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谈作文之总结修改作文的方法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第一,启发诱导,以发挥学生思维主动性
叶圣陶认为,“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作文批改的启发诱导“最有效的办法是当面改”。当然,面改可以提起笔来就改,但是,“最好与学生共同念文稿,与学生商量着改。遇到需要改的地方就顿住,向学生提出些问题,如‘这儿怎么样’,‘这儿说清楚了没有’之类,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学生经过点醒,本来忽略的地方注意了,他动脑筋了。脑筋动过之后,可能的情形有二。一是他悟出来了,原稿写得不对,该怎样才对。哪个不对哪个对由他自己悟出,印象当然最深刻。二是他动过脑筋还是不明白,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在这儿向他提问题,这时候他感到异常困惑,在这异常困惑的时候听老师的改正,也将会终身忘不了。”此为启发式之一:点醒。
与学生商量的当儿,必须把问题扣准,原因辨明。例如,某一段为什么不好,所以要改,某一句为什么不通顺,所以要改。而要处处能扣准,处处能辨明,哪怕一个“的”字、一个“了”
字,增删全有交代;哪怕一个句号、一个逗号,改动全有理由。此为启发式之二:商量。
第二,先通篇阅读,以求批改的针对性
叶圣陶认为,评改一篇文章,实质上是一种研究,既是研究,就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好不要提起笔来就改,而应该先通篇看几遍,既要从大体上看,还要从细节上看:考虑内容正确不正确,完满不完满,选材适当不适当,结构严密不严密;语言切当不切当。这样,评改才能有针对性:哪里不正确,该换个说法;哪里不完满,该添补些什么;哪些材料用不着,该去掉;哪些材料有必要,该补上;哪里的结构不严密,该怎么样安排才严密。总之,这些都是主要的事项,一定要考虑得十分周到。开头就改动字词语句,这不是个好办法。所有字词语句都是为全篇的中心意思服务的,不先考虑中心意思而先考虑个别语句,这就是先枝节而后根本,不适当。总之,“无论自己起的文稿或是讨论别人起的文稿,都要先看全篇,从内容、选材、结构等方面考虑,这些方面都有数了,就在增删移动的同时,考虑字词语句”。
叶圣陶认为,“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作文批改的启发诱导“最有效的办法是当面改”。当然,面改可以提起笔来就改,但是,“最好与学生共同念文稿,与学生商量着改。遇到需要改的地方就顿住,向学生提出些问题,如‘这儿怎么样’,‘这儿说清楚了没有’之类,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学生经过点醒,本来忽略的地方注意了,他动脑筋了。脑筋动过之后,可能的情形有二。一是他悟出来了,原稿写得不对,该怎样才对。哪个不对哪个对由他自己悟出,印象当然最深刻。二是他动过脑筋还是不明白,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在这儿向他提问题,这时候他感到异常困惑,在这异常困惑的时候听老师的改正,也将会终身忘不了。”此为启发式之一:点醒。
与学生商量的当儿,必须把问题扣准,原因辨明。例如,某一段为什么不好,所以要改,某一句为什么不通顺,所以要改。而要处处能扣准,处处能辨明,哪怕一个“的”字、一个“了”
字,增删全有交代;哪怕一个句号、一个逗号,改动全有理由。此为启发式之二:商量。
第二,先通篇阅读,以求批改的针对性
叶圣陶认为,评改一篇文章,实质上是一种研究,既是研究,就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好不要提起笔来就改,而应该先通篇看几遍,既要从大体上看,还要从细节上看:考虑内容正确不正确,完满不完满,选材适当不适当,结构严密不严密;语言切当不切当。这样,评改才能有针对性:哪里不正确,该换个说法;哪里不完满,该添补些什么;哪些材料用不着,该去掉;哪些材料有必要,该补上;哪里的结构不严密,该怎么样安排才严密。总之,这些都是主要的事项,一定要考虑得十分周到。开头就改动字词语句,这不是个好办法。所有字词语句都是为全篇的中心意思服务的,不先考虑中心意思而先考虑个别语句,这就是先枝节而后根本,不适当。总之,“无论自己起的文稿或是讨论别人起的文稿,都要先看全篇,从内容、选材、结构等方面考虑,这些方面都有数了,就在增删移动的同时,考虑字词语句”。
