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历史:
元谋人 公元前170万年 云南元谋
目前我国境内最早发现的人类
北京人 公元前70-20万年 北京周口店 群居生活 会使用自然火、打制石器
山顶洞人 公元前180000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山洞内 打磨石器 有爱美观念 人工取火
★半坡聚落,距今约6000多年,陕西西安,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钻孔石斧)、使用弓箭。陶器是主要用具(鱼纹彩陶盆)。
★河姆渡聚落,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耜。陶器是主要用具(刻画猪纹黑陶钵)。
★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黄河流域。产生了贫富分化。
★材料阅读——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要意义:使人类已过上定居生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
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炎帝(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炎黄联合战蚩尤——炎帝和黄帝之战(阪泉之战)——炎黄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尧舜“禅让”——民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第五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都阳城。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禹传子,启开始了“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亳。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周武王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
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世纪),犬戎杀死周幽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贫富分化的出现和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由“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夏朝和商朝的最后一位国王桀和纣的灭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荒淫无道,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第六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西周的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制的目的: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分封制的内容:授民授疆土。诸侯的义务。
★分封制的作用及影响: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西周社会的三个等级贵族(周王、诸侯卿大夫、士)是统治阶级、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
★统治人民的手段:礼仪教化(怀柔政策),军队刑法(暴力镇压)。
第七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春秋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1、齐桓公称霸原因:东方大国;管仲改革;“尊王攘夷”
标志: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
2、晋楚争霸: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庄王问鼎中原(邲之战)。
3、吴越争霸:勾践卧薪尝胆
★战国时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东南西北到中间,齐楚秦燕赵魏韩。
合纵:六国南北联合共同抗秦。
连横(张仪):秦利用六国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朝秦暮楚。
第八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春秋时期,铁农具广泛应用与农业生产。
★战国时期,牛耕的到推广。(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千藕其耘”的耕作方式被打破,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公作则迟,分地则速”。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 原因:1.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的现实压
力。
2.秦国富国强兵的需要
3.秦孝公的支持
4.商鞅的坚持不懈
★ 内容: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
2、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作用:富国)
3奖励军功(作用:强兵)
★ 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成败的评价:一场改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最后被处死了,但变法取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 启发:改革措施要正确、改革应顺应历史潮流。
第九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商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或铭文)——隶书——楷书。
★甲骨文的价值:1.对于研究商代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2.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青铜:铜、锡、铅的合金。
★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发现于殷墟(河南安阳),它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875公斤。
第十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 孔子:儒家学说创始人。《论语》
伟大的思想家:核心思想:仁、礼。在政治上提倡为政以德、以礼治国。
伟大的教育家:创办私学;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学习方法:独立思考;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百家争鸣:墨家:“兼爱”“非攻”“节用”。
法家:“法治”,加强中央集权。
儒家:“仁政”“民贵君轻”。
道家:道法自然。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教材53页诸子百家简表)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根本原因)
2、社会急剧变化,大动荡大变革。
3、各国诸侯争夺霸权,招揽人才的需要。
4、私学兴盛各派文人游说讲学,相互抨击,推动思想发展。
★作用:各家相互辩驳、相互影响,有力的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韩非的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有用:战国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和封建制度初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在这种形势下,韩非子提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后必胜今;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治”等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又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秦统一前后的许多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损害公物/治理班级: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能及时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方法;说服教育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惩罚不是万能的,只是解决问题的辅助手段。三者都有合理的成分,但都不是绝对有效的,不应该互相排斥、互相对立。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对象,不同阶段不同方法发挥的作用不同。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都江堰:战国秦国李冰父子,岷江流域。
★三大工程:“分水鱼嘴”(是江水分为内江与外江)“飞沙堰”(防洪、排沙)“宝瓶口”(控制引水量)。
★作用(为什么都江堰能够于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维护了生态平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2、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3、代表了我国当时的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编钟: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编钟。表明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秦的统一: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六国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 公元前230—221年,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都咸阳。
