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和盈余公积的关系

 我来答
若以下回答无法解决问题,邀请你更新回答
tyz0002
2014-05-27 · TA获得超过7万个赞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3.3万
采纳率:89%
帮助的人:1.9亿
展开全部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 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盈余管理是近年来会计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2006 年 2 月 15 日,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三十八项具体准则, 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度。 同时, 企业管理当局在此准则中又获得了更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又更多的介入会计具体事项的处理, 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监测手段和方法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监测手段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因此,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新会计准则体系进行研究,对可能出现的特殊 情况进行有效预测和规范,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上市公司管理层通常会出于各种动机利用会计准则的可借用空间进行盈余 管理,如避免操纵市场、提高经营者的报酬、降低债务违约的可能性以及合理避 税等。 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上市公司监管部门为了有效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 的作用, 保护投资者等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则力图通过持续的制定和完善会 计准则来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 使上市公司的报表具有更高的价值相关 性和可靠性。 虽然每一次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都力求压缩甚至消除操纵会计信 息的空间,但现实情况却复杂的多。这是因为,一方面,会计准则通常只能对事 物进行原则性规范,而无法穷尽企业经营中的具体情形,因此,为了更好的反映

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 会计准则必须允许企业管理层进行适当的职业判断,而会 计职业判断的存在,决定了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存在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会计 准则的目标使得准则制定机构在选择更好地反映企业事务的规则时, 也在一定程 度上不可避免的给企业管理层提供了自由裁量的空间。事实上,会计准则始终是 在与盈余管理行为的持续博弈中南不断向前发展的。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006 年 2 月 15 日, 财政部正式发布了包括 1 项基本准则和 38 项具体准则在 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在金融工具、资产减值、企业合并、公允价值等 方面都有较大改变,还将准则规范的内容进行了扩充,新准则涵盖了包括金融、 石油等诸多行业,并对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年金等多项业务做出了具体规定。新 准则的实施标志着我过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趋同的目标, 对于促进我国经 济发展真正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新准则的实行对上市公司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却一直普遍 存在。新准则旨在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例如,新准则规 定, 对一些容易变现的资产价值进行重新评估,在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瞬息万变 的今天, 公允价值计量确实能提供更为可靠的会计信息,但同时也为上市公司管 理层操纵利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使公司达到配股资格、避免 ST 或者实现当年巨亏,频 频进行利润操纵。在新准则实施以前,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比较单一, 大多是直接违背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利润操纵,新准则实施以后,上市公司盈余 管理的手段技巧性更强,大多是在 新准则规定的空白区域或者利用新准则的漏 洞实现利润操纵。 上市公的盈余管理行为极大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严重打 击了投资者的积极性, 造成了资本市场体系的信用危机,这对于市场经济的健康 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有效遏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对于提高投资者对上市公 司财务信息的信任程度,促进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盈余管理的概念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 对于盈余管理的涵义, 综合来看, 会计学界认为盈余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盈余管理通常是指 企业管理层为了给且或个人谋取利益,而通过使用会计手段或通过实际行动,使 企业的账面盈余达到所期望的水平的操控性行为。 这些行为既包含合法的操控性 行为,如公司管理当局凭借会计 in 西的不对称,在法律和公认会计原则允许范 围内, 选择有利于企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方法,进行职业判断而导致的账面 盈余的变动: 企业依法重组其经营活动或交易以达到即期或持续影响企业盈余的 行为等,也包括非法的或欺诈性操纵行为,如有意识的“过度”或“不当”使用 会计选择或职业判断来影响账面盈余:有意编造、虚构交易来调整账面盈余的行 为等。狭义的盈余管理仅仅指非法的或者欺诈性的盈余操纵行为。 关 于 盈 余 管 理 的 涵 义 , 学 术 界 一 直 没 有 定 论 。 美 国 会 计 学 家 Willian KScott(1997)认为,盈余管理时指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 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效用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Healy 和 Wahlen(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会计手段或安排来改变财务报告,以 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会计数据位基础的合约的结 果。

