一泻,气血攸分;即泻即补,水木同府。”程文囿在《医述》引《医参》论述了脑与肾的关系,“脑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脉,命火温养,则髓益充。……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皆上行至脑,以为生化之源,安可不为之珍惜!”钱镜湖在《辨证奇闻》中则论述了“脑气不足治在肝”的观点,“盖目之系,下通于肝,而上实属于脑。脑气不足,则肝之气应之,肝气太虚,不能应脑,……治之法,必须大补其肝气,使肝足以应脑,则肝气足而脑气亦足也。”由此可见,肝肾又同源于脑。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