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意义:
(一) 积极在学生中发展党员,把他们中具备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代新人的迫切需要。
(二) 积极在学生中发展党员,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赢得青年,就要用先进的理论引导青年,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培养教育青年,把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青年学生凝聚到党的队伍和事业中来,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远大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愿意为党的事业奉献智慧和才华的可靠接班人。
(三) 积极在学生中发展党员,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的重大举措。吸收优秀青年学生入党,有利于改善党员队伍的构成和分布,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在新的社会阶层和新的经济社会组织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
1、社会的嬗变,价值的颠覆及利益的多元化,导致年青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渐行渐远的去传统化倾向,作为这个群体的组成部分,党员大学生的每个个体也很难独善其身,被卷入东西方各种文化体系相互激荡的洪流之中,他们的政治立场、人生目标、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自然加上了新时代的烙印。再去按传统的党员标准去衡量必将产生心理的错位。
2、党员质量也基于上述大环境的变迁而有所下降。受到自由化、无政府主义、西方政党政治制度、社会伦理价值观念、个人集体国家关系等各种思潮的冲击,我们有些大学生在对个人利益诉求,个人对党和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困难、利益面前的行为选择等方面都不能完全符合传统党员的严格要求。
3、党员标准的模糊化。一般的理解上,所谓党员,就是思想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对党的历史和现实、对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有扎实的了解;在工作中尽职尽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甚至做出较大的贡献;在为人处事上纯朴热情、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在困难和牺牲面前毫无怨言、勇于奉献;等等。但在我们党员大学生的发展实践中,现在存在一个标准的模糊化:思想标准的虚无主义、专业成绩标准片面化问题,曾经是最主要标准的思想标准现在反而是最不能把握的,除非是违法犯罪、违规违纪、道德败坏、过街老鼠式的同学,否则都有一些自己的优点,都可以祭出作为谈资,只要专业成绩好就行。
4、 培养教育和入党程序的缺失
(1).培养教育:流于空谈,在学生入党之前,他能受的党的意识教育仅来自少得可怜又乏人去听的公共课、两课教育,很少进行专门、专职的政治思想教育,因为他们听不进去,因为我们的方式方法有问题;撰写入党申请书有些都是在家人朋友的说服下,以获取入党后的各种资源为目的,还有从众心理。入党后除了发展党员的支部大会几乎没有过民主生活,没有过党员组织生活,没有过比较明确目的实践活动。党员意识非常淡薄也就不是奇怪的事情了。
(2).至少是基层党务工作者,至少是我和我所接触到的部分学生党支部书记们,自身理论素质不高,思想认识不到位,把关不严,精力不足,党支部成为空架子,很难发挥党员教育和基层堡垒的功能。目前我们学院有本科党员和预备党员近140人(刚刚毕业的01级、04级专升本除外),却只有一个党支部,我是党支部书记,可以想象怎样才能真正教育培养。
(3).在程序的设计和实际操作中存在名不符实。
首先是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确定上辅导员随意性大,尽管我们的挑选总体上反映了优秀的标准,但在制度设计上是不合理的,没有完全落实票选制度。
其次在党校集中学习问题上,存在突出问题,名义上是两个目的课,还有实践环节,还有考试考核,实际上呢?只有8次、7次甚至更少的课。每个星期上一次课一个多小时,尤其要命的是,这些课所讲的基本上是他们的公共课上学过,甚至是高中政治、历史课中嚼了多少遍的;实践环节无外乎就是到王稼祥纪念馆、神山公园参观;至于说考试,现在居然出现作弊现象,简直是不知其可,所以我们的党校学员有的甚至被开除。
还有党校力度上,以往每年2期,每期二三十个名额,现在增加到七八十名,由学院单独办党校组织教学管理等。当然,加大力度是中央方针。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却是有把好经念坏之嫌,有大跃进和突击之疑,使坚持少数发展原则逐步被突破,也给工作的细致性、严肃性、严格性带来挑战,就如现代生产工艺的流水线一样的批量生产,质量下降也就不难理解了。
问题还存在于党员发展的外部监督和广泛征集意见的不足上。我们也有群众座谈会来搜集对发展对象各方面情况的评价,决定是否合格,可实际中大家的真实意见并不能畅通反映,反映了也在所谓全面看问题的旗号下作为瑕疵而忽略了;很多人在座谈会和支部民主评议会上人云亦云、语焉不详;而作为专业教师,本应比较了解学生,很有发言权,而实际上要么没有征求他们的意见,要么有个别老师不甚了解学生,征求也是白征。
最后是党员审批和继续教育时存在失控。党支部大会通过了后面就是总支审查和总支讨论。可现在每次发展几十人的情况下,仅把人名过一遍就要好几个小时,如何切实地把关?而要分批多次少量发展是不现实的,实事求是地说,我自己就没这份精力和时间,至于说组织部的作用无外乎就是盖章,或者表面的把关,如用圆珠笔还是钢笔写材料,思想汇报写了几份,都是避重就轻,隔靴搔痒的东西。