★秦的灭亡: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公元前207年,项羽巨鹿之战。刘邦攻取咸阳,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202年,楚汉之争。刘邦建立汉朝,都长安。西汉开始。
★秦统一背景(条件):⑴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⑵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⑶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抵御秦的攻势。⑷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秦统一意义:⑴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⑵秦统一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⑶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些措施沿袭了两千多年,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元谋人 公元前170万年 云南元谋
目前我国境内最早发现的人类
北京人 公元前70-20万年 北京周口店 群居生活 会使用自然火、打制石器
山顶洞人 公元前180000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山洞内 打磨石器 有爱美观念 人工取火
★半坡聚落,距今约6000多年,陕西西安,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钻孔石斧)、使用弓箭。陶器是主要用具(鱼纹彩陶盆)。
★河姆渡聚落,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耜。陶器是主要用具(刻画猪纹黑陶钵)。
★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黄河流域。产生了贫富分化。
★材料阅读——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要意义:使人类已过上定居生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
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炎帝(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炎黄联合战蚩尤——炎帝和黄帝之战(阪泉之战)——炎黄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尧舜“禅让”——民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第五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都阳城。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禹传子,启开始了“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亳。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周武王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
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世纪),犬戎杀死周幽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贫富分化的出现和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由“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夏朝和商朝的最后一位国王桀和纣的灭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荒淫无道,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第六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西周的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制的目的: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分封制的内容:授民授疆土。诸侯的义务。
★分封制的作用及影响: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西周社会的三个等级贵族(周王、诸侯卿大夫、士)是统治阶级、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
★统治人民的手段:礼仪教化(怀柔政策),军队刑法(暴力镇压)。
第七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春秋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1、齐桓公称霸原因:东方大国;管仲改革;“尊王攘夷”
标志: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
2、晋楚争霸: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庄王问鼎中原(邲之战)。
3、吴越争霸:勾践卧薪尝胆
★战国时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东南西北到中间,齐楚秦燕赵魏韩。
合纵:六国南北联合共同抗秦。
连横(张仪):秦利用六国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朝秦暮楚。
第八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春秋时期,铁农具广泛应用与农业生产。
★战国时期,牛耕的到推广。(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千藕其耘”的耕作方式被打破,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公作则迟,分地则速”。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 原因:1.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的现实压
力。
2.秦国富国强兵的需要
3.秦孝公的支持
4.商鞅的坚持不懈
★ 内容: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
2、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作用:富国)
3奖励军功(作用:强兵)
★ 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成败的评价:一场改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最后被处死了,但变法取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 启发:改革措施要正确、改革应顺应历史潮流。
第九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商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或铭文)——隶书——楷书。
★甲骨文的价值:1.对于研究商代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2.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青铜:铜、锡、铅的合金。
★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发现于殷墟(河南安阳),它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875公斤。
第十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 孔子:儒家学说创始人。《论语》
伟大的思想家:核心思想:仁、礼。在政治上提倡为政以德、以礼治国。
伟大的教育家:创办私学;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学习方法:独立思考;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百家争鸣:墨家:“兼爱”“非攻”“节用”。
法家:“法治”,加强中央集权。
儒家:“仁政”“民贵君轻”。
道家:道法自然。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教材53页诸子百家简表)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根本原因)
2、社会急剧变化,大动荡大变革。
3、各国诸侯争夺霸权,招揽人才的需要。
4、私学兴盛各派文人游说讲学,相互抨击,推动思想发展。
★作用:各家相互辩驳、相互影响,有力的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韩非的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有用:战国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和封建制度初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在这种形势下,韩非子提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后必胜今;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治”等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又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秦统一前后的许多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损害公物/治理班级: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能及时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方法;说服教育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惩罚不是万能的,只是解决问题的辅助手段。三者都有合理的成分,但都不是绝对有效的,不应该互相排斥、互相对立。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对象,不同阶段不同方法发挥的作用不同。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都江堰:战国秦国李冰父子,岷江流域。
