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展开全部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含义和意义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按劳分配为主体是由我国现阶段在所有制结构上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决定的。生产决定着分配,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所有制结构决定着分配结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分配方式,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就必然要求分配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公有制为主体在分配上的具体体现。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含义。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含义是:按劳分配是整个社会个人收入分配中的主体;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基本形式;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个人收入的主要内容。
(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重要意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是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条件。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意义和非按劳分配方式
(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第一是由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如上所述,生产决定着分配,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所有制结构决定着分配结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的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就必然要求在分配制度上存在多种分配方式,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需要有适合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非按劳分配方式。各种所有制经济在生产上投入的生产要素都需要通过不同的分配方式得到补偿。因此,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在利益上的保证,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
第二是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要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制、租赁制等已成为现阶段公有制的普遍经营方式。不同的经营方式也需要有不同的分配方式来保证其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各自的经济利益,使他们能够各司其职并且责权利相统一。比如,股份制需要有按股分红的分配方式;股份合作制则需要将劳动者的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需要建立经营者年薪制等等。
第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社会资源或生产要素的投入、安排和使用都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进行的。这里的市场机制就是价格、供求和竞争,其核心在于各个所有者的经济利益。这些资源或生产要素在生产或经营上的投入能够给它们的所有者带来合理的收入,使他们得到必要的补偿,就是对这些资源或生产要素投入的肯定、鼓励和支持;反之,则会打击这些资源或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就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因此,市场机制作用愈充分,市场体系愈健全,愈应该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愈应该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四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我国的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相对稀缺,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动员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更多的投入扩大再生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另一方面,使一切生产要素的使用者都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进行有偿使用,才能提高稀缺资源的使用与配置效率,才有利于避免资源选择的任意性和浪费,从而有利于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增长。
第五是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必要途径。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宏伟目标,达到共同富裕,需要全体人民发挥空前的积极性和巨大的创造力。因此,必须坚持党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正是这一方针的体现,是调动最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动员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要素投入生产,使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所有生产要素的活力迸发出来,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之源。
第二,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有效的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生产要素流向中西部地区,促进经济合理布局,使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形成人力资本运行机制,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调动科技人员的研发积极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体现了社会对公民权利的尊重,有利于形成平等、自主的思想意识和尊重一切劳动、一切创造的社会风尚,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
(三)多种分配方式中的非按劳分配形式
与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公有制不同实现形式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
(1)以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和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劳动收入。主要指个体劳动者和农村专业户的收入,收入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所创造的价值多少。
(2)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分配方式。包括资本收入与工资两种形式。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所有者的收入,一部分是经营管理劳动的收入,另一部分是资本收入;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劳动者的收入本质上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混合所有制中公有资产之外的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大部分也属于资本收入,但劳动者既作为公有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有雇佣劳动的性质,其收入兼有按劳分配和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双重性质。
(3)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制和租赁制等经营方式为基础的收入,包括资产收益(股息、红利、利息等)、机会收入和风险补偿等
(4)凭技术、信息、房地产等生产要素所有权获得的要素收入。
(5)社会保障性收入。再分配所形成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以及对社会公共物品的投资和各种补贴性收入。
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第一,形成的经济关系基础不同。按劳分配以公有制为前提,否定了凭借对生产资料私有权的垄断而占有社会产品的制度基础。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则是以不同所有者为前提,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分配上的实现。第二,经济范畴不同。按劳分配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回答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反映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与劳动产品分配的关系,分配的对象只是生活消费品。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从资源的稀缺性和配置效率出发,反映资源配置以及生产要素贡献与要素报酬的关系,分配的对象是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剩余,即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国民收入总量。按劳分配属于价值创造范畴,按生产要素分配属于价值分配范畴,两者不可混同或互相代替,更不能以按生产要素分配否定劳动价值论,或把按劳分配简单看成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种形式。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第一,二者共同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要通过市场比较,进行相应的市场评价。第二,二者的作用互相补充,方向一致。按劳分配的作用是通过机会平等、分配平等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劳动效率,但会导致一些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按生产要素分配可以转化为生产要素投入的动力,提高各种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但容易造成收入差距过大。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才能使两者优势互补,达到经济发展目标与实现目标手段的统一。第三,二者实现的形式和程度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一方面,按劳分配虽然消灭了私有权垄断,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排他性,公有的生产资料也要有偿使用,按劳分配的实现过程和实现形式都要受市场机制的制约,这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对按劳分配的渗透。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政策,对按生产要素分配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使按生产要素分配受到按劳分配的制约。同时通过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使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成果融入按劳分配之中。