5、党员教育的多方面联动机制尚未形成。
应该说,教育党员的工作是以党务、德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一线的老师为主体,专业教学教师、行政管理和各种服务人员共同完成的,应该注重多方齐抓共管、互相补充的联动效应,但现实是其他部门及老师们有时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泾渭分明地仅对课堂专业教学负责,至于说其思想状况,学生党员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则少之甚少。(比如发展党员的公示制度,就几乎没有哪位老师提出过意见,甚至他们都没注意过橱窗里的公示,或者根本不了解这些同学)
另一个方面,党员教育培养工作是一项长期形成却又十分脆弱的系统工程。正面教育效果,往往在其他方面负面因素的冲击下荡然无存。如后勤服务的不合理、不合格、缺乏人性关怀和党性精神,使学生曾经接受的这样那样党员的理论轰然倒塌。
6、由于人情世故导致的特殊党员的存在,大大损坏了党员发展的严肃性、神圣性,削弱了党的威信和感召力。有个现实而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每个学院、每个年级都有那么几个学生是某些熟人的关系户,他们要求“关心”这些学生的成长。当然很多这样的学生本身素质的确很不错,而也有个别情况下实在让人为难。他们往往直接提出要奖学金、要党员、要好工作这些超出原则范畴的要求,一旦满足其后果就是部分导致人心松散、标准混乱。我们有些辅导员是深有体会的,因为有的学生真的是明白无误地问,“为什么像张三李四这样的人也能入党!”
7、党员发展规模扩大的力度太大,速度太快,导致党员质量的参差不齐,鱼目混珠,鱼龙混杂。我完全赞同在大学生中加强党员发展工作,但必须注意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有节制地均衡、稳妥发展,这种大跃进式的扩大,不仅不能提高党员中的高素质人才的比例从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反而会把一些意见不坚定,动机不纯正,素质不过硬的人裹进来。
8、党员身份的庸俗化和异化倾向。党员身份是政治地位的载体,是人性品格的最高荣誉,它本身既是一种终点和结果,又是一种起点和原因,也就是说,只有全面发展的学生才应发展入党,吸收其入党是对他的肯定;但同时入党后应该更严以律己、精益求精,更应该多谈谦让、放弃和管理的服从。可现实中是,部分党员大学生阉割了党员的真正内涵,只讲前者不讲后者,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有时也不得不如市场运作一样,以党员荣誉换取他们的牺牲、奉献。
五、如何改进高校党建和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的几点想法。
实际上述几个方面的弊端一经找到就不难对症下药。主要是:
1、在全球化、市场化和社会形态的迅速转型、价值观念急剧发展的视野中看待当下的党员质量这个微观问题,适时地、主动地变革我们的评判标准和身份期许。
2、摒弃那种思想政治工作一抓就灵的方法论,按照邓小平的“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原理。真正设身处地的为学生党员的合理要求而提供更多的条件,而不是一味地做贡献作牺牲,否则就会导致“价值疲劳”。
3、在上述两点基础上,完善党员发展的稳健的指导思想、严格的发展程序、科学的奖惩标准、长效的教育机制、有效地监督体系。
4、既要扩大党员发展中意见来源渠道,又要尽量排除非组织、非同一标准的外部干扰。
5、尽快适应学分制条件下党建工作的新要求、新趋势,大力探索和开展学生公寓、学生社区党员发展、管理的新模式,大力倡导切实可行的实践服务、锻炼和成长。
6、及时抢占网络教育的阵地,以正面、有说服力和强大的舆论来争取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势地位。可以建立健全校园信息网、党建专栏、德育之角等栏目,按照现代互联网信息快速、及时、生动、易行的特点来运作。
7、提高各级党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改进党员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教师和其他教育者的责任意识,多做少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党员的浩然正气感染学生。
8、改革我校、我院党员的管理组织形式,缩小基层党支部规模,在指导老师的统筹下,交给学生放手管理党支部党务工作的权利,相信他们能够做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一) 积极在学生中发展党员,把他们中具备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代新人的迫切需要。
(二) 积极在学生中发展党员,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赢得青年,就要用先进的理论引导青年,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培养教育青年,把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青年学生凝聚到党的队伍和事业中来,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远大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愿意为党的事业奉献智慧和才华的可靠接班人。
(三) 积极在学生中发展党员,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的重大举措。吸收优秀青年学生入党,有利于改善党员队伍的构成和分布,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在新的社会阶层和新的经济社会组织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