展开全部
1、源于生活积累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里所不曾经验过的事勉强拉到笔底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人固然不必为这些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但是做了人就得担负起人的责任,就得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
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
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维、语言等方面的积累。
平时的积累怎样,写作时侯努力怎样,两项加起来,决定写成的东西怎样。
日积月累,方能生悟。
2、表达经验与意思
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书写,这就能够写文章了。
.记载一件东西,叙述一件事情,发表一种意见,吐露一腔情感,都可以成为文章。把眼睛里看见的光景记下来,当然也成为文章。
现在我要告诉读者,文章不是吃饱了没事做,写来作为消遣的。也不是恐怕被别人认作呆子痴汉,不得不找几句话来说说,然后勉强动笔的。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自己有一种经验,一个意思,觉得他跟寻常的经验和意思有些不同,或者比较新鲜,或者特别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个人生活的记录,将来需用的时候还可以供查考;为了这个缘故,作者才提起笔来写文章。否则就是自己心目有少数或者多数的人,由于彼此之间的关系,必须把经验和意思向他们倾诉,为了这个缘故,作者就提起笔来写文章。前者为的是自己,后者为的是他人,总之都不是笔墨的游戏。
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是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而周密一点儿罢了。如果为了要写出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当然是本末倒置。但是在实际上,一个人要在社会里有意义的生活,本来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并不是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凡是经过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而写出来的往往是好文章。
3、阅读与作文是种习惯
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
语言运用的好不好,在于得到的语言知识确切不确切,在于能不能把语言知识化为习惯,经常实践。要在语言知识方面都有相当把握,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非日积月累不可。积累得多了,写东西才能运用自如。
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譬如坐得正站得直,从生理学的见地看,是有益于健康的。但是决不能每当要坐要站的时候才想到坐和站的姿势该怎么样。
临时搬出些知识来,阅读应该怎样,写作应该怎样,岂不是要把饱满的整段兴致割裂得支离破碎?所以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它,那才是真正的受用。
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点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
4、各类作文技法
记叙景物,手法不止一种。有的作者自己不露脸,只用文字代替风景画片,一张一张揭示出来给读者看。有的作者自己担任篇中的主人公,他东奔西跑,左顾右盼,一切由他出发,把看见的感到的告诉读者。