★三大工程:“分水鱼嘴”(是江水分为内江与外江)“飞沙堰”(防洪、排沙)“宝瓶口”(控制引水量)。
★作用(为什么都江堰能够于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维护了生态平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2、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3、代表了我国当时的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编钟: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编钟。表明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秦的统一: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六国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 公元前230—221年,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都咸阳。
★秦的灭亡: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公元前207年,项羽巨鹿之战。刘邦攻取咸阳,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202年,楚汉之争。刘邦建立汉朝,都长安。西汉开始。
★秦统一背景(条件):⑴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⑵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⑶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抵御秦的攻势。⑷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秦统一意义:⑴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⑵秦统一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⑶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些措施沿袭了两千多年,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展开全部
第六单元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一、 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及河流
1.地理位置:
① 亚洲的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但它又同时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② 亚洲的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 之间,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厂的大洲。③ 海陆位置: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亚是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2.大小: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地理分区:习惯上把亚洲分为6 个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亚。各个地区和国家如下表所示:
地区 国家
东亚 中国、蒙占、朝鲜、韩国、日本等
东南亚 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印尼、东帝汶等
南亚 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
西亚 土耳其、以色列、约旦、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科威特等
北亚 俄罗斯的一部分
4.地形:
① 地形特点: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地而起伏很大,既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 珠穆朗玛峰(8844米),也有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低地—— 死海(一400 米),是世界上地面起伏最大的大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② 亚洲的世界之最: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最大的咸水湖:里海;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陆地表面最低点:死海;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最长的运河:京杭运河)
5.河流:亚洲大河受地势影响,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主要河流如下表奔流人海:
河流 流向 特征 注入海洋
长江 自西向东 长度、流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太平洋
黄河 自西向东 长度5500千米,中国第二长河 太平洋
湄公河 自西北向东南 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太平洋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自南向北 位于亚洲北部,纬度较高,冬季河流冰期较长 北冰洋
恒河 自西向东 位于亚洲南部,流经印度、孟加拉国 印度洋
印度河 自北向南 位于亚洲南部,流经巴基斯坦 印度洋
二、复杂的气候
1.气候特点:
①气候复杂多样:亚洲地跨寒带、温带和热带,东、北、南三面濒临海洋,西南深人到亚欧大陆内部;地形复杂多样。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的影响,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除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②季风气候显著:亚洲背靠世界上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力推异十分显著,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手风气候都有分布,其中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惟独亚洲有分布
③大陆性气候分布(温带大陆性气候几乎占亚洲的一半):亚洲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亚洲内陆距海远,受海洋影响小。夏季内陆升温快,冬季降温也快,因此冬冷夏热;由于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因此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2.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在亚洲,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尤为突出。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区,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也较少。如果降水过多,就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反之,降水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因此,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雨热同期,使农作物得以旺盛生长,但常受不稳定的夏季风影响而发生旱涝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
精讲:( l )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人口占61% 。
①世界各大洲或地区按人口数的多少排序为: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和大洋洲。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排序为: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
②世界上人口超过l 亿的国家共有10 个,其中有6 个位于亚洲:东亚的中国、日本,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③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2.多样的地域文化: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风民俗。如:日本的抗震建筑、沙特阿拉伯的帐篷和长袍。亚洲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业平原(两河流域),因其适的温带或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而分别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3.经济发展旅异:亚洲除日本是发达国家外,其余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很大。主要原因是:除日本外,各国过去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工业基础一般较薄弱。从20 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经济发展较快。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问题一、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
