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的校史简述
学校将2008年定为“百年校庆年”,将隆重举办建校百年的庆典活动。每个关心母校、热爱母校的人都翘首以待这一神圣、美好、幸福的时刻,今生能逢上母校建校百年大庆确实难得。母校经百年的风雨搏击、艰苦奋斗,如今已是硕果累累、名声远播。作为78年毕业老生的我在欢喜之余,竟不顾学识短浅和手头文献资料有限,想以“校史助考”为题写些文字,希望能为校庆筹委考究、撰写校史提供点帮助,并旨在写作过程中再次激发自己爱校和怀旧的痴情。 说起母校建立,不能不提及“吉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当初清政府兴办女学时,规定各州县必设“女子师范学堂”一所,基于初办,可先由省城试办,往后酌情添增。“白山松水,女权肇始”,省城吉林经筹备近一年,终于在光绪三十四年,即1908年5月23日正式建立女子师范学堂即“官立女子师范学校”,初建时校址在蒙古旗街,“女师”后来在民国时更名为“吉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1912年,另一说在1915年),“九一八”事变后更名为“吉林省立吉林女子师范学校”。1911年因城内失火(这是最为惨重的一次“火烧船厂”,受灾户达全城的三分之二)和永吉州文庙废止,经提学史同意,“女师”于当年6月份迁至母校今址,即新开门内旧学院衙门及学署文昌宫、文庙乡贤祠原地,当时校址计有平房96间。“女师”后来在伪满时期的1938年将“女师”迁到省立女子中学后停办。“女师”当时是我市最有名的新学学堂,成立之初招收讲习班一个班、初中班一个班、师范班三个班,共有学生208人;先后共办14个班,每班人数最多有32个,最少为17人,这些人毕业后为社会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不让须眉,为社会进步、妇女地位的提高付出自己的汗水和才智;妇女能抛头露面,在当时可是破天荒的新事儿。母校的前身之一是该校的附小,与第二年“女师”成立的保姆班,第三年成立的幼稚园(长年招收学生40名)同和“女师”形成一条龙的女子受教育系统,这在当时的吉林,确是一件别开生面的大事,同时也说明母校的诞生与吉林女性的解放密不可分。 母校现址在1742年(清乾隆七年)曾建有吉林首座文庙——“永吉州文庙”,该庙后因1790年的一场大火被烧毁、原地重建的文庙规模又太小等原因于1907年在吉林城东莱门(小东门)外江边拓地重新修建,历时两年建成。母校的前身之一作为“女师”的附设(属)小学——“女子两等小学”与“女师”正式同时成立(即1908年5月23日),建校之初招收学生高级班4个、初级班5个,职员二人,教员十二人,学生530人;位置在“女师”后院,即现在校舍北楼一带(节孝祠),校长(堂长)是“女师”校长张寿昌(字乃仁)兼的,当时附属小学校有四十八间房。附小的学制,起先是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后来新学制改为初小四年、高小两年。母校前身的组成部分另外还有三个,一是1913年(民国二年)成立的、有着“吉林省三大人才摇篮之一”美誉的、省内名气最大的“省立模范小学校”(原址在崇文书院,即今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所在地,另两个学校是省一中和有“吉林小南开”之誉的毓文中学),它后来迁入已改称“吉林市立新开门两级小学校”的母校(新开门大致在今天市公安局附近,系1909年在东莱、朝阳两门之间所开,俗称“扒豁子”)。另外两个是此前的永吉高小、蒙古旗小,在“女师”迁走后与“师范附小”三小合一(当时校长是郭增琪,1942年校长换成高恩荣)。“省立模范小学”原是吉林省立第二高小,首任校长是初兆声(鹤皋),曾招收学生560人,是当时的初高级的重点小学。在杨慧慈的一篇著文中回忆当时母校情形:“当时学校要求学生彬彬有礼,每个老师以身示范,上班都穿着深蓝色人造毛料半长身的工作服(上为蓝布带襟制服,下为青布裙,白袜黑鞋)。早晨,学生见到老师要行鞠躬礼(十五度鞠躬礼,民国前是“请安”和“跪拜”。),老师必须点头还礼。每天有朝会(日伪时周一的“朝会”即指升五色“国旗”,行注目礼,向皇居遥拜。当时日语是“国语”,汉语是“满语”,师生不能自称是“中国人”,而称“满洲人”。),教体育的张老师负责整队,主任训话。大型活动一般和女师共同进行,校长则很少来到这里。女师附小每年毕业两个班,教学质量高于一般学校,是当时市内模范小学校,它就是今天第一实验小学校的前身。”