抒写感情的文章大都是记叙文。离开了事物,感情也就无从兴起。任何感情,都由个人和环境围绕的人、物、事故发生交涉而来。因此,除开了记叙,也就很少纯粹的抒情文。同样的记叙文,仅仅以记叙事物为目的,当然是记叙文;如果其中有一股感情灌注着,作者的目的原在抒写着一段感情,那就是抒情文了。
随笔是最自由的文章。形式既没有一定,题材也随处可取。不比书信,书信有通行的款式,你若不按款式写,人家就说你不懂世务。不比传记,传记要叙写人物的重要言行,你若叙了一桩丢了三桩,人家就说你颇有疏漏。
随笔可以说毫无规模,三言两语也成,从一个大范围抽出小小的一片段来写也成,一思想藤蔓一样蔓延开去,直到藤梢和根部都不收拢也成。至于题材,凡是实际生活以内的一切都可以充作随笔的题材。
作者的动手写随笔,读者的乐于读随笔,都为着新鲜的意趣。……新鲜的意趣只能以作者自己作准,自己觉得新鲜,同时又料想到必然有一部分人也会觉得新鲜,这一篇随笔就很值得写了。
就一个人来说,言语、举动虽然和许多人大体相同,可是总有着“小异”之点,待人接物也有他的态度和方法。把这些综合起来,人家对他就有更深切的认识,不仅是声音,是面貌,凡是一言一动,都觉得印着他的标记:这是这一个人而不是其他的人。
人类生活非常繁复,人与人之间不能够单把所接触的东西、所知道的东西互相告诉了就完事,还得把所发现、所理解的道理互相传授、互相印证,使彼此的知识更加丰富起来。因此,写文章不能只写记叙文,还得写说明文。
说明文的好坏在乎所发现、所理解的道理准确不准确。发现的准确,理解的准确,写下来的就是最好的说明文,除非文字上有什么毛病。
说明文说明道理,道理是附着于事物的,它本身不是“视而可见,触而可知”的事物,有时不很容易领会。为了使读者领会起见,说明了道理之后,最好指出一些实例来。
从说明文进一步,也是说明一种道理、原由、关系等等,但是同时伴着一种愿望,必须说服读者,使读者信从。这时候,所说的道理、原由、关系等等就成为作者的主张,从文章体例上说,这篇文章就成为议论文了。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
写什么呢?与其写一些空泛的议论,不如写一些亲身经历。所以,议论怎样推行新生活,怎样使国家强大起来,不如叙述曾经经历过的某一桩事情,不如抒写对于本乡本镇的感情。这些还只是限于个人方面。弱国能够推广开来,把自己所熟悉的社会中某一方面的情形作为写作材料,那就更有意义了。
一个意思,可以用来表达它的文章体裁不止一种。可是这许多体裁之中,必然有一种最适于意思的本身和当前的读者的。须要选到一种最合适的体裁,意思才会恰如原样地表达出来,读者才会深切地明白和感动。
5、作文的注意点
作者要写的一定是感到兴趣、觉得有意思的一番光景。至于那些平平常常的光景,虽然看在眼里,决不高兴拿起笔来写。
像这种并非勉强拉到笔底下来的材料,里头交织着作者的思想和情绪,写成文章,自然成为出色的一篇,受读者的欣赏了。
作为同作文都一样,不妨从想象中找材料。最要紧的事虽属想象,而不违背真实。换句话说,想象必须入情入理,使人觉得确然有此情景,方才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诗中情境并非必须从想象得来,作者自己的情、亲历的境也是作诗的好材料,古今有许多好诗就是用这种材料写成的。
描写不是死板地照抄实际事物。用适当的文字,把事物的外面的和内面的特质表达出来,是人家是人它的整体,这才算描写到了家。
描写人物以描写他,容貌、态度、服装等等常常作为性格的衬托,只有在足以显出人物性格的当儿,才是真正必要的。 写的虽是人物以外的环境,而着眼点却在衬托出人物的性格。
所以抒写感情并不在乎堆砌“快乐”“痛苦”之类的字眼;这些字眼竟可以一个也不用,自由别的办法收到抒写感情的效果。如果你把引起你感情的原油和经过写出来,无论外界的事物或内心的变化,都照当时所感受的写出来,这就抒写了感情了。别人看了你的文章,虽然不曾接触过那些事物,发生那样变化,可使由文章的媒介,却像接触过了,发生过了,结果自然来了感动。
慷慨激昂,感情激发,甚而至于谩骂,这是一种态度。叙事说理,完全理智,像法官下判词那样严谨,这是一种态度。并不遏抑感情,但是也不让感情过分放纵,对于该受责备的人给他责备,但责备里头含着宽恕的心情和深切的期望,这又是一种态度。……只觉得作者怀着一颗热烈的心,那心的跳动绝不比请愿学生弱一分一毫,但是他却把它按捺住了,只用一些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来;语言越平淡,越是耐人寻味,于是我们受到了深切的感动。
