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没有找到好的学习方法,一个理科女生,但是物理数学差的要死...
展开全部
一、疑。疑是学习的开始。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又说:“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可见激疑是最佳的“导”法。教师授新课前给学生布置些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题目,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带着疑问去学,可以唤起动机,激发兴趣,从而达到预习的目的。
要达到激疑目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三个方面①问得巧而生趣;②问得准而能思;③问得精而知深。例如:布置预习《向心加速度》一节内容时,设计一问为:请通过预习弄清向心加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及表达形式。如此设问,平淡乏味,既无巧而言,更无思之必要,学生只须通读一遍教材,即能方便地正确回答,自然用不着进一步的思考,预习的意义不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预习失去兴趣。但如这样设问:请通过预习思考物体的向心加速度到底与物体作圆周运动的半径成正比还是成反比?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学生首先就有了预习的冲动,而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还须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思考。这样的问题对那些认真预习过但还不能真正弄清的同学来说,只要教师在课堂上稍一点拨,立即就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从而起到深刻领会物理问题本质的作用,这也就是我们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的目的所在。
二、趣。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则乐,乐则愿,愿则学。所以,布置学生预习也要激趣,如何激趣,我的体会有三点:①是通过提出一些联系实际的趣题引出学生预习的兴趣。如在布置预习《平抛运动》一节内容时,可提出通过预习,讨论反应十分敏捷的猴子能否逃脱被与猴子等高的汽枪子弹击中的厄运;②是通过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引出学生的预习兴趣,如通过演示水流星实验,要求同学找出各种情况下小球过圆轨道最高点时速度满足的条件;③是通过让学生实际体验科学家探索真理的过程来提高其预习兴趣。如要求预习《自由落体运动》一节内容时。可这样引导: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而伽利略却巧妙地利用归谬法推翻了这个结论,假如你处在伽利略那个时代,想想看应如何推证?这样学生就很有兴趣预习这节内容了。
三、纲。指布置预习时提供提纲,常使用于内容较多的课。它能使学生预习明确方向、突出重点、节约时间。因为,学生的课外时间毕竟有限,过多地占用他们的时间,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其它课程的学习。这样,学生即使感到预习很有必要,也只能忍痛割爱了。因此,如遇到估计学生预习花时较多的情况时,我的做法是以该节内容为本,抓住关键文字,依据物理思想进行简化,画成图表后用小黑板挂在教室里,有时也只言片语讲解一下,起画龙点睛之效。如《弹力》一节内容的预习参考提纲是: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方向的判断、弹簧弹力的计算公式等。学生依据这个提纲,可以花很短的时间即能基本掌握这节课的要点。
四、标。指通过提出学习要求,明确预习目标,常使用于内容较深的课。这种预习可起到为上课铺路架桥,降低难度的作用。所以,“标”的要掌握一定的度,使学生尝到在预习中获得成功的甜头。例如:《摩擦力》这节课的内容既多且难懂,对刚进高中的学生来说,想通过预习就基本搞清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中的各种关系是很不现实的,因此,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可以从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且初中已定性接触过的滑动摩擦力着手,只须要求同学通过预习初步搞清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的判断、大小的计算等问题即可。这样的布置要求不高,且易获成功。便于激发学生内在兴趣、而为下次预习创造“兴趣”的条件。其实学生通过预习滑动摩擦力中的有关问题,对正确理解静摩擦力也是很有帮助的,起到了“间接预习”的作用。
