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
魏忠贤是草根出生,做事还是比较为百姓考虑。河南等地发旱灾,魏忠贤积极展开赈灾措施,免除灾区赋税。同时筹钱修缮水利。辽东明军虽然屡战屡败,但军需却从来没有缺过。
每次魏忠贤都是能够提供足够的军需让辽军恢复实力再战,所以虽然明军屡败,但其实还是压着后金在打,主动权仍在明朝手里。因此,当时的明朝,还是能够压制住后金政权的。
与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东林党人相比,魏忠贤更能识人用人。比如袁崇焕,虽然魏忠贤要求他对其谄媚,甚至为其修生祠。但是,魏对袁有绝对控制力。才是袁能够炮轰努尔哈赤,诱发了其最终的死亡,大大延缓了后金的崛起。
魏忠贤主政期间,对天启帝最大的一个帮助就是制定合理的财政税收,保证了大明王朝这台机器的正常运营。
魏忠贤大力打压官商阶级,却对老百姓不错,那些富商巨贾、文臣大夫们面对魏忠贤的压榨无计可施,只能乖乖交钱,交权。这也就导致了天启年间的税收是相当不错的,如果持续下去到了崇祯年间,想必不会出现国库空虚,无钱赈灾的情景。
李闯王打京都时,守军没有军费,守军既没士气粮饷也不足,崇祯几次找大臣募集,都没钱没粮。可当北京城破的时候,闯王收集了几千万军资,都是从大臣家里收来的。魏忠贤不是个好人,但却是个能人。
魏忠贤在满足一己私欲的过程中,无意中做了有益于国家的事。他存在的最大作用,就是为了牵制住东林党人。崇祯皇帝杀了魏忠贤没有错,他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培养出魏忠贤的接班人,用来牵制住当时的文官群体。
扩展资料:
历史上明熹宗在临终时对弟弟信王朱由说:“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明朝亡国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财政的枯竭,明末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官绅和皇族手里,他们不交税,东林党代表的工商业也不交税,随便拉出一个富豪都比户部钱多。
魏忠贤活着能压着东林党,收得到商税。魏忠贤死后,国家的大部分税收就转移到西北的老百姓身上。农民们没钱交税,最终就只能铤而走险了。
魏忠贤知道,大明如果灭亡了自己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大明在,自己才能活的滋润,所以魏忠贤对外军事和对内募集军费都是不遗余力的。但文官集团不是这么想,大部分的东林党人换身新衣服就可以继续享受自己的荣华富贵了。因此,现在才会有了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说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忠贤
都是奸臣误国,后人提到大明的灭亡的原因,宦官之乱就是其中的一个。但民间一直有一种说法,如果魏忠贤不死的话,明朝不至于那么快就灭亡。魏忠贤这样贪赃枉法的大坏人原来是大明朝的中流砥柱?难道崇祯皇帝真的错杀了“忠贤”之臣吗?
天启皇帝在传位给崇祯皇帝之时,告诉他忠贤是一个有用的人,忠心不二,一定要重用。但是崇祯皇帝太小了,他本就不是当作储君培养的,有一腔热血并不能救国,论起手段,他甚至还不如他这个木匠哥哥。不要看清朝人修的明史之中,天启皇帝就跟个窝囊废一样。而他好歹能保证朝堂平衡,保证国家机器的运转,崇祯皇帝前期听着文人们瞎忽悠,等到长大了成熟了,刚刚摸清了当皇帝的门门道道,历史却不再给他机会了。
明朝亡国的原因是很多,和魏忠贤活不活在世上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有人说杀了魏忠贤,打击了阉党之后,东林党一家独大,没有制衡的力量,所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实际上崇祯皇帝是比较多疑而自负的,他对党争一向抓得紧,朝中并没有出现过一家独大的情况,他倒是很喜欢用孤臣。
还有说魏忠贤如果在的话,能够替崇祯皇帝筹到钱。魏忠贤最大的本事就是收税,有钱国家才能打仗。南明前期有六十万以上的大军,就是苦于没钱。魏忠贤得势的时候,士绅商人们都要看魏忠贤的脸色。魏忠贤代表的是皇权,对代表这地主阶级的东林党手段强狠,各种打压,从特权阶级身上捞了不少钱,所以国家没有穷到明末那种程度。
一朝君王一朝臣,天启皇帝死了,魏忠贤已经没有了嚣张的底气。按照崇祯皇帝的性子,就算留住魏忠贤一命,也不会像天启皇帝那样宠他,任由他作威作福。魏忠贤没了权势,士绅商人们打压报复还来不及,怎么会还像从前那般老老实实交钱。再者,魏忠贤在天启皇帝面前可以推荐人才,比如赵南星和孙承宗等,但在崇祯皇帝面前,他推举的人怎么可能得到重用?所以与其指望魏忠贤活着,还不如指望天启皇帝复生。