1、领土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4个大岛、3900多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
2、主要城市沿海分布,如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北九州、长崎等。
3、地形特点: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少,分布在沿海地区。关东平原为日本最大的平原。
4、多优良港湾:海岸海曲折,多优良港湾,尤其是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为最好,这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神户和横滨是两个最要的对外贸易港。
5、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所以,日本多火山、地震。每年有感地震达1500多次。被称为“地震国”和“世界火山博物馆”。日本最高的山——富士山就是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第一高山,日本人民奉为“圣岳”。
6、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日本大部分处在23ºN——46ºN之间,跨经纬度广将使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如跨纬度广,日本的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间差就大。
问题二、日本的经济
1、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和有利条件。日本地域狭小,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靠出口。但日本也有发展经济的的优势:a、岛国多港湾,海运便利;b、劳动力素质高;c、管理效率高。
2、“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模式。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大量进口原料、燃料,然后依靠高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制成高品质的工业产品,再销往世界各地,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中国和欧洲。
3、近年来,日本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和销售基地。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像是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好处:①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②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③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资源;④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 对其它国家的影响:①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②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4、工业分布特点及原因: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5、日本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有利的影响是可促进日本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可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日本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不利的影响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必然使日本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
问题三:东南亚的位置,河流与城市
1、十字路口的位置: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中南半岛的南部又称马来半岛。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尤其是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天然水道,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通道,日本把它称为“海上生命线”。
2、东南亚的国家:东南亚共有11个国家。其中与中国陆地接壤的是:缅甸、老挝、越南;惟一的内陆国是老挝;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被称作“千岛之国”。
3、河流与城市的关系: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问题四:印度自然环境特征
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人口居世界第二位。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因此,印度政府推选计划生育政策。
2、位置:①大部分位于10ºN——30ºN之间,主要位于热带。②海陆位置:亚欧大陆南部,印度洋以北,东濒孟加拉湾,西滨阿拉伯海。
3、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4、主要河流: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由西北向东南注入孟加拉湾。
5、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印度自推行“绿色革命”以来,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主要家产品为水稻和小麦,水稻主要分布在恒河平原及沿海平原地区,小麦主要分布在恒河上游及德干高原西北部。
6、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全年高温,一年分为明显的旱季和雨季。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风,降水多,为雨季。每年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干旱少雨,为旱季。印度水旱灾害频繁,主要是由西南季风的不稳定造成的(一盘西南季风风力弱,来得晚、退得早,就形成旱灾;反之,则形成水灾)。
问题五:俄罗斯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
1、位置:俄罗斯纬度较高,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跨亚欧两洲,也跨东西半球。西临波罗的海,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西南临黑海,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主要邻国西有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南有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国土辽阔,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2、地跨亚欧两洲的欧洲国家:欧洲部分虽然面积只占1/4,但人口占3/4,工业、农业、首都、主要城市都位于欧洲,历史上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历来被公认人欧洲国家。
3、地形:比较平坦,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大河和山脉成为地形区的重要分界线。
4、河流与湖泊:俄罗斯有四大河流,“母亲河”伏尔加河位于东欧平原,自北向南注入里海,是欧洲最长的河,也是著名的内流河。它流量丰富,水流平缓,航运价值很高。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主要湖泊有:里海(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5、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由于纬度高,冬季漫长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
问题六:俄罗斯的资源、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1、资源:俄罗斯自然资源种类丰齐全,储量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能够自给的大国之一。主要矿产地有:库尔斯克铁矿、第二巴库油田、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
2、工业:重工业发达,消费品制造业发展缓慢,工业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四大工业区:①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②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③乌拉尔工业区;④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3、交通运输:俄罗斯交通运输部门齐全,铁路、公路、航空、内河、管道运输均很发达,以铁路运输为主。欧洲部分铁路网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亚洲部分铁路网比较稀疏,主要有西伯利亚大铁路(亚欧大陆桥)。
4、主要城市:莫斯科(首都,最大城市),圣彼得堡(第二大城市)、摩尔曼斯克(终年不冻港)、符拉迪活斯托克(海参崴)、伏尔加格勒(伏尔加河河港)。
第八章 东半球的其它国家和地区
一、中东地区成为长期热点问题的原因
