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么提高
3个回答
2017-06-05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一、怎样理解“算法多样化”“一题多解”和“算法最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搞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因此,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在新课程中提出了“算法多样化”。
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20以内退位减法”,教材提示了用“破十法”“想加算减
”“点数”“连续减”等方法都可以。因此这些算法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很难说孰优孰劣,学生完全可以按自己的经验采用和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要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
“一题多解”与“算法多样化”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多种解法,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算法多样化”是面向群体,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算法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别人的优势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要求学生对同一题说出几种算法,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但是数学是讲究“最优化”的,数学中“算法最优化”的含义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这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十分明确,要负责任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学生掌握那些公认的最佳的、最优的、最基本的算法。曾经看到一些计算课,讨论一道计算题,出现了十多种算法,教师还一个劲地催问:还有什么方法?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直到临下课时才说: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结果班级一些思维慢的学生搞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最终也不知道哪个方法最好。这种教学效益是不是太低了?
二、怎样摆正“情境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有效性”的位置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为“情境设置”花了很多工夫,的确使课堂活跃了许多、精彩了许多。但是某些课堂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却偏离了课堂教学内容,丢失了课堂教学高效率性。
在课改中,我们应当提倡什么样的“情境设置”?“情境设置”的作用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新课程中所倡导的“情境设置”的作用有:其一,提供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二,提供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或认知矛盾,引起学生关注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并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其三,情境不仅是导入,而是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
数学是抽象的,但是对儿童来说,他们往往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数学现象。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为了降低对小数抽象性理解的难度,教材创设儿童熟悉的情境:商店的商品价格。在情境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关于元角分的知识来感悟小数的含义、小数的加减法,学生学起来亲切、有趣、易懂。这种情境是学生学习小数的认知基础,也是效果好、效率高的一种教学方法。
同样是“小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一位教师这样创设情境:我们来到数字王国,数字1,2,3踢皮球,一会儿是1跑在前面:1.23,一会儿是2跑在前面:2.13,……有近10分钟的时间停留在数学王国的情境渲染中,才说:这就是小数。浪费了很多教学时间,学生对小数的意义还没理解。这种情境设置是不是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怎样看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在编写中很注重学习方式的培养,注意在学生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从而更好地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
“动手实践”“合作学习”都不能满足于学生表面上的“热热闹闹”的操作和参与,而应关注学生究竟在做什么,他们的动手实践产生了怎样的实际效果,是否引起并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教师怎样发挥指导作用,教师指导的最佳介入时期在哪,学生自主探究的知识基础和经验支持是什么。
但是在某些课堂上曾经看到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往往是只有形式,没有内容。比如,二年级下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例1,小猴分桃,计算12÷3=?提问了几个学生,都已用平均分和乘法口诀算出,教师又说:分组讨论,用小棒分一分。这时学生对已经会做的题目失去了探究的兴趣,多数都在玩小棒。这种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就有些太形式化了。这种形式化,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也失去了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怎能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怎样继承和发展中国数学教学的优秀传统
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已是一种世界趋势,世界各国的教育专家们都在研究教育。但是课程改革是教育的不断创新,不是忽左忽右的运动。因此,我们要以平常心态冷静地看待课改,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要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教学传统。比如“学生预习”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预习之前可以给出问题提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或者提出问题:预习之后,你们知道了什么?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这是“圆的认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堂教学片段,教师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并给出问题提纲:
1.半径、直径都有哪些特征?
2.怎样验证这些特征?
3.怎样寻找一个圆的圆心?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
师:一个圆有多少条半径、直径?为什么?
生1:将圆形纸片反复对折,可以得到无数条直径,所以圆有无数条直径,并且所有直径都相等。
生2:圆上有无数个点,每一点与圆心的连线都是圆的半径,半径就有无数条。
师:怎样找圆心?
生:将圆片按不同方向对折,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
师:黑板上的圆,不能对折,怎样找圆心?
