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梗概400字
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展开全部
三国历史中有许多为人津津乐道的典故,白帝城托孤便是其中之一.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以白帝城托孤为由,南征孟获,北伐中原.一时传为美谈.今天我就想以白帝城托孤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首先,刘备不是一个真正的所谓仁义之主!这一点恐怕有很多朋友与我的想法是一致的吧?过去的"尊刘抑曹"只是为了帝王的封建统治罢了,事实上,刘备是一个懂得利用"人和"的枭雄!!!
曹操曾在与刘备青梅煮酒是说过"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我想曹操当时的潜台词是"若大家说我是枭雄的话,那刘备也是枭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刘备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曹操的雄才大略和战略眼光是不会看错刘备的.
其次,刘备是一个惯使"反客为主"之计的阴谋家!首先是陶谦的"三让徐州",演义之中说陶谦是因为两个儿子没有管理能力兼之刘备素有仁义之名,故此相让.我个人认为纯属一派胡言!!!刘备本来是帮助陶谦抵抗曹操的,按道理,曹操退去后刘备就没有理由再留在徐州,而刘备却偏偏赖在徐州不走了,俨然以徐州之主自居了.看来,刘备救徐州是有预谋,有计划,有目的的,陶谦请刘备不异于"引狼入室"!
而所谓的"三让徐州",请大家注意后面:汉献帝也曾三次封曹操为魏王,曹操一开始也是坚决不受,最后才"无奈"的受封.再以后,汉献帝又三次禅位给曹丕,曹丕也来了个三次不受,最后才"勉强"答应.而演义之中怎么不说曹操,曹丕是仁义之主呢?刘备的小花样被曹家学了个八九不离十,这恐怕连刘备自己都没有想到吧?
后来,刘备在中原站不住脚了,跑到了荆州投靠刘表,这一次在诸葛亮的帮助下,他又一次使用"反客为主"的计策,这次他几乎要成功了,只是没想到刘琮的不战而降打破了他的美梦!这使刘备的目光不得不放到了另一个强大的诸侯-----孙权身上.通过表面上和谐的联盟,使孙权在赤壁一战大破曹操,取得了东南一面的绝对霸权.此时,刘备再次使出他的惯用伎俩,从孙权这里"借"来了荆州,从此赖住不还了.以后就有了一句俗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不过,这一次刘备的如意算盘却打错了,他没有想到孙权是一个态度如此强硬"债权方",甚至不惜以武力威胁刘备!这使得刘备食不甘胃,睡不安枕,在诸葛亮和庞统的提醒下,他于是想到了西川的刘璋,刘备故技重施,以帮助刘璋抵御汉中张鲁为名,明目张胆的把军队开进了蜀中.这让我不禁想起了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美国便是以帮助科威特对付伊拉克为名,夺取海湾石油资源的!这二者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闲话少说,回到正题,在临近成都之时刘备突然发难,率军攻破成都周围的军事要塞,使成都无险可守并迫使刘璋投降.入川之战是刘备最后一次也是最成功的一次"反客为主"!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最终局面.
最后,彝林一战,刘备惨败而回,退守白帝城,此时刘备也身染重病,命不久矣,而他十分清楚,刘禅暗弱无能,以后大权必定旁落,他儿子很可能重蹈汉献帝的覆辙,于是刘备想到了托孤!
刘备首先想到的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刘备"反客为主"战略的积极拥护者和继承发扬者,以刘备的识人眼光,很可能已经看出诸葛亮在他死后会走上和曹操一样的道路,于是,刘备决定以退为进,试探诸葛亮,由此便有了"如嗣子可辅则辅之,如不可辅则自为成都之主"的言语,以刘备的枭雄一世,决不会把几十年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的,当时若诸葛亮有一点可疑举动,以我个人的猜想,刘备可能"已在帐中伏下二百刀斧手,只等举杯为号,一拥而上,乱刃分尸".刘备没想到的是,诸葛亮比他更老奸巨滑,一听这话,立即演了一场涕泪横流的戏,并说"臣敢竭股胘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对诸葛亮的话可能根本就听不进去,这时就想起了李严,当时军权还没有落在诸葛亮手里,诸葛亮是丞相,主理内外政事,而内外军务有李严管理,刘备煞费苦心的使诸葛,李严二人同时受托,实是想这二人相互牵制,都使对方不敢妄动.有一点刘备没有想到,那就是玩起阴谋来,两个李严都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后来李严终于被诸葛亮抓住了把柄,废为庶人,蜀国的军政大权最终还是被诸葛亮一人把持了.这从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就可看出,文中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其跋扈之态与曹操,司马昭何异?北伐之时又留下董允,向宠等亲信掌管军政大权以加强对刘禅的控制.呵呵,说得跑题了,对不起!