1、重要的地理位置: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中东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周围被里海(世界最大的咸水湖)、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土耳其海峡沟通了地中海与黑海,因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2、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这也是一些大国争夺的原因。
①中东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主要产油国有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埃及等国家;
②中东的石油,大部分由波斯湾沿岸港口用油轮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③石油输出路线:a: 运向日本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日本
B:运向西欧、美国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曼德汉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美国
C:运向西欧、美国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大西洋→西欧、美国
3、匮泛的水资源:是战争的导火线,是本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中东地处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和内部,终年炎热干燥,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仅在地中海沿岸分布着狭小的地中海气候。匮泛的水资源对中东各国的生产以至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4、文化差异:中东不安定的重要原因。
中东的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但多数民族在这里汇集,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中东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少数居民信仰基督教、犹太教和其它宗教。
中东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这些国家被叫做“阿拉伯国家”。犹太人集中分布在以色列,主要信仰犹太教。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主人信仰伊斯兰教。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城。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圣城。
二、欧洲西部的国家、工业和旅游业
1、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欧洲西部占欧洲的一半左右,这里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为了进一步加强联系,本区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即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形成了。它有25个成员国,都有是经济发达国家。欧盟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工业发达,以加工制造业为主。欧洲西部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比例很高。工业中心多,面布密集,呈“十”字形分布。自英国向东到波兰境内,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意大利,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工来密集地带。
3、繁荣的旅游业:欧洲西部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南欧阳光灿烂的地中海海边风景区和沙滩浴场,北欧曲折、幽深的峡湾,引人入胜;中部高耸的阿尔卑斯山,是登山和滑雪运动的好场所;独特的风土人情,古老的城堡,庄严的教堂、为数众多的博物馆,使欧洲西部成为世界旅游业发达的地区。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成为欧洲著名的三大旅游国。
三、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与农业
1、地形: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平原分布在中部,以莱茵河为界,以西为西欧平原,以东为波德平原。山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半岛上。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有阿尔卑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呈东西走向,有利于大西洋暖湿流深入内陆。
2、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年降水量较多,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3、三者之间的关系:
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的地理位置→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多汁牧草、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
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本区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低纬度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地势东部和南部高,中部和西部低。
2、本区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因此是很多热带经济作物的故乡,如咖啡、可可;此外,本区很多矿产资源在世界中占有有重要地位,如金刚石、铜。
3、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①概念:过分依赖某一种或几种产品生产的经济;②弊端:初级产品价格低廉,工业制成品价格昂贵,制约了本国经办济的发展;③形成原因:长期受到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和控制;④出路:发展多样化农业,振兴民族工业。
4、本区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地区。人口增长过快,超过粮食及经济增长速度,己构成了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由于殖民主义的长期统治和控制,本区科学技术落后,农牧业生产水平很低,粮食始终不能自给。而人口增长过快,需要更多的粮食和肉类,于是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或过度放牧,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草原退化,加剧了土地荒漠化,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解决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保护自然环境。
五、澳大利亚
1、地形: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澳大利亚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形不同。东部有自北向南纵贯的大分水岭。全国最大的河流墨累河,从大分水岭西则发源,向西南注入印度洋。东北部沿海有世界著名的大堡礁。西部广阔的低矮高原,占全国面积的一半左右。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势最低处有艾尔湖。平原上河流很少,但地下水丰富,在平原中部地势低的地区凿井,地下水可以自动流出地面,成为自流井,因此人们也把那里叫做“大自流盆地”。
2、地形与农牧业:西部海拔不足1000米的广阔的低高原,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大型肉食动物,适合露天围栏放牧。
3、气候与农牧业: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区为广大的热带沙漠气候和热草原气候区,较为干燥,适宜牲畜过冬和繁殖。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西南部地区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干燥,这样的气候特点既适宜畜牧业也同样适宜耕作业,因此这些地区发展了混合农业。
4、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
5、澳大利亚养羊地区差异大的自然原因:澳大利亚70%以上的羊只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混合经营地带,其它广大地区放养的羊只相对较少。因为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地形较为平坦,西南部地区气候适宜,降水相通对于其它地区较为丰富,东南部地区虽然处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但引水灌溉可以满足其小麦种植和畜牧业的利用,因此这个地区发展混合农业比较有利。
6、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环海,面积76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同其它大陆分离,孤居一方,独立发展。长期以来,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演化缓慢,又没有大型食肉动物的侵扰,许多珍奇的原始动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特有的动物有:袋鼠、鸸鹋、树袋熊、鸭嘴兽等。