写文章把自己的见闻告诉人家,能够捕捉当时的感觉,顺次卸下来,就是人家如临其境……至于文艺,注重在叫人家感动,叫人家欣赏,适宜用后一种方法。有修养的作者能够像写出自己当时的感觉那样写出来,使读者随时有如临其境的乐趣。
有许多文章,作者几乎完全不拿出自己的意思来,或者只拿出一部分来而留着其他的部分。完全不拿出意思来并不是没有意思,而是把意思隐蔽在文章的背后。那隐藏着的和包含着的意思都有待读者自己去发现。读者自己从文章中发现了意思,其明白和感动的程度,比直接从作者那里接受意思更要深切。所以,有了一个意思,要不要老师拿出来,或者只拿出一部分来而留着其他部分,这又是动笔以前应该斟酌的一件事情。
说话要没有多余的话,作文要没有多余的文句。既然读者自然能领会到,那么明白写下反而是多余的了。
一般人往往以为幽默就是说俏皮话,嘻嘻哈哈,乱扯一顿,要不就是讽刺,对人生对社会来一阵笑骂和嘲弄。这却无论如何是一种误会,幽默绝非如此。
因为动笔写文章,同开口说话一样,得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和那事件的关系,要骂的时候自然不妨骂,该严谨的时候也不必故意做得不严谨,这都是所谓“求诚”,是写作者的基本品质。
5、作文的效果与练习
写一篇文章,当然期望它能收到最大的效果。什么是最大的效果呢?就是能使读者看了之后明白到十分,感动到十分。如果仅能使读者明白到三四分,感动到五六分,那就没有收到最大的效果。作者现于实际生活的经验,限于写作技能的素养,也许无论如何都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可是一个认真写作的人总不肯放弃这个目标,总要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但是要知道,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练习就不得不找些题目来写,好比算术课为要练习计算,必须做些应用题目一样。并且,善于教导学生的老师无不深知学生的底细,他出题目总越不出学生的经验和意思的范围之外。学生固然不想写什么文章,可使经老师一提醒,却觉得大有可写了。
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二、作文修改
1、学生自改:
动笔之前想定一个简要提纲,写在纸上也好,记在脑子里也好,这是一种好习惯。写完了,从头到尾看一遍,马上自己审核,自己修定,这也是种好习惯。写完了站在读者的地位把文章念一遍,看看念起来是不是上口,听起来是不是顺耳,这样做是从读者观点审核自己的文章,也是一种好习惯。这些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也受用不尽。语言好像一幢房子,词好像砖和木头,房子是用砖头盖起来的,语言是词组织起来的。用词要恰当,不要用那些模糊的词,要用表达意思最准确的词。还有一种不好的倾向,是自己造词。说话用句好比用钞票,钞票不能自己造,自己造钞票是犯法的,生造词虽然不犯法,却使人糊涂。造句越自然越好,不要装腔作势,摆出一副架子,用一些不同于平常说话的调子。新鲜的说法如果滥用了,反而讨厌。比如吃东西,山珍海味吃多了,就觉得厌了,不像青菜豆腐吃不厌。所以,写文章要跟平常说话一样,一定要自然。
“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改的是写在纸上的稿子,实际上是审核并修订所想的东西,使它尽可能切合当前的需要。正确不正确当然是首先要审核的。此外如有什么不必说的,有什么没有说明白的,有没有换个说法更恰当的,有没有叫人家看了会发生误会的,等等,也是需要审核之点。审核过后在需要修订的处所作修订,通常的说法就叫做“改”。
作文难得“一次成功”,往往要修改好几次。但作文要自己改,不用请别人给修改,这就经常处于主动地位,岂不是好?
2、教师引导与指点学生自改
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我先后结识的国文教师语文教师不在少数,这些教师都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的体会跟我相同,都认为改作文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工作;有的坦率地说,有的隐约地说,直到最近,还听见十几位教师对我坦率地说。徒劳无功,但是大家还在干,还要继续干下去,不是很值得想一想吗?
