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珂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 运用原地重熔说,阐明了过去建立在岩浆侵入论之上的关于热液铀矿床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例如产铀岩体大小与铀矿化的关系、矿岩时差、产铀岩体判别指标效果不佳、与其他矿化的关系、与红层关系等问题。发表了《用原地重熔说讨论热液铀矿床形成的若干问题》。
二、 用原地重熔说,解释了华南地貌成因。指出在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初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作用逐渐减弱的情况下,华南地区壳内重熔层往南东方向逐渐固结,相应地,地表经历了“花岗岩穹隆山”—断陷盆地—准平原—准平原解体、断块地貌等四个发展阶段,其中第二、三两个阶段的遗迹(分别为红层和夷平面)残留在现代断块地貌中,发表论文《华南沿海地貌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吴忱教授评价说:“我近十年来一直在研究华北地区的地形面与地文期,接触到了国外不少新的学说,诸如:平衡理论、地球动力学模式等。而国内有关夷平面的理论,你们还是第一家,这代表了我国地貌学理论的发展水平,以不甘于紧跟国外,而要有创新性。……在华北地区地形面,地文期研究的基础上,我也想对当前的一些地貌学理论作一探讨。但我看到的都是国外理论,而没有国内的理论。原地重熔说与物质旋回,我认为是中国唯一的地貌学理论基础。”吴忱教授把上述研究思想及成果收录到了他撰写的《华北山地地形面与地貌发育史》(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一书中。
地理学家曾昭璇教授评论说:该研究填补了地貌演化和地壳深部过程研究的脱节的空白,对广东各地断陷盆地、夷平面、断块构造形成等一系列问题都提出了创新的理论观点。
三、 发现了大水系都有绕开花岗岩体流动的现象,通过研究认为:花岗岩体原是重熔层的突起部位,剥蚀前为“花岗岩穹隆山”,剥蚀后形成花岗岩丘陵。而高级别河道(四级及四级以上)避开花岗岩体而流动的现象说明这些河道为先成河,第二阶段时大多流入就近的红层盆地,第四阶段华南沿海陆地抬升,盆地消亡,这些古河流相互贯通,成为外流型河流,虽然经历了准平原阶段(第三阶段),然而,他们仍把绕开花岗岩穹隆山而流动的基本格局延续至今,打下了上述第一阶段的烙印。发表论文《从中生代花岗岩的形成机制探讨水系的成因——以珠江下游为例》。
四、 探讨了火山活动与盆地演化的关系,研究表明,火山活跃期与湖泊扩大期对应、火山平静期与河流发展期对应的规律。撰写论文《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cient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Volcanism from the Late Mesozoic to the Early Tertiary of the Sanshui Basin, Southeast China》(待发表)。
五、 提出华南地区温泉成因新认识,认为华南地区温泉温泉主要受地形反差和张性新构造断裂的控制,前者主要控制泉温和流量,后者主要控制温泉可能达到的最高水温,发表论文《华南沿海温泉成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