1、社会的嬗变,价值的颠覆及利益的多元化,导致年青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渐行渐远的去传统化倾向,作为这个群体的组成部分,党员大学生的每个个体也很难独善其身,被卷入东西方各种文化体系相互激荡的洪流之中,他们的政治立场、人生目标、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自然加上了新时代的烙印。再去按传统的党员标准去衡量必将产生心理的错位。
2、党员质量也基于上述大环境的变迁而有所下降。受到自由化、无政府主义、西方政党政治制度、社会伦理价值观念、个人集体国家关系等各种思潮的冲击,我们有些大学生在对个人利益诉求,个人对党和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困难、利益面前的行为选择等方面都不能完全符合传统党员的严格要求。
3、党员标准的模糊化。一般的理解上,所谓党员,就是思想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对党的历史和现实、对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有扎实的了解;在工作中尽职尽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甚至做出较大的贡献;在为人处事上纯朴热情、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在困难和牺牲面前毫无怨言、勇于奉献;等等。但在我们党员大学生的发展实践中,现在存在一个标准的模糊化:思想标准的虚无主义、专业成绩标准片面化问题,曾经是最主要标准的思想标准现在反而是最不能把握的,除非是违法犯罪、违规违纪、道德败坏、过街老鼠式的同学,否则都有一些自己的优点,都可以祭出作为谈资,只要专业成绩好就行。
4、 培养教育和入党程序的缺失
(1).培养教育:流于空谈,在学生入党之前,他能受的党的意识教育仅来自少得可怜又乏人去听的公共课、两课教育,很少进行专门、专职的政治思想教育,因为他们听不进去,因为我们的方式方法有问题;撰写入党申请书有些都是在家人朋友的说服下,以获取入党后的各种资源为目的,还有从众心理。入党后除了发展党员的支部大会几乎没有过民主生活,没有过党员组织生活,没有过比较明确目的实践活动。党员意识非常淡薄也就不是奇怪的事情了。
(2).至少是基层党务工作者,至少是我和我所接触到的部分学生党支部书记们,自身理论素质不高,思想认识不到位,把关不严,精力不足,党支部成为空架子,很难发挥党员教育和基层堡垒的功能。目前我们学院有本科党员和预备党员近140人(刚刚毕业的01级、04级专升本除外),却只有一个党支部,我是党支部书记,可以想象怎样才能真正教育培养。
(3).在程序的设计和实际操作中存在名不符实。
首先是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确定上辅导员随意性大,尽管我们的挑选总体上反映了优秀的标准,但在制度设计上是不合理的,没有完全落实票选制度。
其次在党校集中学习问题上,存在突出问题,名义上是两个目的课,还有实践环节,还有考试考核,实际上呢?只有8次、7次甚至更少的课。每个星期上一次课一个多小时,尤其要命的是,这些课所讲的基本上是他们的公共课上学过,甚至是高中政治、历史课中嚼了多少遍的;实践环节无外乎就是到王稼祥纪念馆、神山公园参观;至于说考试,现在居然出现作弊现象,简直是不知其可,所以我们的党校学员有的甚至被开除。
还有党校力度上,以往每年2期,每期二三十个名额,现在增加到七八十名,由学院单独办党校组织教学管理等。当然,加大力度是中央方针。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却是有把好经念坏之嫌,有大跃进和突击之疑,使坚持少数发展原则逐步被突破,也给工作的细致性、严肃性、严格性带来挑战,就如现代生产工艺的流水线一样的批量生产,质量下降也就不难理解了。
问题还存在于党员发展的外部监督和广泛征集意见的不足上。我们也有群众座谈会来搜集对发展对象各方面情况的评价,决定是否合格,可实际中大家的真实意见并不能畅通反映,反映了也在所谓全面看问题的旗号下作为瑕疵而忽略了;很多人在座谈会和支部民主评议会上人云亦云、语焉不详;而作为专业教师,本应比较了解学生,很有发言权,而实际上要么没有征求他们的意见,要么有个别老师不甚了解学生,征求也是白征。
最后是党员审批和继续教育时存在失控。党支部大会通过了后面就是总支审查和总支讨论。可现在每次发展几十人的情况下,仅把人名过一遍就要好几个小时,如何切实地把关?而要分批多次少量发展是不现实的,实事求是地说,我自己就没这份精力和时间,至于说组织部的作用无外乎就是盖章,或者表面的把关,如用圆珠笔还是钢笔写材料,思想汇报写了几份,都是避重就轻,隔靴搔痒的东西。
5、党员教育的多方面联动机制尚未形成。
应该说,教育党员的工作是以党务、德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一线的老师为主体,专业教学教师、行政管理和各种服务人员共同完成的,应该注重多方齐抓共管、互相补充的联动效应,但现实是其他部门及老师们有时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泾渭分明地仅对课堂专业教学负责,至于说其思想状况,学生党员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则少之甚少。(比如发展党员的公示制度,就几乎没有哪位老师提出过意见,甚至他们都没注意过橱窗里的公示,或者根本不了解这些同学)
另一个方面,党员教育培养工作是一项长期形成却又十分脆弱的系统工程。正面教育效果,往往在其他方面负面因素的冲击下荡然无存。如后勤服务的不合理、不合格、缺乏人性关怀和党性精神,使学生曾经接受的这样那样党员的理论轰然倒塌。
6、由于人情世故导致的特殊党员的存在,大大损坏了党员发展的严肃性、神圣性,削弱了党的威信和感召力。有个现实而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每个学院、每个年级都有那么几个学生是某些熟人的关系户,他们要求“关心”这些学生的成长。当然很多这样的学生本身素质的确很不错,而也有个别情况下实在让人为难。他们往往直接提出要奖学金、要党员、要好工作这些超出原则范畴的要求,一旦满足其后果就是部分导致人心松散、标准混乱。我们有些辅导员是深有体会的,因为有的学生真的是明白无误地问,“为什么像张三李四这样的人也能入党!”