7、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澳大利亚矿产资料十分丰富,许多矿产储量居世界前列:如西部的铁矿;东部沿海的煤矿和东北部的铝土矿。澳大利亚矿产品的开采和出口也是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 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及河流
1.地理位置:
① 亚洲的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但它又同时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② 亚洲的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 之间,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厂的大洲。③ 海陆位置: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亚是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2.大小: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地理分区:习惯上把亚洲分为6 个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亚。各个地区和国家如下表所示:
地区 国家
东亚 中国、蒙占、朝鲜、韩国、日本等
东南亚 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印尼、东帝汶等
南亚 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
西亚 土耳其、以色列、约旦、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科威特等
北亚 俄罗斯的一部分
4.地形:
① 地形特点: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地而起伏很大,既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 珠穆朗玛峰(8844米),也有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低地—— 死海(一400 米),是世界上地面起伏最大的大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② 亚洲的世界之最: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最大的咸水湖:里海;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陆地表面最低点:死海;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最长的运河:京杭运河)
5.河流:亚洲大河受地势影响,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主要河流如下表奔流人海:
河流 流向 特征 注入海洋
长江 自西向东 长度、流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太平洋
黄河 自西向东 长度5500千米,中国第二长河 太平洋
湄公河 自西北向东南 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太平洋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自南向北 位于亚洲北部,纬度较高,冬季河流冰期较长 北冰洋
恒河 自西向东 位于亚洲南部,流经印度、孟加拉国 印度洋
印度河 自北向南 位于亚洲南部,流经巴基斯坦 印度洋
二、复杂的气候
1.气候特点:
①气候复杂多样:亚洲地跨寒带、温带和热带,东、北、南三面濒临海洋,西南深人到亚欧大陆内部;地形复杂多样。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的影响,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除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②季风气候显著:亚洲背靠世界上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力推异十分显著,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手风气候都有分布,其中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惟独亚洲有分布
③大陆性气候分布(温带大陆性气候几乎占亚洲的一半):亚洲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亚洲内陆距海远,受海洋影响小。夏季内陆升温快,冬季降温也快,因此冬冷夏热;由于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因此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2.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在亚洲,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尤为突出。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区,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也较少。如果降水过多,就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反之,降水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因此,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雨热同期,使农作物得以旺盛生长,但常受不稳定的夏季风影响而发生旱涝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
精讲:( l )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人口占61% 。
①世界各大洲或地区按人口数的多少排序为: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和大洋洲。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排序为: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
②世界上人口超过l 亿的国家共有10 个,其中有6 个位于亚洲:东亚的中国、日本,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③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2.多样的地域文化: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风民俗。如:日本的抗震建筑、沙特阿拉伯的帐篷和长袍。亚洲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业平原(两河流域),因其适的温带或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而分别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3.经济发展旅异:亚洲除日本是发达国家外,其余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很大。主要原因是:除日本外,各国过去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工业基础一般较薄弱。从20 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经济发展较快。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问题一、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
1、领土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4个大岛、3900多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
2、主要城市沿海分布,如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北九州、长崎等。
3、地形特点: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少,分布在沿海地区。关东平原为日本最大的平原。
4、多优良港湾:海岸海曲折,多优良港湾,尤其是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为最好,这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神户和横滨是两个最要的对外贸易港。
5、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所以,日本多火山、地震。每年有感地震达1500多次。被称为“地震国”和“世界火山博物馆”。日本最高的山——富士山就是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第一高山,日本人民奉为“圣岳”。
6、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日本大部分处在23ºN——46ºN之间,跨经纬度广将使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如跨纬度广,日本的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间差就大。
问题二、日本的经济
1、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和有利条件。日本地域狭小,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靠出口。但日本也有发展经济的的优势:a、岛国多港湾,海运便利;b、劳动力素质高;c、管理效率高。
2、“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模式。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大量进口原料、燃料,然后依靠高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制成高品质的工业产品,再销往世界各地,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中国和欧洲。
