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产业结构是怎么演变的?
新疆产业结构演进机理
新疆地区产业形成、发展及其结构演进,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条件,塑造了新疆地区产业结构的宏观背景和发展基础;陆疆边境的区位条件,使得新疆地区三次产业的发展演变,与我国中东部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另外,社会环境与地区产业政策,也显著影响着三次产业演进方向。
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形成约束条件
独特的气候特征使得农业始终是新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深处内陆地区,受到高山阻隔,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进入,形成了极为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热资源十分丰富,气温日较差大,适宜于棉花、甜菜、特色林果等农产品的生长。丰富的光热资源显著加强了植物的光合作用,特别是对棉花等喜光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作用。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瓜果等有机作物积累碳水化合物,形成较高的甜度。新疆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而多样的生物资源和农作物品种资源,葡萄、大枣、香梨、巴旦木、枸杞,以及加工番茄、哈密瓜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竞争优势。 新疆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矿产开采和加工业基础,为第二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都是新疆地区的优势矿产,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进入全面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在新疆经济中的比重跃居首位,其产业优势呈现扩大趋势。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另外,轻重失衡是长期困扰新疆工业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内消费品市场需求迅速扩张,轻重工业结构在1980年代曾出现了轻型化的趋势,然而自19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及国家投资政策的明 显倾斜,新疆工业发展再次出现了重工业化趋势 。 内部结构欠佳,资源开发利用低效,导致新疆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进而制约了第一、第二产业的增长。新疆第三产业在经历了1978年和1992年两个局部跃迁之后,近些年来发展较为平缓。从第三产业内部构成来看,传统的批发贸易和餐饮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占据较大份额,而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新兴行业的增加值相对较低。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自治区和古丝绸之路的要道,新疆拥有异彩纷呈的自然旅游资源和风格迥异的人文旅游资源。然而,新疆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特别是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旅游业发展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
2.特殊区位条件制约产业发展
一方面,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我国面向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开放的桥头堡。另一方面,新疆境内幅员辽阔,远离内地经济腹地,区内和区外的运输距离较长,交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改善,运输结构欠佳,造成各种工农业产品运输成本高,降低了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抑制了新疆资源优势的发挥和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
外部环境显著影响产业结构演进过程 我国产业发展策略作为新疆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对新疆产业结构研究过程具有一定影响。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加快,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增加,而现阶段的城市化水平还不足以创造相匹配的就业空间,使得第一产业产出效率低下,从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等相关指标可以明显发现这一情况。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策略,超前发展重工业,产业结构出现失调;为应对农副产品等生活资料缺乏的不利局面,做出农轻重发展序列的调整。上世纪70年代,我国迅速跨入以机械工业为代表的加工工业阶段,产业结构在80年代再度出现重型化趋势。与此同时,第三产业虽然在政策推动下,获得跃迁式进步,但由于起点较低和制度性障碍,发展相对缓慢。2008年,新疆地区三次产业比例为16.4:49.7:33.9;重工业增加值约为轻工业增加值的11倍,结构调整仍需进一步调整。而且,这种由于历史时期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三次产业结构,对于现在和未来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无疑是一种刚性约束和巨大挑战。
3.产业政策是新疆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风向标
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开展,以及沿边开放和援疆战略的深入进行,都对新疆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产生了重大影响。从1978年开始,新疆第三产业增速显著提升。1992年是新疆产业结构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产业结构处于波动状态,尤其是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交替上升;而在1992年之后,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跃居首位,从而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在世 纪之交,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区域经济发展,新疆地区的第二产业增速明显加快。上世纪70年代末,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由沿海向沿江、沿边地区的推进,援疆政策的逐步实施,新疆地区的区位优势得以发挥,作为泛欧经济区、亚太经济圈的结合部,新疆地区第三产业实现快速飞跃。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