五、比。指类比预习。①拿学过的内容与将要学习的内容比较来进行预习。如预习《力的分解》这节内容时,可要求同学结合学过的《力的合成》知识,考察两者在处理方法上有那些相同、那些不同。通过这样的比较预习,把本来比较难懂的力的分解知识简单化了;②将所学教材内容互比,如预习《位移和路程》一节内容,关键是找出位移和路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可在课前印制表格,让学生预习时填写,这种方式,学生乐于为之,效果颇佳;③是用旧课学法来指导新课预习。如讲动量定理时,一般是从牛顿第二定律出发考虑力对时间的积累效果所得。 因此,在指导预习《动能定理》时,可要求同学依据动量定理中的处理方法考察力对位移的积累效果即可。这样的类比预习把两个定理的内在联系揭示得一目了然,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习。指教师提供练习题目,让学生边阅读、边做习题的预习方法。这种方法,带着问题预习,目的明确,动手、动脑发挥多种感官作用,较容易达到预习目的。但要注意:①每次习题形式宜变化, 使习而不厌;②题量要少, 一般以3个题为限,难度要适中(因为是预习,不是复习),多、杂、难往往使学生望而生畏,反而达不到目的。提倡选择有助于概念与规律的正确理解,紧扣书本知识,难度逐步加深的题组。
七、实。指实验,即让学生边实验,边预习。这样的预习可以放在实验室进行,也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就地选择实验器材进行。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还能加深他们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正确理解。因为,课外实验与教师的课堂实验相比有其独特的优点,课堂实验受上课时间的限制,教师往往急于做过细的解释,压缩了从感知到思维的过程,影响了探索能力的培养,要知道,发现成功的兴奋感,正是创造能力生长的刺激素。例如,要求同学预习《单摆》这一节内容时,可让学生通过实验定性讨论得出单摆周期与摆球质量和摆动振幅无关,而周期却随摆球所在处的重力加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定量给出周期与摆长的平方根成正比。这样的预习过程,学生始终情绪高涨,效果极佳,表现在对等效重力加速度的理解相当透彻。
八、助。指预习提倡同学间的互助。具体来说可采取先让同学各自认真预习,过后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体会或预习中还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在三、四个同学组成的预习小组中提出来。通过和同学的再讨论,起到弄清疑难问题和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作用,因而这样的互帮互助是十分必要的。教学中,我经常会看到几个同学为某个问题争论不休时,许多同学还会主动自学其它相关的参考书,找到说服其它同学的理由。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得到迅速的提高,为他们以后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的自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要达到激疑目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三个方面①问得巧而生趣;②问得准而能思;③问得精而知深。例如:布置预习《向心加速度》一节内容时,设计一问为:请通过预习弄清向心加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及表达形式。如此设问,平淡乏味,既无巧而言,更无思之必要,学生只须通读一遍教材,即能方便地正确回答,自然用不着进一步的思考,预习的意义不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预习失去兴趣。但如这样设问:请通过预习思考物体的向心加速度到底与物体作圆周运动的半径成正比还是成反比?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学生首先就有了预习的冲动,而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还须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思考。这样的问题对那些认真预习过但还不能真正弄清的同学来说,只要教师在课堂上稍一点拨,立即就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从而起到深刻领会物理问题本质的作用,这也就是我们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的目的所在。
二、趣。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则乐,乐则愿,愿则学。所以,布置学生预习也要激趣,如何激趣,我的体会有三点:①是通过提出一些联系实际的趣题引出学生预习的兴趣。如在布置预习《平抛运动》一节内容时,可提出通过预习,讨论反应十分敏捷的猴子能否逃脱被与猴子等高的汽枪子弹击中的厄运;②是通过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引出学生的预习兴趣,如通过演示水流星实验,要求同学找出各种情况下小球过圆轨道最高点时速度满足的条件;③是通过让学生实际体验科学家探索真理的过程来提高其预习兴趣。如要求预习《自由落体运动》一节内容时。可这样引导: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而伽利略却巧妙地利用归谬法推翻了这个结论,假如你处在伽利略那个时代,想想看应如何推证?这样学生就很有兴趣预习这节内容了。