3、近年来,日本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和销售基地。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像是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好处:①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②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③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资源;④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 对其它国家的影响:①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②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4、工业分布特点及原因: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5、日本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有利的影响是可促进日本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可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日本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不利的影响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必然使日本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
问题三:东南亚的位置,河流与城市
1、十字路口的位置: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中南半岛的南部又称马来半岛。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尤其是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天然水道,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通道,日本把它称为“海上生命线”。
2、东南亚的国家:东南亚共有11个国家。其中与中国陆地接壤的是:缅甸、老挝、越南;惟一的内陆国是老挝;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被称作“千岛之国”。
3、河流与城市的关系: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问题四:印度自然环境特征
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人口居世界第二位。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因此,印度政府推选计划生育政策。
2、位置:①大部分位于10ºN——30ºN之间,主要位于热带。②海陆位置:亚欧大陆南部,印度洋以北,东濒孟加拉湾,西滨阿拉伯海。
3、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4、主要河流: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由西北向东南注入孟加拉湾。
5、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印度自推行“绿色革命”以来,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主要家产品为水稻和小麦,水稻主要分布在恒河平原及沿海平原地区,小麦主要分布在恒河上游及德干高原西北部。
6、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全年高温,一年分为明显的旱季和雨季。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风,降水多,为雨季。每年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干旱少雨,为旱季。印度水旱灾害频繁,主要是由西南季风的不稳定造成的(一盘西南季风风力弱,来得晚、退得早,就形成旱灾;反之,则形成水灾)。
问题五:俄罗斯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
1、位置:俄罗斯纬度较高,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跨亚欧两洲,也跨东西半球。西临波罗的海,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西南临黑海,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主要邻国西有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南有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国土辽阔,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2、地跨亚欧两洲的欧洲国家:欧洲部分虽然面积只占1/4,但人口占3/4,工业、农业、首都、主要城市都位于欧洲,历史上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历来被公认人欧洲国家。
3、地形:比较平坦,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大河和山脉成为地形区的重要分界线。
4、河流与湖泊:俄罗斯有四大河流,“母亲河”伏尔加河位于东欧平原,自北向南注入里海,是欧洲最长的河,也是著名的内流河。它流量丰富,水流平缓,航运价值很高。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主要湖泊有:里海(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5、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由于纬度高,冬季漫长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
问题六:俄罗斯的资源、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1、资源:俄罗斯自然资源种类丰齐全,储量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能够自给的大国之一。主要矿产地有:库尔斯克铁矿、第二巴库油田、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
2、工业:重工业发达,消费品制造业发展缓慢,工业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四大工业区:①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②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③乌拉尔工业区;④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3、交通运输:俄罗斯交通运输部门齐全,铁路、公路、航空、内河、管道运输均很发达,以铁路运输为主。欧洲部分铁路网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亚洲部分铁路网比较稀疏,主要有西伯利亚大铁路(亚欧大陆桥)。
4、主要城市:莫斯科(首都,最大城市),圣彼得堡(第二大城市)、摩尔曼斯克(终年不冻港)、符拉迪活斯托克(海参崴)、伏尔加格勒(伏尔加河河港)。
第八章 东半球的其它国家和地区
一、中东地区成为长期热点问题的原因
1、重要的地理位置: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中东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周围被里海(世界最大的咸水湖)、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土耳其海峡沟通了地中海与黑海,因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2、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这也是一些大国争夺的原因。
①中东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主要产油国有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埃及等国家;
②中东的石油,大部分由波斯湾沿岸港口用油轮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③石油输出路线:a: 运向日本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日本
B:运向西欧、美国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曼德汉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美国
C:运向西欧、美国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大西洋→西欧、美国
3、匮泛的水资源:是战争的导火线,是本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中东地处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和内部,终年炎热干燥,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仅在地中海沿岸分布着狭小的地中海气候。匮泛的水资源对中东各国的生产以至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4、文化差异:中东不安定的重要原因。
中东的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但多数民族在这里汇集,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中东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少数居民信仰基督教、犹太教和其它宗教。
中东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这些国家被叫做“阿拉伯国家”。犹太人集中分布在以色列,主要信仰犹太教。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主人信仰伊斯兰教。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城。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圣城。
