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什么派诗人

 我来答
萝迷2011
推荐于2017-12-16 · TA获得超过7091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54
采纳率:75%
帮助的人:221万
展开全部
 王安石是豪放派诗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
  王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即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思想深度,显得布局灵活并又曲折多变。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罢相(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
  从诗体说来,安石的古体诗虽然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律诗则用字工稳,对偶贴切,但有时不免失于过多的雕刻。五绝和七绝尤负盛誉,“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寒厅诗话》),“荆公绝句妙天下”(《艇斋诗话》)。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严羽《沧浪诗话》)。
  从文学角度总观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
  王安石主张诗文“务为有补于世”,在他于庆历年间登上诗坛时,宋诗关注现实、好发议论的特点已初步形成,这正符合王安石诗歌创作的要求,所以他很快成为庆历诗歌革新后期的重要成员。王安石的咏史诗虽为咏史,实际上也往往针对现实而发。

  王安石的诗歌创作以罢相退居江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诗歌虽然表明诗人并没有忘怀政治,有着“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北陂杏花》)的倔犟风骨,但大体说来风格较前期内敛得多,往往寓悲壮于闲淡,体现出深婉不迫之趣,同时在形式上也日趋精致工巧,尤以七绝著称于世。王安石这些“雅丽精绝,脱去流俗”(黄庭坚语)的晚期诗歌被称为“王荆公体”或“半山体”。
  在从欧阳修主盟的庆历诗坛到苏轼主盟的元祐诗坛,王安石是其间起着过渡作用的重要诗人。庆历诗坛初步形成的一些宋诗特色,在王安石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例如以议论为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都在王安石的诗歌创作中有着精妙体现,并启发了苏轼和黄庭坚。尤其是王安石与黄庭坚所领导的江西诗派的关系,是宋诗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王安石对杜甫的推崇、在用字造语、对偶使事方面的技巧,以及瘦硬劲峭的格调风骨,都成为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的先导。
野人无事不言L
2016-11-11 · TA获得超过1413万个赞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2242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9亿
展开全部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5月21日(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谥“文”。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江西临川县盐埠岭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邓家巷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编辑本段]政治家王安石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扬州)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宁波)事、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一度调开封任群牧司判官,旋又外调知常州事、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继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佑三年(1058年)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以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于覆灭的事实为例,王安石对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见的紧迫感,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不然,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宋王朝也必将走上覆灭的道路。封建士大夫也把治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份,同年轻的宋神宗议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野兔兔99
2016-10-30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312
采纳率:98%
帮助的人:138万
展开全部
1、简述:

王安石的诗歌自成一体,被称为“荆公体”。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拓展:

宋代最大的诗歌流派是黄庭坚倡导的“江西诗派”,强调“无一字无来处”,但是王安石不属于这个流派。
另外,宋初还有“晚唐体”“西昆体”和“白体”,分别崇尚贾岛姚合、李商隐和白居易。不过王安石也不在他们之列。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