以上定义的共同点是, 都认为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目的是自身 利益最大化,手段是选择性行为。笔者认为,这里的选择性行为主要指在会计准 则范围内的调整,是合理合法地利用企业可改变的事项来实现自身经营目标。 盈余管理: 一种基于会计准则的利益操作经济行为《企业会计准则——基本 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是财政部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而对旧准则进行系统修正的新版本。盈余管理历来存在,它是一种基于会计准则 而进行利益操作的经济行为, 从盈余管理的动因来看,是由于企业代理人为追求 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做出违背委托人利益的行为。盈余管理对于企业来讲,具有利 弊双重性。从积极方面考虑,盈余管理可以促成企业契约的达成,合理的盈余管 理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契约成本, 引导代理人对企业预期或突发事件做出合理 的反应,从而保护企业委托人的根本利益。相反,如果企业不给予代理人任何盈 余管理的权利,契约的完备性和固定性就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企业需要另 外采用过高的成本来稳定代理人,加大了契约的实现难度,因此盈余管理对于企 业存在有利的一面。 而从盈余管理消极方面考虑,由于盈余管理从一开始就违反 了新准则中的可靠性和风险性两个原则, 盈余管理所生成的财务报表信息不具备 完全可靠性。 企业投资人一般都依据财务报表信息进行投资决策的,不可靠的财 务报表信息导致企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 同时也造成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损 失。 2.2 盈余管理的利弊 2.2.1 盈余管理的积极影响 (1)激励管理人员 允许适度的盈余管理的存在对企业管理人员有激励的作用。由于大部分企 业管理人员在报仇计划与企业盈余挂钩, 管理人员为了获得更高的报酬和职位发 展, 通过盈余管理, 在合法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企业盈余水平和企业股价的会计 政策, 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价值最大化得以实现。 也就是说, 赋予管理人员一定的盈余调整空间,有利于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热情,提高企业经 营效率。 (2)实现经营目标 盈余管理的实施由于与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 因为在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 情况下, 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盈余管理知识该表了企业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 的分布, 并不改变企业盈余总额。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大量不确定的经济交易 和事项,赋予管理人员一定的盈余调整空间,有利于提高企业对抗风险的能力, 稳定企业的经营。 而且当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时, 其经营目标也不相同。 管理人员根据企业所处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盈余管理措施,保证经 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3)降低违约风险 盈余管理的上市有助于降低企业违约风险。债权人在给企业提供贷款时,为 了减少代理成本和风险, 保证到期收回本息,往往会在债务合同中订立一系列保 护性限制条款, 如对一些重要财务比率的限制、发放股利的限制及对外投资的限 制等。根据有效契约论,盈余管理的存在,能够克服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刚性。如 在企业财务报告数字违反或将要违反契约规定的限制性条款时, 管理人员通过盈 余管理控制财务比率和数据出去限制性条款范围内,从而降低违约风险。 (4)稳定股票价格 通过盈余管理措施有助于保持企业股票价格稳定。 稳定的股价不仅有利于企