二、欧洲西部的国家、工业和旅游业
1、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欧洲西部占欧洲的一半左右,这里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为了进一步加强联系,本区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即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形成了。它有25个成员国,都有是经济发达国家。欧盟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工业发达,以加工制造业为主。欧洲西部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比例很高。工业中心多,面布密集,呈“十”字形分布。自英国向东到波兰境内,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意大利,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工来密集地带。
3、繁荣的旅游业:欧洲西部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南欧阳光灿烂的地中海海边风景区和沙滩浴场,北欧曲折、幽深的峡湾,引人入胜;中部高耸的阿尔卑斯山,是登山和滑雪运动的好场所;独特的风土人情,古老的城堡,庄严的教堂、为数众多的博物馆,使欧洲西部成为世界旅游业发达的地区。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成为欧洲著名的三大旅游国。
三、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与农业
1、地形: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平原分布在中部,以莱茵河为界,以西为西欧平原,以东为波德平原。山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半岛上。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有阿尔卑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呈东西走向,有利于大西洋暖湿流深入内陆。
2、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年降水量较多,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3、三者之间的关系:
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的地理位置→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多汁牧草、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
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本区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低纬度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地势东部和南部高,中部和西部低。
2、本区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因此是很多热带经济作物的故乡,如咖啡、可可;此外,本区很多矿产资源在世界中占有有重要地位,如金刚石、铜。
3、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①概念:过分依赖某一种或几种产品生产的经济;②弊端:初级产品价格低廉,工业制成品价格昂贵,制约了本国经办济的发展;③形成原因:长期受到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和控制;④出路:发展多样化农业,振兴民族工业。
4、本区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地区。人口增长过快,超过粮食及经济增长速度,己构成了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由于殖民主义的长期统治和控制,本区科学技术落后,农牧业生产水平很低,粮食始终不能自给。而人口增长过快,需要更多的粮食和肉类,于是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或过度放牧,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草原退化,加剧了土地荒漠化,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解决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保护自然环境。
五、澳大利亚
1、地形: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澳大利亚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形不同。东部有自北向南纵贯的大分水岭。全国最大的河流墨累河,从大分水岭西则发源,向西南注入印度洋。东北部沿海有世界著名的大堡礁。西部广阔的低矮高原,占全国面积的一半左右。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势最低处有艾尔湖。平原上河流很少,但地下水丰富,在平原中部地势低的地区凿井,地下水可以自动流出地面,成为自流井,因此人们也把那里叫做“大自流盆地”。
2、地形与农牧业:西部海拔不足1000米的广阔的低高原,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大型肉食动物,适合露天围栏放牧。
3、气候与农牧业: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区为广大的热带沙漠气候和热草原气候区,较为干燥,适宜牲畜过冬和繁殖。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西南部地区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干燥,这样的气候特点既适宜畜牧业也同样适宜耕作业,因此这些地区发展了混合农业。
4、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
5、澳大利亚养羊地区差异大的自然原因:澳大利亚70%以上的羊只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混合经营地带,其它广大地区放养的羊只相对较少。因为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地形较为平坦,西南部地区气候适宜,降水相通对于其它地区较为丰富,东南部地区虽然处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但引水灌溉可以满足其小麦种植和畜牧业的利用,因此这个地区发展混合农业比较有利。
6、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环海,面积76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同其它大陆分离,孤居一方,独立发展。长期以来,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演化缓慢,又没有大型食肉动物的侵扰,许多珍奇的原始动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特有的动物有:袋鼠、鸸鹋、树袋熊、鸭嘴兽等。
7、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澳大利亚矿产资料十分丰富,许多矿产储量居世界前列:如西部的铁矿;东部沿海的煤矿和东北部的铝土矿。澳大利亚矿产品的开采和出口也是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复习要点
地理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
地球运动
绕什么转
方向
周期
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约24小时
昼夜交替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三、天气与气候(P42)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图册》中的有关本节内容。
地理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
地球运动
绕什么转
方向
周期
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约24小时
昼夜交替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三、天气与气候(P42)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图册》中的有关本节内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23-05-18
展开全部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重点:1. 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2. 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与经济生活3. 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科技4. 世界古代史(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等)5. 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历程初一地理期中考试重点:1. 地理信息与地图2.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3. 大气圈的构成和特点4. 气候与天气5. 水资源和利用6. 土地资源和利用7. 人口与城市8. 旅游地理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09-11-05
展开全部
地理:七大洲四大洋、分界线,经纬度、地形:等高线: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 五带的划分、二分二至太阳直射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