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教与不教有什么不同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读特级教师陈日亮的著作《如是我读》,其中“教与不教有什么不同”这句话让我震撼——这是陈日亮老师经常问年轻语文老师的一句话。其实,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经常问问自己,在自己语文教学生涯中,到底教与不教有什么不同?
还是在学校教书时,和我对桌的语文教师是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后来他到北京某校当校长去了。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你就应该先成为杜甫研究专家;教《荷塘月色》,你就应该先成为朱自清研究专家……”。当教务处对他教的两个班进行评教时,学生毫无例外全部给他打100分。和他的学生访谈时,学生总是说:“语文课老师一讲了之,看似满堂灌,他同时也带我们进行精神历险!”我当时深受震撼,他的课一点也不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可学生却给予他这么高的评价!事后,我想,之所以如此,除了一些光环效应外,与这位老师敢于把语文深度教学原则贯彻到底很有关系。
记得孙绍振教授曾说,中学语文教学的作品解读“在方法上,习惯于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在作品与现实的统一中团团转,缺乏揭示矛盾进入分析层次的自觉,这在根本上背离了‘分析’的初衷”。尤其在时下各种教学理论甚嚣尘上之时,语文课堂要求合作探究,要求教师讲课不得超过多少分钟,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求独学、对学、群学与全班学,要求不能肢解文本,等等,教师层面的文本解读、分析已经全无市场了,否则,就是违背了课改精神;即使有,也是蜻蜓掠过水面,浅尝辄止。正像陈日亮先生指出的那样,语文教学的整体走势是工笔式微,写意大兴。
前段时间,听了一节冠以“生本高效”称谓的语文课,语文教师竟然没有上讲台,而是找了个凳子坐在教室后面,让学生如走马灯般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整节课教师就是说了一声“上课”和“下课”,除此之外,就无任何言语了。课后,我找该老师交流,这位老师说,21世纪教育最有价值的事情莫过于教师马上闭上自己的嘴。在自评自己这节课时他还说,最大的问题是“乱”得不够。我不禁有些愕然!
是啊,针对他原先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转”,我们的课改提出了要彰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要贯彻“师退生进”的课堂策略,可从来没说要取消语文教师讲课、分析文本的权利啊!也难怪有一些行政领导去听课后,总是发牢骚,说很希望听一节由教师精彩地主讲乃至串讲一篇课文,给学生做完整、细致示范解读的语文课。
回想一下,尽管特级教师郑逸农一再提倡“非指示性”教学的理念,主张“两不四自”理论——不指示教学目标(让学生自主确定),不出示问题答案(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但他依然在课堂上竭力彰显教师的引领作用。
例如,执教《再别康桥》时,郑逸农老师先是让学生在初读两遍的基础上,用一句话说说各自的原初体验;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进行独立研读欣赏;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在此基础上,让小组筛选出不容易解决的典型问题,汇总到大屏幕上;安排各个小组选择其中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随后课堂上郑逸农老师一改“慎言”的做法,针对学生忽略但必须掌握的内容,在课堂后半部分提出了两个问题,并将课堂引向了深入。看来,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还是不能放弃自己的引领作用。
还是在学校教书时,和我对桌的语文教师是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后来他到北京某校当校长去了。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你就应该先成为杜甫研究专家;教《荷塘月色》,你就应该先成为朱自清研究专家……”。当教务处对他教的两个班进行评教时,学生毫无例外全部给他打100分。和他的学生访谈时,学生总是说:“语文课老师一讲了之,看似满堂灌,他同时也带我们进行精神历险!”我当时深受震撼,他的课一点也不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可学生却给予他这么高的评价!事后,我想,之所以如此,除了一些光环效应外,与这位老师敢于把语文深度教学原则贯彻到底很有关系。
记得孙绍振教授曾说,中学语文教学的作品解读“在方法上,习惯于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在作品与现实的统一中团团转,缺乏揭示矛盾进入分析层次的自觉,这在根本上背离了‘分析’的初衷”。尤其在时下各种教学理论甚嚣尘上之时,语文课堂要求合作探究,要求教师讲课不得超过多少分钟,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求独学、对学、群学与全班学,要求不能肢解文本,等等,教师层面的文本解读、分析已经全无市场了,否则,就是违背了课改精神;即使有,也是蜻蜓掠过水面,浅尝辄止。正像陈日亮先生指出的那样,语文教学的整体走势是工笔式微,写意大兴。
前段时间,听了一节冠以“生本高效”称谓的语文课,语文教师竟然没有上讲台,而是找了个凳子坐在教室后面,让学生如走马灯般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整节课教师就是说了一声“上课”和“下课”,除此之外,就无任何言语了。课后,我找该老师交流,这位老师说,21世纪教育最有价值的事情莫过于教师马上闭上自己的嘴。在自评自己这节课时他还说,最大的问题是“乱”得不够。我不禁有些愕然!
是啊,针对他原先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转”,我们的课改提出了要彰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要贯彻“师退生进”的课堂策略,可从来没说要取消语文教师讲课、分析文本的权利啊!也难怪有一些行政领导去听课后,总是发牢骚,说很希望听一节由教师精彩地主讲乃至串讲一篇课文,给学生做完整、细致示范解读的语文课。
回想一下,尽管特级教师郑逸农一再提倡“非指示性”教学的理念,主张“两不四自”理论——不指示教学目标(让学生自主确定),不出示问题答案(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但他依然在课堂上竭力彰显教师的引领作用。
例如,执教《再别康桥》时,郑逸农老师先是让学生在初读两遍的基础上,用一句话说说各自的原初体验;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进行独立研读欣赏;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在此基础上,让小组筛选出不容易解决的典型问题,汇总到大屏幕上;安排各个小组选择其中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随后课堂上郑逸农老师一改“慎言”的做法,针对学生忽略但必须掌握的内容,在课堂后半部分提出了两个问题,并将课堂引向了深入。看来,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还是不能放弃自己的引领作用。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