想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在生活和工作中,谁都经常有作文的需要。
“改”与“作”关系密切,“改” 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引导和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
要不要让学生养成这些好习惯?我看要。那么,如何养成这些好习惯,似乎也是个研究的项目。凡属于养成习惯的事项,光反复讲未必管用。一句老实话,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下水,练习游泳的本领。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里所不曾经验过的事勉强拉到笔底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人固然不必为这些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但是做了人就得担负起人的责任,就得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
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
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维、语言等方面的积累。
平时的积累怎样,写作时侯努力怎样,两项加起来,决定写成的东西怎样。
日积月累,方能生悟。
2、表达经验与意思
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书写,这就能够写文章了。
.记载一件东西,叙述一件事情,发表一种意见,吐露一腔情感,都可以成为文章。把眼睛里看见的光景记下来,当然也成为文章。
现在我要告诉读者,文章不是吃饱了没事做,写来作为消遣的。也不是恐怕被别人认作呆子痴汉,不得不找几句话来说说,然后勉强动笔的。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自己有一种经验,一个意思,觉得他跟寻常的经验和意思有些不同,或者比较新鲜,或者特别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个人生活的记录,将来需用的时候还可以供查考;为了这个缘故,作者才提起笔来写文章。否则就是自己心目有少数或者多数的人,由于彼此之间的关系,必须把经验和意思向他们倾诉,为了这个缘故,作者就提起笔来写文章。前者为的是自己,后者为的是他人,总之都不是笔墨的游戏。
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是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而周密一点儿罢了。如果为了要写出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当然是本末倒置。但是在实际上,一个人要在社会里有意义的生活,本来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并不是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凡是经过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而写出来的往往是好文章。
3、阅读与作文是种习惯
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
语言运用的好不好,在于得到的语言知识确切不确切,在于能不能把语言知识化为习惯,经常实践。要在语言知识方面都有相当把握,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非日积月累不可。积累得多了,写东西才能运用自如。
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譬如坐得正站得直,从生理学的见地看,是有益于健康的。但是决不能每当要坐要站的时候才想到坐和站的姿势该怎么样。
临时搬出些知识来,阅读应该怎样,写作应该怎样,岂不是要把饱满的整段兴致割裂得支离破碎?所以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它,那才是真正的受用。
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点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
4、各类作文技法