总之,只有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充分利用一切经济资源,从而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按劳分配为主体是由我国现阶段在所有制结构上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决定的。生产决定着分配,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所有制结构决定着分配结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分配方式,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就必然要求分配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公有制为主体在分配上的具体体现。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含义。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含义是:按劳分配是整个社会个人收入分配中的主体;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基本形式;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个人收入的主要内容。
(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重要意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是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条件。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意义和非按劳分配方式
(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第一是由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如上所述,生产决定着分配,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所有制结构决定着分配结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的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就必然要求在分配制度上存在多种分配方式,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需要有适合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非按劳分配方式。各种所有制经济在生产上投入的生产要素都需要通过不同的分配方式得到补偿。因此,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在利益上的保证,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
第二是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要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制、租赁制等已成为现阶段公有制的普遍经营方式。不同的经营方式也需要有不同的分配方式来保证其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各自的经济利益,使他们能够各司其职并且责权利相统一。比如,股份制需要有按股分红的分配方式;股份合作制则需要将劳动者的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需要建立经营者年薪制等等。
第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社会资源或生产要素的投入、安排和使用都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进行的。这里的市场机制就是价格、供求和竞争,其核心在于各个所有者的经济利益。这些资源或生产要素在生产或经营上的投入能够给它们的所有者带来合理的收入,使他们得到必要的补偿,就是对这些资源或生产要素投入的肯定、鼓励和支持;反之,则会打击这些资源或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就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因此,市场机制作用愈充分,市场体系愈健全,愈应该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愈应该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四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我国的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相对稀缺,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动员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更多的投入扩大再生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另一方面,使一切生产要素的使用者都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进行有偿使用,才能提高稀缺资源的使用与配置效率,才有利于避免资源选择的任意性和浪费,从而有利于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增长。
第五是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必要途径。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宏伟目标,达到共同富裕,需要全体人民发挥空前的积极性和巨大的创造力。因此,必须坚持党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正是这一方针的体现,是调动最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动员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要素投入生产,使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所有生产要素的活力迸发出来,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之源。
第二,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有效的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生产要素流向中西部地区,促进经济合理布局,使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形成人力资本运行机制,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调动科技人员的研发积极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体现了社会对公民权利的尊重,有利于形成平等、自主的思想意识和尊重一切劳动、一切创造的社会风尚,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
(三)多种分配方式中的非按劳分配形式
与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公有制不同实现形式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
(1)以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和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劳动收入。主要指个体劳动者和农村专业户的收入,收入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所创造的价值多少。
(2)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分配方式。包括资本收入与工资两种形式。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所有者的收入,一部分是经营管理劳动的收入,另一部分是资本收入;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劳动者的收入本质上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混合所有制中公有资产之外的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大部分也属于资本收入,但劳动者既作为公有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有雇佣劳动的性质,其收入兼有按劳分配和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双重性质。
(3)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制和租赁制等经营方式为基础的收入,包括资产收益(股息、红利、利息等)、机会收入和风险补偿等
(4)凭技术、信息、房地产等生产要素所有权获得的要素收入。
(5)社会保障性收入。再分配所形成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以及对社会公共物品的投资和各种补贴性收入。
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第一,形成的经济关系基础不同。按劳分配以公有制为前提,否定了凭借对生产资料私有权的垄断而占有社会产品的制度基础。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则是以不同所有者为前提,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分配上的实现。第二,经济范畴不同。按劳分配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回答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反映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与劳动产品分配的关系,分配的对象只是生活消费品。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从资源的稀缺性和配置效率出发,反映资源配置以及生产要素贡献与要素报酬的关系,分配的对象是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剩余,即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国民收入总量。按劳分配属于价值创造范畴,按生产要素分配属于价值分配范畴,两者不可混同或互相代替,更不能以按生产要素分配否定劳动价值论,或把按劳分配简单看成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种形式。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第一,二者共同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要通过市场比较,进行相应的市场评价。第二,二者的作用互相补充,方向一致。按劳分配的作用是通过机会平等、分配平等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劳动效率,但会导致一些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按生产要素分配可以转化为生产要素投入的动力,提高各种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但容易造成收入差距过大。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才能使两者优势互补,达到经济发展目标与实现目标手段的统一。第三,二者实现的形式和程度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一方面,按劳分配虽然消灭了私有权垄断,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排他性,公有的生产资料也要有偿使用,按劳分配的实现过程和实现形式都要受市场机制的制约,这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对按劳分配的渗透。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政策,对按生产要素分配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使按生产要素分配受到按劳分配的制约。同时通过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使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成果融入按劳分配之中。
总之,只有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充分利用一切经济资源,从而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