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菊 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注〕九日,重阳日。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菊 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注〕九日,重阳日。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没有什么用处。 小题1:诗中的菊花是怎样的一个品格形象。(2分) 小题2:本诗用了哪些手法来展现这一形象的,试结合第四句分析其中一种手法的作用。(4分) 展开
 我来答
悟鸿风Sw
2014-08-24 · TA获得超过17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0万
展开全部

小题1:不求高位、不慕功名的高士(洁士)形象。
小题2:主要用了对比、拟人手法。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小题1:
试题分析:由最后一句“由来不羡瓦松高”可看出。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很明显,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
小题2:
试题分析:“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对比、拟人手法的运用,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