业长远发展, 而且能避免投资者遭受不必要的损失。若一个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企 业,由于某些不可控风险向资本市场传递了不良信号,就会造成股价下跌,给企 业和投资者都带来巨大损失。 企业管理当局通过深度的盈余管理,将经营业绩维 持在适当的水平上,向投资者传递经营稳定的信号,从而稳定股价,增强投资者 的信心,维护企业形象。 2.2.2 盈余管理的消极影响 当盈余管理超过一个合理的度时,就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而误导投 资者,影响资源有效配置。过度盈余管理的消极影响驻澳表现子一下几个方面; (1) 降低会计信息可靠性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会 计信息如实反映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时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要求。 企业 管理人员处于不同的动机利用各种盈余管理手段调节企业盈余, 会直接影响会计 信息的缺人和计量, 导致会计信息与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一致,从而降 低会计信息可靠性。 (2) 影响资源有效配置 企业管理人员通过盈余管理使会计信息与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一致, 即会计信息失真。 这种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会向投资者传递错误的信号,误导投资 者的经济决策,使其无法做出最佳选择,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整 个社会的效率降低。 (3) 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企业管理人员通过盈余管理可能会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但并不利 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财务报告使用者通过阅读财务报告能够识别出一些盈余管理 形式。 而一旦其识别出企业存在对其不利的盈余管理行为,就会对企业的整个财 务报告产生质疑, 进而对企业及其管理人员失去信心,使企业自资本市场上处于 被动局面,预期的经济目标也难以实现。 2.3 盈余管理的前提 2.3.1 会计准则的灵活性 首先, 会计准则是准则制定者与利益各方博弈的结果,而每个企业的情况千 差万别,所面临的经济情况也各不相同。为了尽可能满足各方的经济利益,保证 不同主体方均能接受这个结果, 减少准则制定和执行中的阻力,会计准则只能对 一般性的会计规范做出规定, 而对一些具体经济业务处理的方法则留给企业自己 选择,以便企业能够对变化的环境和不可预见的事件及时做出灵活反应。所以, 会计准则不可能也不必要事无巨细对企业可能面临的会计事项一一做出规范。 其次, 会计准则与实践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制定常落后于 会计实务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企业涉及的许多经济交易和事项,在会计准 则中都找不到相关规定,会计准则和制度指导作用的时滞性会使会计实务由于 “无法可依”而有很大的弹性。 2.3.2 信息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是指不同的经济主体对信息的掌握和了解程度不同。 就证券市场 而言,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委托人(债权人、股东、潜在投资者等外部 信息使用者) ,不可能时时刻刻对代理人(公司管理层)的行为进行监督,为了 实现自己的目标, 避免管理层的偷懒行为,信息使用者会以会计盈余为依据与管 理者签订报酬契约。 但是管理层比外部信息使用者掌握更多的企业的信息,如果 认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无法发现其盈余管理行为或者管理当局掌握了外部利益相

关者根本无法掌握的信息, 以致盈余管理不会被外界识破,盈余管理行为便会发 生。即管理者在提供会计盈余信息时,会将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进行掩盖或修饰, 只向外界传递对自己有利的信息。 信息不对称会产生管理层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逆向选择, 即管理层知道自己 的情况, 而信息使用者却不知道。在我国由于股票的发行上市需要耗费高额的发 行、承销、中介费用等,导致资金充裕、经营良好的公司不愿意上市,而那些急 于上市的公司许多都是经营业绩不理想、缺乏资金的公司。为了满足严格的上市 条件, 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所需的资金,这些公司便会采用各种方式对利润进行 包装来吸引投资者的目光, 而投资者只能根据公开的信息做出投资判断,他们对 上市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不了解。 这种逆向选择的结果导致资金流 向经营不佳的公司,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 2.4 盈余管理的内在动机 盈余管理动机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或价值最大化, 所采取各种 盈余管理手段有其内在原因。 2.4.1 资本市场动机 投资者和财务分析师们广泛地应用会计信息对公司股票价值进行评估, 这刺 激管理当局通过操纵盈余以影响股票短期价格表现。 资本市场以方面为企业筹资 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企业间为获得资本而进行的竞争。企业管 理当局有时会迫于资本市场的竞争压力进行盈余管理、粉饰企业的财务报告。当 前,我国资本市场更多的是发挥了融资的功能,企业取得了上市资格,就可以获 得巨大利益。 为符合我国对上市公司的一些制度性规定,上市公司在对外公布财 务报告时, 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调节会计信息。 如根据 《首发管理办法》 的规定, 发行人发行股票并上市要求其最近 3 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 当企业自身不 符合要求而想取得上市资格时,就会通过盈余管理对财务报表进行调节。因此, 在我国当前的环境下, 资本市场动机在上市公司中就具体表现为上市动机、配股 动机和避免退市动机等。 2.4.2 契约动机 (1)管理报酬契约动机 在存在分红计划的企业, 管理人员有英语管理的动机现在的报酬计划大部分 是以会计盈余为基础的, 一定程度上当期所实现的会计盈余而非企业的价值决定 了经理人员的报酬。 在会计盈余与所得报酬挂钩的情况下,企业的经理人员会通 过对会计政策选择使得会计盈余朝向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变动。 至于调高还是调低 盈余, 则取决于实际实现的收益与目标收益之间的管理。 在管理人员变动的时候, 管理人员也可能进行盈余管理。 管理者在快要退休之前很可能会选择会计收益最 大化的会计政策,以增加其奖金。对于业绩不好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则有可能 通过调高盈余以防止或推迟被解雇。 (2)债务契约动机 企业融资方式有直接和间接融资,间接融资主要是依赖于商业银行。目前,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意识不断增强,在企业与商业银行签订借款合同时,为了保 护自己的利益, 限制导致企业价值减少的投资和融资决策,防止企业管理人员损 害债权人的利益, 债权人会规定许多限制条件,在债务契约中规定一些具体的财 务指标。 无疑公司的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成为控制信贷风险的重要参考指标,债 务契约条款限制主要包括股利和分配、营运资本的保持、兼并活动、对外投资、 资产处置以及增加债务等, 并且企业一旦违约就需要付出很大的违约成本。所以