记叙景物,手法不止一种。有的作者自己不露脸,只用文字代替风景画片,一张一张揭示出来给读者看。有的作者自己担任篇中的主人公,他东奔西跑,左顾右盼,一切由他出发,把看见的感到的告诉读者。
抒写感情的文章大都是记叙文。离开了事物,感情也就无从兴起。任何感情,都由个人和环境围绕的人、物、事故发生交涉而来。因此,除开了记叙,也就很少纯粹的抒情文。同样的记叙文,仅仅以记叙事物为目的,当然是记叙文;如果其中有一股感情灌注着,作者的目的原在抒写着一段感情,那就是抒情文了。
随笔是最自由的文章。形式既没有一定,题材也随处可取。不比书信,书信有通行的款式,你若不按款式写,人家就说你不懂世务。不比传记,传记要叙写人物的重要言行,你若叙了一桩丢了三桩,人家就说你颇有疏漏。
随笔可以说毫无规模,三言两语也成,从一个大范围抽出小小的一片段来写也成,一思想藤蔓一样蔓延开去,直到藤梢和根部都不收拢也成。至于题材,凡是实际生活以内的一切都可以充作随笔的题材。
作者的动手写随笔,读者的乐于读随笔,都为着新鲜的意趣。……新鲜的意趣只能以作者自己作准,自己觉得新鲜,同时又料想到必然有一部分人也会觉得新鲜,这一篇随笔就很值得写了。
就一个人来说,言语、举动虽然和许多人大体相同,可是总有着“小异”之点,待人接物也有他的态度和方法。把这些综合起来,人家对他就有更深切的认识,不仅是声音,是面貌,凡是一言一动,都觉得印着他的标记:这是这一个人而不是其他的人。
人类生活非常繁复,人与人之间不能够单把所接触的东西、所知道的东西互相告诉了就完事,还得把所发现、所理解的道理互相传授、互相印证,使彼此的知识更加丰富起来。因此,写文章不能只写记叙文,还得写说明文。
说明文的好坏在乎所发现、所理解的道理准确不准确。发现的准确,理解的准确,写下来的就是最好的说明文,除非文字上有什么毛病。
说明文说明道理,道理是附着于事物的,它本身不是“视而可见,触而可知”的事物,有时不很容易领会。为了使读者领会起见,说明了道理之后,最好指出一些实例来。
从说明文进一步,也是说明一种道理、原由、关系等等,但是同时伴着一种愿望,必须说服读者,使读者信从。这时候,所说的道理、原由、关系等等就成为作者的主张,从文章体例上说,这篇文章就成为议论文了。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
写什么呢?与其写一些空泛的议论,不如写一些亲身经历。所以,议论怎样推行新生活,怎样使国家强大起来,不如叙述曾经经历过的某一桩事情,不如抒写对于本乡本镇的感情。这些还只是限于个人方面。弱国能够推广开来,把自己所熟悉的社会中某一方面的情形作为写作材料,那就更有意义了。
一个意思,可以用来表达它的文章体裁不止一种。可是这许多体裁之中,必然有一种最适于意思的本身和当前的读者的。须要选到一种最合适的体裁,意思才会恰如原样地表达出来,读者才会深切地明白和感动。
5、作文的注意点
作者要写的一定是感到兴趣、觉得有意思的一番光景。至于那些平平常常的光景,虽然看在眼里,决不高兴拿起笔来写。
像这种并非勉强拉到笔底下来的材料,里头交织着作者的思想和情绪,写成文章,自然成为出色的一篇,受读者的欣赏了。
作为同作文都一样,不妨从想象中找材料。最要紧的事虽属想象,而不违背真实。换句话说,想象必须入情入理,使人觉得确然有此情景,方才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诗中情境并非必须从想象得来,作者自己的情、亲历的境也是作诗的好材料,古今有许多好诗就是用这种材料写成的。
描写不是死板地照抄实际事物。用适当的文字,把事物的外面的和内面的特质表达出来,是人家是人它的整体,这才算描写到了家。
描写人物以描写他,容貌、态度、服装等等常常作为性格的衬托,只有在足以显出人物性格的当儿,才是真正必要的。 写的虽是人物以外的环境,而着眼点却在衬托出人物的性格。
所以抒写感情并不在乎堆砌“快乐”“痛苦”之类的字眼;这些字眼竟可以一个也不用,自由别的办法收到抒写感情的效果。如果你把引起你感情的原油和经过写出来,无论外界的事物或内心的变化,都照当时所感受的写出来,这就抒写了感情了。别人看了你的文章,虽然不曾接触过那些事物,发生那样变化,可使由文章的媒介,却像接触过了,发生过了,结果自然来了感动。
慷慨激昂,感情激发,甚而至于谩骂,这是一种态度。叙事说理,完全理智,像法官下判词那样严谨,这是一种态度。并不遏抑感情,但是也不让感情过分放纵,对于该受责备的人给他责备,但责备里头含着宽恕的心情和深切的期望,这又是一种态度。……只觉得作者怀着一颗热烈的心,那心的跳动绝不比请愿学生弱一分一毫,但是他却把它按捺住了,只用一些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来;语言越平淡,越是耐人寻味,于是我们受到了深切的感动。
写文章把自己的见闻告诉人家,能够捕捉当时的感觉,顺次卸下来,就是人家如临其境……至于文艺,注重在叫人家感动,叫人家欣赏,适宜用后一种方法。有修养的作者能够像写出自己当时的感觉那样写出来,使读者随时有如临其境的乐趣。