母校办学严谨,员工兢兢业业,多年来形成的良好传统校风和先进的教学水平使母校知名度一直高于其他兄弟学校;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面貌更是一新,师生以更佳的娇人成绩广获好评:母校在1959年4月2日,被吉林市教育局确定为吉林市13所重点学校之一;1962年母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小学校;母校的荣誉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正因为各班共同的积极向上,才使学校整体焕发异彩,比如1981年10月7日,母校四·一中队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红花集体”,并获颁发奖旗一面,赠送电视机一台的奖励……。 说起母校校名,多年来几番更改:1937年被日伪改为公立新开门两级国民学校,次年更名为吉林市立新开门国民学校和国民优级学校,1945年名为吉林市通天区中心国民学校,校长是王兆英,学生达1700多人;1949年改为吉林市通天区第一完全小学校,1950年名为吉林省实验小学,校长李芳辰;1955年因省会迁往长春,改为吉林市实验小学校,当时的校长是矫兴志;上世纪七十年代,校名曾叫吉林市第二十六小学校,好象此前还叫过“吉林市九年一贯制小学校”,后来叫“吉林市十年制学校”,校长是郭兰香;1981年由于吉林市成立第二实验小学,遂定名为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校。如今的校长是陈久文,他是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先后荣获全国特色教育优秀教师、全国学校德育管理先进个人、吉林省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市十大杰出青年、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拔尖人才、市级优秀导师、市优秀党员领导干部等多项荣誉称号。被聘为市全天候教师评委、吉林市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所主持的科研课题分获国家、省、市不同级别的奖项多次。参与了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系列丛书》(理论卷)的编写;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所撰写的30余篇论文在国家、省市获奖并做经验交流。 老一些的母校师生对当时校内的“魁星楼”印象很深,这里略述一二。魁星楼,建于1765年,也即乾隆三十年,是永吉州文庙的附属建筑,位于文庙内东南隅,原名“奎星楼”、“奎宿阁”,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产物。楼高14米,楼上供奉着主宰文运的神——“魁星”(魁星,又称“璇玑”,北斗七星中的前四颗),即“开文运点状元”的“奎宿”像,多少“悬梁苦读”、“凿壁借光”的读书人跪拜在它前面乞求获得保佑以期取得功名。其建筑精美,体现出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建筑文化:它采用均衡对称的设计,楼高为二层,底层为7米,是砖石结构,建筑面积为121平方米;上层层高8米,为木结构;全楼墙壁四周共有12根大柱,整体砖墙和大柱全部漆成红色,屋面用筒瓦铺成;饰画精致,不论飞禽走兽、剑把正吻,都体现出工匠们的心灵手巧。在1858年和1874年两次对该楼进行了翻修。1900年吉林“净法大师”领导的义和团曾在此处设坛练拳,还发生过汉奸“猴张”的人皮被义和团挂在楼上的事;此楼还曾在1907年5月是吉林日本领事馆所在地;虽说魁星楼有着很高的建筑艺术和历史文物价值,但由于人们缺乏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和“左”的思想影响,而在1964年因年久失修,怕给师生带来安全隐患经批准被拆除。由于当时该楼是附近的高层建筑,每逢校内操练、演讲、朗颂校训时,领导和客人多登临俯视,省城大部一览无余。魁星楼南面的门楣刻有“文光射斗”四字,“女师”和附小的师生常在楼前摄影留念,尤其是为省、校争光获奖的同学常在此前合影。由于魁星楼的影响,临近的胡同有以它的名子来命名的,如“魁星楼前胡同”、“魁星楼后胡同”。现仅存上脊“望天叫”一对在母校教具室。魁星楼被拆除后,写有“文光射斗”的条形筑石还曾立于新教学楼门旁,以示原魁星楼所在位置,后来在小植物园内建有魁星亭。 提起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不可能不提到为校、社会、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校长郭兰香。