当企业的会计指标已经违反或者即将违反合同规定时, 企业就会对会计报表数字 进行盈余管理,以减少违约带来的损失。 2.4.3 政治成本动机 政治成本直接影响企业在财富转移竞争中的胜负, 因此企业所有者想尽办法 取得更多的财富转入而不是转出。 部分企业如战略型生产企业和垄断型公用事业 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 因为其经营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会受到政 府的强大压力, 他们面临着与会计数据明显相关的严格管制和监控。当这些企业 获得高额利润时, 政府就会采取措施降低其获利能力, 为了避免高额的政治成本, 管理者就有动机对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进行粉饰来对付管制。另外,一些希望寻 求政府帮助和保护的公司也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某种要求。 2.5 盈余管理的外在原因 2.5.1 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还有待完善,股权结构中存在着“一股独 大”和“内部人控股”现象,股权高度集中,弱化了多元产权下股东对经营者的 约束,控股股东和经理层在实质上把持上市公司,影响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 “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使得董事会有名无实、监事会形同虚设,难以履行其 职能, 不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严重制约着上市公司的发展,也为其盈余管理提供 了土壤。 2.5.2 上市公司的外部审计失败 外部审计对上市公司规范盈余管理行为起到客观约束作用。 但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使得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层成为外部审计 的实际委托人, 进而决定了注册会计师聘用报酬等事项。在现有的监督环境和制 裁机制下, 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审计过程中他们 往往会迁就被审计单位。 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交易契约中明显处于被动地位,甚 至与上市公司合谋几乎成为他们的一种理性选择, 否则就会面临不被聘用或解除 业务约定的威胁。在我国, 企业管理层为了顺利实现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而频繁更 换会计师事务所的现象时常发生。根据有关资料,我国上市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 所的频率要明显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并且上市公司无法给出合理的更换理由,哪 些独立性较高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接业务量也开始呈下降趋势。此外,我国注册会 计师执业规范体系不完善, 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意识淡薄等问题,都使得企业管 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有恃无恐。 2.5.3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自身的局限性 尽管新会计准则制度对盈余管理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但其局限性和缺陷 也是很值得关注的。 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一般性,适用于所有企业或者 某一类企业, 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会计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会计人员的主观 判断,使得管理层可以通过选取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调节利润, 进行盈余管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不确定的经济交易和会计事项越来越多, 且情况越来越复杂,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修订与会计实物之间存在着时滞性, 管理层通过利用会计制度的空白或缺陷,实现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计准则和 会计制度自身的局性限和缺陷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空间。