刘备做完上述布置后还是不放心,诸葛亮属于荆州集团,李严属于益州集团,二人均非刘备原来从徐州开始所带的从属集团,而当时关,张已亡,若论跟随最久的,就只有赵云了.于是,刘备把赵云也叫到身边,对赵云说刘禅是你七进七出从曹军之中救出来的,因此跟你最好,在我死后,希望你继续照顾他.由于诸葛亮和李严在旁的缘故吧,刘备没有直接说出他的真正目的,而言下之意,便是要赵云监视诸葛亮和李严集团并确保刘禅的统治地位.因此,在我看来,刘备白帝城托孤的真正对象是赵云,而非诸葛亮,李严,刘备亲自导演的白帝城托孤,确保了蜀汉政权在他死后不立即陷入争权夺利的混乱之中,赵云,诸葛,李严之间的相互制肘,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了蜀汉国内的个派系斗争,使刘禅可以比较安稳的坐上了皇位.
刘备于乱世之中纵横一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以白帝托孤的手段达到了他一生权谋之术的最高峰,为一代枭雄的落幕画上了比较完美的句号!
首先,刘备不是一个真正的所谓仁义之主!这一点恐怕有很多朋友与我的想法是一致的吧?过去的"尊刘抑曹"只是为了帝王的封建统治罢了,事实上,刘备是一个懂得利用"人和"的枭雄!!!
曹操曾在与刘备青梅煮酒是说过"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我想曹操当时的潜台词是"若大家说我是枭雄的话,那刘备也是枭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刘备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曹操的雄才大略和战略眼光是不会看错刘备的.
其次,刘备是一个惯使"反客为主"之计的阴谋家!首先是陶谦的"三让徐州",演义之中说陶谦是因为两个儿子没有管理能力兼之刘备素有仁义之名,故此相让.我个人认为纯属一派胡言!!!刘备本来是帮助陶谦抵抗曹操的,按道理,曹操退去后刘备就没有理由再留在徐州,而刘备却偏偏赖在徐州不走了,俨然以徐州之主自居了.看来,刘备救徐州是有预谋,有计划,有目的的,陶谦请刘备不异于"引狼入室"!
而所谓的"三让徐州",请大家注意后面:汉献帝也曾三次封曹操为魏王,曹操一开始也是坚决不受,最后才"无奈"的受封.再以后,汉献帝又三次禅位给曹丕,曹丕也来了个三次不受,最后才"勉强"答应.而演义之中怎么不说曹操,曹丕是仁义之主呢?刘备的小花样被曹家学了个八九不离十,这恐怕连刘备自己都没有想到吧?
后来,刘备在中原站不住脚了,跑到了荆州投靠刘表,这一次在诸葛亮的帮助下,他又一次使用"反客为主"的计策,这次他几乎要成功了,只是没想到刘琮的不战而降打破了他的美梦!这使刘备的目光不得不放到了另一个强大的诸侯-----孙权身上.通过表面上和谐的联盟,使孙权在赤壁一战大破曹操,取得了东南一面的绝对霸权.此时,刘备再次使出他的惯用伎俩,从孙权这里"借"来了荆州,从此赖住不还了.以后就有了一句俗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不过,这一次刘备的如意算盘却打错了,他没有想到孙权是一个态度如此强硬"债权方",甚至不惜以武力威胁刘备!这使得刘备食不甘胃,睡不安枕,在诸葛亮和庞统的提醒下,他于是想到了西川的刘璋,刘备故技重施,以帮助刘璋抵御汉中张鲁为名,明目张胆的把军队开进了蜀中.这让我不禁想起了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美国便是以帮助科威特对付伊拉克为名,夺取海湾石油资源的!这二者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闲话少说,回到正题,在临近成都之时刘备突然发难,率军攻破成都周围的军事要塞,使成都无险可守并迫使刘璋投降.入川之战是刘备最后一次也是最成功的一次"反客为主"!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最终局面.
