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和刘禅的人物形象怎样的?

 我来答
猴団oM0
推荐于2017-11-27 · 超过64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13万
展开全部
乐不思蜀中刘禅的人物形象憨傻,愚笨;司马昭的人物形象狡诈,奸邪。 以下是正史思考分析,仅供参考 乐不思蜀的故事在历史上广为流传,后人曾对此多加评论,认为刘禅昏庸不堪,也有人认为刘禅是在行韬诲之计,意在保全自己。笔者认为:此故事颇为蹊跷,疑窦丛生。如果作为文学故事未尝不可,而作为历史记载却缺乏说服力,不能成立。 据《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注《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从司马昭、刘禅个性特征和此事件内在逻辑事理等方面作出一番分析,便明显看出故事中的二个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上人物形象迥异,故事事理混乱。 历史上的司马昭可谓知人善任。魏将钟会精明干练,善于谋算,但“心大志迂(《三国志·魏书·钟会传》),在司马昭用其伐蜀时,当时大臣邵悌不以为然,很是担心。从司马昭的言语中,很能体现出司马昭的识人明理的智慧。司马昭认为:钟会与自己看法相同,必能灭蜀,“凡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蜀人心胆已破,不可能与钟会共事,魏国将士灭蜀后思归心切,定会反对钟会造反。后来事态发展果如司马昭所料。司马昭对于聪明的钟会能明察秋毫,而对于平庸的刘禅,何能不识?所以,从司马昭主观方面来讲,司马昭根本无需怀疑刘禅,答案是明摆着的,就是刘禅也确实没有造反,司马昭是明了的。从司马昭客观方面来讲,也无需怀疑刘禅而问“颇思蜀吗”?因为刘禅在成都时有兵有将都决定投降,并令统率重兵的姜维投降,而刘禅在洛阳身边只有郤正、张通二个文臣,早就大势已去,根本没有条件,刘禅主观上也不会想去兴风作浪,东山再起。司马昭完全没有必要来试探刘禅,历史上司马昭虽然打击异己,但从未无端怀疑,平白杀人。乐不思蜀故事中的司马昭与历史上的司马昭明显判若二人。 历史上的刘禅是平庸之主,政绩平平。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仍能继续其二十多年的统治,说明刘禅绝非昏庸不堪。虽然刘禅在统治后期与黄皓等打得火热,但政权并未掌握在黄皓之手。据《三国志·蜀书·姜维传》注《华阳国志》记载:姜维厌恶黄皓擅权,“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证明大权并未旁落黄皓。同时,姜维在朝中孤立,为了避祸,要求前往边境屯田,刘禅也未加阻拦,并未加害姜维。这充分说明刘禅是明白之人,并非昏庸不堪,怎么能象故事中那样,几乎等同于白痴。 当然,刘禅也非英明之主,他与刘备、诸葛亮等人相比,相去甚远。在他执政期间,国势日衰。纵观刘禅生平,刘禅既无创造奇迹的才能,也无耍弄权谋的本领。刘禅如果像故事中那样卖弄小聪明,也不会做得如此天衣无缝,定会漏洞百出,岂能在司马昭、郤正面前瞒天过海,使他们深信不疑呢?所以,无论文中刘禅是白痴或者是聪明过人,都令人难以置信,与历史上刘禅的一贯表现格格不入,与陈寿“循理之君”的评价风马牛不相及。 从事件的本身联系看,此事也很不合情理。这表现在:其一,大魏权臣司马昭多次宴请一个亡国之君,不合情理。第一次宴会上,“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是指第二次宴会。第三次是:郤正教刘禅后,司马昭又问,不可能是在同一次宴会上。司马昭权倾朝野,处在以晋代魏的关键时刻,许多军国大事尚待处理,何能多次不厌其烦地宴请一个毫无用处的“安乐公”,显然与理不通。其二,司马昭问话不合情理。有句歇后语是:别人嚼过的馒头──没味。同理,自己嚼过的馒头,再一次咀嚼,同样没味。司马昭在第一次宴会上说刘禅“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说明已知刘禅不会思念蜀国,而到了第二次宴会上,就是问“你想念蜀国吗?”不管是试探之问,还是不经意的一问,都有多此一举之嫌,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竟然问:“你很想念蜀国吗?”程度更为递进。退一步说,在这第二次宴会上假定问得合理,还有必要在第三次宴会上喋喋不休又问吗?即使要问,总该换一下形式吧,岂不败味之极,这能是历史上司马昭所为吗? 乐不思蜀如果具有真实性,便很具典型性和重要性,作为同时代的陈寿不会只字未提,而东晋习凿齿却在《汉晋春秋》中完整记述,不能不令人生疑。笔者认为:乐不思蜀故事很像文学传奇,作品运用了夸张手法,将刘禅的平庸描绘成昏庸不堪,以突出安于现状,只知玩乐的人物形象,也符合刘禅“安乐公”的身份,反映了蜀亡的原因,达到了情和理的和谐统一。乐不思蜀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此故事反映了后世人们对蜀汉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和“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心态以及对刘禅抱有的遗憾心理,因而在历史上广为流传。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麻烦采纳,谢谢!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