第三章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3.1 会计准则概述 3.1.1 会计准则的产生

会计准则是为实现会计目标,进行会计工作所要你管遵循的规范。现在意义 上的会计准则产生于美国。20 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股份公司这 种企业组织形式诞生了, 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由于当时 灭有统一的会计处理规定, 管理当局可以利用所具有的信息优势,按照自己的意 志控制报表内容和形式, 及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危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因此社会公众迫切要求政府部门制定一套完善的会计处理规定, 以规范企业会计 处理,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会计准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3.1.2 会计准则的性质 国内外学者对会计准则性质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日数规范论和经济后 果论。第一,技术规范论。其认为会计准则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性规范手段,是一 种客观的约束机制。 这种观点认为通过建立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约束管理当局 会计选择的自由度,能够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第二,经济后果论。经济后果即财 务报告对利益相关人决策行为的影响。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是指会计准则决 定会计信息的生成,引导出不同的经济行为,从而影响着利益相关人的利益。 可以看出, 技术规范论强调准则制定者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准则推广实施 的过程:而经济后果论强调准则实施的影响,忽视了准则的构建。因此,合理有 效地将两种观点结合,会计准则才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3.2 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 3.2.1 公允价值的变化 新基本准则第九章中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主要应用在金融资产、投 资向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非统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等方面。公 允价值计量, 即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 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资产和负债。与其他计量属性相比,公允价值能够较好地反 映企业的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 但基于我国国情,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还是持审慎 态度。 3.2.2 存货计价方法的变化。 在新会计准则中,存货的计价方式只有三种,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 别计价法, 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被取消了。这使得上市公司无法滥用存 货计价方式的转变来操控利润,从而缩小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3.2.3 企业合并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规定,必须以合并日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 以双方商榷的形式确定公允价值。只以规定使得企业更谨慎地使用公允价值,减 小了通过合并重组达到利润一夜之间转负为正的可能性。 3.2.4 债务重组的变化。 与旧会计准则相比, 新准则增加了三点变动使得债务重组更为谨慎,如缩小 可以债务重组的企业范围等。但另一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公允价值的客 观性和准确性值得怀疑:一直存在的债务重组为了避税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等。 3.2.5 合并报表范围的变化。 在新会计准则中, 判断合并范围的依据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只要 母公司控制范围内的子公司都要纳入合并范围内, 即使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为负。 这一规定使得上市公司无法通过调节子公司的投资比例来粉饰自己的业绩, 即盈 余管理的空间缩小。 3.2.6 开发费用的变化。 在新会计准则里, 研究和开发这两个过程被分开看待,其支出也分别被计入

不同的会计项。但在实际操作中,研究和开发两阶段的分界线难以判断。因此, 上市公司仍然可以通过对着两阶段的主观划分调节当期收入, 从而对业绩和盈余 进行操控。 3.3 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会计准则是规范财务会计信息生产和传输的一般原则和具体标准, 是技术属 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 会计准则制定方通过其推行的规范框架,为企业管理当局 提供了一种成本相对低廉且可信的财务报告模式, 企业管理局籍此向企业外的利 益关系人报告企业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等信息。而会计报告对企业经营进行业绩 优劣显示, 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企业利益关系人的有效决策。为使会计准则 规范下的会计报告以可靠的方式有效地描绘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更加促进 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报告使用者的决策利益, 会计准则制定者必定对会计信息的 相关性和可靠性进行平衡。而这个平衡过程是主观的认识和评价过程。 盈余管理对资源配置及会计报告使用者决策利益的影响也将成为会计准则 制定者在准则建设过程中不可遗失的“砝码” 。会计准则虽能制约盈余管理,但 盈余管理行为能够通过弹性地运用会计准则来操纵 会计数据,并没有公然违反 会计准则, 存在一定的隐蔽性和合法性。即盈余管理对会计准则漏洞和相关选择 权的利用,使其成为了反会计准则牵制的高手。由此,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制 约与盈余管理对会计准则的反牵制形成了周而复始的循环圈。具体而言,选择不 同的会计方法将会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影响企业各方利益相关人的决策行为, 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 这使得企业管理局有可能选择对其有利的会计选择和判断 进行盈余管理。如果企业管理当局利用会计准则的选择、判断空间,进行不当盈 余管理并且导致资本市场出现危机, 那么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就不得不重新审视现 有的会计准则, 进而开始新一轮的宏观会计政策选择,提高会计信息市场信息质 量。 由此可见, 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既是制约与反制约的管理,也有利用与反利 用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准则实际上是国家从保护投资者、债权人、社 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出发,与企业之间达成一种“协议” 。而企业管理当 局从自身利益出发,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时常会做出破坏“协议” ,操纵盈 余的行为,因此会计准则和盈余管理形成博弈关系。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