有许多文章,作者几乎完全不拿出自己的意思来,或者只拿出一部分来而留着其他的部分。完全不拿出意思来并不是没有意思,而是把意思隐蔽在文章的背后。那隐藏着的和包含着的意思都有待读者自己去发现。读者自己从文章中发现了意思,其明白和感动的程度,比直接从作者那里接受意思更要深切。所以,有了一个意思,要不要老师拿出来,或者只拿出一部分来而留着其他部分,这又是动笔以前应该斟酌的一件事情。
说话要没有多余的话,作文要没有多余的文句。既然读者自然能领会到,那么明白写下反而是多余的了。
一般人往往以为幽默就是说俏皮话,嘻嘻哈哈,乱扯一顿,要不就是讽刺,对人生对社会来一阵笑骂和嘲弄。这却无论如何是一种误会,幽默绝非如此。
因为动笔写文章,同开口说话一样,得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和那事件的关系,要骂的时候自然不妨骂,该严谨的时候也不必故意做得不严谨,这都是所谓“求诚”,是写作者的基本品质。
5、作文的效果与练习
写一篇文章,当然期望它能收到最大的效果。什么是最大的效果呢?就是能使读者看了之后明白到十分,感动到十分。如果仅能使读者明白到三四分,感动到五六分,那就没有收到最大的效果。作者现于实际生活的经验,限于写作技能的素养,也许无论如何都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可是一个认真写作的人总不肯放弃这个目标,总要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但是要知道,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练习就不得不找些题目来写,好比算术课为要练习计算,必须做些应用题目一样。并且,善于教导学生的老师无不深知学生的底细,他出题目总越不出学生的经验和意思的范围之外。学生固然不想写什么文章,可使经老师一提醒,却觉得大有可写了。
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二、作文修改
1、学生自改:
动笔之前想定一个简要提纲,写在纸上也好,记在脑子里也好,这是一种好习惯。写完了,从头到尾看一遍,马上自己审核,自己修定,这也是种好习惯。写完了站在读者的地位把文章念一遍,看看念起来是不是上口,听起来是不是顺耳,这样做是从读者观点审核自己的文章,也是一种好习惯。这些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也受用不尽。语言好像一幢房子,词好像砖和木头,房子是用砖头盖起来的,语言是词组织起来的。用词要恰当,不要用那些模糊的词,要用表达意思最准确的词。还有一种不好的倾向,是自己造词。说话用句好比用钞票,钞票不能自己造,自己造钞票是犯法的,生造词虽然不犯法,却使人糊涂。造句越自然越好,不要装腔作势,摆出一副架子,用一些不同于平常说话的调子。新鲜的说法如果滥用了,反而讨厌。比如吃东西,山珍海味吃多了,就觉得厌了,不像青菜豆腐吃不厌。所以,写文章要跟平常说话一样,一定要自然。
“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改的是写在纸上的稿子,实际上是审核并修订所想的东西,使它尽可能切合当前的需要。正确不正确当然是首先要审核的。此外如有什么不必说的,有什么没有说明白的,有没有换个说法更恰当的,有没有叫人家看了会发生误会的,等等,也是需要审核之点。审核过后在需要修订的处所作修订,通常的说法就叫做“改”。
作文难得“一次成功”,往往要修改好几次。但作文要自己改,不用请别人给修改,这就经常处于主动地位,岂不是好?
2、教师引导与指点学生自改
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我先后结识的国文教师语文教师不在少数,这些教师都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的体会跟我相同,都认为改作文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工作;有的坦率地说,有的隐约地说,直到最近,还听见十几位教师对我坦率地说。徒劳无功,但是大家还在干,还要继续干下去,不是很值得想一想吗?
想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在生活和工作中,谁都经常有作文的需要。
“改”与“作”关系密切,“改” 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引导和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
要不要让学生养成这些好习惯?我看要。那么,如何养成这些好习惯,似乎也是个研究的项目。凡属于养成习惯的事项,光反复讲未必管用。一句老实话,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下水,练习游泳的本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