最后,彝林一战,刘备惨败而回,退守白帝城,此时刘备也身染重病,命不久矣,而他十分清楚,刘禅暗弱无能,以后大权必定旁落,他儿子很可能重蹈汉献帝的覆辙,于是刘备想到了托孤!
刘备首先想到的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刘备"反客为主"战略的积极拥护者和继承发扬者,以刘备的识人眼光,很可能已经看出诸葛亮在他死后会走上和曹操一样的道路,于是,刘备决定以退为进,试探诸葛亮,由此便有了"如嗣子可辅则辅之,如不可辅则自为成都之主"的言语,以刘备的枭雄一世,决不会把几十年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的,当时若诸葛亮有一点可疑举动,以我个人的猜想,刘备可能"已在帐中伏下二百刀斧手,只等举杯为号,一拥而上,乱刃分尸".刘备没想到的是,诸葛亮比他更老奸巨滑,一听这话,立即演了一场涕泪横流的戏,并说"臣敢竭股胘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对诸葛亮的话可能根本就听不进去,这时就想起了李严,当时军权还没有落在诸葛亮手里,诸葛亮是丞相,主理内外政事,而内外军务有李严管理,刘备煞费苦心的使诸葛,李严二人同时受托,实是想这二人相互牵制,都使对方不敢妄动.有一点刘备没有想到,那就是玩起阴谋来,两个李严都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后来李严终于被诸葛亮抓住了把柄,废为庶人,蜀国的军政大权最终还是被诸葛亮一人把持了.这从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就可看出,文中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其跋扈之态与曹操,司马昭何异?北伐之时又留下董允,向宠等亲信掌管军政大权以加强对刘禅的控制.呵呵,说得跑题了,对不起!
刘备做完上述布置后还是不放心,诸葛亮属于荆州集团,李严属于益州集团,二人均非刘备原来从徐州开始所带的从属集团,而当时关,张已亡,若论跟随最久的,就只有赵云了.于是,刘备把赵云也叫到身边,对赵云说刘禅是你七进七出从曹军之中救出来的,因此跟你最好,在我死后,希望你继续照顾他.由于诸葛亮和李严在旁的缘故吧,刘备没有直接说出他的真正目的,而言下之意,便是要赵云监视诸葛亮和李严集团并确保刘禅的统治地位.因此,在我看来,刘备白帝城托孤的真正对象是赵云,而非诸葛亮,李严,刘备亲自导演的白帝城托孤,确保了蜀汉政权在他死后不立即陷入争权夺利的混乱之中,赵云,诸葛,李严之间的相互制肘,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了蜀汉国内的个派系斗争,使刘禅可以比较安稳的坐上了皇位.
刘备于乱世之中纵横一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以白帝托孤的手段达到了他一生权谋之术的最高峰,为一代枭雄的落幕画上了比较完美的句号!
2013-12-31
展开全部
三国演义》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统一为止,前后共97年。它描述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的主要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这些可供我们借鉴。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种斗争的经验、智慧和才能。2.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这能帮助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性。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里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与和平统一的愿望。小说描叙了封建军阀屠杀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园荒芜,生产凋敝,白骨如山,饿莩遍野的历史事实。作者对坚持分裂割据的军阀进行了鞭挞和嘲讽;对于曹操,虽不赞成由他来统一天下,但在写他同北方军阀进行斗争时,却如实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本来寄希望于蜀汉,把刘备、孔明作为仁君、贤相的典型来塑造,希望他们君臣际会,作出一番功业,统一中国,使百姓安居乐业。这种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4.“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十分鲜明。尊曹或尊刘,是历史家长期的争论,这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表现。《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倾向,既继承了晚唐以来三国故事,直到《平话》一贯“尊刘”的文学传统,又继承了东晋习凿齿和南宋朱熹“尊刘”的史学传统,表现了为东晋、南宋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反对入侵的外族统治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元明之际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此外,《三国演义》还大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所谓义气,内容十分复杂,既渗透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也包含着当时人民的道德理想。有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和鼓舞人民的力量,如人民用义气互相团结,互相救援。但是由于义气不是从阶级观点出发,而往往是从个人恩怨出发的,所以常常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