将国家的灭亡归结在一两个因素之上,或者将救国的大任指望在一两个人身上是片面的。无论是那个朝代,让宦官权势坐大就是往死路上跑。明朝除了朱元璋这样的狠角色和朱棣这样的雄主,还真没压得住阉党皇帝。崇祯皇帝一上台就灭了魏忠贤,一方面是百姓的呼声太过强烈,一方面也是惧怕这股势力。只是他年纪太小,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收拾魏忠贤死后的残局,缺乏政治经验,把一大批有功的将领们撤职的撤职,杀的杀。
魏忠贤不是什么好人,东林党也不是什么好货色。总之一句话,当一个皇帝只能用小人压坏人的话,这本就是亡国的前兆了。
虽然说魏忠贤并不是好人,做过许多残害忠良的事情,但是他对明朝忠心耿耿。说他不死能够拯救大明朝,这个说法是有一些夸张的。
魏忠贤是被崇祯皇帝杀死的,因为崇祯觉得魏忠贤自己掌控权力的最大阻碍,于是崇祯皇帝就这样将魏忠贤送上了死刑架。但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之前,却说: “若忠贤在,时事必不致此”为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魏忠贤能筹钱,魏忠贤当政的时候虽然贪婪揽权,但他大力打压官商贵族,从一些商贾贵族身上收到钱财,对老百姓非常好。
魏忠贤死后,大明国库慢慢空虚。而当时,西北地区接连大旱,朝廷又没有钱来资助,发生了农名起义,朝廷被迫垮台。如果魏忠贤还在世的话,那些官员商家迫于他的压力,只能出钱镇压,民变的可能性会变得很小。
第二个原因魏忠贤能用人。他对对明朝以文制武的弊端进行了修正,让明朝在外征战的武将没有后顾之忧。他就对武将说你只管打仗,我给钱,我罩着你,保证你不会出事。
魏忠贤这样做,虽然不是什么正当手段,但他保护了武将的性命。天启年间,因为有了魏忠贤,虽然朝政是乱成了一锅粥,但是边防因为孙承宗,袁崇焕,祖大寿这些名将得以稳固。
所以魏忠贤不死,明王朝不灭,这个观点虽然有一些夸张,但我是赞同的,我认为魏忠贤如果继续活着,明王朝可以会延续得更久一些。
魏忠贤是明朝末年阉党集团的首领。与明熹宗的乳母客氏是对食,两人想办法蒙骗明熹宗,把控朝政。在魏忠贤掌权期间,后宫很多嫔妃遭到迫害,就连皇后张氏也没有逃脱,怀孕后被魏忠贤亲信折磨最后流产。朝堂上与东林党人争斗,结党营私,迫害官员,可以说坏事做了不少,但是魏忠贤也做过一些好事。
首先就是减免农民的赋税。明末李自成是率先攻破北京的,代表的就是农民的利益。甚至有观点认为明朝是亡于流民,可见明朝末年贫富分化的严重。而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选择削减农民的赋税,增加商户,地主的赋税,既减轻了农民的不满,又增加了国家的税收,对当时的明朝来说是一件好事。
再就是提拔了一些有识之士,来关注辽东的局势。我们知道明之后是清,虽然是李自成攻破的北京,但是女真也是明朝覆灭的重要原因。魏忠贤提拔了一些我们后来看到的抗清将领,孙承宗,袁崇焕,毛文龙等。在后勤方面,以前线的将士为主,尽全力来保障他们的供养,也不激化与后金的矛盾,为明朝提供了修养的时间。
最后就是大的格局上,明末本来是阉党集团和东林党之间的党争,但因为明朝的政治制度,使他们即使斗的水深火热也不敢轻视皇帝。但是魏忠贤的垮台使东林党一家独大,在对待后金的问题上出现了许多决策上的失误,东林党是老牌政治力量,主要由言官组成,在许多问题上格局有限,又与一些地主商人有所瓜葛,一家独大最后导致明朝灭亡。
太监无根之水,他离了皇帝,什么也不是,根本就没法生存,崇祯到死才明白。
明朝的皇权是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限制的,官僚士族阶层的权力非常大,如果他们有意的跟皇帝对着干,作为高高在上的皇帝,也真的没办法,否则就不会出现万历数十年不上朝的现象。皇帝要知道民间百姓疾苦和官员的政治生态详情,这就需要靠身边的太监来实现了,所以明朝中后期的太监才会如此得势,但是皇帝若想清除某个太监,也还是一句话的事情。
崇祯能够在刚即位的时候,就能除掉魏忠贤,不是因为他多么英明神武,而是作为太监的魏忠贤,一旦失去了皇帝的信任,本身他就岌岌可危,时刻都有丧命的危险。当一个人决定做太监的那一刻起,他的命就不在属于自己,而是属于皇帝了,因为从此他成了无根之水,一旦离开了皇帝,根本就不可能存活。所以明朝的太监,无论多么的贪婪和无耻,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皇帝绝对性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