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士才的主要经历
吕士才(1928~1979),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主治军医、讲师。浙江绍兴人,幼年丧父,家境穷困,在家只读了5年小学,14岁就到上海当学徒,靠自学和读夜校,于民国36年(1947年)考入上海高级药学职业学校,1949年毕业取得药剂士的资格证书。1951年考入第二军医大学。学习刻苦,成为品学兼优的学员,曾立三等功两次,并获得“优秀团员”的奖励。学习期间,任副区队长和团支部副书记。1953年12月他在新学员中最早被吸收为共产党员。1956年毕业后留校工作,历任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军医、助教、主治军医、讲师。他为了临床及战时的战伤救治需要,用学来的化学、电学及药学知识为基础,刻苦钻研,进行骨粘合胶、遥控监护仪及半导体热敏测温计的研制,取得一定的成果。他苦练小血管吻合术,成功地作了14例断指再植手术,发表《断指再植后的肾功衰竭》等学术论文。他自学外语,参加上海外语学院德语班学习,先后翻译了《关节病大全》及《骨病》等外文论著。他在抢救重危病人时,常几天几夜守在病人床边,得到病人及其家属的赞扬。经他创议,长征医院骨科在上海市首先开展家庭病床,利用休息时间到病人家里去访视。在山区医疗队时,为解决社员甲状腺病的痛苦,自己动手装制碘离子透入器,并在自身反复试验电压、电流量、碘浓度和治疗时间,甚至皮肤被灼焦也不声张,直到取得理想的数据,才用之对病人施行有效治疗。
1979年1月,领导决定派吕士才率手术队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前线,执行战伤救治任务。出发前,他已有腹痛、便血,仍抱病率手术队赴前线。在执行战伤救治任务时,他曾连续17个小时不停地为伤员动手术。当部队向前转移,当地条件极差,并有被敌人骚扰的危险,仍毅然随之前移。没有电,就用蜡烛和手电筒照明做手术;没有水,就组织大家带着武器,冒着危险,到小河去挑水。经七天七夜,手术队成功地进行了野战条件下开颅清除血肿、气胸封闭、剖腹探查、半结肠切除,小肠切除吻合、肝修补、四肢大血管伤探查和修补等难度较大的手术,使通过手术队的伤员有82%得到手术处理,手术率比上级规定的标准高出一倍。由于长途行军,过度疲劳,加上饮食不调,他的病情日益加重,便血次数增加,靠服用大量药物坚持工作,直到奉命撤回时为止。他率领的手术队在连续工作四个月中,出色完成了救治伤员的艰巨任务。手术队荣立集体二等功,吕士才立二等功。
手术队凯旋后,他住进医院,经检查确诊是结肠癌并已转移。面对癌症威胁,他坦然地说:“一个共产党员活着就要为党工作,得了癌症,更要抓紧时间为党的事业而奋斗,这样的生命才有价值。”在病床上,他审阅、修改了8份关于手术队战地救护经验总结,并继续为编写《骨肿瘤》一书查阅资料。
1979年10月30日,吕士才癌症扩散,医治无效,不幸逝世。总后勤部政治部批准为烈士。1980年2月,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军医”称号,并开展向吕士才学习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