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老师的专业素养课题开题报告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许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勿庸置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多位目标、生活化、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堂生成……成为热门词语和热门话题。我们的课堂日益呈现新变化、新气象。然而,我们还是在许多的课例中发现,不少教师仅仅模仿了新课改的“形”,许多课堂表面上热闹、生动,试图体现新课改的种种新理念。但静心反思时总觉得有许多缺憾。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效率意识的缺失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它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也是全面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课堂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效率低下,课内损失课外补,仍然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学习中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考虑,提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的课题实验。
三、研究的目标、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1、通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概念、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和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方法。
2、通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敏锐的感知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获取新知识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
子课题设计:
1、学习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可行性。
2、增强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包括教学情境的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生成的有效性、媒体运用的有效性……
3、确保学习方法的有效性。保证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保证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4、注重课堂教学的细节。包括板书设计、习惯养成、位置移动、引导点拨、课堂总结……
5、开展多元化的数学学习评价。
研究重点:增强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确保学习方法的有效性。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通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教学的观念: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增强学生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会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2、研究过程
实验时间为三年,主要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9.2—2009.3)
认真组织参加研究的教师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主体教育论》及有关信息、资料,吸取广大教师的有关经验和体会,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形成较为实用、科学的研究方案。
(2)实践探究阶段:(2009.3—2009.11)
依据研究方案,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理念、方法、实施等方面的研究,加强日常沟通,不定期的组织参加研究的教师研讨、分析实验情况,完善方案。并将研究资料及时汇总使用,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交流推进。
(3)实验的总结阶段: (2009.11—2010.12)
①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②整理实验资料,总结出具有特色的经验、成果。
③举行课题实验的结题和鉴定活动。
3、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的作用,研究学生对具体措施的反应,努力做到“行动—反思—再行动—再反思”。
(2)观察法:对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相关要素进行第一时间的记录和描述。
(3)比较法:一例多堂,一例多师,平行班对比等,分析相关要素的关系。
(4)调查法: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学后调查,把握当事者的感受和课堂教学实效获取“定性”与“定量”的双重资料。
(5)个案法: 对部分研究对象尽可能搜集更多的资料加以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探讨对采取提高效率后的成果。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 部分教师理念异化为目标,在隐藏目标的泛化、扩大化与多维目标的整合中迷失方向。
(2) 热闹的“多言堂”、频繁的合作与讨论,使得不少课堂“形”聚“神” 却散。
(3) 部分课堂过分地拉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课堂学习的整体效率下降。
(4) 过度地依赖学具操作、数学知识泛生活化的现象,造成学生数学化思考缺乏,阻碍着课堂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
(5) 不少课堂过分地强调了学生的自主与课堂的生成,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有畏首畏脚的现象和被弱化的趋势。
2、创新之处:
我们作为农村的一线教师,与新课程密切接触几年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题目变活了,错误变多了,分数变低了”。面对轰轰烈烈的新课改,我们从农村小学的视角出发思考着。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要求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用数学的眼光捕捉信息、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新教材中的很多知识如果学生没有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学起来是很困难的。新课程注重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和实践体验性,很多家庭作业形式也由原来的书面作业转变成操作实践性作业,有的则需要在家长的帮助和支持下才能完成。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大打折扣,很难实施见效。农村小学教学条件及硬件设施相对较差,数学学习中的动手操作或实践活动往往由于学具量的不足而只能靠老师或个别学生的演示验证一下,大多数学生无法亲历实践的过程,无法在操作中观察、分析和体验。动手能力弱在农村小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村的孩子缺乏自主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某些老师仍然迷信于题海战术,高耗低效,让学生练技巧出成绩,把学生当作盛载知识的容器,当作彰显自己教学业绩的筹码。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许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勿庸置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多位目标、生活化、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堂生成……成为热门词语和热门话题。我们的课堂日益呈现新变化、新气象。然而,我们还是在许多的课例中发现,不少教师仅仅模仿了新课改的“形”,许多课堂表面上热闹、生动,试图体现新课改的种种新理念。但静心反思时总觉得有许多缺憾。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效率意识的缺失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它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也是全面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课堂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效率低下,课内损失课外补,仍然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学习中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考虑,提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的课题实验。
三、研究的目标、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1、通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概念、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和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方法。
2、通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敏锐的感知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获取新知识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
子课题设计:
1、学习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可行性。
2、增强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包括教学情境的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生成的有效性、媒体运用的有效性……
3、确保学习方法的有效性。保证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保证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4、注重课堂教学的细节。包括板书设计、习惯养成、位置移动、引导点拨、课堂总结……
5、开展多元化的数学学习评价。
研究重点:增强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确保学习方法的有效性。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通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教学的观念: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增强学生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会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2、研究过程
实验时间为三年,主要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9.2—2009.3)
认真组织参加研究的教师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主体教育论》及有关信息、资料,吸取广大教师的有关经验和体会,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形成较为实用、科学的研究方案。
(2)实践探究阶段:(2009.3—2009.11)
依据研究方案,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理念、方法、实施等方面的研究,加强日常沟通,不定期的组织参加研究的教师研讨、分析实验情况,完善方案。并将研究资料及时汇总使用,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交流推进。
(3)实验的总结阶段: (2009.11—2010.12)
①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②整理实验资料,总结出具有特色的经验、成果。
③举行课题实验的结题和鉴定活动。
3、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的作用,研究学生对具体措施的反应,努力做到“行动—反思—再行动—再反思”。
(2)观察法:对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相关要素进行第一时间的记录和描述。
(3)比较法:一例多堂,一例多师,平行班对比等,分析相关要素的关系。
(4)调查法: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学后调查,把握当事者的感受和课堂教学实效获取“定性”与“定量”的双重资料。
(5)个案法: 对部分研究对象尽可能搜集更多的资料加以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探讨对采取提高效率后的成果。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 部分教师理念异化为目标,在隐藏目标的泛化、扩大化与多维目标的整合中迷失方向。
(2) 热闹的“多言堂”、频繁的合作与讨论,使得不少课堂“形”聚“神” 却散。
(3) 部分课堂过分地拉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课堂学习的整体效率下降。
(4) 过度地依赖学具操作、数学知识泛生活化的现象,造成学生数学化思考缺乏,阻碍着课堂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
(5) 不少课堂过分地强调了学生的自主与课堂的生成,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有畏首畏脚的现象和被弱化的趋势。
2、创新之处:
我们作为农村的一线教师,与新课程密切接触几年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题目变活了,错误变多了,分数变低了”。面对轰轰烈烈的新课改,我们从农村小学的视角出发思考着。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要求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用数学的眼光捕捉信息、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新教材中的很多知识如果学生没有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学起来是很困难的。新课程注重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和实践体验性,很多家庭作业形式也由原来的书面作业转变成操作实践性作业,有的则需要在家长的帮助和支持下才能完成。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大打折扣,很难实施见效。农村小学教学条件及硬件设施相对较差,数学学习中的动手操作或实践活动往往由于学具量的不足而只能靠老师或个别学生的演示验证一下,大多数学生无法亲历实践的过程,无法在操作中观察、分析和体验。动手能力弱在农村小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村的孩子缺乏自主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某些老师仍然迷信于题海战术,高耗低效,让学生练技巧出成绩,把学生当作盛载知识的容器,当作彰显自己教学业绩的筹码。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