郭兰香(1927-1993),山东招远人,省特级教师,全国先进少年儿童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中小学教育基金会理事、吉林省妇联执委、吉林省青联委员。郭兰香早年毕业于吉林市女子国民高等学校。1949年她调入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校,先后担任教师、校长、名誉校长。 50年代,郭兰香在吉林省乃至全国教育界就颇有声望,曾三十多次参加省、市和全国表彰大会,受到过毛主席的接见。她曾望着毛主席说:“毛主席,我一定做党的好儿女,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在1951年的吉林省第一届优秀教师代表大会上被选为模范教师;195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年和母校其他6名同志参加了吉林省第二届优秀教师代表大会;1958年她精心实验“五年一贯制”并获成功,1964年12月被选为全国第三届人民代表;1966年担任母校的校长。郭兰香在教学中努力实践,勇于探索,从事小学教育40余年,小学教育研究会印发了《郭兰香教育经验选集》。撰写四十多篇教学论文,她在语文教学上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引导孩子们寓教于乐,多看画片、画报和电影,以扩大知识面。她十分重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郭校长曾给我班临时代过语文课,讲授精辟,言语生动。我班同学李重阳还记得她给我班代课时不用看黑板,面向大家仍然能把字写得很漂亮。当时她很注重抓全校文化课的学习,这与其他许多学校形成鲜明 的对比,学校各方面工作搞得井井有条,成为省市的样板。 “实验小学”的名字很有意思,该校是从1955年开始用的,但为什么命名校名时相关部门采用“实验”二字呢?许多同学都曾产生过这样的疑问:这么多学校,为什么唯独我们学校被称为“实验小学”呢?我一直的理解是:国家在每个城市中挑选一、两个教学质量最高的小学校,被安排用来实践新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学校被称为“实验小学”。当初这样命名,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在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各条战线都在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教育战线也不例外。苏联小学的先进管理和教学经验被引进中国,但得有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学校首先来消化和吸收它,也就是说得全国得有一些国内相对先进的学校首先来实践验证它;二是有一些新的课题、项目需要实验求证,我们学校正具备这样的条件。在省会迁到长春后,校名遂被命名为“吉林市实验小学”。 且不论究竟的原因如何,母校在建国后确实进行过诸多的、受到上级部门首肯的实验:比如1957年2月,学校响应毛主席关于德智体要全面发展的号召,成立了一个保健工作实验班,把当期招收的400名新生中的58名身体发育欠佳、患有疾病的同学编到一个班,专门配备年轻肯干的优秀教师担当班主任,从而开展了一项特殊而细致的保健工作实验,经过师生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学们的身体状况明显改善,体重增加了,患有鸡胸、脊梁弯曲的同学全部恢复了健康,而且学习成绩也不在其他班级之下;1958年,学校又进行了学制改革的实验工作,实验五年制教材,以求缩短学制早出人材,结果“五年一贯制”实验在郭兰香校长的领导下经过五年的辛勤努力获得成功;再比如学校同样为了早出人材,于1958年秋在一年级试办了“六岁班”,学校分析了6岁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因人施教,采用了灵活、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结果实验又喜获成功,“六岁班”同样在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024-10-21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