三、纲。指布置预习时提供提纲,常使用于内容较多的课。它能使学生预习明确方向、突出重点、节约时间。因为,学生的课外时间毕竟有限,过多地占用他们的时间,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其它课程的学习。这样,学生即使感到预习很有必要,也只能忍痛割爱了。因此,如遇到估计学生预习花时较多的情况时,我的做法是以该节内容为本,抓住关键文字,依据物理思想进行简化,画成图表后用小黑板挂在教室里,有时也只言片语讲解一下,起画龙点睛之效。如《弹力》一节内容的预习参考提纲是: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方向的判断、弹簧弹力的计算公式等。学生依据这个提纲,可以花很短的时间即能基本掌握这节课的要点。
四、标。指通过提出学习要求,明确预习目标,常使用于内容较深的课。这种预习可起到为上课铺路架桥,降低难度的作用。所以,“标”的要掌握一定的度,使学生尝到在预习中获得成功的甜头。例如:《摩擦力》这节课的内容既多且难懂,对刚进高中的学生来说,想通过预习就基本搞清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中的各种关系是很不现实的,因此,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可以从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且初中已定性接触过的滑动摩擦力着手,只须要求同学通过预习初步搞清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的判断、大小的计算等问题即可。这样的布置要求不高,且易获成功。便于激发学生内在兴趣、而为下次预习创造“兴趣”的条件。其实学生通过预习滑动摩擦力中的有关问题,对正确理解静摩擦力也是很有帮助的,起到了“间接预习”的作用。
五、比。指类比预习。①拿学过的内容与将要学习的内容比较来进行预习。如预习《力的分解》这节内容时,可要求同学结合学过的《力的合成》知识,考察两者在处理方法上有那些相同、那些不同。通过这样的比较预习,把本来比较难懂的力的分解知识简单化了;②将所学教材内容互比,如预习《位移和路程》一节内容,关键是找出位移和路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可在课前印制表格,让学生预习时填写,这种方式,学生乐于为之,效果颇佳;③是用旧课学法来指导新课预习。如讲动量定理时,一般是从牛顿第二定律出发考虑力对时间的积累效果所得。 因此,在指导预习《动能定理》时,可要求同学依据动量定理中的处理方法考察力对位移的积累效果即可。这样的类比预习把两个定理的内在联系揭示得一目了然,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习。指教师提供练习题目,让学生边阅读、边做习题的预习方法。这种方法,带着问题预习,目的明确,动手、动脑发挥多种感官作用,较容易达到预习目的。但要注意:①每次习题形式宜变化, 使习而不厌;②题量要少, 一般以3个题为限,难度要适中(因为是预习,不是复习),多、杂、难往往使学生望而生畏,反而达不到目的。提倡选择有助于概念与规律的正确理解,紧扣书本知识,难度逐步加深的题组。
七、实。指实验,即让学生边实验,边预习。这样的预习可以放在实验室进行,也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就地选择实验器材进行。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还能加深他们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正确理解。因为,课外实验与教师的课堂实验相比有其独特的优点,课堂实验受上课时间的限制,教师往往急于做过细的解释,压缩了从感知到思维的过程,影响了探索能力的培养,要知道,发现成功的兴奋感,正是创造能力生长的刺激素。例如,要求同学预习《单摆》这一节内容时,可让学生通过实验定性讨论得出单摆周期与摆球质量和摆动振幅无关,而周期却随摆球所在处的重力加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定量给出周期与摆长的平方根成正比。这样的预习过程,学生始终情绪高涨,效果极佳,表现在对等效重力加速度的理解相当透彻。
八、助。指预习提倡同学间的互助。具体来说可采取先让同学各自认真预习,过后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体会或预习中还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在三、四个同学组成的预习小组中提出来。通过和同学的再讨论,起到弄清疑难问题和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作用,因而这样的互帮互助是十分必要的。教学中,我经常会看到几个同学为某个问题争论不休时,许多同学还会主动自学其它相关的参考书,找到说服其它同学的理由。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得到迅速的提高,为他们以后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的自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