生1:在圆内做一个顶点在圆上的长方形,长方形对角线的交点就是圆心。
生2:用直角板在圆上做一个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心就是圆心。
生3:我看见家里装修时,师傅对墙上的圆找圆心,是先用水平尺找到圆上的最高点,再在最高点上用“线坠”找直径,之后确定圆心。
生4:连接圆上两点得到线段,在这个线段的中点做垂线得到直径,直径的中心就是圆心。
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步步深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也学到了很多知识。这堂课很充实,是一节效果好、效率高的好课。
其实,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搞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因此,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在新课程中提出了“算法多样化”。
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20以内退位减法”,教材提示了用“破十法”“想加算减
”“点数”“连续减”等方法都可以。因此这些算法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很难说孰优孰劣,学生完全可以按自己的经验采用和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要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
“一题多解”与“算法多样化”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多种解法,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算法多样化”是面向群体,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算法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别人的优势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要求学生对同一题说出几种算法,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但是数学是讲究“最优化”的,数学中“算法最优化”的含义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这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十分明确,要负责任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学生掌握那些公认的最佳的、最优的、最基本的算法。曾经看到一些计算课,讨论一道计算题,出现了十多种算法,教师还一个劲地催问:还有什么方法?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直到临下课时才说: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结果班级一些思维慢的学生搞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最终也不知道哪个方法最好。这种教学效益是不是太低了?
二、怎样摆正“情境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有效性”的位置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为“情境设置”花了很多工夫,的确使课堂活跃了许多、精彩了许多。但是某些课堂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却偏离了课堂教学内容,丢失了课堂教学高效率性。
在课改中,我们应当提倡什么样的“情境设置”?“情境设置”的作用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新课程中所倡导的“情境设置”的作用有:其一,提供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二,提供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或认知矛盾,引起学生关注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并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其三,情境不仅是导入,而是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
数学是抽象的,但是对儿童来说,他们往往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数学现象。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为了降低对小数抽象性理解的难度,教材创设儿童熟悉的情境:商店的商品价格。在情境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关于元角分的知识来感悟小数的含义、小数的加减法,学生学起来亲切、有趣、易懂。这种情境是学生学习小数的认知基础,也是效果好、效率高的一种教学方法。
同样是“小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一位教师这样创设情境:我们来到数字王国,数字1,2,3踢皮球,一会儿是1跑在前面:1.23,一会儿是2跑在前面:2.13,……有近10分钟的时间停留在数学王国的情境渲染中,才说:这就是小数。浪费了很多教学时间,学生对小数的意义还没理解。这种情境设置是不是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怎样看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在编写中很注重学习方式的培养,注意在学生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从而更好地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
“动手实践”“合作学习”都不能满足于学生表面上的“热热闹闹”的操作和参与,而应关注学生究竟在做什么,他们的动手实践产生了怎样的实际效果,是否引起并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教师怎样发挥指导作用,教师指导的最佳介入时期在哪,学生自主探究的知识基础和经验支持是什么。
但是在某些课堂上曾经看到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往往是只有形式,没有内容。比如,二年级下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例1,小猴分桃,计算12÷3=?提问了几个学生,都已用平均分和乘法口诀算出,教师又说:分组讨论,用小棒分一分。这时学生对已经会做的题目失去了探究的兴趣,多数都在玩小棒。这种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就有些太形式化了。这种形式化,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也失去了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怎能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怎样继承和发展中国数学教学的优秀传统
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已是一种世界趋势,世界各国的教育专家们都在研究教育。但是课程改革是教育的不断创新,不是忽左忽右的运动。因此,我们要以平常心态冷静地看待课改,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要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教学传统。比如“学生预习”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预习之前可以给出问题提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或者提出问题:预习之后,你们知道了什么?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这是“圆的认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堂教学片段,教师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并给出问题提纲:
1.半径、直径都有哪些特征?
2.怎样验证这些特征?
3.怎样寻找一个圆的圆心?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
师:一个圆有多少条半径、直径?为什么?
生1:将圆形纸片反复对折,可以得到无数条直径,所以圆有无数条直径,并且所有直径都相等。
生2:圆上有无数个点,每一点与圆心的连线都是圆的半径,半径就有无数条。
师:怎样找圆心?
生:将圆片按不同方向对折,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
师:黑板上的圆,不能对折,怎样找圆心?
生1:在圆内做一个顶点在圆上的长方形,长方形对角线的交点就是圆心。
生2:用直角板在圆上做一个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心就是圆心。
生3:我看见家里装修时,师傅对墙上的圆找圆心,是先用水平尺找到圆上的最高点,再在最高点上用“线坠”找直径,之后确定圆心。
生4:连接圆上两点得到线段,在这个线段的中点做垂线得到直径,直径的中心就是圆心。
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步步深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也学到了很多知识。这堂课很充实,是一节效果好、效率高的好课。
其实,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
展开全部
What may be done at any time will be done at no time.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7-06-05
展开全部
一、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也要由以往单一的讲授者转变为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由一个课堂的控制者转变为一个课堂的参与者。二、不断优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以前,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学会适当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在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动的过程,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新课改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进行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课堂指导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