7、党员发展规模扩大的力度太大,速度太快,导致党员质量的参差不齐,鱼目混珠,鱼龙混杂。我完全赞同在大学生中加强党员发展工作,但必须注意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有节制地均衡、稳妥发展,这种大跃进式的扩大,不仅不能提高党员中的高素质人才的比例从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反而会把一些意见不坚定,动机不纯正,素质不过硬的人裹进来。
8、党员身份的庸俗化和异化倾向。党员身份是政治地位的载体,是人性品格的最高荣誉,它本身既是一种终点和结果,又是一种起点和原因,也就是说,只有全面发展的学生才应发展入党,吸收其入党是对他的肯定;但同时入党后应该更严以律己、精益求精,更应该多谈谦让、放弃和管理的服从。可现实中是,部分党员大学生阉割了党员的真正内涵,只讲前者不讲后者,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有时也不得不如市场运作一样,以党员荣誉换取他们的牺牲、奉献。
五、如何改进高校党建和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的几点想法。
实际上述几个方面的弊端一经找到就不难对症下药。主要是:
1、在全球化、市场化和社会形态的迅速转型、价值观念急剧发展的视野中看待当下的党员质量这个微观问题,适时地、主动地变革我们的评判标准和身份期许。
2、摒弃那种思想政治工作一抓就灵的方法论,按照邓小平的“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原理。真正设身处地的为学生党员的合理要求而提供更多的条件,而不是一味地做贡献作牺牲,否则就会导致“价值疲劳”。
3、在上述两点基础上,完善党员发展的稳健的指导思想、严格的发展程序、科学的奖惩标准、长效的教育机制、有效地监督体系。
4、既要扩大党员发展中意见来源渠道,又要尽量排除非组织、非同一标准的外部干扰。
5、尽快适应学分制条件下党建工作的新要求、新趋势,大力探索和开展学生公寓、学生社区党员发展、管理的新模式,大力倡导切实可行的实践服务、锻炼和成长。
6、及时抢占网络教育的阵地,以正面、有说服力和强大的舆论来争取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势地位。可以建立健全校园信息网、党建专栏、德育之角等栏目,按照现代互联网信息快速、及时、生动、易行的特点来运作。
7、提高各级党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改进党员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教师和其他教育者的责任意识,多做少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党员的浩然正气感染学生。
8、改革我校、我院党员的管理组织形式,缩小基层党支部规模,在指导老师的统筹下,交给学生放手管理党支部党务工作的权利,相信他们能够做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2009-11-07
展开全部
1.实用主义型,也可称为功利型。持此种动机者把入党看成是获取名利的一种手段,渗透着个人利益的现实考虑。江西省巨贪胡长清就是这样一个反面典型。他一开始就抱着个人升官发财的目的入党,如他自己所言,“对入党动机和目的没有真正搞明白,带着入了党就有了个人政治资本的想法”而钻入党内。这类人一旦成为党的一员,很容量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以谋私,腐化堕落,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2.盲目从众型。这部分要求入党者缺乏明确的追求目标,在思想和理论上对党缺乏明确的认识,对党的性质、目标、宗旨等知之不多。其要求加入党组织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只不过看到周围同志要求入党,在从众心理作用下,也提出了入党申请。这样的人看似没有害处,但由于入党动力不足,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信念容量动摇,入党后极易丧失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党的先进性。3.理想信念动摇型。一部分党员经受不住权力、金钱、地位、名利的考验,理想信念动摇,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及社会主义的前景认识不清,对当前社会问题的解决和党的最终奋斗目标的实现信心不足,从而导致思想消极、不思进取。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